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影评(精选8篇)满分指导

发布时间:2019-04-07 21:28:33

  《卧虎藏龙影评》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一):

  《卧虎藏龙》是一个经典的东方杯具,那些武功与浪漫,那些侠肠和反叛,都只是为了让这个杯具令人更加痛心,就象《大话西游》里紫霞留在至尊宝心底的那滴眼泪,就象《花样年华》结尾的擦肩而过。

  罗小虎,而不是李慕白,永远是让人最向往的一角,一个流氓无产者(原谅我如此尖刻的阶级分析),才有机会,有资格,有勇气做他自己,追求他的所爱。()可惜,到这天,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再没有做一个流氓无产者的机会了。

  玉蛟龙象至尊宝,反叛过,抗争过,而后放下;她也象紫霞,憧憬过,追求过,最后死去。但是,她更象我们中的很多人,但是玉蛟龙已经不在了。心诚则灵,多么无奈的期望,多么被动的追求。

  李慕白那样的侠客,虽然懂得侠士是虚名,虽然从来不会走错一步,但是如果情感能够分胜负的话,他在一开始就输了。

  俞秀莲是玉蛟龙自由梦想的真正粉碎者,她有感情,也并不迂腐,但是,她的遭遇本身就足以摧毁一个小姑娘想逃离礼教束缚的全部幻想和期望。每一个善良的传统礼教的受害者都会造就更多新的受害者,即使他们从来没有主动这样做这天仍然是这样。

  艺术的功能和目的也许只是展现与表达,甚至审美都只是副产物,更不用说解答了。所以,我想故事的作者无意怂恿你我去砸烂那些枷锁,而我也同样没有办法告诉你,如何去冲破那些束缚。应对那些精心设计的礼教圈套,应对那些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应对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永远盯着我们的眼睛,或者应对那只冷漠迟缓的历史巨象,个体的确是如此的藐小,即使大英雄,也象蚂蚁一样;人性也的确如此的苍白,即使刺破胸膛,流出来最热的热血,也会很快的冷却,风干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二):

  很早听说《卧虎藏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没机会看,之后竟在教科书上也看到卧虎藏龙原著的精选,对这部小说以及电影的评价很高,于是产生了很多联想,想必这真是一部经典。直到今晚看过高清晰版的原版电影,就对这么多的评价所信服了,影片的情节不复杂,然而它的表现力之令人震撼,它的对白之独具内涵,一面令人深深回味,一面又大改我对于传统武侠片的看法。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汇聚了中国浓郁的古典风味,并且对于中国的武侠文化的写意到达了极致,我想也只有看过并且慢慢品赏过的人才能有这些感受吧。所谓的古典风味其实就环境,无论是在打斗中,还是整个电影所选取的背景场景,无不透露着古代中国风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至少有三个场景,第一个是整个北京城的特写,古代建筑的特色尽收眼底,高城低宅,方正有序,第二个场景是繁华的闹市,民间杂艺在那里极显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至少从诸多的文艺作品中,民间杂艺一向古代中国不可或缺的,第三个是竹林,自古竹就是高风亮节的代表,古代诗人以竹为友,多为竹诗,所以说起竹,作为一名中国人,都有一种以之为傲又倍感亲切的感觉,李安导演在影片里特意选取了竹林为背景,我想一面是为了表现竹林风下轻功的飘逸潇洒,一面也纳含了对于古典中国的深刻理解。

  都说武侠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它的文化积淀之深和历史之悠,都是不可否认的,以前都看金庸,古龙等人的作品改编电视剧或电影,就应说是他们给我们树立了清晰的武侠形象,金庸的作品精在情节,古龙的部分作品精则在于悬,所以他们翻拍出来的电视剧或电影,吸引观众的并不是武,而是侠,观众往往会跟这主角走,跟着他们行侠仗义,爱恨情仇,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中国功夫,个性是轻功被表现的尽致淋漓,潇洒飘逸,再加上章子怡舞蹈般的姿巧,杨紫琼武打式的柔韧,周润发简练中的洒脱,给这种本就虚无缥缈的武功增色不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俞秀莲和玉娇龙在屋檐上、京城夜色下的打斗,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里的追逐,飞檐走壁,蜻蜓点水,竹上轻功,导演故意将镜头放慢,拉大,使得轻功的施展空间大为增加,而且更加的轻盈自如,给人打入美的印象。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中国功夫之十八班兵器大排演,玉娇龙酒楼上的小试身手,还有最后与俞秀莲在镖局里的精彩对打,一把青冥剑对打十八般兵器,既让人眼花缭乱,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体验。

  再者,我想说说影片的剧情,事实上,剧情是简单的,然而内涵确实独有好处的,个性是在对白的截取上,都是那么的令人深刻。影片主要讲述了欲退隐江湖的李慕白在交出青冥剑后又引来的一场江湖恩怨,恩怨之源不在于剑,而在于江湖,江湖人有江湖人的处事原则和自己的规范,江湖上的快意恩仇,既令初出茅庐的人羡慕向往,又令涉世深远的人厌倦疲惫。这就是为什么闭关后的李慕白那么的想退出江湖,而刚刚涉世的玉娇龙却渴望闯荡江湖。影片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就是碧眼狐狸,是她的引领歪曲了玉娇龙的思想,最终也由于她直接导致了杯具的发生。有仇,就不能没有情,影片中有两段很感人的感情,也因为有了最后的杯具,才给了人更多的思考和体会,李慕白对于俞秀莲的情积于礼教的约束而迟迟不敢表达,即使他们之间都相互深爱着对方,直至最后李慕白倒在了俞秀莲的怀里,他们的爱最后能够表达,但是已经没有机会厮守。影片至此,也不吝为我们留下一段经典表白,我会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近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久的孤魂感人至深。相比之下,罗小虎和玉娇龙的感情至少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罗小虎的勇敢和执着让人钦佩,但是也不是说玉娇龙就是软弱的,玉娇龙

  深知李慕白因自己而死,无法原谅自己的她选取了用罗小虎讲述的那种方式,从千里高的武当山上跳下,救赎自己的灵魂。影片至此,陡添了悲凉与遗憾,而影片也戛然而止,在杯具带给人的伤感中也给人丝丝回味。

  而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我看来,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与它的大场面没有关系,与明星阵容没有关系,真正成功的一部电影是它不仅仅能够让观众理解,它不是建立在那种仅仅为愚弄观众而虚设的声势下,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会以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它,思考它,和品味它。我想,李安导演的这部《卧虎藏龙》,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三):

  卧虎藏龙,一个最中国的梦

  说来惭愧,直到昨日晚上才看完了卧虎藏龙。但也很高兴,因为之前看了那么多古装大片,而把这最好的留在了最后。

  一向有人说卧虎藏龙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片,之前没看过,不管妄断,但是心想着可能大家都这么说就应差不多吧。但是看完再想,才觉得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有太多的刻意的中国元素,也许八年前大家真的这么认为,但是经过这些年国学热潮的熏陶,此刻的我再看这部电影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切,没有虚假的模型,没有大片大片的色块,也没有美轮美奂的服装,但是为什么还是让我们一眼就能感到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而没有一丝一毫的排异呢?也许,是原先的我们太西化了吧。

  从第一个宏村南湖的镜头开始,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清新,淡定,时而急骤却整体幽静,这是我们很长时间渴望却无处追寻的东西。这部电影更多地是让我们对自身的身份发生了更为彻底的追问,我们到底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人。

  说回电影,之前看的评论指出的这部电影的评论无外乎以下几点:

  1,刻意的中国元素。我想,此刻回头看这部电影,更将之至于由此滥觞的一大批古装电影的大环境中去看,还会有人这么认为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遗忘的太多也太久了?放眼整片,并没有刻意的堆砌,更没有做作的谄媚,而此片的布景恰恰就是我们的前人生活的场景。村庄里的镖局其实就是皖南宏村的祠堂,而家具也就是正儿八经的太师椅和八仙桌,没有闪亮的油漆,没有金光的挂饰,但就在这一板一眼中带领着我们进入了那个怀旧的梦。

  2,对白的西式句法及演员的南腔北调。先说演员的口音吧,同样是经历了更多大片的洗礼,我们此刻还觉得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口音不正常吗?我更想说的是,这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中国本来地大物博,一个演员的广东口音跟东北方言,四川方言甚至背景口音就真的有很大不同吗?是不是我们原先因为太自卑而太敏感了?再说说对白,此刻还有人敢嘲笑卧虎藏龙的对白吗?如果有的话,那怎样解释大陆各位导演之后的笑话呢?这原本也不该是个问题,既然表达的是正宗的中华文化,用现代人使用的各种句式有有何不可呢?我反而觉得如果细细地品味那些对白,有些话反而更像是古老语言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有时不自觉地使用的生搬硬套的句法。从中我们更就应看到的是导演及编剧深厚的功底,将一个古老传说娓娓动听道来的功力和方法。

  所以我以为,卧虎藏龙更多地是一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并将之按照现代观点完美诠释的经典,这一点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愈来愈明显的证明。就应承认,这部电影融合了更多地是李安个人的情怀和梦想。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内敛,睿智,含蓄,宽容,流淌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中,闪耀在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间。那里还就应提到音乐,谭盾的谱曲恰到好处地给影片加上了一抹难以名状的淡淡忧愁和哀伤,就算在打斗场面的激烈鼓点里,我们还是会若有若无地感觉到想要传达出的各种心绪。人物内心世界的纠葛,外界各种压力的纷扰,就算是打,也不是畅快凌厉的发泄,更多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无奈和对他人不幸的敏感和悲悯。

  李慕白对玉娇龙的以德报怨,是这种精神集大成的体现。技艺上的超群伴随的是精神上的超脱,对于玉娇龙这个人心不坏但是受到误导从而屡屡毒害他人的后生晚辈,三番五次的循循善诱尊尊教导要求的不是视一切为蝼蚁的冷漠,而是念其性善及劝恶向善的苦心和宏大。俞秀莲也是这种心境的追随者和信徒,从贯穿影片始终对玉娇龙在场面上的掩护就能体现她的隐忍,在自我的痛苦和对他人的怜悯中,她始终在挣扎,虽然向恶的一面在逐渐抬头(与玉娇龙翻脸),但是最终李慕白的死救赎了这一切,她原谅了玉娇龙也最终到达了李慕白以及师父江南鹤的毕生追求: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就拥有了一切。碧眼狐狸是彻头彻尾的反面主角,李慕白对她的恨来自师父的惨死,也无可改变,这是文人的决绝和愤恨,同样的斩钉截铁。但是全片的主题却从她的嘴里点出,世上最毒的东西藏在一个十岁孩子的心里。她确实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面照出他人(包括那个陕甘捕快)精神特质的镜子。玉娇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符号,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是既定的,安排的,都是需要反抗的,而这种情绪在结识小虎之后变本加厉地占据了她的内心。加上碧眼狐狸的灌输,使得这样一个从头到尾都是孩子的人变得盲目和极端。李慕白一向肯定

  着她的天赋和本性,并三番五次从旁指点,这就使得玉娇龙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后期她的挣扎将这种徘徊展现得更为彻底。而她砍伤俞秀莲只能说是强烈自我内核的激烈外延表现,对于不确定的事物第一反应是狠,像只刺猬,害怕受伤害,所以先伤害别人。至于小虎,这个人物是抽离于儒家体系之外的,是其他人物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他象征的是极端,绝对的自由,但却于中原世界所不容。所以最后他只能看着爱人超脱而无可挽回。所有这些都是李安隐藏在浮光掠影背后的语言。这样的表达,充盈在他的其他电影中,从回家三部曲到大爱无疆的《断背山》《色戒》,无一表达的不是传统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抱元守一的心境。想到当年卧虎藏龙在国内遭到的冷遇,我们都欠李安一个真诚的道歉,这在经过别人努力尝试的这天,显得更加的明显和急迫。卧虎藏龙是一个梦,一个承载了李安个人,并由此能够折射出传统知识分子整体的世界观的梦。这个梦,精致,隽永,如一捧清泉带着我们的灵魂升腾,飞跃了建筑与城市,到达了中国人五千年的精神家园,仿佛李慕白鹤立枝头,顷刻间扶摇直上,轻灵飘逸。

  PS再说两句题外话,李安之后各位大导演拍出的大片其实各有优劣,但是普遍的一点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充斥着暴发户的心态,在拿到大把资金的同时,忘记了更加本源的东西,这样的影片注定占据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各种地位,独缺艺术品味。就好像我们会记得《英雄》开创了国内大片市场,但是却不会记得这部电影本身各种贡献。张艺谋的问题是摄影出身,早年的农村题材有感而发,不做作,记录的是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即使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反省也依然能够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带来一丝亮光。之后的几部大片都显得空洞,苍白,毫无资料,关注的是形式,忽略的是资料,看不出浮华的声色光影与主题有何联系,或者说看不出主题,创造的是话题,收获的是金钱。也许,是被大把的预算迷蒙了双眼,看到了能够花钱的地方,但是忘记了就应花精力的地方。再之后的陈凯歌,鄙视了英雄,但是也没有阻止大家鄙视无极。其实我很看好陈凯歌,之前的几部电影都证明了他对各种题材的驾驭潜力。我认为无极的问题在于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转换叙事方法的潜力,用了前所未有的言语来表达自身内心的观感。问题在于太前卫,情节过于抽离,过于形而上,没想到到最后影片失了控,也超过了观众理解的范围。能够看得出来陈凯歌是花了心血的

  ,要不然也不会对馒头之类的闹剧那种耿耿于怀。无极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也许过段时间大家会更明白他的呕心沥血。之后的冯小刚其实没什么说得,他没有这方面的素养,也就不必跟这门疯,夜宴成功的地方在于整合了一批适宜的人选,于是组合出来的结果也就中规中距。而冯本人由自身决定的缺失就决定了影片的基本档次,所以也就有了观众的不认同,以及台词的笑场。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这才是最西化的中国古装片,王子复仇记。。。,不说什么了。在后面出的古装片就多了,也不细说,总之觉得华语导演能真正驾驭大制作的还不多,在大卡司和好片子之间的平衡还不好找,其实这并不是无解的。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四):

  《卧虎藏龙》影评

  一有人说里面的轻功虚无缥缈,没有好处。

  这个问题乍一看是成立的,但是如果用新体会的话,你会发现李安这样安排是有深意的。首先,想一想李慕白为什么到死的时候才敢说出埋了一生的话,玉娇龙为什么一味追求自由最终却跳崖自尽,为什么在大漠叱咤风云的罗小虎到了京城却变的什么也不是,为什么位高权重的贝勒爷应对问题却什么也不能做等等。这些问题归根揭底,都变成一个问题,五千年的封建统治在所有人心中都种下了根深蒂固的奴性,所有人都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算仙风道骨,武功盖世的李慕白,聪慧潇洒的于秀莲,大漠的半边云,统统逃不出如来佛主的掌心。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中的轻功都这么轻的原因,那是因为,所有主角都不能真正飞起来,永远不能挣脱自己给自己的牢笼,在空中就好像有一个透明的墙,使高手们永远不能逾越。关于这段思想,李安之前就给过伏笔。片头李慕白入定出关,对于秀莲说道: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但是这种境界却不能给他带来成功的喜悦,相反还让李慕白感到恐惧厌恶,那是因为他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却不敢去触摸,所以他注定只能入关而不能得道。

  二居然有人说《卧虎藏龙》的武打太含蓄,不能给人快感

  《卧虎藏龙》让我在看过《黑客帝国》《指环王》《金刚》《阿凡达》和中国铺天盖地的武侠电影之后,依然认为这是我看过最精彩的动作片。更别提《风语者》了。武侠小说为什么能吸引人?因为里面细节丰富到让你能在自己大脑中拍一部电影,但是小说中的细节太过丰富,也导致这些影像无法被转化成真实的画面。比如在小说中,作者能够花一整页来说A使用某剑法找到了B的破绽,或者B使用内力化去了A的攻击,还有某某剑法的特点细节,A占了上风,B又有了转机等等,因为要在电影里表现出这些东西太过麻烦,所以我之前看的武侠都只但是是几个人打一气,胜负自然就分出了。但是在《卧虎藏龙》中,从午夜屋顶的追逐,玉娇龙用内力化去于秀莲的拳,于秀莲双手摆出双刀的架势,再到玉娇龙第一次遇到李慕白,被李慕白完全看透招式,只用木棍就点破玉娇龙的破绽,然后于秀莲透过书法认出武当剑法,从而确定玉娇龙身分,再到庭院之战,于秀莲每次都占上风,却被青冥剑削断武器被玉娇龙反超,再到于秀莲使出十八般兵器各显神通的时候,李慕白把同样的剑招使得天衣无缝的时候,还有哪个武侠爱好者能说不?每一段打戏都再现了我们看小说是大脑中YY的画面,精彩至极,期间还有马友友细腻的琴声,大鼓小鼓密集的鼓点,跟美国式

  的肉搏,史诗式的堆人,科幻式的满天星比起来,这样的功夫才是真的精彩。所以我简直觉得,说《卧虎藏龙》动作垃圾的人,到底看过没有。

  三《卧虎藏龙》崇洋媚外,乱用中国元素,讨好外国人,丢了中国的脸。

  这一个问题就提的更是诡异了。首先说电影的主题,他讲的是中国深入骨髓的奴性。这一点外国人能看明白吗?外国人没经历过,估计外国人看完后,会觉得,嗯,这个故事有深意,但是确百思不得其解。然后,说动作。外国人没看过武侠小说,所以我刚刚提到的打斗中的细节他们是体会不到的,在他们看来也就是2个人在打架而已,外国人根本体会不到《卧虎藏龙》的妙处。再其次,大到京城的一个航拍镜头到传统四合院,再到小巷的追逐,小到一个雕花的椅子,竹林中的小亭子这些东西外国人看来就是一些单纯的房子椅子吧。外国人看《卧虎藏龙》只能体会到电影一半的好处。《卧虎藏龙》电影,从中心立意,到表面包装,完全是中国人的电影,只属于中国,也只有中国人能明白。说李安崇洋媚外,完全是无稽之谈!

  四作为一个武侠电影,没有侠义精神,只充斥着无好处的武打动作

  这么说的人真是让人汗颜,也许他们看的版本李慕白于秀莲贝勒爷罗小虎都没有露面吧也有可能他们觉得此刻电视上充斥着的帅哥美女谈谈恋爱打打架才叫侠义吧。

  五演员南腔北调,对白纯现代,没有古韵。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首先演员不都是北京人,不可能要求他们都操一口正宗的普通话,而且中国这么大,电影里的主角也各式各样,说话不同也没什么不对。关于对白现代的问题电影是拍给现代人看的,难不成要满口之乎者也?想到此刻古装电影里充斥的萌萌你立秋了之类蠢到家的对白甚至片名也能取个《大内密探灵灵狗》之类真是感叹世风日下。

  关于《卧虎藏龙》的批评实在奇怪,难道中国观众失去鉴赏潜力了吗?我看不见得。只能是有高层人士在操作。但是难道他们这么说我们就要这么做吗?这就回到了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中心,奴性。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五):

  其实去年就已看过此片,而写影评的冲动则是此刻才有,原因是最近看了八年前的第7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盛况,在看的过程中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这部华语片囊括最佳影片等十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美术指导四项大奖,着实让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二十年前也有一部中国电影《末代皇帝》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出尽风头,获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但是上台领奖的全是外国人,哪有自豪可言,而此刻看到李安、叶锦添他们手捧小金人,他们可真是为中国电影人争了口气。《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受到如此大的肯定,将华语电影带入一个口碑上的新境界。

  去年我就是冲着这电影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的名声来观赏它的,但是看完后我觉得有点失望,它并没有什么魅力啊,好象一团流水帐,怎样就能拿最佳外语片奖呀!姐姐也说看了之后觉得没什么,但她说也许我们只能看到肤浅的层面,所以欣赏不了它。果真如此,前些天再将此片完完整整看一遍,在已了解剧情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觉得它真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最佳外语片不是浪得虚名。

  《卧虎藏龙》是一部形式和资料能到达统一的佳片,所谓形式,是指它的场面、音乐、服装等都做得很到位,带给观众一场视听盛宴,所谓资料,通俗点说就是剧本好,有思想深度,带给观众心灵震撼与自我反省。

  对于对中国武术充满好奇的外国人来说,飞檐走壁、蜻蜓点水、屋顶追逐、刀光剑影、飞刀暗器、树上决斗等等这些动作场面,他们但是拍案叫绝。这一系列的中国特产,外国人看来怎能不新奇?怎能不惊讶?好莱坞不缺乏打拼争斗影片,他们具资打造,不惜血本的制造无数精彩刺激的场面,高速公路上的飞车大战,百车相撞,飞机爆炸这些我们觉得大快人心的,老外早就看腻了,正因为他们的审美疲劳,《卧虎藏龙》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能获得他们极大的肯定。但袁和平指导的动作对于我们中国观众来说,也不会觉得腻,因为这些动作不只是我们常看的打打杀杀,而更带有一种唯美意境,尤其是那场竹林戏。影片的配乐也尤其出彩,谭盾的音乐在唯美的动作之上制造了一种精神意境,造成观众的情感共鸣,到达声画合一的超高视听享受。可见,视听盛宴也绝非浪得虚名。(但是,影片里的那些轻功还是有些虚无缥缈,和真正中国武术不太相符,好象刻意要拍给老外看,这也就是它遭到驳斥的原因了。)

  本片有何思想深度呢?第一次看似懂非懂,第二次看,当看到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这句台词时,电影的主旨好象明晰了,这句台词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好注脚。明说江湖,暗表现实。比拼,争夺,厮杀是好胜者的宿命。武功的高低决定江湖地位,因此在他们生命中没有什么比增强武功来得更重要。而最后他们得到是杀戮的快感,失去的却是生命的代价。片中的江湖不正暗示着当今弱肉强食的社会吗?以前的武功就好比现实的金钱,名利,地位。厮杀就好比此刻人为了争夺利益的不择手段。他们得到的恐怕是短暂的成就,失去的是永远的人格。正如影片中的玉蛟龙,带着一股邪恶之气闯荡江湖,结果害了自己,也害了一心想挽救她的李慕白。《卧虎藏龙》没有一般武侠片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气,取而代之的是寻找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思索与含蓄,这是李安独有的才华与风格。

  而影片中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感情杯具,也似乎在暗示着什么。玉蛟龙最后悔过跳崖,也让观众不免有些心痛。

  中国的武侠片比比皆是,怎样只有《卧虎藏龙》能获得奥斯卡奖呢?《夜宴》、《黄金甲》、《画皮》这些大手笔大制作,为什么会统统被刷下来了?起初我想可能是老外觉得不新鲜了吧,但其实不是。当我看了《英雄》、《十面埋伏》、《夜宴》、《黄金甲》、《无极》这些大导演的大制作后,我才发觉《卧虎藏龙》太经典了,它的高度不可逾越。《英雄》、《黄金甲》这些大片形式远远大于资料,纯粹是糟蹋钱,可能《英雄》还好一点,算得上有内涵,但是《黄金甲》就华而不实,不明白到底想表达什么,《夜宴》也只但是是翻版《哈姆雷特》,《十面埋伏》只是古代的激情戏,《无极》就更是无聊透顶,场面固然要好看,但是剧本更重要,有深度有内涵更重要,这样才能给观众深刻的印象,才称得上经典。期望不久的将来能有另一部中国的好电影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不管是武侠巨制也好,温情的小成本制作也好,视觉上给人冲击,心灵上更要给人冲击。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六):

  这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在各个专业网站上的评分并不算太高,而我一向认为奥斯卡授予这部片子最佳外语片的称号完全是因为中国式武侠的飘逸意境,而不是他们了解了这部片子真正要表达些什么,而部分中国影迷则认为是李安利用美国对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猎奇心态向奥斯卡妥协的产物。但实际上李安借助的是一个武侠的外壳讲的关于人心的故事。

  我们能够看到真正最重要的戏剧冲突都在李慕白这个人物身上了,尽管他的戏份不算很多,(第一遍看下来的时候大家大概只记得他通篇都要叫玉娇龙拜师拜师,完全就是一个险恶的怪蜀黎形象),或者只记得他飘逸地站在那片绿树林的顶端很飘逸地在刺啊刺,展现中国武侠剑术的博大精深,实际上李慕白代表的能够说是中国古代的儒雅内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甚至有李安本人的投射在里面。

  从影片开始那段李慕白对于所谓道的领悟,到弃掉青冥剑,他都是要得道的,也就是放下。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放下,我们能够看见当青冥剑丢失的时候,他是执意要去寻找的,而当遇到拥有高天分的玉娇龙的时候,他的内心也起了波澜,要玉娇龙拜他为师,直到后面拉出一段玉娇龙的师父碧眼狐狸和李慕白师父江南鹤的一段往事,我们能够看到一种传承在里面。其实就是江南鹤与李慕白同一种的内心纠葛,他们的情欲。这种在道德和理智的边缘与内心的欲望诉求之间的反复冲撞,构成了李慕白这个人,也构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所以最后玉娇龙的那句台词才更容易理解,你要我,还是要剑?一边是情欲,一边是名,还有捍卫自己内心的力量。

  李慕白将死的时候某方面来说是放下了,他的心中已经不再有青冥剑,也不再有玉娇龙的影子,真正放下。但因为他承认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于秀莲的爱,这份爱,又令自己没有真正放下。传统道家文化一向苛求得道者必须要放下,但是放下了,是否又真的能够得道?

  于秀莲的杯具,在于她的一向等待,她和李慕白之间无法跨越的那道中国传统道德的束缚,朋友妻,不可欺,两人之间的感情终究到死亡那一刻才能拨云见日,无力感才会深深涌上心头。玉娇龙的杯具,在于她一向无法挣脱大家闺秀的身份,无法把握自己的幸福,体制内的人才会个性向往牢笼外的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但当她真正应对江湖的腥风血雨,又是她柔弱的内心所无法承受的,当明白自己对于小虎的不是感情,当李慕白的死在他的眼前浮现,她在武当峰巅纵身一跃,究竟是赎罪,是解脱,或者是放下,也改变不了世事白云苍狗,你我深陷其中的局。

  再回头看那个江湖,才更好的明白李安的意图,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内心的刀光剑影才是李安想向大家诠释的江湖的内涵,从《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再到《色,戒》,李安用影像构筑的,是妄想挣脱,内情绪感的巨大波澜和隐忍克己,传统规范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才能够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青冥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佳芝。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七):

  十年前,五年前都看过《卧虎藏龙》,前几天,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只能说,以前完全没看懂。

  电影的剧情很多人都熟悉了,剑侠李慕白在隐退江湖之前,将自己的佩剑青冥转交爱人俞秀莲送给京城贝勒爷收藏。却不料由此引出一心想要进入江湖纵横的玉府小姐玉娇龙盗剑,在追查的过程中,李慕白和俞秀莲发现玉府中隐藏着杀死李慕白师傅的卑鄙凶手碧眼狐狸。一方面,玉娇龙受父命要嫁给京城的翰林学士之子,但是心中却另有爱人,从小娇惯成性,在这摇摆的感情中把持不住自己,而陷入了叛逆与愤怒中。另一方面,悖于伦理,李慕白和俞秀莲虽然多年来互相爱慕,感情愈深,但是却不能表达,只能将这份感情藏在心底。为了帮忙误入歧途的玉娇龙,为了铲除武林祸害碧眼狐狸,两人再度卷入了一场武林风波

  话语电影圈里,许多导演都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是文人电影,拍的是人文关怀。我却觉得,能配得上文人电影这个称号的只有李安的片,从早期的家庭三部曲到《卧虎藏龙》,里面都贯穿了李安作为一个华语导演,有着浸染在中华文化里深沉厚重的情感和含蓄绵密的内涵。台湾三大导,杨德昌、侯孝贤、李安(有时候能够加上蔡明亮),杨德昌长于西方式的冷静客观叙事,侯孝贤长于东方式的情感渲染,李安则是聪明的游刃于两方之间。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安成了华语电影圈里在国际上门路最广的导演。

  《卧虎藏龙》算是李安一次风格上的转换,之前小格局的优雅在此揉入了超多的商业元素,袁和平的加盟,紧张到喘但是气来的飞速镜头切换的打斗场面,增强了整部电影的可看性。东方的故事,西方的叙事方式,李安特有的人文关怀情感,共同糅合成了这部十分特殊的武侠电影。

  《卧虎藏龙》的打斗十分出色,剪辑的流畅和动作的华丽飘逸,唯美动人。这种既继承了以往武侠电影的动作招式上的扎实基本功,也带入了和影片基调主题一致的道家式的洒脱飘逸。竹林的一场戏,把竹子的刚与柔、韧与逸完美的和武功的套路结合在了一齐。尤其章子怡的几个镜头,倒十分有向《倩女幽魂》里聂小倩那个惊艳出场致敬的意思。这种动作上的优雅和美观,成就了袁和平国际动作指导的美名。

  好的电影,从来不缺乏内涵,优秀的内在才是一部电影最大的价值体现。李安的武侠里承载的人文情感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这部电影增添了无限的深度和空间。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感情,代表了中国两千多封建社会和尽一千年礼教文化以来的东方式的感情观念。比起那种轰轰烈烈、海誓山盟式的激情,这种含蓄、隐忍、内敛体现出来对感情的执着与向往,也许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喜宴》里,西方人在看到中国婚礼的热闹和疯狂时,十分不解,熟悉内情的人说,这是被压抑了五千年的民族的性的爆发。《卧虎藏龙》则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对于性与情的压抑和苦闷。

  李慕白作为武当的高徒,一向以来,却难以逾越和俞秀莲的这层情关。之前,碍着被订婚的男子的死,一个是人情,一个是道德的压力,两人终究没有说过什么,这么多年来,在别的地方都十分默契了,但是情感终究难以迈出有力的一步。周围的人都明白两人的情投意合,但是碍着礼教道德,所以也难以插手太多。俞秀莲也许能够默默承受着这份情感的压力,但是李慕白却深受其煎熬。所以,他说他闭关的时候,到达了前人未曾进入的境界,是一种无限的寂灭和悲哀。其实他放不下心中的情,所以练功进入了走火入魔,因此才提前出关,一听到贝勒爷假托人传话俞秀莲的事情,就不远万里奔来了北京。

  从某种好处上说,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只有4个,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和碧眼狐狸。一个男人三个女人,三个女人代表的三种价值观和道路,成了这个男人一生的困惑和负担。

  俞秀莲对于道德和情感上的重压十分被动,对于多次李慕白的主动靠拢以及周围人的撮合都极力回避和无动于衷,这一点多年来能够说也深深让李慕白有了某种失望和无奈。她身上的情感是最朴素最天然最无私的,她爱着李慕白,却又不愿意这种爱带上一丝的私心和不洁。但是这种爱也是隐晦和难以感受的,从俞秀莲一次次和李慕白的接触中,她永远持续着该有的距离和礼貌,男女授受不亲比与其他男子还甚。而这,深深打击了同样爱慕自己的李慕白。

  玉娇龙的出现,是一个转折。这个处于叛逆期的少女身上的灵气和活力打动了李慕白。所以,他一次次要调教她,一次次要当她师傅,一次次容忍她的错误。当她出格的越来越厉害,李慕白依然要叫她拜师,最后,在瀑布边,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性命交到了玉娇龙手里。

  李慕白一向压抑的内心的情欲,在俞秀莲身边,他才感受到平静,才能抑制住这种渴望,而在玉娇龙身边,则会在心底燃起熊熊的欲火。两个女人代表的两种价值观一向左右着李慕白的心性,煎熬不已。玉娇龙开始烦恼于李慕白一向对自己的穷追不舍,所以她大骂你为什么就是不放过我?之后,她渐渐明白了李慕白要收她为徒是假,其实想占有她才是真,所以,她说你们这些老江湖,怎样能见真心?,山洞里,则直接问你要剑还是要我?玉娇龙爱的是小虎,但是渐渐又被李慕白这样的大侠风范所折服,而父母强加的婚姻所代表的道德重担又压的她喘但是气来,三条路线也折磨了她。加上碧眼狐狸的挑唆,她渐渐觉得自己只是别人手里的一颗棋子。

  碧眼狐狸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女人,或者说放下了感情,为了剑谱,不惜以美色勾引了江南鹤并且杀死了他。她代表了女人阴毒的一面。玉娇龙站在感情的分岔路上,既有可能去追逐真挚的情感而变得幸福,也可能逐渐堕落沦为碧眼狐狸这样的下贱。李慕白是深深了解这些的,他痛恨一个女人这样下贱沦落,为了挽救心中的美人,不惜处处追踪玉娇龙。

  玉娇龙在师娘碧眼狐狸的教育下,从小就明白男人很少有好东西,武当山是酒馆娼寮!这句话其实并没有说错。男人都是有欲望的,李慕白的师傅江南鹤死在欲望里,英雄难过美人关。碧眼狐狸看出李慕白也受困于情,所以才安排了洞穴里以玉娇龙为饵,一方面消耗李慕白的内力,使得其最终中毒后守不住真气,提前死去;另一方面引来俞秀莲,让她看见孤男寡女,尤其互相有感觉的两个人的一幕,能够以此深深伤害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内心。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碧眼狐狸虽然杀死了李慕白,可惜两处都算差了。一个是李慕白虽然经历了如此多感情上的波折和左右,最终还是参透了,决定将自己和玉娇龙的情感牢牢框缚在师徒的礼教秩序之下,以礼教道德来逼迫自己退让,所以他才在玉娇龙打伤俞秀莲之后更加严厉的逼迫其拜师,山洞里,虽然万种诱惑,李慕白没有和玉娇龙发生任何可能算计好的事情让俞秀莲撞见。俞秀莲其实一开始也十分担心自己看到不想看的东西,结果没有,这才是解开她的心锁,最后和李慕白赤诚相见的一道催化剂,也是她最终原谅玉娇龙,再次以姐姐的身份将幸福的完美愿望寄托在她身上。另一个是玉娇龙没有被杀死,成了自己的遗恨。

  李慕白的死,是一种解脱,从这种多年自己难以逾越的煎熬中释放出自己来,从悲哀的幻灭中找到一种安慰,死的时候,他才第一次吻到了俞秀莲,两个人才真正赤诚的将情感第一次碰撞,这也是死的最大安慰了。李慕白也真正此时才真正放下了内心的包袱,他所憎恨的,他所爱的,他所迷惑的。

  俞秀莲虽然明白玉娇龙和李慕白直接的纠葛,但是她最终没有怪玉娇龙,而是将自己这一代人得不到的爱的期望寄托给了年轻的一代,才让她去武当见小虎。

  在小虎和小龙的传说故事里,为了家庭的和乐,那个人从山上跳下去,得到神仙的救赎。玉娇龙最终从武当上跳下,这也是一种自我的救赎,一方面是李慕白和俞秀莲感情终究不能成圆的巨大遗憾和牺牲,一方面是李慕白之死的巨大伤痛。她究竟不是昔日青春年少的小女孩了,她爱的不再是小虎那样的纯洁情感,而是更深更成熟的感情。为了一个成全的完美愿景,她毅然跃下了武当。

  这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一如李安的其他电影一样,那种绵密的忧伤还会一向笼罩在全片里,最后武当那个云无不散的全景,就是这种亦幻亦真的伤感。余韵无穷。

  《卧虎藏龙》确实是目前最好的武侠,虽然之后无数国内导演都开始扎堆拍武侠,却再也没有任何一部能够包含如此隐忍伟大的情感在里面。和家庭三部曲一样,写尽了中国人的内心真情。卧虎藏龙不仅仅是那个剑雨纷飞的江湖,更是中国男人和女人几千年来的情欲的挣扎。谁又能真正参透和解脱呢?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八):

  几年后重看《卧虎藏龙》,没有想到竟会几次流泪。罗小虎对玉矫龙大声地说:我必须要做出一番事业,让你爸爸妈妈看得起我,谁又在少年时代里不曾有过这种与之类似的,向整个世界挑战式的倔强和轻狂呢。李慕白死后,悲哀与愤怒中的俞秀莲提起青冥剑走向玉矫龙,挥剑向致使李慕白死去,断送自己和爱人幸福的这个年轻女子劈去,但宝剑终究还是停在了空中,她把剑交给旁人,依旧语气平淡地交待事宜,而后转身离去。假如我们终会长大老去,而且我们终究没有因人生的种种不如意,而像很多人一般变得偏执和虚无,那么,悲悯与宽容也许注定是一个灵魂最终的出路吧。

  《卧虎藏龙》有一种境界,它从属于李安。境界是什么,境界是一种胸怀。碧眼狐狸怨恨玉矫龙未将心诀上的字讲给她听,玉矫龙回答:我告诉你也没用,你明白你的功夫就只能练到这儿了。我不告诉你,也只是怕你(练不到)悲哀。她所说的就是一种心胸上的差别,犹如李慕白所说碧眼狐狸的话:十年练剑,只练得一身走火入魔的邪功。

  玉矫龙发现自己的武功能够击败被她视为神明的师母时,她看不到天地的边,不明白走到哪里去。李慕白接触到师父从未曾指点过的境地时,茫然不知该当如何。他们的境遇,相信便是以前的李安所有的。那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式的孤独。

  以武为侠,片中所有人物的武功,也无一不是其心胸气度的折影。陕甘捕头,护院武师,江湖汉子,凡此种种,用的大多是各种奇门兵器,或重硕或奇巧。碧眼狐狸的武功阴毒诡异,但在李慕白的宗门剑法之下却不堪一击。俞秀莲干练稳重,十八般兵器皆能称手,在与玉矫龙的打斗中,其武艺如行云流水,而又迭出神来之笔。而玉矫龙的剑法则一如其人性格般锋芒毕露,配上青冥剑天下无双的锐利,正如李慕白所说揣而锐之,不可常保,在与俞秀莲的数度败势中,也都是靠其锋芒逆转。罗小虎的拳脚朴实无华,一如外族人的爽直,这个男孩强盗的魅力是如此的耀亮,以至于骄傲的玉矫龙最终倾慕于他在观众看来是那样的自然。而李慕白的剑法,则是李安眼中人生最高境界的投射。其长空舞剑,宛若游龙,混无半点滞涩。大巧不工,一根木棍将玉矫龙的宝剑制得无力可施,是其高远人生境界的表现。当玉矫龙暗伤俞秀莲后,李慕白愤怒地说:你不配用这把剑!更加暗示了武艺与心胸之间的必然联系。

  周润发真是一个伟大的演员,他的庭院舞剑一段,后半段远景是替身,前面的中景却是周润发自己演的,其气度真是非一代宗师一词不能形象,而这种气度,李小龙没有过,李连杰没有过,但周润发身上却看到了。

  导演对于演员来说,真可说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说杨紫琼吧,她在《卧虎藏龙》之外,还有几部电影里,有这样的气度神情,一个气定神闲,八风不动,却又血肉丰满,外表坚毅内心柔弱的女性。作为一个演员,赚钱固然重要,但谁又不期望有生之年,有几个能树立得起来,而且是从自己的灵魂深处闪耀出来的人物?

  苏格拉底说的好,每个人心里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

  而有时一个好的导演,能够发现一个演员心中的太阳,并让它发光。这不是知己又是什么呢?

  几年后再看玉矫龙,看里面李慕白讲她的种种话语,分明能够说就是在讲章子怡。

  李安说第一次见章子怡,就发现她的眼睛里有一种杀伤力,于是便定下这个演员。玉矫龙几乎就是章子怡。

  李慕白这样讲玉矫龙:你天份很好,但剑法错乱,需要重理,重新引入正途。这个女孩若无人引导,将来只怕要变成一条毒龙。

  而碧眼狐狸则不断地对她说:人生在世,还不就是图个痛快?

  李安是正人君子,他认为要到达更高的人生境地,终究只有正途可循,这也是他潦倒数年而坚持不肯以旁门左道去赚钱改行的根本原因所在。

  李安真是有自己的小宇宙的人。只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许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仍有很多,但在风口浪尖之上,则是少得可怜。

  还有影片的武打,真是风格独具又好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更难得的是,几乎每场打斗都有追求不同的美学和意境,而又都能够完美呈现。

  俞秀莲与玉矫龙的城楼追逐,轻灵神秘,宛如梦境,一如李安所说的童年梦想。玉矫龙与罗小虎在立刻的大漠追斗,犹如旧小说中的意味,再现于银幕。俞秀莲与玉矫龙庭院中的较量,各种兵器轮番上阵,每件兵器都拍出了自己的灵魂气质所在,同时,又是将胡金铨式的京剧意味与优雅的国术味道相结合。竹林斗剑一场,如玉蝴蝶飞越碧海,仿佛世外仙境,真有不在人间之感。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感受。那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这部电影让我无法不感激在台湾长大的导演李安,我意识到,这部在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中国电影,其实同时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由纯粹的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构成的,与这天的现实相左的,厚重、古朴、完美、尊严的中国文化世界。这种完美不仅仅仅表此刻电影中那些美仑美奂的中国山水世界,更加是蕴含其中的博大而敦厚的中国气质,更加是片中每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他们的正直、温柔、坚毅、古典、悲悯如果你真正看懂了那些,你也许会认为,这些资料,不应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去。

  有这样的想法,更加是因为,你仔细去看看其它那些之后跟风拍摄的国际武侠大片里面,充斥着一个个病态、龌龊、奴性,流淌着阴暗的脏兮兮的灵魂,那也是中国人。

  中国武侠片在世界上因为《卧虎藏龙》而灵光一现,掀起热潮,随后渐渐冷却,为人抛弃,有什么奇怪的呢?

  PS

  一、《卧虎藏龙》的缺点是太冷静了,这也许是大师的代价,犹如徐克不喜欢李慕白将宝剑赠给贝勒爷而不是俞秀莲的段落,我也很不喜欢。李安的世界再如何浪漫,骨子里也终究是现实主义的,如果李慕白有徐克所说那样的性情,也就没有他的境界,也没有他的杯具了。

  二、有人说李慕白和玉矫龙之间之后发生了感情,恕我鲁钝看不出来。李慕白之于玉矫龙,我想是看到了自己以前的青春,想要对其点化传授,更多的是一种祭奠和寄托。

  

写作文是我从小很讨厌的事。从上小学起我就发愁写作文,我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让我们写日记,当我就想日记有啥好写的,一天不就是吃饭,上学和睡觉吗,有啥啊。当时我们每周都得写一篇还是几篇作文我是记不清啦,因为每次写作文我都拿着作文书找跟这次主体符合的,最重要的字数还得够,只可多写不可少写,我就翻来覆去的找啊,找啊找。还有每次考试都得写作文,还得临场发挥,我就很发愁写什么,什么文体,比喻,排比,拟人等等。所以每次我的作文成绩都很一般为什么写作到了高中我依旧还是不太喜欢写作文。到了高中就是写一些议论文,当时我们苦练议论文啊,背这个,背那个素材啊,古今中外都统统的让我们背一遍,结果高考还没考议论文,当时高考是让写一封信,你说这尴尬不尴尬,苦练半天没有用武之地。现在的我挺喜欢写作的,因为我受到了社会上得很多刺激,所以我想把他以写作的形式跟大家进行分享。我就是想获得大家得认可或者是关注来满足自己。因为写作跟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生活给你一个刺激,你想分享表达出来,想让更多的人认同你,同情你。这要在古代可以写一些诗词歌赋来获得别人的肯定,但是现在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建议或者是意见,就可以写文章发表到各大媒体或者是网络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以我现在对写作的理解就是油感而发。自己受到了社会的某种刺激,不管是兴奋的,快乐的还是悲伤痛苦的,以写作的形式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今天我就要用议论文的文体跟大家一起复习一下,怎样论证一下写作。我现在慢慢理解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古诗词了。因为诗词歌赋都是当代文人对当时朝代的兴衰没落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就拿诗仙李白来说,李白生活在大唐盛世,当时是一片繁荣昌盛,居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所以李白没事就喝酒,喝高兴了就开始写诗,所以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自己对大唐盛世的赞美。李白的诗都比较豪迈奔放,浪漫主义,立意清晰,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感慨一些人非物事。这不就是李白受到了当时朝代的刺激有感而发的吗,通过自己写的诗词来表达对当时大唐的赞美或者是意见。一代大文学家鲁迅,大家都认识吧,有著名得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散文等等,我记得上小学学的就是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虽然当时我是真没读懂这篇课文是想表达什么意思?但是现在我不用读就能明白了,过多的我就不解释了。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作者通过梦中老师所讲的一个故事和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欺瞒胆怯、明哲保身、圆滑世故等劣根性,并挖掘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中国的思想教育;表达了作者对怯弱而又巧滑的中庸主义哲学的深恶痛绝。就是鲁迅受到了社会的刺激油感而写的,具有幽默而又讽刺得文章。文章语言质朴凝练,在质朴中蕴含着一种冷眼旁观的鄙夷与愤愤不平的正气。这就是这个简单的写作具有现实深刻的意义在里面。为什么当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了,就是因为当时鲁迅发现中国人在日本电影院里看日本人残害中国同胞时,有些中国人头梳的光滑油亮,还看的津津乐道。他发现中国受伤的不是人,而是他们的思想,就算我学再好的医术也医治不好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成为绝症了,医术已经医治不好了。所以鲁迅果断的放弃学医,拿起笔杆子开始写作,只有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从根源医治才能拯救中国写作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写作来批判揭露社会上一些真实写照,来得到广大人民的共鸣。 1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把自己交付出去,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借口,那个曾经能够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信仰"不见了,每个人都提溜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 2、没有雪的冬天,还有季节的尊严吗  3、“死”本身是一种矗立,和“生”一样披覆尊严,它需要访问和垂怜,但拒绝轻薄和廉价的施舍。你须仰望,须心存虔诚和敬意,你脚步要轻,灵魂要诚实,要以生命的名义献上一份寂静、一柱心香……因为那个人,那个与你一样有着头颅、梦想、悲欢、家眷和不尽情思的逝者,你们都是生命,都有着惊人相似的生命共性。假如你实在做不到,无法献出这么多,那唯一的选择即远离,远离别人的不幸,免去打扰人家。一个没有悲痛感的人,对悲剧采取缺席的态度,也算是良知了 4、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5、当真相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 6、信仰,始终代表一种指向终极的灵魂态势,一种精神奔赴性,一种上升的生存向度。它象征着这样一幅情形:西绪福斯不断地把滚石推向山顶——虚无中超越虚无的努力,绝望中杀死绝望的运动。 开岭7、与此相对,那种用尽一切气力、寻找一切机会去放声大笑的生活恰恰是活在当下的反应,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表现。[约翰? 密尔说:"假如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任何在那一刻比我们强大的东西剥夺走一切,那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就只剩下满足于当前这一瞬间了。 "]这个比我们更为强大的、随时可以剥夺走一切的东西在密尔的心中是利维坦式的国家,但它同样也可以是逝者如斯夫的时间,是不可测的命运 8、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9、拥有自由,不一定能够获得幸福;但是没有自由,就一定不能获得幸福。一种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一个无从选择的幸福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而只是“被幸福”! 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11、适度的痛苦让人喋喋不休,而太多的苦难则让人们默默承受。 所谓沉默的诗意,或者诗意的沉默,并不是里面只有鸟语花香曼语轻歌,没有血泪苦难和绝望,而恰恰是拽着眼泪和一无所有时的哀恸,是穿山越岭返乡之路的跌跌撞撞,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12、存在的质感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堆积,生命的丰盈其实更在于内在化的体认与理解。 13、沧海一粟,云天一埃。人类,不过是个偶然,不过日光和月光下的一群生命蝌蚪,不过是宇宙恩泽下的一条灵性的小溪,背叛了这一本分,才是悲剧开始。…卑微,乃人类最大的美德。或许也是最后的美德。 14、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的经历风雨,笑对人生。15、若每个人都坚持让自己的声音钻出身体,都以不亢不卑的行为和姿态,在天空中传播一种自由气息,这样生活就有望了。16、原来中国历史上对三光还有另外一番解释:范仲淹批评朝政,主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生被贬放三次。第一次送行,朋友们说,此行极光。第二次,朋友们说,此行亦光,最后一次说,此行尤光。他笑答,仲淹前后三光也。 17、太过轻易地委身于人,总让人怀疑之前的挣扎缺乏真诚。交付之后便意志坚定地把它当作福音传递他人,则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蒙昧,哪怕它以信仰的面目呈现。18、人在路上走的时候,如果他要突然回想什么事就会机械地放下脚步;想要忘掉刚才的倒霉事就会不知觉加快脚步。昆德拉将之归结为“存在主义数学方程式”: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这个方程式可推断出各种原理:我们的时代被遗忘的欲望纠缠,它迷上了速度魔鬼9、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荡起的波浪20、失败有时就像一座警钟警醒我们,叫我们自我反省,因为我们或许走错了道路,做了我们不合宜的事。一种惨败或许便是一种幸运。 2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22、中国之所以没有悲剧,是因为站在伦理生活的视域里,所有的屈辱、苦难和不幸要么来自一地鸡毛的伦常纠葛,要么来自晴天霹雳的无常命运,前者的道理说不清楚,后者的道理没处可说,于是乎中国式好人对于"为什么"的追问最后只能化约为认命。即使隐晦地指向公权力所带来的制度性耻辱,那也必须处理成少数害群之马的个人行为,而与整体性的制度不正义无关。这样一种自我阉割的处理方式导致中国式的"好人电影"传达的无非是些逆来顺受.23、没有合格的黑夜,也就无所谓真正的黎明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5、琐碎的利益和肤浅的享乐像白开水冲淡了灵魂的浓度,内心的庄重和虔诚在逻辑上被消解了,他们再也端庄不起来、神圣不起来、峭拔不起来 26、我觉得,人类应干两件好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同属文明,一样伟27、现代人缺少什么?缺少务虚的宗教精神和理想主义,缺少血性缺少疼痛缺少玉石般的品格和誓言,缺少不畏势不重利不惜命的义气和骨钙,缺少赤裸的激情和专注的秉性。甚至缺少眼泪。28、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却缺乏自由感和生命性,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帝王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坚硬,硕大的体积,捆着一团空荡荡的腐气,太具物质的膨胀力,太具侵略性和彰显欲望。总之,有一种疏远尘世的味道,虽威风凛凛,却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亲情,一点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反倒是给人落下个印

卧虎藏龙影评(精选8篇)满分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