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第四章 词汇

发布时间:2015-02-10 21:18:22

第四章

教学目的

理解现代汉语词的构造和词汇发展的途径及其规范,掌握词义的特点和辨析词义的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并提高词语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素、词的鉴别;词的构成;词义的构成;义素的分析和运用;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区分。

教学时间安排18学时。

教学方法及手段

1.加强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教学中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

2.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构造

一、词汇

1、定义: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1因为固定短语如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在结构与意义的定型化、造句的备用单位等方面与词是等价的,符合语言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因而成为“词汇”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赞同“词汇就是词的总汇”或“词汇就是词语的总汇”等将固定结构排除在词汇之外的说法。

2)特定范围如: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等。

汉语是高度发达的语言,词汇极其丰富。《汉语大词典》所收词语达37万条。《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词语为主的中型词典,所收词语也有5万余条。我们应该努力掌握更多的词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积累词汇的三个方法:一、搜集、记录各种类型的词汇。二、阅读作品。三、写作。

二、词汇单位

(一) 语素

1、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组词的基本结构单位。例如“书”: shu1,成本的著作。

2、音节表现: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天、地、河、土。也有两个音节的,如:踌躇、荒唐、牢骚、参差、尼龙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如:俱乐部、巧克力、乌鲁木齐、奥林匹克。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借来的,三音节和三音节语素大都是从外语借来的。

3、确定语素的方法: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来替代,可以为别的语素替代的是语素,例如“蜡烛”中的“蜡”、“烛”。

——蜡烛 花烛 香烛 大烛

——蜡烛 蜡人 蜡纸 蜡染

再如“礼貌”。

注意:1、组成成分都要能替代。“蝴蝶”、“蜘蛛”。2、替代中要保持意义一致。例如“马虎”。语素与表音成分有区别。

4、语素的分类:(1)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2)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前者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同其他语素结合成词,如“吝”、“崛”、“胚”、“懑”等。以“吝”为例,可以和“惜”结合成“吝惜”,可以和“悭”结合成“悭吝”;后者本身就能成为一个词,如“美”、“好”就是如此。再如“海”、“说”、“暖”、“块”等。它们也能作为语素同其他语素结合成另外一个词。以“海”为例,可以和“洋”结合成“海洋”,可以和“沧”结合成“沧海”。3、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

5、古今变化:词——语素

(二)词

1、定义: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定义: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他又来送信了。我爱祖国的语言。

1)独立运用: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2)剩余法。

2、词和语素的交叉情况:

词和语素有的有交叉的情况,即一个语素可能也是一个词。例如在“西湖的景色很美”这个句子中,“美”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是一个词。在“你真好”这个句子中,“好”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也是一个词。但是在我们前面举的“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这个句子中,“美好”已经结合成为一个不容随意拆开的整体,是句子中一个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以只是一个词。在“美好”这个词里,“美”和“好”各自都是一个语素。我们在鉴别一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词还是语素的时候,不考虑别的,只考虑它是否能独立运用,能独立运用的是词,不能独立运用的是语素。

3、词与短语的区别:

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可以扩展。词不能扩展。这种方法叫做扩展法。开关,头痛,骑兵与骑马。

4、字和词、语素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就汉字来说,一个个方块形体就是一个字,它是书写和印刷的单位。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1)有的字有意义,又能独立运用,这样的字既是语素又是词。(2)有的字有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只能作为构词的成分,这样的字只是语素不是词。(3)有的字既不是词,也不是语素,只表示一个音节,例如“玻”、“橄”、“琵”、“葡”等。但是这些有音无义的字可以和其他字分别结合成“玻璃”、“橄榄”、“琵琶”、“葡萄”,这都是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它们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在“他喜欢橄榄,我喜欢葡萄”这个句子中,“橄榄”、“葡萄”都是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是组成句子的成分,所以是词;在“橄榄枝”、“葡萄酒”中,“橄榄”、“葡萄”只是组成词的成分,所以是语素。

(三)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是词和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删、改换其中词语。

自由短语是词和词的临时组合。

固定短语分为专名(专有名称)和熟语两大类。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四)略语

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

1、简称:较复杂形式的简化形式,与全称相对。

5种简称方式;简称词化;减缩不当:人革;字母简称词。

2、数词略语。三军、四有、四化。

数词略语成词;数字架空。

简称

长的词语、名称使用起来不方便,人们常常加以简化。这种简便称呼就是简称。常见的方式有:

1)减缩 从原词语或全称中截取关键性语素。例如:

半导体收音机——→半导体

居民身份证——→身份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2)紧缩 从原词语或全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素。例如:

高等教育——→高教

彩色电视机——→彩电

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

3)标数概括 用数字概括标示几项具有共同特点的成份。例如: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拥

包修、包退、包换——→三包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四美

三、构词类型

第一、词的形式

词包含形式和内容两部分。形式指词的声音,内容指词的意义。从词的形式说,现代汉语里的词可以有两种分类。

(一)单音词和多音词

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人、树、看、听、红、多、就、把、一、个”等。多音词是由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双音节的如:“学校、环境、宏观、操作、法治、挑选”等。三个音节的如:“高科技、主持人、集装箱、连锁店、方便面、含金量”等。四个音节以上的如:“试管婴儿、多米诺骨牌”等。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多音词占主要地位。

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约占70%以上,由三个音节以上构成的词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在双音词中,有两种具有特殊的语音形式,这就是双声词和叠韵词,合称联绵词。双声词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例如:“琉璃、仿佛、辗转、流连、伶俐、澎湃”等。叠韵词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或其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节构成。例如:“骆驼、霹雳、彷徨、咆哮、窈窕、灿烂”等。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根据词的不同内部结构,可以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如:“笔、电、走、逍遥、秋千、可口可乐”等。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如:“教育、社会、美丽、快餐店、主旋律、哭哭啼啼”等。

第二、合成词的构造

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且其内部语素之间的构造方式也多种多样。

(一)词根和词缀

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两类。

词根是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义的基础。词根语素的意义比较实在,在体现词的意义上起着主要作用,一个词不能缺少词根。例如“改革”就是由词根语素“改”和“革”组成,各自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词缀是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词缀语素数量很少,意义也没有词根语素实在,但构词能力很强。例如“老师”中的“老”,“花儿”中的“儿”。一个词可以只有词根而无词缀。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根据词根和词缀的不同组合情况,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复合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结合在一起组成。从词根之间相互的关系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型 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根据两个词根意义关系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

人民 朋友 功劳 语言 拼搏 污染 答复

爱好 商量 简单 清楚 孤单 刚才 自从

以上这些词,并列的词根意义上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

第二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反。例如:

老小 今昔 表里 奖惩 彼此 高下 迟早

买卖 动静 矛盾 春秋 来往 反正 横竖

以上这些词,有的并列的词根原义仍然保留着,组合成的词包含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意义,如“表里”、“迟早”。有的并列的词根原义出现了变化,组合成的词产生了新的意义,如“动静”、“反正”。

第三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关。例如:

口齿 血汗 心胸 江湖 河山 水土 形容

描写 印刷 负担 招待 零碎 辛酸 冷淡

以上这些词不能从词根的字面意义来解释,已经具有新的意义。

第四类:这一类与前三类有所不同,虽然它们也是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但其中一个的意义已经消失了,所以这类词又称偏义词。例如:

国家 人物 窗户 质量 恩怨 忘记 好歹

2)偏正型 前一词根限制或修饰后一词根,词的意义以后一词根为主,前一词根只起附加作用。例如:

文化 同学 视线 公园 地铁 奇迹 冷饮 热爱 前进 广播

回顾 遥控 中立 崭新 鲜红 美观 细心 深入 必然 火红

3)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词的意义以前一词根为主。补充型词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这一类较多。例如:

证实 纠正 震动 充满 放大 推广 降低 凑巧 充实 镇静

分明 失去 收回 奋起

第二类:前一词根表示物件,后一词根是物件的计量单位,对前一词根起着补充说明作用,我们也把它们归入这一类。例如:

车辆 人口 书本 信件 纸张 船只 花朵

4)动宾型 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例如:

主席 将军 理事 立春 举重 结果 签名 下海 招生 挑战

冒险 出版 建议 超群 动人 进步 抽象 及时 照旧 因此

5)陈述型 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后一词根表示陈述的情况。例如:

事变 花生 堤防 心得 沟通 体贴 神往 符合 年青 面熟

心慌 锋利 梗直 人为

2.重叠式 由相同的语素重叠组成。例如:

爸爸 哥哥 星星 饽饽 恰恰 仅仅 纷纷 滚滚 巍巍

炯炯 断断续续 口口声声 形形色色 原原本本

3.附加式 由一个词根和一个词缀结合在一起组成。词根是词的中心部分,词缀是词的附加部分。根据词缀在词中的位置以及是否叠音,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词缀(前缀)+词根 例如:

——老乡 老师 老总 老虎 老倭瓜

——阿爸 阿哥 阿姨 阿毛 阿猫

——小张 小伙子 小两口

第二类:词根+词缀(后缀) 例如:

——孩子 脑子 帽子 椅子 日子

——瓶儿 事儿 花儿 鸟儿 个儿

——石头 苗头 看头 奔头 甜头

——大家 作家 儒家 科学家 老人家

——感性 弹性 重要性 积极性 创造性

——美化 深化 强化 淡化 多样化

第三类:词根+叠音词缀 例如:

雄纠纠 亮晶晶 绿油油 病歪歪 慢腾腾

美滋滋 火辣辣 喜洋洋 气呼呼 差答答

由词根和词缀组合的合成词中,以下几点要加以注意:

1)现代汉语中词缀多由词虚化而来,要把词缀和同形的词根加以区别。例如:在“老乡”、“老师”中,“老”已经不表示具体的、实在的意义。但在“老干部”中,“老”表示年纪大或资历深;在“老话”中,“老”表示陈旧或流传已久。又如:在“石头”、“苗头”中,“头”的意义也比较虚。但在“头痛”中,“头”表示人身体的顶部;在“分头(办理)”中,“头”表示方面,意义都比较实在。

2)某些词缀加在指人或动植物的词根前,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阿”就带有亲昵的意味,如“阿姨”、“阿哥”。“小”多表示爱称,或指喜欢的东西,如“小张”、“小狗”。

3)某些词缀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以“子”为例,词根之后加“子”的词多表示名物,即使是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词根加上“子”之后,也都名物化了。如“骗子、剪子、胖子、乱子”。词缀“子、儿、头”都有这样的语法作用,差不多成了名词的标志(带“儿”的词有少数例外,如“玩儿、火儿”)。“性”和“化”是受外语影响发展而成。大体说来,词缀“性”是名词的标志,表示某种抽象的意义;词缀“化”是动词的标志,有使变化之意。

由三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内部关系一般比较复杂,它们往往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逐层地构造起来的。分析这一类词时,必须一层一层地将结构关系弄清楚。如“高科技”一词,由“高”和“科技”组成,为偏正型合成词。但是“科技”是两个语素,为联合关系。所以“高科技”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关系。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一、 词义的性质

(一)词义是什么

1、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词的形式是语音。词汇学讲的词义通常是指词汇意义,即狭义的词义,广义的词义还包括词的语法意义,即词性,这将在下册第五章“语法”部分讲解。举例来说,“改革”这个词的形式是语音gui gé,它的内容有二:一是词汇意义,即“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二是语法意义,“改革”的词性是动词兼名词。又如“体制”的形式是t zh,它的内容一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二是名词。

2、词是一种符号,它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事物。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事物,不管它是否事实,只要社会交际中需要,都可以用词来表示。从人类本身到宇宙万物,都可以用词来表示,这内容也就是词义。“神仙”在现实世界里当然是没有的,但是在人们交际中能够用到这个词,这个词也就一直存在着,它的词汇意义是:“神话中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人物”。再如:

【玉皇大帝】道教称天上最高的神。也叫玉帝。(《现汉》1540页)

【阎罗】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现汉》1448页)

【龙王】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迷信的人向龙王求雨。(《现汉》817页)

()词义的概括性

1、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例如“改革”便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字改革等各种各样的改革。词义为了准确地反映这个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范围,便须舍弃各种“改革”的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笔”这个词指的是各种的笔:毛笔、圆珠笔、钢笔、铅笔、蜡笔……形状不一,颜色各异,从这些各种各样的笔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那就是“写字画图时用来书写的工具”

2、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例如“杜甫”虽然指的只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却也是概括了不同时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杜甫,虽然在各个时期他的外貌、习惯等可以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足以表明他是同一个杜甫,而这些共同的东西便是从不同时期概括得来的。地名也是这样,“北京”的词义也是对这个城市历史和现状的各种特征的概括。

(三)词义的模糊性

1、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例如“中午”同“上午”“下午”之间便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上午】指半夜十二点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下午】从正午十二点到半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从正午十二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中午】指白天十二点左右的一段时间。

2、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与邻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并没有中午与上午的明确界限。但是“中午”的核心还是明确的,这核心部分乃是人们注意的重心,是词义所要概括的主要对象。至于边缘部分则有意无意地加以忽略。

3、模糊与精确是相对而言的。列车时刻表规定12点开的火车,实际开车时间在115959秒或1205秒,都可以认为正常,但比起火箭发射的时间,则火车开车的时间表也还是很模糊的,因为火车只精确到分,火箭发射必须精确到秒,而从天文钟的角度看,以秒计也还模糊的。要求不同,所用词语模糊的程度便不同。

(四)词义的民族性

1、词义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例如汉语用“哥哥、姐姐、妹妹”表示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而英语只用brother表示哥哥或弟弟,用sister表示姐姐或妹妹。再如英语:“uncle:伯父、叔父、叔父;伯父;舅父;姑父;姨父”(叔叔/伯伯) 英语“aunt:伯母、叔母、舅母,阿姨”。英语的car一经借到现代汉语便成了“卡”,有了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上有变化,词义上也有变化。Car指汽车、电车以及车厢等,现代汉语的“卡”则专指载重的大汽车,如“十轮卡”(单用时还得成“卡车”)。又如:“的”意化。

2、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例如“狗”,虽然汉族与英吉利民族对这种家畜都是喜爱的,但用于指人时,褒贬就大不相同。汉语中的“癞皮狗、走狗、疯狗、叭儿狗、狗腿子、狼心狗肺、人模狗样”都是有贬义的,而英语中的这类词语除一部分因受外来语影响而具有贬义外,大都没有贬义,甚至有褒义,例如doggish(激战)doggish(泼辣、华丽),而 to work like a dog是“拼命地工作”的意思,a lucky dog则指“幸运儿”。

狗:独居 羊:群居

原因:文化不同(继承制度、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等)

二、词义的构成

词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理性义,此外还可能有附着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

(一)理性义

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叫概念义、主要意义。例如:

【花茶】用茉莉花等鲜花熏制的绿茶。

【桌子】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在上面放东西或做事情。

小桌子。

词典对词目所作的解释,主要是理性义。

(二)色彩义

词还有附属的色彩义,也可称做附属义。

1、感情色彩

1)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样的词称做“褒义词”。例如:成果

2)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词叫做“贬义词”。例如:后果

3)当然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例如:结果

注意:有一些词造成短语或句子之后,可以使整个语句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语句中的感情色彩)。例如“有水平、是地方、够朋友”。

2.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

1)有的具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今日 明日 汗颜 父亲

2)有的具有口语色彩,例如:今儿 明儿 不好意思 爸爸

选择具有语体色彩的词,固然用使用的场合有关,也同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p270页)。

3.形象色彩

1)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例如“一百只鹅、两条蛇”。

2)具有形象色彩的词不限于“形态”方面,还可包括“动态、颜色、声音”等。例如(p270页)

3)词的形象色彩往往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有古代的例子。(p271)有现代的例子(p271

4)色彩意义同词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古词往往带有书面语的庄重色彩,而方言词则常常带有地域色彩。(271页)

5)此外,不同的阶层、行业、集团的习惯用语,都有自己的特殊色彩。

P271页话里的“存货、收现、行市、下跌、空户、买进,公债”等具有搞股票生意的行业色彩,读过剧本的人,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还可以看到作为经理的潘月亭与作为雇员的李石清在使用词语上的区别。

三、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

1)深入领会词义的内涵特性,用起来才能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人们往往十分重视词语的锤炼,就是这个道理。

2)领会词的理性义。不能准确地理解词义所指的范围,所受的限制,就会导致用词的失误。

3)理解词的色彩义。色彩义错了也不行。例如《雷雨》中顾八奶奶称赞白露的一段话。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

(一)什么是义项

1)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义项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

2)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国人”只有一个义项(指本国的人),“把戏”有两个义项(①魔术杂耍等技艺。②手段、诡计)。

3)词的义项多少,是从该词出现的语境观察出来的。

4)各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例如“深”有五个义项(275页)

(二)义项的分类(地位)

1)基本义:基本的、常用的

2)转义:从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

基本义是对转义而言的,并不一定都是词源学上说的词的原始意义。例如“兵”的原始义是“武器”,基本义是“战士”。

3)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a)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 “跑”的基本义是“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的意思,继而推演为“为某种事务而奔走”(如“跑材料”)的意思,再继之又推演出“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如“跑油、跑走”)的意思。

b)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

c)词的比喻义同修辞上的比喻有区别。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例如,“困难是弹簧”就是把“困难”比做“弹簧”,“弹簧”这个词并没有“困难”这个转义。词的比喻义则不同,虽然大都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是它已经成为词义中的一部分了。

由此可见,各种义项分类是有层次的。它们的关系如(p276页)

(三)单义词和多义词

词根据义项的多少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

1.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

a)术语(行星、光年;海拔、纬度;微积分、原子能)一般都是单义词。(b)专有名词(北京大学、鲁迅)以及一部分常见事物的名称(太阳、月亮)也是单义的。

注意:单纯词中单义词少,合成词中单义词多。

2.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例如“宽、肯定、深、跑、近视、堡垒、结晶”等。

注意:多义词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例如:“他的担子不轻。”

(四)同音词

1)同音词则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如“别”(p277),是同字同音词。又如“公事——公式——工事——攻势”、 “淡————但”等。

2)必须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

二、义素

(一)什么是义素

1)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

2)共同特征叫共同义素。

3)区别特征叫区别义素。

(二)义素分析

1)要明确分析的对象。例如“男人——女人”同“男人——女人——小孩”分析所得的义素便有了多少之分。“男人——忽然”作为一组义素分析的对象便没有什么意义。

2)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应的义素。如“男人——女人”(p279)。

3)用“+” “-”号进行区分,义素本身标以[  ],如“男性”(含“雄性”)写成“[+男性]”,女性就是非男性,即“[-男性]”;“成年”为[+成年]”,“幼年”为 [-成年] ”。

“±”表示既可以“是”,也可以是“非”。

不适于二分的,也可多分,分别用数字或其他系列符号表示。

(三)义素分析的运用

1)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语义。

2)义素分析可以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

3)义素分析还可以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一、语义场

  (一)语义场

1)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

2)共同义素表明各词义之间的联系,区别义素表示各词词义之间的区别。

处于不同语义场中的词的意义会有所不同,这是受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的词义制约的结果。例如(P283):

(二)语义场的层次

1)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

2)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而下一层次又必然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义素。

3)上位词必有下位词,下位词也可以有自己的下位词,对它的下位词来说它又成了上位词。例如(p284)。

4)语义场的各项,也可以没有共同的上位词。例如p284)。

5)语义场同类属词虽然有一定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

有些词可以兼属不同层次的语义场。例如“金”便分属上下两个层次。

(三)语义场的种类

1.类属义场

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如“桌了——椅子——板凳”同属家具类,“锅——————盆”同属厨具类,“红————————黑”同属颜色类,“纸——————砚”同属文具类。

1)类属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例如“桌椅板凳”实际可以代表一切家具,“锅碗瓢盆”实际可以代表一切厨具,“煎炒烹炸”实际代表一切烹调的手法。

2)汉语中的类属义场的划分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很多分类都只是根据人们的某种思想、习惯,例如“家禽——野禽”、“害虫——益虫”。

2.顺序义场

1)顺序义场的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例如“大学——中学——小学”。

2)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做“循环义场”,如“春——————冬”。

3.关系义场

1)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例如“老师——学生。

2)方位、过程也可以作为关系,组成某些关系义场。如“上——下”、“高——低”。

3)行为动作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种关系,从而形成关系义场。例如“买——卖”、“嫁——娶”、“收——发”、“来——去”、“交——接”、“输——赢”等。

4)关系义场的成员只有两项。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一)同义义场

1)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1)绝对同义词(等义词):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在词汇里比较少。如:“演讲”和“讲演”、“觉察”和“察觉”、“情感”和“感情”等。

2)相对同义词(近义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一般所说的同义词主要是指这类同义词。“坚决——坚定”,都有拿定主意、不为外力所动摇的意思。“坚决”侧重太态度果断,跟“犹豫”相反;“坚定”侧重立场稳定,跟“动摇”相反。因此,“坚决”常用来表示行动、态度;“坚定”常用来表示立场、意志。

3)同义词主要从义项上看,只要有一个重要义项相同即可称为同义词。如“骄傲”在“引以为荣”这个义项上可以同“自豪”处于同一同义义场;“骄傲”另有“自高自大”义项,则与“自豪”无关,而与“自满”构成同义义场。

(二)同义词的差别

1.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

1)意义的轻重 例如“轻视”和“蔑视”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蔑视”的程度显然比“轻视”重。

2)范围的大小 例如“边疆”和“边境”。

3)集体与个体不同 也可以说是具体与概括的不同。“信件”和“信”。

4)搭配对象不同 例如“交换”可以和“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搭配;“交流”则与“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搭配。“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

2.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的意思,但三者分别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2)语体色彩不同 例如“父亲”和“爸爸”,前者适用于庄重的场合,有书面语色彩;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有口语色彩。

3.词性方面的差异 如“突然”和“猛然”,“突然”是形容词,“猛然”则是副词。

(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考察它们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替换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能替换的总是显示出同义词中相同的部分,不能替换的往往是差异所在。例如“安排——布置”。

(四)同义词的作用

1.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例如“望见、瞻仰、看”这一组同义词,表达出不同的情景和感情。

2.可以使语体风格鲜明。例如“望即以此为准”就是“希望就拿这个作标准”。前者是书面语词,后者是口语词。

3.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毛病”与“缺点”、“开”与“解”、“拉”与“挽”,各是一组同义词,分别使用,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4.可以使语气委婉。如把“经济落后的国家”委婉地说成“发展中国家”,把“死”说成“老了”等。

5.同义词连用,可以加强语势,使语意完足。

6.两个同义词,拆散连用,交叉搭配,可以构成成语。这样的成语用起来能够加重语气,突出形象,增强表现力。

三、反义义场的反义词

(一)反义义场

1、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例如“上——下”是反义义场,“下”是“上”的反义词。

注意:有的反义词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看待,成为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如“红”、“白”。

1)构成反义的两个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因此,反义词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2)反义词是就词与词的关系说的,不是就词与短语的关系说的。

(二)反义义场的类型

1、互补反义义场 两者中间不容许有非AB的第三者存在。

2、极性反义义场 两者中间容许有非AB的第三者存在。

注意:

1)反义义场两种类型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改变。例如 “不男不女”,“不进则退”。

2)多义词的每个意义都可能有反义词。如“开”。

3)有些词,孤立地看彼此意义没有明显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可是当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对举时就具有了反义关系。

(三)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如“厚——薄”。

(四)反义词的作用

1.运用反义词,可以提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

2.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3.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

4.由于反义词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人们有时为了使语言新颖而又简练,按原有的词临时创造一个反义词。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1、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

2、“上下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语言单位之间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单位的上文,出现在后的都是下文。但是最切近最重要的上下文却是跟该词处于同一个句子的其他的词或短语。

3、情景语境则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

4、解释词义要根据该词所出现的语境。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一)语境使词义单一化。例如“打”,在“~铁”这样的语境中只适用“锻造”这一个义项,在“~格子”中只适用“画”这一个义项。在“~伞”中,只适用“撑举”这一个义项。

(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例如“人”。

(三)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例如“观鱼”的鱼一定是活的。

(四)语境表现出词选择性。例如“骑马”可以说,“骑床”不可以说。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一)基本词汇

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例如:

有关自然界事物的是:天、地、风、云、火、雷、电等;

有关生活与生产资料的:米、灯、菜、布、刀、笔、车、电等;

从整体看,基本词汇有下列特点:

1.稳固性

基本词汇在千百年中为不同的社会服务,例如“一、二、牛、马、家、门、山、水、上、下、左、右、斗、高、低”等等,这些在甲骨文里就有。

说基本词汇有稳定性,并不是说基本词汇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基本词汇也在发展变化。

有些古代的单音节基本词发展到现在复音化了,成了多音节合成词,这是汉语词汇的一条内部发展规律,有些单音节的基本词被后起的合成词所代替。

2. 能产性

那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基本词,便成了构成新词的基础。它们一般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例如用“水”打头构成的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160多个。

当然,基本词也有构词能力弱或几乎没有什么构词能力的,例如“你、我、谁、姓、没有”等等。

3. 民常用性

基本词汇的上述两个特点是以全民常用性为前提的。全民常用性是说它流行的地域广,使用频率高,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基本词汇的使用,不受阶级、行业、地域、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注意:上述三个特点是就基本词汇的整体来说的,不是说所有的基本词都具备这三个特点。就现代汉语来讲,尤其不能把这三个特点,特别是能产生性当作辨识基本词和非基本词的唯一条件。

(二)一般词汇

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是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的特点是没有基本词汇那样强的稳固性,但却有很大的灵活性。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是相互依存渗透的。“革命、电子”这两个词,原来并不是基本词,现在已加入了基本词汇的行列。“君”、“神”原来是基本词,现在则是一般词。

现代汉语一般词汇包含有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一)古语词

1、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

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本民族现实生活中,但由于为别的词所代替,一般口语中已不大使用。例如“底蕴、磅礴、若干、如此、余、其、之、而、以、与、及、亦、甚、而已”等。

历史词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例如“宰相、丞相、尚书、太监、驸马、戟、铖”等等。它们同文言词不同,在一般交际中不使用,在叙述历史事物呀现象时,才使用它们。有些历史词,在今天国际交往中还经常使用,例如“皇帝、亲王、大臣、公主、酋长、陛下、殿下、公爵、男爵”等。

2、古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1)可使语言简洁匀称

2)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3)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文言词虽然有这些特点,但文章里绝不能随便使用。用得太多,或用得不贴切,文章就会成为半文半白,不伦不类的东西,影响表达的效果。

(二)方言词(方源词)

普通话不断从各方言中吸取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例如“名堂、把戏、垃圾、瘪三、二流子、搞、垮、拆烂污、别扭、尴尬、陌生、蹩脚”等。这些方言词都表达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普通话里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所以被吸收了进来。

有些词是表示方言地区的特有事物的,如“橄榄、椰子、革兀革拉、青稞、槟榔”等,这类词不宜看作方言词。

(三)外来词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例如“法兰西、巴尔干、镑、加仑、模特儿、摩托、马达、幽默、浪漫、取缔、景气”等等。

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一般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从语音、语法、语义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在语音上,要把外来词的音节构改造成汉语的音节结构。

在语法上,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后,原有的形态标志就一律取消。例如英语的tractor,有单数、复数的变化,汉语“拖拉机”,就不分单数、复数了。

外来词的意义也要受汉语词义的制约,往往要发生变化。如英语的jacket是指“短上衣、坎肩儿”之类,汉语吸收进来后成为“夹克”,就专指“一种长短只到腰部,下口束紧的短外衣”,因为汉语词汇中已经有了表达“坎肩”概念的词,这就使外来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

外来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1. 音译外来词

  照着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一般叫音译词。

2. 音意兼译外来词

  把一个外来词分成两半,一半音译,一半意译。

3. 音译加意译外来词

整个词音译之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例如“卡车”的“卡”是car(英语“货车”)的音译,“车”是后加上去的。:

4. 字母外来词

直接用外文字母(简称)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例如:

5.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但不读日语读音而读汉字音。如“景气、引渡、取缔、瓦斯、茶道、俳句”等。

三、行业语、隐语

(一) 行业语

行业词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词语,或者叫“专有词语”。

行业词语受社会专业范围的限制,但不受地域的限制,同一行业的词语,不管山南海北,意义都是一样的。

行业词语也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的源泉之一。例如如“比重、水平、渗透、腐蚀、反应、麻痹、感染、消化、突击、进军、战役、战线、尖兵、攻坚战”等等。

(二)隐语

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隐语,一般是赋予现有普通词语以特殊的含义的办法构成的。

有的隐语是用字谜办法创造的。如旧社会的商贩为了使局外人不知道行市,就创造隐语代替一般数字,如把“一”叫“平头”,“二”叫“空工”,“三”叫“横川”,“四”叫“侧目”,“五”叫“缺五”,“六”叫“断大”,“七”叫“皂底”,“八”叫“分头”,“九”叫“未丸”,“十”叫“田心”。

有少数隐语失去了秘密性,而进入了全民的共同语里,如“洗手、挂花、挂彩、清一色”等。

第七节 熟  语

熟语又叫习用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熟语大都源远流长,运用普通,极富于表现力。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一)成语的特征

成语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2.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成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二)成语的来源

成语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神话寓言

2.历史故事

3.诗文语句

4.口头俗语

“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等,都来自古代俚语。“一干二净、三长两短、千万百计、指手画脚”等,都来自后世口语。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意义改变了,例如“明目张胆”,古代用它来形容不畏权势,敢说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

(三)成语的构造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等。

四字格的成语有下列几种最一般的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补充结构、主谓结构,此外还有连谓结构、兼语结构。

(四)成语的运用

第一, 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

第二, 成语是凝固结构,一般必须沿用原型,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分。

第三, 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须分辨清楚,不能写错读错。

二、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简明生动,通俗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

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和补语。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性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可分为两类:一是喻意,一是谐音。

喻意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它的字面上的意义。

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它的转义。

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

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如“火箭、卫星、电视机、计算机、软件、遥感、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凝聚力、力度、透明度”等。此外,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词的双音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出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也为语言增加了新词。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词成倍增加。其中绝大多是双音节,占新词总量的70%左右,也有不少的三音节词。

新词大多是复合式的。主要为偏正型、联合型和动宾型。

此外,附加式的新词也明显地增多了,产生了一批新的词缀或准词缀,由它们构成一系列的派生词。

(二)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例如:“丫环、童养媳、变工队、锄奸队、堡垒户、堡垒村”等。

但有的旧词词义增多了,这是由于人们利用旧词指称新事物、新认识的缘故。例如:“产前、产后”两个词,近年来就分别增加了“产品生产前、产出后”的意义。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及体制的变化,一些一度退出人们日常交际过程的词语,又重新出现了。如“太太、小姐、夫人、先生、乡长、村长、当铺、红包”,等等。

(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途径,有下列几种:

1.词义的扩大 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2.词义的缩小 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3.词义的转移 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此外,还有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褒义转为贬义或贬义转为褒义,或转移为原义的反面,如称小孩子为“小鬼”表示亲昵,把不听话的孩子或娇生惯养、脾气很坏的孩子叫“小祖宗”。

二、词汇的规范化

词汇规范化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维护词语的既有规范,一是对普通话从方言词、古语词或其他语言新吸取进来的成分进行规范。

维护词语的既有规范,简单说来,就是避免用错已有的词语或生造词语。它涉及词汇的各个方面,本章前面各节中提到的生造词语、词义误解误用,同义词选用不当、成语误用等都是词汇规范的重点。

词汇规范的另一重点便是对从其他语言或语言变体中吸收的词语进行规范。在这方面应该考虑掌握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第一是必要性,就是说要考虑一个词在普通话词汇中有无存在的必要,在表达上是不是不可少的;

第二是普遍性,即选择人们普遍使用的;

第三是明确性,就是选用意义明确的,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的。

第一,方言词的规范 

在方言词的规范中,一定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产生于或常用于某些方言地区的词,由于它具有某种特殊表现力或特殊表现范围,已经或将会成为普通话中某同义词群中的有用的一员。

那些标志着只在某个或某几个地区产生和存在的事物的词,例如东北的“革兀革拉、毡窝”,广东、广西的“剑麻、荔枝、芒果”,西北的“青稞、牦牛”等等,不应看做“规范对象”,因为普通话中不必要再另外造个词来替代它们。

对方言词加以规范,并不是绝对反对使用未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方言词用得好,既可以发挥它们独特的表达效果,又可以为丰富普通话词汇提供可以吸收的素材。但是要防止毫无必要地滥用方言词语,特别是那些流行地区狭窄、构词理据不明确、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

第二,外来词的规范

1)不要滥用外来词。

2)统一外来词的汉字书写形式。采用通用工,淘汰其他形式。例如用“托拉斯”不用“托拉思”,用“雨果”不用“嚣俄”,用“高尔基”不用“戈里基”,用“尼龙”不用“呢隆”。

3)吸收外来词,应尽量采用意译方式。应尽量采用意译,因为意译更接受民族语言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如用“维生素”不用“维他命”,用“青霉素”不用“盘尼西林”,用“话筒”不用“麦克风”等等。

第三,古语词的规范 应该吸收那些有表现力或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如“逝世、哀蛋、呼吁、秀才、状元”之类,必须反对吸收那些丧失了生命力的词语。

现代汉语第四章 词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