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1-07-19 16:54:21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关键词:汉字,起源,发展,历程

一、关于汉字的起源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其实,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不断尝试到约定俗成,逐步孕育、挑选、发掘出来的;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决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创造。

100多年前,一撮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这就是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汉字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纪录汉语的文字系统。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二、汉字的发展历程

与汉字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汉字传承了数千年,从古代汉字到现代汉字,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实现着其生命的超越。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1)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2) 篆书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它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3)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4)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5) 草书

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6)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参考文献:

(1)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2006

(2)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许慎著,《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