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发布时间:2019-01-27 17:56:56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班级:物流二班

姓名:李瑞

学号:111201821

2018320

1 就业形势认识

近几年,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考验,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重大转变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出台,使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需求不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b5E2RGbCAP

2007,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85%.与此同时,面向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局面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与新增毕业生叠加,造成实际就业人数更高.2002年至今,高校就业一直处于高峰年,往年未能就业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造成更大就业压力.教育部门预计,2007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会突破800.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其就业前景越来越不被看好.加之近年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愈加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文件显示,近几年就业率大幅下滑.来说,大学生就业前途不容乐观p1EanqFDPw

.

2 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2.1 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是多方面,本人认为根本性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根本办法.DXDiTa9E3d

2.1.1政策方面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用人单位受到用人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案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同时,基层和西部地区急需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方得不到良好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又要交纳“借读费”.在大中城市,大学生创业机会较多,发展空间较大,成功概率也较高.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就没有获得贷款担保条件.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2005年就业工作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另外,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二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由于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过年就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作大学生,因为没有指标而不能够派遣,仍然处于不确定状态.由于种种制度原因而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壁垒亟待治理,影响大学生就业制度亟待改革完善.RTCrpUDGiT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限制,还有干部身份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运作和初级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组织者以赢利为目,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差.很多单位用人观念不切实际,盲目要求高学历、名牌大学学生,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单位甚至拒绝接受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女毕业生和应届生.还有单位拒绝招收外地生等,这种种歧视性规定,有失“三公”就业原则.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影响5PCzVD7HxA

.

2.1.2高校方面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口仅占总人口5%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jLBHrnAILg

第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案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情况下,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是教育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一些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局面.xHAQX74J0X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进轻出”现象.既然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那么高校必然是这个市场中“产品”生产者,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决定“销路”如何.目前,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持续小学、中学应试教育,甚至有些学生仍然以为进了大学校门等于进了保险箱,放松对自身要求,继续高呼:“60分万岁,61分浪费,59分白费!课号.学校也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中“重进轻出”现象,同时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这让许多单位对这样“产品”“不敢恭维”,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也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致命影响[14].LDAYtRyKfE

2.1.3 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就业之路.Zzz6ZB2Ltk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加之,当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生数量急剧上升,研究生队伍也在日益壮大.许多研究生为了生存开始与本科生争起饭碗,而用人单位方面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些单位为了提高企业知名度,出高薪吸引高学历人士,似乎单位里有几位硕士、博士就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知名度.用人单位这种行为正是加速“考研热”催化剂.dvzfvkwMI1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前提下接纳更多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也面临过就业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事来报答自己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积极态度,更有力措施,更扎实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rqyn14ZNXI

2.2 主观原因

2.2.1 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调查.在列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是北京<27.7%,两个城市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城市则对大学生吸引力很小,只有0.94%0.52%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单位去不了,而能去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现象.EmxvxOtOco

2.2.2 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

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将领却未必有那样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人才.用人单位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人选.具体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个人素质SixE2yXPq5

2.2.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15].6ewMyirQFL

2.2.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

就大学生就业产生心理问题,概括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理想与现实差距导致矛盾心理.大学毕业生往往对未来抱有较高期望值,希望找到一份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工作,但实际择业过程中这种期望值却很难全部满足.不少毕业生不得不面临着诸如:是坚守还是放弃自己喜爱专业,到基层单位去求发展还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求稳定等职业选择冲突.理想与现实差距使他们内心矛盾重重,为情况复杂、无从选择而困惑烦恼;有为利弊相当,“举棋不定”而焦虑不安;有为失去某些选择机会而追悔莫及;有为找不到理想职业岗位而惶恐不已.kavU42VRUs

第二,自卑导致焦虑和失望心理.“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竞争环境,这使一些性格较内向、不善交际和言辞、学习成绩平平大学生忧心忡忡、自惭形秽,产生强烈自卑感.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在职业选择中态度消极,不敢参与竞争,以致错失良机.表现为面对用人单位畏手畏脚,过于拘谨、语无伦次,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择业;认为自己缺少竞争实力,因而即使遇到符合自己要求用人单位,若有别人报名,自己就不敢再报;在“双向选择”中如果未能被用人单位录取,情绪就一落千丈、心灰意冷,认为前途黯然,对就业悲观失望.y6v3ALoS89

第三,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意识依赖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明显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把就业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总想等待学校和老师给自己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等待父母亲友为自己找工作;总以为毕业就可以就业,把自荐材料发出去就可以万事大吉,坐以待“毕”了.孰不知机会是等不来、靠不到.当周围同学一个个落实单位,而自己却没有着落时,他们便开始怨天尤人,埋怨学校没有名气,埋怨父母没有本事,埋怨自己生不逢时,以致陷入焦虑、紧张、烦躁不安之中.M2ub6vSTnP

第四,缺少主见、随大流盲从心理.目前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认识,不了解自己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能力,容易受他人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从众心理.在招聘现场我们不难看到:在热门招聘单位摊位前人头攒动,毕业生趋之若鹜,以至于有招聘单位接收求职材料应接不暇.“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摆正位置,找准坐标,盲目从众随大流,将使自己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求职机会0YujCfmUCw

.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13.1.提高规划学习地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地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地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地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地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地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地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地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地学习方法,灵活地适应自己所处地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地.eUts8ZQVRd

23.2.认真做好自身地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地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地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地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地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地方法和手段,对自己地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地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地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地自身素质和能力地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地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地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地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地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地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地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sQsAEJkW5T

33.3.提高自我地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地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地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地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地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地能力.GMsIasNXkA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地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地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地职业.TIrRGchYzg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地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地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地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地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地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地有效途径.7EqZcWLZNX

43.4.培养良好地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敲响我们地警钟:大学生地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地重任,更是社会地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地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地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地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地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地困难,用积极地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lzq7IGf02E

53.5培养良好地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地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地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地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地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地必要条件.同时,良好地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地.zvpgeqJ1hk

面对严峻地就业形势以及激烈地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地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地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地准备.NrpoJac3v1

班级:物流二班

姓名:李

学号:111201821

2018320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