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发布时间:2017-09-10 09:59:01

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成为热点话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高校 高等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 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 200473%2005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

2.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3.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的转化率。大学生在市场中与来自各个群体的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并且转化率高。

4.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来再上一次大学吧!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并在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二、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额规模急剧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急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更多学生享受高等教育机会,但一年比一年更多的毕业生给学校和社会以及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630万应届毕业大学生数量创出新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万人。今年仅应届毕业大学生就有630万人,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两项相加已超过70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今年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

虽然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却没能相应大幅增加。有时一个工作岗位会吸引数百以上求职者,令许多毕业生望而生畏。08年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回暖,中国经济增长恢复较快,但工作岗位就算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有关统计,经该部确认参加2009年度考试的人数大约是77. 5万人,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多人,而招考职位只有1. 35万个,录取率约17. 5%。一方面大学生的存量资源在不断的扩大,其稀缺度在下降;另一方面每年的增量也在不断创出新高,同时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招聘岗位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使得大学生这种人力资源逐渐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

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随着近年来学生就读高校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就业率不能单纯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难、易”唯一指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也不容忽视。就算高就业率下也存在着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就业事业发展预期空间等满意度较低。

三、现状分析:

1、大学生数量供给需求失衡可谓是最直接原因。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不存在显性相关,但他们忽略了重要一点:大学扩招虽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但其效率损失却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数量增加了,但其质量是否相应提高还需画个问号。就我个人感觉,以前的大学生明显比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的含金量要高。大学生数量增多而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得一方面原因。

2、从国家的方面看。一是国家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过多的依赖于第一和第二生产业的发展,来看一组数字: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很不充分,从来人员比例仍然偏低,目前仍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7.7%。而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7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了50%左右。二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因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一方面由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国对办国际一流大学强调和投入得较多,而对办职业教育强调和投入较少,致使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3、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心态方面的问题,一般都是要求非三千五千不就,非沿海城市不去的抱负,普遍要求高薪,择业地区集中,选择的工作岗位类型集中,但是大学生并没有从自身角度去考虑,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不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去看自己的工作经验,只是会简单的一味去要求,所以用人单位于就业者之间的矛盾就突出表现出来了。

4高校就业指导还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就业指导对象侧重于应届毕业年级,忽视低年级和在校研究生,调查中发现只有25%的高校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即使这样,被调查学生中仍有40. 17%的人不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就业指导周期短。

四、改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和建议

1.既然供大于求,教育机构是否需要反思大学扩招是否值得可行?大学生人数增多了,但平均每人享受的教育却急剧减少,一个礼拜才20几节课,还有一些值不值得开的课程就不需要提了。所以现行的教育机制并不是最好的,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所以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2.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3.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明确。如鼓励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及人才在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事业单位的流动等政策,大学生心中有着许多的困惑:去西部工作,国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能否落实,是否还回得来,回来后就业压力是否更大;去农村工作,户口、社会保障等问题如何办;搞自主创业,怎么解决资金缺、注册难、审计难等问题。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区、出系统要交费的政策障碍。

4.从学生自身方面思考。由于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往往是心高气盛,过鬲的看重自己,认为自己一定要每月拿多少钱多少钱,殊不知,正是这样不正确的心态导致自己就业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应正确估价自己,正视现实,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就业观。由于大学生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大学期间,应该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不反对在有空余时间下去做一下兼职,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应在学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做这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首先学好自己的学习,因为学习还是第一位的。所以,大学生要有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新华网篇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文

[2] 李丽霞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2003年度滚动课题:《高校产权变革与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3]刘宇舸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期

[4]周先蓉.如何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忽略此处..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