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27 02:35:59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社会形态,是指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到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再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从此定义可看,社会形态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直接相关,是一个整体,建立再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构成内容上,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其中经济形态是基础,三者体现为历史、具体的统一。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的“三形态”第一种“三形态”,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称“伦敦手稿”)提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这是按人的发展或人际关系来划分的。第二种“三形态”。称为“原生”、“次生”、“再生”三种社会形态。这是按所有制的性质来划分的。两种三形态之间的关系人的依赖关系,即人处在依附关系而存在和发展的状况,以自然经济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所有制形式,商品经济也渐渐获得了发展。“物化社会关系”打破了“人身依附关系”对人本身生存发展的束缚,人们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但是私有制的普遍存在,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披上了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特别是人不仅同他的劳动、他的产品出现了异化,就连人与人之间也出现了异化。(物役性)因此,人亦不是最自由的。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带来了充足的社会产品,因为产品极大丰富,自然也就不需要市场交换,人类社会也不在有阶级暴力而进入了“自由人联合体”时代,人们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放牧、晚饭后从事批判,社会可以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时,人的自由个性必定能够得到极大的释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能够得以实现了。可以看到,两种“三形态”与经济形态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五形态”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大体上,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