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6-11-15 17:05:32

穿越千年 感受诗词之美

——诗词单元教学初识

2018届语文备课组 李娜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去领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古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因此,语文教学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教学。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从诗眼入手,理解诗歌,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 用音乐和绘画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它的语言含蓄而优美,跟歌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

本学期以诗词教学为主,因此每节课上课前,我会给学生播放一曲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课文的学习。先从学生熟悉的入手,初中时学生学过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我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这样他们会感到熟悉,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给学生听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有些学生因为爱唱流行歌曲,便不知不觉把这些诗词给背了出来,乐在其中。在听歌曲的同时又复习了学过的诗词。

天课前给学生播放《诗经 子衿》的歌唱视频,视频中一女子穿汉服缓缓而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歌声如天外之音飘然而入,学生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好美”我就势引导,“不仅这个女子很美,诗经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大家已经从歌声中感受到了,那就让我们慢慢的走近我们的诗词,发现它那神秘但又诱人的美丽。”

学生对感情的话题很感兴趣,且有话可说,因此,常在课前播放诗词中的爱情,让他们穿越千古去感受古人那至死不渝的爱情与刻骨铭心的思念。例如, 一天课前给学生播放《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古诗词中的男女互诉爱意,并不像琼瑶剧中“我喜欢你,我好喜欢你”那样无力且俗气,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互诉意可以这样美。一节课前给学生播放《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思念穿越古今,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表达方法,古诗词中思念也可以如此表达。

学习《钗头凤》前给学生播放《钗头凤》改编的歌曲,在伤感失意的音乐声中,去感受陆游和唐婉那愁肠寸断,令人叹息的爱情悲剧。

通过歌曲与诗词的联结,告诉学生,古诗本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可以谱成歌曲广为传唱的,不少优秀的古典诗歌在当时其实就是流行歌曲。这样一来,原来遥远的古典诗歌一下子在心理上被拉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明显有了提高。当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你就已经走好了课堂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步了。

听歌曲到唱诗词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听只是一个欣赏的过程,是被动融入情景的一个动作,而唱诗词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体悟、感受的一个过程。古代诗词是用来歌唱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试着将文字的诗词转化为歌唱的歌曲。在上《凤栖梧》时让学生试着用熟悉的调子去唱这首词,有学生选择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赋予了这首词以新的生命,但同时引导着学生去想:这首歌的情感基调与《凤栖梧》相符吗?学生便会认真去读词,体会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唱这首词。在选择合适的歌曲来唱的时候,学生也慢慢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并在唱的同时记住了词的内容,有一石二鸟之效。

等到上《雨霖铃》的时候,学生再唱词作,则选择了与这首词感情相符合的《烟花易冷》的调子来唱。唱完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证明学生很认同这位同学用歌曲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2绘画激发学生兴趣。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

本学期学的诗词中有很多很有画面感,在教授这些诗词时通过画面展示,或者学生自己画画,感受诗词中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登高》一课,课本上附有一幅杜甫的画像,学生从他的神态,动作,服饰谈“我看到了一个_____的杜甫”。由看到的杜甫到诗作中的杜甫,让学生在诗词中印证自己的猜测,学生更感兴趣。本诗后两联写人,可以看到人物形象,前两联写景,可以看到一幅画。因此在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联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再结合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分析,看自己所作之画与文本的意境是否相符,在绘画中体会诗歌意境,寓学于画,寓教于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写景,画面感较强,于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笔画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学生在绘画时便需要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要把握意象的特点,才能画出符合诗意的画面。“楚天”“秋水”“远山”“落日”“高楼”“断鸿声”“游子”,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宏大的画面: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那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的山岭,仿佛在向人呈现着忧愁和愤恨,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独自在楼头遥望着这一片已经沦落的河山,不仅发出一声声哀叹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学生在画“断鸿”时便要考虑“断鸿”是何物?是一群大雁还是孤雁?教师在此时就要进行引导,雁群在飞行过程中,往往会鸣叫来互相应和,而此时的雁声断,说明无雁来应答此雁的叫声,因此断鸿应是形单影只的一只大雁。学生则更准确的把握了词人的情感。

柳永《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读到这首词时,画面感顿时显现了出来

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 “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诗用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

二、从诗眼入手,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情感,提高学生分析诗词的的能力

诗词教学的三步走是:理解诗意、会赏析,会表达。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胆识,理解诗意,因此本阶段所选诗歌都是情感比较明显,能够从内容中的一两个字词把握住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学过程中主要从诗眼入手,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

1、 什么是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五官中最能表情达意的部分。古人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简言之,诗眼是诗中最能表达情感或概括主旨的的词句。可以是一个字、两个字、一个短语、一句话。因此我们又将诗眼分为情感眼和内容眼。例如《登高》中找出的词眼是“悲”,全诗写家国之悲,身世之悲。因此“悲”是全诗的情感眼。《雨霖铃》中学生找出的诗眼是“伤离别”,“离别”是本词的内容眼,“伤”则是本词的情感眼。通过找诗眼或词眼,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分析诗词时不至于太偏离。

2、 围绕诗眼如何进行诗歌赏析

(1)欣赏诗词,必须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在读中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情感。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以《雨霖铃》为例。这首词将离别难、相思苦传达得淋漓尽致、备足无余,极具婉约美。本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叙别情别景,下阕设想别后相思。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并对学生加以诵读指导

首先,要达到了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例如《雨霖铃》中有几个多音字,需要我们注意。 “骤”“噎”“霭”等几个字的读音容易出错,需要格外注意。

再者,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 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体悟诗词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第一句要语气缓慢低沉,定下全词的调子

兰舟催发语气略为急促一些,颤音弱收,显示催促启程在即,心中不舍

③竟无语凝噎——注意句读,要稍重、稍停,――无语――凝噎,语气低沉下去,结尾渐弱,显示极端的痛苦,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领起字要稍重、稍停,拖音虽有如此之多的良辰好景,却无人分享,这是全词结语,何人重读,极言凄凉,颤音弱收。

诵读是诗歌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学习前要有充分的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不断深入诗歌本身,更好的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更容易将“诗眼”找出来。在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2)、意象整合,从意象中体悟情感。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长亭杨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

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从固定意象中把握词人情感。柳永的《雨霖铃》,学生找出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暮霭楚天“酒”“杨柳”“残月”,这一系列意象都是凄惨哀伤的意象,可以推断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感伤凄凉的,从“长亭”“残月”“杨柳”可以看出是送别的场面。综合两者可推出本词的词眼是“伤离别”,也可把握作者面对离别时的伤感,迷茫之情。

  (3)联系旧知,以诗解诗,以诗证诗,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贵在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诗歌的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诗歌储备,广泛链接,以诗解诗。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理解诗歌的思路,又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的激情。

中国的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都有比较固定的寓意,这就为鉴赏诗歌提供了相对便捷的途径。比如,古典诗词中,折柳常表示送别、离愁、思乡等;斜阳常表示日暮,含有凄惨之感;残月常表示不圆满,含有孤独忧愁的心绪;寒蝉常表示凄冷,含有凄惨萧瑟之情;短笛常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落叶常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归雁常表示思乡之情,寄寓游子思念故乡……

分析《登高》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可以联系学过的诗词及意象,例如“急风”的意象可以联系《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猿啸“可以联系“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通过联系这两首词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里的景给人哀伤凄清的感觉,由此可以联系到诗眼“悲”。分析《雨霖铃》时,“对长亭晚”联系到“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由此可以知道“长亭”表示离别时的离愁别绪。“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可以联系“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的是漂泊之人的思乡之情,及对前路的迷茫。

拿《念奴娇 赤壁怀古》来说,通过“以诗解诗”方法,教师出示“临江仙”中类似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对比后会发现,这两句都是以“向东流去的水”来表达“时光中逝去的英雄”,既充满豪情,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古诗中的水,一般多是抒发忧愁的情绪。

以诗解诗,以诗证诗,其实就是让学生调动旧知,将学过的知识活用到其他的诗词鉴赏中,让诗词学习变得简单一些。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知识的存在不再死板,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启发。

三、古诗词教学应重视积累。

古诗词的积累,对于古诗文学习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成诗也会吟正是这一道理。学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诗词累,对于诗词的理解也不会透彻。用积累去弥补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只有积累,我们也才能与诗人的情感、词人的感受产生共鸣,碰撞出精神的火花。也只有积累,我们才能厚积而薄发,不断解读、赏析、感悟,更好地将语文运用到生活空间去。不但身为老师的我们需要积累,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重在积累。学生不能马上理解诗词中的感情不要紧,但是只要有积累这一点精神,相信在学生以后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就会有所感悟,而这一切一定是建立在积累之上的。语文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背诵古诗词的习惯,使学生在课外能够主动去欣赏、背诵更多的古诗文,积累更多的知识。

上课的时候给学生看过一篇文章《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文章中认为“如果有人说背诗有很多好处,都是骗人的。除了让你的生命更丰满之外,这件事根本毫无用处。”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这样当他们长大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白云洒金天心动,扇随君子携风流。”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离开你以后,才发现眼泪有些咸。”“谁为谁悲伤,谁为谁绝望。”“为什么,最后受伤的总是我?”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也许现在同学们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一首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古诗词的教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身体力行,不断优化教学,才让使学生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

诗词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