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借物抒情、咏物寓意的作文(魏青)

发布时间:2019-03-24 20:22:08

如何写好借物抒情、咏物寓意的作文

省泰中附中 魏青

  人立于天地之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于是天地万物也因人的眼光而有了“精神”。人必是有细腻的情感的,于是天地万物也因人的“移情”而有了喜怒哀乐尽显百态。

怎样把这种物我相通的境界用你灵动的文笔表达出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 深入学习 作好借鉴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借物抒情、咏物寓意的名篇。

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宗璞用生花的妙笔竭力描绘了紫藤萝异常茂盛的状态,把串串紫藤萝比成是“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瀑布”。顺理成章地赞叹了紫藤萝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把对疾病、痛楚、挫折、不幸的埋怨放置在生命的长河中是那样微不足道。寓理可谓深刻。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更是咏物抒情的名篇。作者力求写出白杨树的力争上游与挺拔,这样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便呼之欲出了。作者充分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因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又是酣畅淋漓的表达。……

除了优美的现代文外,一些古诗词的创作,也能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借鉴。比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这种哀痛欲绝情深意切的文字,正是诗人与孤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体现。

再如,虞世南的《蝉》。先着笔于蝉的特性——“垂绥饮清露”,实则也写出了蝉“栖高饮露,生性高洁”的特点。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更可以看出作者要写的已是“人格化”了的蝉。此诗在抒写作者独特感受时又蕴涵了这样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就能声名远扬。

当然,此外还有《爱莲说》《陋室铭》《咏柳》《卜算子·咏梅》等一大批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品赏、借鉴、学习。

借鉴①:作者们都对所咏之物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

借鉴②:这种描写并不是对事物性质功能方面的笼统介绍,而是将那些与“精神层面”联系特别紧的方面进行了重点描写。比如,为了写善待困境让生命充满朝气,宗璞就突出了紫藤萝的茂盛;为了写民族解放斗争中具有不屈精神的民众,茅盾就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拔、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为了强调人格的高洁,人格的力量,杜甫就写蝉“垂绥饮清露”。

  借鉴③:突出事物的某一种隐含的内在美,笔墨高度集中。

  (二)细观事物 发散联想 合理选材

在学生习作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写“梅”写“竹”写“蜡烛”的习作写得较好;而写“风”写“桥”写“粉笔”的习作显得单薄空洞。原因有二。

①对该事物的描摹有困难。

有些事物它本身的特点注定它不太好描写。比如“风”,来无影去无踪,无色无味无形无迹。写“风”,除非你借杨柳的拂动写其微,借青松的摇摆来写其猛。要么你就用数字123级……来表示风力的大小。除此以外,你还能怎样写风呢,恐怕是真写不好。

写“桥”写“粉笔”诸如此类也有这样的困难,千万不要刻意求新而非要在此“啃硬骨头”。不好写,咱就弃之另谋他路。

②对该事物“精神层面”的联想有困难。

这里指咏物寓意的文章,对所描写的事物还是有讲究的。比如,写“课桌”写“板凳”写“眼镜”等等就不太好写。首先,这些事物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光是听你的“所咏之物”就令人心情不快。其次,这些事物身上可以引申、可以联想到的内容并不多,会造成文章干瘪、空洞、言之无物。

所以,要做到细观事物,发散联想,合理选材。我的观点就是,当你不能迅速说出该事物的至少三个联想点的话,那么,还是另择他物来写较为明智。

(三)点击失误 严防覆辙 理清思路

失误①:叙事成分过多

事实上,从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安排来看,已经淡化了“文体”。但,我认为,对于初中生而言,还是有必要强化“文体意识”。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四不像”。既不像“写人记事”,又不像“状物抒情”;既不像“议论说理”,又不像“科学说明”……

例如,学生作文《咏梅》,我就无从下笔去修改。

开头:爸爸在阳台上种了一盆梅花。爸爸每天都精心照料着它。

中间,记了一事——小作者考试考砸了。于是,爸爸带着小作者来到阳台上,爸爸说:“你看梅花,它凌寒傲雪独自开放,不正体现了一种不畏逆境、迎难而上的精神吗?你还不如一株梅花。”

结尾,作者终于有所感悟。写道:我感谢梅花,更感谢我亲爱的爸爸。

此文,无端地写道对爸爸的感恩。这样写显然冲淡了对“梅”的那种赞叹的情怀。文笔即使优美也无济于事。

失误②:缺乏整体把握,只要是与“所咏之物”有关的内容,没有取舍,不分重点,全盘写入文章。

例如,学生作文《咏莲》就是这一失误的典型。

小作者借鉴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莲的高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之后,他兴意未减,又写上了“莲子可以吃,有‘露为风味月为香’为证。”连苏轼的诗都用上了,还不够,又写上了“莲藕是人们喜爱的美食,藕断丝连,怎么也断不开那份情谊。”这样写,无异于狗尾续貂,不仅掩盖了文章的主旨,更在文体上显得不伦不类。

失误③:咏物寓理 缺乏层次 疏于整理

在写咏物寓理的作文时,应注意一个“顺序”问题。在揭示“物”所寓含的“理”时,应做到“理”与“理”之间有“梯度”。

例如,学生写《咏竹》。先写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写其“有气节”。后写竹子是中空的,写其“虚怀若谷”。最后写竹子初生时破土而出,有一种顽强的闯劲。这篇文章显然在层次安排上不合理。“顽强闯劲”“有气节”是竹子外在状态的联想和引申,而“虚怀若谷”是竹子内里的联想和引申。在顺序上不对。另外,先写“顽强闯劲”“有气节”能够写出竹子的那种“张力”,而后写“虚怀若谷”则能够写出竹子的那种“内敛”。

如果小作者能注意在行文之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就不会有这样的败笔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要平时注意多积累勤学习肯借鉴,在写作时能合理选材进行发散思维,注意“物”与“抒情”“寓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层次有梯度地行文,我想,咏物抒情咏物寓理的文章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如何写好借物抒情、咏物寓意的作文(魏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