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阅读材料

发布时间:2023-02-04 17:37:38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王凤芹“三分文章七分读”无论是人文墨客的朗吟长川,还是课堂中的琅琅书声,都说明朗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育行为模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反映了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性。“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朗读是沟通“语”与“文”的桥梁。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运用普通话把文字这个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把冰冷的书面语言变成清晰、响亮而富有感情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是一种再创造。由此,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较和学中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朗读有助于对文章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词语音、形、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运用,语言色彩、风格的掌握,情感的把握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一种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表达、运用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读”。有了这种习惯,在读书写文章时,能迅速地找到语病,找到言“心语”之语。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白居易用朗读的方法修改自己写的诗,使之形成雅俗共赏,音韵优美的独特风格。海明威用朗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方面刻画形象,形成海明威风格。可见用语感来检查语病,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学生一旦掌握边读边改的方法,必将受用无穷。朗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积累。北宋教育家张载说:“书须成诵,则学进矣”1
这说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方式。朗读不仅能加强记忆,积累知识,还能陶冶情操。朗读时,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的协调运用,以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褒贬不一,把知识形象地输送到大脑中,并牢牢地印入脑海。同时,朗读文学作品时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给人无穷的力量。特别是从朗读活动中,得到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生活的信心,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志都会产生巨大作用。朗读有助于感知文章的神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入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典范性作品。一件事情、一个人物都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载体。通过反复的品味阅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共鸣。如果不去读,我们就品味不出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浪漫、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体会不出林黛玉葬花吟的凄美,也再现不出荷塘的意境之美,展现不出葛郎台一毛不拔的个性。朗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思维训练的有效形式,而作文是个人智慧的集中表现,智慧是思维的结果,思维要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达到优化。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它的特殊的筋肉训练技巧。朗读是把字音、句式、篇章等物质性的东西还原为一定的语音、韵律、节奏等形式,通过喉舌筋肉的运动过程,积累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达到锻炼思维、优化思维的过程。“读”是接受信息,是前提。写作是对原始信息的再加工、再创造。由读到写,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朗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的作品烂熟于心,一旦有类似的情景再现,它就会2

4篇阅读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