屏弃摒弃摈弃辨析

发布时间:


“屏弃、摒弃、摈弃”辨析
新高考新问题2014-07-162211
“屏弃•摒弃•摈弃”辨析
◊子贤
“屏”、“摒”、“摈”在与“弃”组合所构成的三个词中,它们的读
音都各不相同,分别是“屏(b1ng弃”、“摒(bIng弃”、“摈(bin弃”。这三个词中的“屏”、“摒”、“摈”在意义上有同有异。“屏”、“摒”都含有排除、去除之义。
屏弃表示舍弃、除去,又作“摒弃”。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
事物。例如(1他终于屏弃杂念,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实验。(2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屏弃诸多假象,才能看到它的本质。


摒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为了一己私欲可以抛弃对自己曾经有用的东西,不
念及旧情,形容一个人冷酷无情。也形容思想上的抛弃、丢弃。
《现代汉语词典》对“屏弃”词条释为“摒弃”,而对“摒弃”词条则释为
“舍弃”。可见“屏弃”与“摒弃”是等义词的关系。把“屏”之排除义与该处原文语境结合起来看,“屏弃了传统火锅的油烟、油腻”就是指除去了传统火锅的油烟、油腻。因此,“屏弃”一词的用法并无不妥之处。
至于“摈弃”,词义所指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例如1)高压高温试
验是为了使这种物质摈弃杂质。(2)你们的感情一直很好,他不会摈弃你的。
再来看他们在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用法首先看“屏”,《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陆德明释文“屏,
除也。”诸葛亮《临终遗表》“屏黜谗奸,以厚风俗。”其次看“摒”,《广雅•释诂》“摒,除也。”王念孙疏证“摒,字通作屏。”可见“摒”通“屏”,义同。而“摈”除了排除义,还含有抛弃义。《集韵•稕韵》“摈,弃也。”《史记•主父偃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恽代英《狱中诗》“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汉代刘向《列女传•齐孤逐女》“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
所容止。”峻青《黎明的河边•血衣》“看到这一切,李老头子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可见,“摈弃”在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要重于“屏弃”,在词义的侧重点上两者也有差别。当然,如果非得把原文中的“屏弃”改成“摈弃”,也不是不可,只不过语义也会随之变化。
摈弃的近义词、拼音、意思、辨析如下摈弃b1nqi放弃angqi抛弃3aoqi【摈弃】抛弃。如
1•马克思摈弃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唯心主义部分,继承其中科学因素,创造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放弃】丢掉(原有的权利、主张、意见等)。女口
2.蜘蛛的丝,即使放弃了科学上的观察和闲时的观赏,从实用上来看也是很有意思的。【抛弃】扔掉不要。如3.我们已经看到有些品质本来很好的人,被“铺张浪费”的浪头吞噬了,做出了一些坏事,致为人民所抛弃。



辨析“摈弃”多指抽象事物,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之类。它是文言词,用于书面语。“抛弃”对象除抽象事物外,还可指具体事物,如抛弃同盟者,抛弃家庭等。“放弃”对象可指抽象事物,如放弃主张、权利、机会等;又可指具体事物,如放弃阵地、财产等。“摈弃”语义重,“抛弃”次之,“放弃”较轻。
2006年第3(复总第61期)船山学刊
ChuanshanJournalN0.3,2006SumNo.61
a
摒弃”与“摈弃”考源甘斐哲
日常工作中,人们常常会混用“摈弃”与“摒弃”,也说不出这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们统计2002年《人民日报》共用“摒弃”757例,“摈弃”171例;2003年共用“摒弃”118例,“摈弃”23例;2004年共用“摒弃”1056例;“摈弃”40;2005年截止到831日)共用“摒弃”72例,“摈弃”23例。似乎“摒弃”比“摈弃”的使用范围更广。我们稍微留心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都可带体词性宾语,其宾语或本身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如“陋习、私心杂念、前嫌、架子、套路、嗜好”等,或带有表示贬义的定语,如“不良习惯、旧思想、旧模式、老套路、僵化体制”等,二者在一般情况下均可换用。查
《现代汉语词典》得到的解释是“摒弃舍弃;摈弃抛弃。”二者的区别还是不明显。要弄清二者的区别,必须考察它们词义的来源。
从汉字构字规律看,毫无疑问“摈”来源于“宾”,“摒”来源于“屏”。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①中未见“屏”、
“宾”二字。他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②收录了出土的中骨文、金文直到战国时代的古文字,其中有“屏”字而无
“摒”字,有“宾”字而无“摈”字。这至少可以说明直到战国以前,汉语未使用“摒”、“摈”二字。这一点还有一个材料可以说明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尔雅》也未收“摒”、“摈”二字。“屏”、“宾”二字则在《尚书》、《诗经》、《礼记》等商周秋时代的文献中多次出现。就我们查阅的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出现“摈”字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收录“摒”字的是魏晋时张揖的《广雅》。
按照王圣美的“右文说”和王念孙“声近义通”的训诂理论,“摒”义必源自“屏”。《辞源》“摒,拔除,排除,通


‘屏’。”3‘‘屏”古字字形作屏。从字形看,像钉起来的木板。
《尔雅释宫》“两阶间谓之绑,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门屏之间谓之宁,屏谓之树。”踯懿行疏“《说文》’尸’部‘屏,蔽也。《释名》’屏,自障屏也。’《一切经音义》卷引《苍颉篇》云‘屏,墙也。’是屏以土为墙,即今之照壁。”邢呙疏“屏谓之树者,屏蔽也,树立也。立墙当门以自蔽也。”@可见
“屏”的原始义是指对着门的小墙,其功用是挡住视线使人从门外看不到门内的人或物,可引申为“屏蔽、隐藏”的意思。如《尚书周书金藤》“找乃屏壁与琏。”孔安国传
“屏,藏也。”由隐藏、隐蔽义进而引申为退避。如《礼记曲礼》“则左右屏而待。”由“退避”义再引申为“摒除”义,因此先秦典籍中“摒弃”义均是由“屏”来表示的。如《诗经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蕾其翳。”郑玄笺云“刊除。”孔颖达正义“屏,必领反,除也。”⑥《论语尧日》“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孔安国日“屏,除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仍然没有“摒”字,直到三国时期仍然只使用“屏”字。如诸葛亮以厚风俗。”
就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最早使用“摒”字的是汉代服虔的《通俗文》。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三》云“揣、蠲、陶、拂、誉、埽、寡、雪、擎、摒、筱、拊、耘、拨、祓,除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摒音必政、必郢二反,字通作屏。《大雅皇矣》篇云’作之屏之’。”《广雅疏义》云“上文’除’,去也。《一切经音义》十三、十八、十九并引’摒,除也,音摒挡’,元应云
'谓扫饰摒除也。’此是曹宪旧音,当据改。摒者,《玉篇》
'摒,必政切,摒除也’本此,通作屏。《论语尧日》‘屏四恶’,孔安国日‘屏,除也’。嵇康《琴赋》’金石寝声,匏竹屏气。’旧本。摒’下有婢绵二小字。”⑦张洪义《广雅疏证拾补》云“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引《通俗文》云除物日摒挡,摒,除也。”⑧以上解释最为明确的当为张揖的《广雅》。
“摒”字出现后,“摒除”的意义仍然由“屏、摒”两字承
担,文献中更多地是使用“屏”字。《北史李谔传》“屏除浮词,遏止华伪。”《隋书音乐志止)》“恶情屏退,善心四起。”唐代韩愈《为裴令公举裴冕表》“令奸邪屏退,圣政大明。”白居易《长庆集》六十九卷《闲居自题戏招宿客诗》
“屏除身外物,摆脱世间事。”《宋书颜延之传》“苟赤松奏延之昔坐事屏斥,蒙抽进,而曾不悛革,怨诽无己。”邢呙
《论语疏》“子张问其政术,空子答日当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则可也。”
《康熙字典》⑨将“屏、摒”的义项、来历收集得比较完
备。在“屏”字字目下有以下解说“(1)《说文》蔽也,从尸,并声。《尔雅释宫》屏谓之树。注]小墙当门中。《广雅》罘愚谓之屏。《诗经大雅》大邦维屏。匪]屏,所以为蔽也。《书康王之诰》乃命建侯树屏。注]树以为屏藩也。


2)又除也。《书金腾》我乃屏璧与琏。《礼王制》屏之远方。匪]屏,放去也。(3)又退也。《礼曲礼》侍于君子,在告者日,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弃而待。”在“摒”字字目有以下解说“《博雅》除也,或作拼。”
“摒弃”义同“屏弃”,“屏”、“弃”两字连用由来以久。《尚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唐代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有记》“唐次)以尚书郎出为刺史,屏弃。”宋朝曾现《送李撰赴举》“我留东山意颇卓,屏弃处虑无毫芒。”这种连用一直保留到清代。清朝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小儒目眯,前邪后许,而精神闳茂,反在屏弃。”
至于“摒”、“弃”连用始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查郭锐的《历代汉语》语料库和《词源》都没有找到“摒弃”一词,据此我们推测“摒”、“弃”连用应该是现代汉语时期的事了。
这一推测在郭锐《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得到印证。我们在语料库
中发现较早使用“摒弃”的是作家庐隐,她在散文
《窗外的春光》中写道“但是,孩子从小就是这样古怪,因此她被家人所摒弃,同时也被社会所摒弃。”而现代著名作家老舍、鲁迅、叶圣陶等的作品中均未见使用。可见“摒弃”大量使用应是当代汉语中的事情。
“摈”来源于“宾”。王力《同源字典》“滨、摈、殡同源。”⑩《尔雅》中未见“宾”字。《说文》“贝”部“宾,所敬也。从贝窝声。”段玉裁注“宾谓所敬之人,因之敬其人亦日宾。又君为主,臣为宾。故老子日‘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簇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司马相如引诗‘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贝者,敬之之物也。”⑩“宾”的本义是贵宾。《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后来,“宾”的词叉扩大,泛指一般的客人。欧阳修《醉翁亭记》“坐起而喧哗者,-102-
众宾欢也。”在上古汉语中,“贵客、贵宾”之义则由“滨”担任。《说文》“滨,导也。”段玉裁注“导者,导引也。”《管子小问>“东郭邮至,桓公令宾者延而上。”注日“滨,谓替引宾客者也。”又如《庄子列御寇》“滨者以告列子。”
《经典释文》解释说“滨,谓通客之人。”按今天的话来说,“滨”就是司仪的嘉宾。
“摈”同“滨”,其意义也来源于“宾”。《说文》“人”部“滨或从手。”这说明“摈”为“滨”的异体字,其本义也是嘉宾。《尚书舜典>“宾于四门。”郑注“宾,滨也。”《周礼大宗伯》“朝觐会同,贝U为上相。”郑玄注日“相,诏王礼也。出接宾日摈,入诏礼日相,相者五人,卿为上摈。”《仪礼聘礼》“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郑玄注日
“摈谓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也。”
上古时“宾”有“弃”义,《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食茅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郭象注日“摈,弃


也。”報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庄子徐无鬼》注日
'宾,弃也’,此义之穷则变也,宾之言屏也。”⑩可见战国时“宾”的这一义项已开始由“摈”字承担,“宾9、“摈”有混用现象。
“摈”作“弃”义用的历史也比较早。下引历代文献为
《战国策赵策二》“六国纵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汉语大辞典》解释为“摈,排斥,弃绝。”0
《史记》112卷《主父偃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
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颜师古注“摈却,谓斥退也。”
《后汉书赵壹传》“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李贤注“摈,弃也。”
《淮南子说林训》“贤者摈于朝。”高诱注“摈,弃也。”
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双音节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同义
词并列连用,如以上所举的“摈却”、“排摈”等,“摈”与同义词“弃”、“斥”也常常连用。南朝刘孝标《辨命论》“昔之玉质今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奇才而莫用,,湮没而无闻者,岂可胜道哉。”唐代的变文、元代的杂剧中用得更多。如唐代陈鸿《东城父老传》“盖以其为小说家言,近于猥琐诞妄,故摈弃不镙。”元代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这一
去,摈斥海岛,葬江鱼之腹。”这种连用后来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如郑振铎《桂公塘》十五“天祥的心情和来时却截然不同,还带着沉重的被摈斥的悲愤。”
“摈”、“斥”连用始于汉代,刘向《列女传齐孤逐女》
“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北源昙无谶译《大悲莲花经》“诸佛世界之所摈弃”,“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磔国魏曹丕《诏王朗等三公》
“今将休息,棱备高山,沉权九渊,害除摈弃,投之画外。”南朝裴松注《-国志》“以此为贬,贝U苟爽、陈纪之侍者皆应摈弃于世矣。”《康熙字典》“摈”下引《崔寝政论》“寡不胜众,遂见摈弃。”⑩到了现代汉语中“摈弃”则成了一个带有典型的文言色彩的合成词。如峻青《黎明的河边》“看到这一切,李老头子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
总之,“摈弃”连用始于汉代,它在近代汉语中已经处于离合词的阶段。尽管“屏弃”始用于先秦,而“摒弃”一词则兴起于现代汉语中,比“摈弃”晚了将近两千年。相对来说,


“摈弃”比“摒弃”更带有文言色彩。《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解释非常准确“摈文),排斥,抛弃。”@“摒义同屏①,,屏①排除,放弃。”@
“摈奔”为文言词,《人民日报》中凡是用“摈弃”的地方可换用“摒弃”,但是用“摒弃”的地方有时不可换成“摈弃”。20022005年《人民日报》所有“摒弃”的使用都是正确的,2002年绝大部分“摈弃”的用法也很经典。如2002510日《当代伟业,旷世盛举》“这次补选之书主要是被《四库全书》遗漏、摈弃、禁毁或列入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图书。”2003129日《努力做好清史编纂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文人相亲的新风尚,摈弃文人相轻的旧观念,集思广益。”2004
623日《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综述)》“人们不会忘记,2002年泰国总理他信在亚洲合作对话初创时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让我们从亚洲开始,摈弃冲突,致力于建设性的对话和建设性的合作与伙伴关系;让我们从亚洲开始,学会将多样性变成一种力量;让我们从亚洲开始,学会忘记苦涩的历史而与充满着希望的繁荣未来共存。”
遗憾的是有些更适合用“摒弃”的地方却用了“摈弃”。2002515日《变政府观点》-文“加入Mg,政府必须更新观念,摈弃那种以法‘治民’、‘防民’的传统法制观念。”2002821日《从保护鲁遇故里谈起》一文“绍兴的高明之处在于,坚决摈弃毫不可惜地把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历史街道拆除掉,,的做法。”这两处“摈弃”改为“摒弃”,更适合句子意思和文章语体风格的需要。2003
65日《与自然如何相处?敦科文卫聚焦非典你教会我们什么)》“选择节能降耗和少污染的产品,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摈弃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20047
1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四要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理政,摈弃‘以批代管’、’只批不管’、
'重审批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等观念。”2005622日《我首支电动公交车队北京上岗》“它的另一个优点是,由于摈弃了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噪音因此明显减小,乘坐起来也更舒适。”以上所举几例都不需要用带有文言色彩的“摈弃”一词,改用“摒弃”更符合时代特色。
懂得了“摒弃”和“摈弃”的来源,用起来也就不迷茫了。(系南华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注释
①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②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③《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87页。
④⑥阮元《J'三羟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79519

页。
⑤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40页。
(D⑧徐後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40页。
(9⑧清张玉书编《康熙字典》,北京师大出版社1997版,第253254页。⑩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⑩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81372页。
⑧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⑩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版。
⑧资料来自郭锐《历代汉语语料库》。
⑥⑧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第3537页。

屏弃摒弃摈弃辨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