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对比和分析

发布时间:2012-05-24 14:43:31

1中国鬼片文化1.1中国故事的传统中国因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被列为名著的著作,加之在其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影视创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古人脑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也不会感到陌生。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鬼是人死后所化,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非物质形式,人死灵魂不死便成为鬼,鬼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文学中的鬼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创造。这种幽冥幻象是全人类共生共有的思想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写鬼的故事,并且一开始写女鬼的也并不多。从《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来看,早先出现的鬼怪应该是当时人类对各种动植物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加以肤浅的认识想象加工而成的非物质产物。且它们用未知的神奇力量迷惑或帮助人类。在以男性权力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话题逐渐转到女性身上。自六朝以来志怪小说写鬼的作品大量涌现,《太平广记》辑录鬼的故事就有四百多条,写鬼的最高成就者当数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了。他的《聊斋志异》,人们俗称《鬼狐史》,其中写了百余篇鬼故事,写出了众多各有性情的鬼、千姿百态的鬼。他把鬼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鬼高度审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在一些鬼身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们的善美。使鬼有丰富的人情味,获得丰富的人性。《聊斋》是写鬼的一部杰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电视在翻拍,就可证明其跨时代性及其在反映人的精神实质上的可探讨之处。古代的女鬼通常是那种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是也不乏长相十分美貌甚至惊艳,而且又十分幽怨的女子。在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中,由王祖贤主演的聂小倩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模版。剧中她与宁采臣的爱情传奇则被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1.2女鬼形象创作的意义《聊斋》通过对女鬼悲惨遭遇的描写,最大限度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生存环境的恶劣。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如同芥草一样任人作践的低下地位,如同案肉一样任人宰割,成为社会悲剧的主角。因为人们无法消灭这些邪恶的社会现象,因而更愿意用厉鬼索命的恐惧来进行威慑,来获取心灵上的痛快和消解。“惩恶扬善”是许多古代小说中的一贯主题,正是由于人们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平义愤难当,才把惩恶扬善的美好祝愿寄予在文学创作中,赋予柔弱的女子以超人的力量。《聊斋》通过众多女鬼形象的塑造揭示封建社会妇女生存环境的恶劣达到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深度。另外还说明“自然界的美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客观上启示人们应该要将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追求“生”的意义上,这于我国古人崇尚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理是相同的。现代鬼片中也保持了这一些特征,虽然其中也有在日本的影响下变的比较不再那么“中国化”。1.3中国人对死的态度离开黑暗的冥间,回归人世是《聊斋》中多数女鬼的强烈渴望。她们大都热爱人生,向往人间生活,依恋于人,渴望人间的情爱,具有强烈的再生之情,千方百计想回归人世。这种安排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生乐生的观念影响所致。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民间世俗文化都主张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和保持人生的幸福与欢乐,视现实生存和人世生活为重为乐。中国百姓对佛教、基督教追求彼岸世界的主张多不信从,不信仰上帝天国,宗教意识稀薄,而对于人间世界极端的留恋,对人间生活极端的执着。大多具有强烈的“人间情结”。女鬼身上反映出的追求世间的情爱,热爱生命等表现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人为贵”的观念。“人为贵”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观念。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对比和分析第29卷第3期2009年8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Vol.29No.3Aug 2009摘要:在以鬼为题材的影片中,中西文化差异显而易见。西方的恐怖形象多为如下几种:狼人、异形、吸血鬼等,拍摄效果多以血腥、暴力为主。东西文化不同已被人反复论述,但是在进行东方文化这方面分析的时候,日本和中国文化常常被归为一类,因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样题材,东方有一点十分相似,那就是多以冤魂、女鬼为主,强调的是气氛的渲染和心理上的恐惧。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实际上又有很多不同,为了便于分析,作者主要是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关键词:女鬼;气氛;恐惧;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554(2009)03—0036—02覃晶,王秀银(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收稿日期:2009—06—22作者简介:覃晶(1984—),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湖北省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36--

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对比和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