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9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发布时间:2020-05-08 08:20:06

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豪放之中,又能沉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以文为词,大大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艺概》称“稼轩词龙腾虎掷”,《白雨斋词话》说辛弃疾是“词中之龙”,其词“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并非虚誉。本专题选取了辛弃疾的四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全面地展示了辛词的“龙腾虎掷”之风。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全词用比兴手法,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对统治者软弱无能导致国家沦陷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剧。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这首词是辛弃疾早期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用典多而不流于生僻,反而使词的内涵更为丰富。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这首词写与情人的约会。先写元宵灯节的繁华热闹,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接着写约会。先描写女子们的节日盛装和欢欣可爱,然后在众多人中到处寻找“她”,一转身却见“她”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这位佳人,表现出沉稳和矜持,遗世而独立。实际上,“她”是词人所追求之审美理想的化身,也是词人自己节操的写照。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2.把握辛弃疾词作的思想内容,以及辛词的艺术风格。

1

3.鉴赏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体会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1.《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这首词借山水表达了词人沉痛、激愤、忧愁等多种感情,含蓄委婉,跌宕起伏,呈现出“抑——扬——抑”的情感波折。学习时,可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一波三折、沉郁顿挫的情感脉络。全词构思十分精巧,无论情思如何转折变化,始终不离眼前的“水”与“山”这两个意象。可思考词人是如何从山、水意象中表现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爱国情感的。

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这首词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辛弃疾词沉雄豪壮的风格。学习时,可从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手法入手,抓住词中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来领悟作者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鉴赏辛词“以文为词”的手法。

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这首词通过描写甘于寂寞、坚持操守的“那人”,来表达词人自己的志向及高尚的品格。学习时,可体会词的构思及语言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及白描、对比等艺术技巧。

4.《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学习时,可抓住“愁”这一词眼,在理解“愁”的含义的基础上,思考词人是如何在《丑奴儿》中抒写“悲凉”的爱国激情的。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常识·速览]

[识作者]

最丰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南聚众两千参加抗金义军,次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归南宋,历任建康通判、滁州知州及湖北、江西、湖南、抗击金人,渴望走上前线,他一贯热爱祖国,反对投降,浙东安抚使等职。福建、 但却遭到统治集团的残酷打击,被迫闲居近二十年。内容以抗战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产的著名词人,传世之作六百余首。长调各体,风格兼豪放、形式有小令、中调、爱情词、闲适词居多,词、农村词、 2

婉约之长,成就极高,影响深远。有《稼轩长短句》,今人又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探背景]

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造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巧识文]

这首词以眼前山水之景道心中国家之悲、今昔之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人采用“借水怨山”的笔法,抒发了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及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郁孤/台下/清江/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毕竟/东流/去。江晚//愁余山深/闻鹧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为登临怀古之作。通篇触景生情,既愤慨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又抒发了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之感慨。上片中的“泪”字,道出了悲凉,“可怜”流露出怨愤。下片中的“毕竟东流去”表现出坚定的信念,末两句则抒发苦闷心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本·精析]

1.清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称《菩萨蛮》“借水怨山”。词人多次提到山水,请反复诵读,体会一下这首词中的山水分别有哪些含义。

【答案】 (1)水:①赣江的江水;②金人逼迫下逃难者的眼泪;③爱国者抗击金兵、收复河山的强烈意志。

(2)山:①遮住词人望眼的群山;②一味妥协求和、阻挠抗金的投降派。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答案】 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诗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3

【答案】 表面的意思是青山虽然可以遮住人们的视线,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区的关怀与思念。

其实是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4.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

【答案】 “愁余”的景象:(1)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之水(答“战乱中离开家园的行人”亦可)(2)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3)鹧鸪凄厉的叫声。

5.本词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之时,有一天他登上郁孤台,即景感事而作。请分析此词是如何就眼前景写心中情的。

眼前景 线索 心中情

__①登台俯视 清水如泪 __

__ __ 登台遥望③__ ____江水东流 __ 登台所感____

日暮鹧鸪 __

__ 【答案】

心中情眼前景 线索 忧心民众 清水如泪登台俯视 登台遥望青山相遮 忧心国事 江水东流登台所感 复国决心 登台所闻 日暮鹧鸪 无限悲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速览常识][探背景

南宋小朝廷南下之后,辛弃疾原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美但他仍然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反而对他有诸多猜忌,写下不仅不予以重用,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由而不予理睬。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这年辛弃疾三十五岁,南归)(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即景生情,已逾十年,就在他登建康赏心亭时,。《水龙吟》]巧识文[

触景生情,上片写词人登高望远,这首词是词人登赏心亭而触景生情的作品。抒发了自己的复国壮下片借用典故,层层推进而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恨。 志和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 4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登临/意。 △△休说/鲈鱼/鲙,/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稼轩写此词时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长期沉沦下僚,才志难伸,遂借登临之际赋此词,一吐胸中块垒。感情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这种情感宜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文本·精析]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答案】 (1)特色:①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②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吴钩看了”,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现。(2)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3)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2.下片用典,请结合全词说说用典的作用。

【答案】 用典的作用有:(1)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2)语言简练,风格典雅。(3)言近旨远,辞约意丰。(4)以古比今、借古抒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3.分析“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饱含了词人何种情感。

【答案】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 5

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4.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常识·速览]

[探背景]

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渝,仍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被闲置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这首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词中所谓的“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

[巧识文]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词中通过元夕节对“她”的追寻,寄托了词人虽然仕途失意,却是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情操,表现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不改其志的美好品德。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东风/夜放//千树。更/吹落/如雨。宝马/雕车//满路。凤箫/声动△△△/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下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句写的是经过千百次的寻找,终于发现了“她”的喜悦,是全词的重心所在,可以根据对感情的理解,作有别于之前的朗读处理。如在“回首”后作个较长的停顿,然后轻轻地、充满深情地读出“那/人”,最后一句读得更慢些。

6

这首词主要塑造了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上片写元夕热闹的场面。下片“蓦然回首”的一瞬间,写出了发现她的惊喜之情。梁启超认为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词中的“她”应是作者遭受投闲置散的冷落而不趋众、不媚世的人格写照。

[文本·精析]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前一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花千树”,后句把漫天的烟花比作如雨点般落下的星星。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用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3.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怀抱”?

【答案】 本词下片写了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女子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常识·速览]

[探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这里离博山不远,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某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被弹劾失官,一直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但当权者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用,而且动辄削职罢官,长期闲置。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 7

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巧识文]

这首词通过“少年”无愁,“而今”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遭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写出一个“愁”字。宜用朗读,读出“愁”之轻重、真假和曲折表达。少年之“愁”是假愁、淡愁,“而今”之“愁”是真愁、浓愁。两种愁,宜对比读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洒脱,实含不尽沉重抑塞,这是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不得抒发的曲折表达。

[文本·精析]

1.前人在评论《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的感情。

2.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有什么含意?是闲话还是弦外之音?

【答案】 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人说秋色如心即为愁,词人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天凉”和“秋”渗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3.这首词上下片连用叠句,请说说叠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深化了感情。(1)上片叠用“爱上层楼”,生动地写出思想单纯的少年喜爱爬上高楼,再爬上更高层的楼那种跃跃欲试、纯真活泼的形象。(2)下片叠用“欲说还休”,写出由于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历尽沧桑的词人对国事的忧愁苦痛只得回避不谈。

平易浅近的叠句形式渲染了词人“有苦无处诉”的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 8

词人内心深处无可奈何、痛楚矛盾的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加强了辛词的艺术效果。

4.《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 用“少年”时的无愁找愁与“而今”的有愁而无法表达形成内容上的对比。表达作用:以昔衬今,突出了“而今”之愁之深之大。

素材一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建立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词现存600余首,数量居宋代词人之首。这些词篇,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为主题,抒发他个人的报国之心声,倾诉他驰骋疆场的渴望,表达他“马革裹尸当自誓”的决心,发泄他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写尽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空怀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操。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爱国情怀”“理想与现实”“文学才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可以概括他在言行、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素材二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做开封府知府。每当吃过饭,就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打算找机会起兵。还曾经让辛弃疾两次跟谋臣到达燕山。辛弃疾自小心中就种下了消除君父不共戴天之恨的志向。

后来他曾拜田园诗人刘瞻为师,与党怀英同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二人志向,党怀英说:“读书为了做官。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做不了官,就回家归隐。”刘瞻听了,连声称好,认为他志向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笔写尽天下的词,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认为他很荒唐。

此后,辛弃疾走上了抗金之路,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集团,成为帮凶。

9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志存高远”“家庭教育与人生定位”“信念点燃激情”“剑胆文心”“心灵的选择”“悲剧英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辛弃疾年少有志尽管一生坎坷但杀敌报国的信念与理想永存心中他战场杀敌赋闲作词践行着他年少的追求不为他人的评价左右孤独而不休地执着于自己的选择。

素材三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地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应用角度】 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此材料可以用于与忧国忧民”“责任”“爱国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素材四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江边独自凭栏,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声声叹息,他就是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那时候,他挥戈跃马,驰骋沙场,时刻准备把满腔的热血挥洒在无情的战场上,马革裹尸,只为还我河山。滔滔白水,半壁江山,昏君佞臣,不让将军破楼兰!《美芹十论》这等英雄方略竟被扔在了角落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看到朝廷对自己的谏言毫无反应,这颗赤心或许会就此消沉。可是没有,对国家他依然有颗比天大、比火热的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国家有难,我辛弃疾只需庙堂一诏,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可是报国无门,一颗火热的心也只能“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回想李将军,他慨然一叹:“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在那开疆扩土功名万代的汉朝,健者也曾闲!我辛弃疾报国无门赋闲在家又能如何?唉!“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应用到与爱国”“意志”“执着”“态度”“出世与入世”“得与失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素材五

10

辛弃疾是南宋极负盛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豪放激昂,慷慨深沉,风格多样。一次,在宴会上,一位歌女咏唱了辛弃疾的两首新作,众人一齐喝彩,赞扬辛弃疾的词写得好。辛弃疾得意之余,请在座的提意见。在一片颂扬声中,年少气盛的岳珂(岳飞的孙子)猛然站起来,毫不客气地批评辛弃疾的词用典太多,辛弃疾很有雅量,高兴地说:“你真是一语破的。”

【应用角度】 辛弃疾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这与他的虚心学习是分不开的。此材料可以用于谦虚”“度量”“虚心”“听取意见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11

18 19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