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中医》第三讲

发布时间:2018-08-08 05:51:22

《白话中医》第三讲

《白话中医》第三讲

原创

2017-03-08

东山郎中

中医周水金

《白话中医》第三讲作者:东山郎中

导读:本文是《白话中医》手稿,是周水金老师微信学中医班讲稿,即将出版,现刊出先睹为快!周水金简介 周水金,男,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四川名老中医钟枢才教授,跟其临床学习三年;后又拜师九宫山民间医家刘礼进老先生、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幸良诠主任。先后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九江市中医院工作。参与编写《经方薪传1865》、《肾病》二书,被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聘为“《难经》脉法研究及临床运用培训班主讲老师”。 潜心中医,热心公益,在九江市发起组织成立中医励进会,召集中医和中医爱好者,通过学术活动,户外采药,杏林学堂、微信课堂等活动增进大家的中医专业知识,提高民众的养生保健技能。 擅长运用中药,针灸,药物外敷,推拿,穴位注射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內科、妇科、儿科、老年科疾病,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疼痛,带状疱疹,不明原因怕冷,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失眠,性生活障碍,小儿湿疹及疑难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第3讲文字校稿:刘琼主讲老师:中医周水金各位学员,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讲的学习。我们要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内容: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和中医的结合以后,它是是如何在中医学中运用的以及中医学的一个思维方法的特点;②中医对人体一个生理的认识。包括我们人体生理方面的几个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也包括我们以后要讲的藏象、精气血液神、经络、体质学说这四个部分;③中医学对疾病以及对疾病防治的一个认识。主要阐述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的机理、病变的机制、怎样预防、怎样治疗这一方面的理论。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的原则四部分。以上三大方面就是我们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要学习的内容。前面两天已经讲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一些特点,它的形成、它在中国的历史上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作用,再一个我们讲了中医发展的一个历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中医大家和他们相关的一些著作,然后这些著作我们该怎样去学习,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主要讲这些内容。今天晚上,我们来看一看整个中医学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中医学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两点是贯穿整个中医学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学习中医的人,不管你是从事保健养生,还是用来治疗疾病预防疾病进行指导康复也好,都贯穿这两个特点。首先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它还强调我们身体的组织结构、精神状况也是一个整体。还包括我们人体与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也就是说整体观念包括三大方面:(1)人自身的一个完整性。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一个统一性这么一个认识。具体在中医上面对人体自身完整性从三大方面去看它:①人生理上的一个整体性;②病理上是一个整体;③诊治疾病上使用整体性的观点来诊治的。大家来看一下生理上的一个整体性。首先构成我们人体的各个结构和部分是完整的统一的,没有办法完全把它分割的。现代的西医喜欢用解剖学把各个器官进行分割。其实我们的皮肤和肌肉、血管和心脏,任何脏器之间都是有相互联系的,是没有办法完完全全把它分割开来的。因为我们整个身体就是一个一体化的东西,不像一辆汽车是一个机器,可以把它拆成一个一个零件。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真正把它分成一个单独的个体,从总的说来是一个整体。第二是说我们人的形体,就是我们的躯体和我们的精神是相互依附的,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我们中医形神它是统一的。我们中医里面讲的神的观念,神是指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总体的体现或者主宰者,它既包括我们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也包括人所有的生理活动展现出来的总体的感觉,也就是说没有躯体就不会有精神,没有躯体就不会有感情,没有躯体也就不会有思想思维,也就不存在你的性格的一个独立体现。中医强调整个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结构,为了更细致的去研究它的功能、去解析身体、去处理相关的疾病,我们有意的把人体分为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就是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和肾系统。人体的五大系统我们以后在藏象学中会讲到。心系统它包括了心、小肠、脉和舌,当然还包括其他的一些部分。那么它们是怎样连接的呢?它们是通过经络去链接的。五大系统之间又有经络相连,使五脏系统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五脏的一体观。中医的肌体整体观认为我们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有联系的,里面有问题,外面就会有表现;外面受了伤,里面就会有感觉。我们通过观察身体外部的表现就可以推论出内部的变化,从而用来治疗疾病。再一个就是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会像西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部问题我们治疗起来可能不一定就是直接治疗头部,那么脚部的问题,我们治疗起来可能也不一定治疗脚部,因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里面的问题可以反映在头部也可以反映在脚部,关键是分清五大系统。我跟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脾系统,它包括我们的胃、肌肉、口,它是通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进行连接的。像肌肉萎缩这么一个疾病,从五脏系统来定位的话,它就属于脾系统,我们中医有一句话叫做萎证,萎证就是肌肉萎缩,中医称为萎证,治疗起来有一句话:独取阳明。也就是说最关注的是阳明经,也就是脾胃系统。治疗的时候就通过调整脾胃的功能来治疗这种肌肉的萎缩。在实际中,中风偏瘫的病人、神经元疾病的病人,很多能够造成肌肉萎缩的这类疾病,我们临床上经常会从脾胃去论治,而且你会发现通过脾胃论治之后,在临床上疾病会有明显的改观和治疗效果。这个就是中医一个非常独特的五大系统理论,在临床上是经得起检验、推敲的。这也是中国古人根据千年的临床观察、对照,然后建立起来的这么一个独特的五大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比如肝系统, 肝胆和眼睛属于一个系统。我们很多的眼睛疾患,如眼睛干涩、眼睛发红、眼睛流泪等,在民间经常说是肝火比较旺,我们用清肝的药比如桑叶、菊花,就会发现眼睛的不适状会明显的减轻。这个就是通过五大系统的理论去处理人体的疾患。五大系统详细的内容我们在后面的脏象学这个章节中会给大家详细的讲解。大家今天要了解的就是人体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被人为的分成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不是随便去分的,是我们祖先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对比、对照,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经得起临床检验的,是非常科学的一个分类方法。这个是有别于我们现在西医的解剖学的分类方法,五大系统的心和解剖学的心是不能直接对应的,这个在讲脏象学的时候会给大家讲到的。(2)形体和精神是统一的,也就是形神一体观的概念。我们的躯体需要靠我们的精神来支配活动,而肢体是精神存在的基础。如果躯体都没有,怎么会有思想、性格、感情呢?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统一的一个整体。中医里面讲的神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总体现或主宰者。课本上讲的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总体现,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所有的精神面貌、精神状况。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外在反应、外在的精神活动和我们的形体之间是相互紧密结合的。没有躯体就没有精神;没有思维的支配、情绪的影响,躯体也不会做出丰富的动作和表情。这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里告诉我们人形体与精神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人的躯体是一个统一体,而人的躯体与精神也是相互统一的,所以在疾病上、在病理上反应出来的人体也是一个整体性的。中医里面有一句话:“有诸内,必行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各种各样的变化,会在人体的外部表现出来。比如说,一个最简单的脾胃寒湿比较重,就会表现出来不想吃东西、会拉肚子、恶心呕吐。再比如刚才讲的肝火比较旺,可能出现眼睛干涩、口苦、口干的一些现象。这样一来我们在处理疾病的时候,要有整体的观点,能够通过人体外在的一些微小的变化联系起身体整个系统的内部变化。只有这样处理问题,我们才能过把这种外在的简单的表现推论出内在的严重的变化。或者说外在复杂的症状的表现去归类、推论出内部简单的变化,可以化繁为简,也可以化简为繁,也可以把表面看起来并不相干的症状联系起来。比如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病人,他是来看失眠的,他觉得咽喉有疼痛,觉得胃也不舒服,而且有便秘,平时脾气还挺大,经常发脾气。用西医的角度来看这个人有好几个疾病:失眠是一个疾病,咽喉炎是一个疾病,去检查可能还有胃炎,然后便秘也是属于一个疾病。就是说,看起来他就很复杂。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它就是肝旺,是肝旺侮脾的一个证。就是说,这所有的看起来并不相干的症状其实它内部是相互有关系的,是身体内部的某一处的变化,反应在不同的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所以学习了中医以后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管他有什么病、有多少症状,只要我抓住了根本原因、根本病机是什么,只要把内部的根本问题处理好,用疏肝、泻肝,用点健脾的药,你就会发现病人的情况很快就好转、解决了。西医怎么看呢?失眠就是安眠药,咽喉炎就吃消炎药,胃不舒服胃炎还要用治疗胃病的药,然后便秘还要吃润肠通便的药。处理起来就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这是中医整体观在病理上要整体去考虑问题,通过复杂的症状去推论出内部的一个源点、病点在哪里,病机是什么,这样我们处理起来就简单了。(3)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这一点也是中医特别强调、重视的。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面,地球上自然气候的变化、水、温度、空气,包括我们周围的生活圈的变化,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自转的过程又出现白天和黑夜。这些季节变化、昼夜变化,都会引起我们身体的生理的、疾病的变化。近年来西医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也发现这个很重要。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你现在这个时间从房间里跑到野外去,立即会感受到室外的阴湿寒冷。大家平时感受最深的可能是这种季节性的变化。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首先我们穿着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你穿着没有及时的变化,比如冬天的时候天气非常的寒冷,突然降温了你没有穿衣服,那么你就可能就会感冒,可能会诱发很多疾病。比如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就会诱发心血管方面的疾患,可能会出现脑梗塞、脑出血等这一类疾病。这些都是外在气候变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也是中医非常重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春天比较温暖,夏天比较潮热,秋天比较凉爽干燥,冬天比较寒冷,季节的变化对我们身体、对整个自然界的生物都是一种规律性的影响。《黄帝内经》里面概括出来一个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开始生长,夏天万物非常繁茂,到了秋天叶子开始掉了果实成熟了,是收获的季节,冬天所有的叶子基本上都掉光了,这个时候到了收藏的时候。整个四季是变化的,人体其实也是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从人体的脉象来说,中医讲的四季对应的正常脉象是有变化的,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样的说法。春天出现的是弦脉,弦脉是说升发的感觉已经出来,阳气开始升发了;夏天是洪脉,非常洪大,就像我们自然界一样,自然界在夏天是非常繁茂的一种状态;秋毛就是开始已经往下沉了,自然界的热量在往下降了,我们身体的脉也是在应着自然界的变化在往下走,它就不会像夏天那么洪大了;到冬天已经完全收藏起来了,冬天的脉叫冬石,所谓的石就是完全沉到底下去了。季节的变化引起脉象的变化,后面在诊断学里面我会给大家一个详细的讲解。大家更多的能够感受到自然对人体的影响是出去旅游或出差,到了一个地方以后出现浑身不舒服,甚至恶心呕吐、拉肚子,民间一般叫水土不服。也就是说你已经适应了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气候,突然换了一个地方,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不适应的状态在我们身体里面表现出来的反常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土不服。比如说北方人到南方来,就觉得南方非常的潮湿。南方人到北方去,就觉得北方非常的干燥,就容易流鼻血。我记得有一年秋天十月份的时候,到北京去参加一个会议,在小汤山医院,住在那里我就感觉鼻子特别干燥,特别想喝水。那种感觉就像我们冬天在房间里面关着窗户、开着空调的那种干燥的感觉。这就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体造成不同的影响。所以说整个自然界和我们的人体是相统一的、是会影响的。我们想保持健康就应该适应自然的变化。春天天气还比较凉,我们要多穿一点,夏天天气热了就少穿一点,秋天开始转凉了我们要加衣服,到冬天就穿的更多。其实就是从最简单的穿衣服、最简单的饮食,比如说冬天吃火锅可能更多人愿意吃,到夏天可能更多人愿意喝点凉的、凉水、凉开水。这就是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影响人体后,我们已经在适应它了,如果你逆着它走,比如说在冬天吃冰的,那么你可能很容易肚子会不舒服,特别是阳气不足的人就表现的非常明显。假如人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说刻意去逆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我们身体很容易就出现疾病,出现身体的不舒服和不适,所以养生的第一条就是要适应自然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自然环境还包括时间的变化,比如白天和晚上这么一个时间,一年四季的这么一个时间。从一年的时间来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以前我老家在乡下,非常的明显,每年到了冬天冬至前后,这段时间有很多人办结婚喜宴,很热闹,这个时候同时也有很多人办白喜事,也就是很多老人在这个时候走了。大家如果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时候是全年比较冷的时候,可以说是最冷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正是我们中医讲的阴阳更替的一个时间,如果你的身体状态已经不能够正常的去进行阴阳更替的一个转换,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冬季这个时间段是人死亡的机率最大的一个时间,死亡的人最多的一个时候。其实在医院也可以感受的到,这个时间是死亡出现的更多的一个时间段。那么一天来说,我们的疾病经常的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在白天的时候人感觉还好,一到了晚上人就不舒服了、症状就加重了,很多的疾病都是这么一个情况。而且很多的疾病经常在半夜时分,病人会出现死亡的情况。那么半夜时分也是这种阴阳交换、阴阳更替的时候,如果他不能及时转换过来,也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大家看课本的第一十五页,《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论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也就是说,很多疾病在早上的时候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在白天的时候又是一个状态,到了傍晚的时候又是一个状态,到了晚上又是一个状态,这是大家通过多年的总结发现出来的一个规律,是非常客观的描述。现在我们在临床上还是这样的,也就是早上人的正气能够复生,正气在增强,病气也就是邪气相对来说就减弱了,这个时候了人就觉得好一些。到了一天的中午这个时间,因为自然界的阳气很旺,我们身体里面阳气相对也旺,这个时候身体就更加舒适。到了傍晚的时候自然界阳气也不行了,我们身体也就不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这个阳气,发现疾病的就开始加重了。到夜晚就更加的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半夜时分更容易出现死亡的原因之一。具体的在临床上,首先我们要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去适应自然变化,这样就能避免疾病的发生。比如说到了北方,我们可以适量多饮点水,到了南方就要防止湿邪对身体的影响。春夏时期阳气很旺盛,我们注意去收集自然界的阳气来补养我们身体。秋冬就要养阴,就是《黄帝内经》的观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个观点,比如冬天容易发的病大部分偏寒性,我们可以在夏天治疗,就是现在所流行的冬病夏治。《黄帝内经》里面还讲到一天在不同的时间段,身体的正气和邪气会发生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界一天的时间里阳气的变化来治疗疾病。在阳气最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处理?在阳气最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处理?比如说不同的节气,到了秋天天气很干燥,我们治疗疾患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燥邪,夏天就要考虑到暑邪,冬天要注意寒邪。在不同的节气要注意季节、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我们应该去适应自然界的这种规律变化,而不是逆着它走。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充分的去利用自然界的这种变化,使它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这里面专门有一门学问叫时间医学,是现在西医提出来的。事实上在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随着我们人类的进步发展,以前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是一个自然状态的环境,逐渐人类的人口越来越多、群体聚集,就逐渐形成了社会环境,特别是现在城市的形成,有了很多大型的城市,我们跟自然界自然生长的植物接触的越来越少,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却是越来越复杂,人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状况下,社会环境对我们人体的身体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的观点是人和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性。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可以造成个人的身心机能和体质的差异,也会给你整个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和思维意识、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影响。这个影响非常广泛,不光是对身体影响,对精神也会有影响。社会地位非常高的人,比如土豪、或者是当官的,他非常容易骄傲,非常容易霸道,容易目空一切。而穷人、没钱的人,社会地位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些,使人容易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情绪也会影响人体脏腑机能、气血的流通。社会中有钱人的饮食和没钱人的饮食也不一样。有钱的人多从事的是脑力活动,而没钱的人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不同的劳动、不同的饮食对人体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安定的社会状态会对人体的精神和身体产生双重影响,一个动荡的社会对人的影响就更加剧烈了。战争可以直接造成人的死亡,也会造成很多人会流离失所、颠沛流离,这对身心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息息相关的社会和我们是一个整体。对于个人来说,比如说家庭纠纷、亲朋好友之间不合,或者是亲朋突然离世,或者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都可以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它能够诱发我们身心的某些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性的疾病加重或者恶化、甚至会死亡。比如情绪很激动的人容易诱发心脏病,突然遭受一个很大的挫折或很大的打击,容易出现脑出血的情况。比如说某些肿瘤病人,其实他在检查的时候整个身体状况还可以。但是确实是有肿瘤了,这个时候如果你直接告诉他,有些人接受不了,他可能很快就走了;有些精神承受能力还比较强的人,还不容易那么容易走。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事情,我亲身经历的两个病人。我曾经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上班的时候,有一个患肺癌的一个女性病人,其实肺癌的成活率一般都比较长的,她治疗也比较积极,一直都还比较平稳,但这个人是平时比较忧虑的一个女性患者,我们一直都没敢告诉她。大概到了一年的现在这个时间,快过年了,我们看她整个状态都很好,就给她办理了出院,让她回家去过年,结果她上海的一个妹妹知道她有肿瘤,过来看她,结果跟她聊天的时候说漏了嘴,说她是肺癌。这们之前一直没告诉她,一直说她是肺部的炎症、肺炎之类的疾病,结果呢,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概过了四天左右,病人就死亡了。这个印象很深刻,因为一般来说,这种病人第二年又会来找我们进行吃药、住院治疗,结果她没有来,后来我在路上遇到她儿子,她儿子告诉我他母亲已经走了,有几个月了,当时我就觉得非常的震惊,因为她当时出院的时候整个身体状态还是不错的。另外一个病人是一个胰头癌肝转移的,这个病人是很严重的,他到上海去,上海没办法手术,也到北京去看过了,基本上都确定已经没有什么积极的方法可以处理了,说他可能只能存活两到三个月。胰头癌是非常难治的肿瘤之一,当时我是他的主治医师。我们用了中药治疗,这个病人自身非常乐观,他根本就没把这个病当一回事。结果他不是三个月以后走的,是过了两年多将近三年才走,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当然跟他个人的精神状况和我们的药物治疗也有关系。我们讲了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的统一体。这个概念大家是要根深蒂固的印入自己心中的。以后我们去看待问题的时候是应该这样去看待,这也符合我们这个哲学观点,就是统一论和联系论的观点。这种思维在平时日常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思想。就是说你身边的任何一样东西跟你都是有联系的,任何一个小的地方出现了问题可能都会影响到你,那么你的任何一个变化可能都会影响到周边的任何一个物体,包括你的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其次,中药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辨证论治。在讲辨证论治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三个概念:什么是证?什么是病?什么是症?病,是指各种能够导致疾病的邪气作用在人体,人体的正气和邪气抗争引起的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病过程。简单的来说,就是有发病的原因,有病理演变的规律,然后表现出来的一个固定的临床表现症状或体征,在诊断时有诊断要点和相似疾病的一个鉴别。比如我们常说的感冒就是一种疾病,肺痈,即肺脓肿也是一种疾病。它里面包含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是一个比较固定的东西,也就是说什么原因引起的,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会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症状,诊断时要注意哪些要点,这就是一个疾病。经常说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都是疾病的概念。症,就是症状,就是疾病反映出来的不舒服的表现,即包括了症状,也包括了体征。比如说,一个人感冒了,出现流鼻涕、咳嗽、鼻塞,这些就是所谓的症状,感冒是一个病名,这是症与病之间的区别。证,是在疾病过程当中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类型的一个病理性的总的概括。简单举例说,比如冠心病,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病情轻重情况是不一样的,或是症状不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看到病人所处病理状态,就是现在病情所处的阶段,所处的类型,我们就称之为证。证所反映出来的就是疾病当下的一个病机状态,一个发病的机理,一个状态。我们要治疗疾病,就是要抓住它发病的当下的这么一个状态,对这个证去治疗,才能把疾病处理好、治疗好。举个例子来说,病用感冒,症可以是流清鼻涕、咳嗽、鼻塞,证是属于风寒表证。证贯穿了整个中医确定疾病的病机、如何处方用药、如何治疗的整条线,都是围绕“证”字来说的。中医治疗疾病就是辨证论治。我们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然后用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去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的趋势,概括判断它属于某一个性质的征候,这样一个过程就称之为辩证。它包括了辨病因,即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次辨病位,即确定病人到底病在什么位置,是身体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的疾病;第三辨病势,即疾病发展的趋势,是往好的方向走还是坏的方向走,是会加重还是减轻这么一个转归的规律。这个也是辩证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说你可以判断他这个病有没有得治,如果好转需多长时间,高明的医生都是可以做成一个初步的判断的。这是我们辨证论治里面辩证的一个过程,辨好了证,然后来确定相应的处理、治疗的方法和原则,最后再来具体的处方用药。它也包括了几个方面:根据证型来确定治疗方法,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根据确定的治疗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处方;第三个方面,按照处方给病人进行治疗。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过程。贯穿中医的两大思维方式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思维的灵魂。辨证论治是我们处理疾病时,时刻不能松懈的一个思路,不管是肿瘤病人还感冒病人,你不要管他是什么病,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要判断病人现在整个身体的状况出于哪个阶段或处于哪个证型,来确定我们需要的证,因为中医治疗疾病是按证来治疗的,而不是按病来治疗的,这个才是关键的关键。现在有很多的临床医生,就是按病去治疗病人,如果是癌症的病人就想怎么用抗癌的药物去治疗,而不去想怎么根据病人现在的状况去确定他的证型去用药,那他的效果怎么会好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肿瘤的病人,中医能够治好的一个原因。就是说,不管什么病,其实肿瘤治疗和感冒治疗是一样的,只要证型正确了,就有可能治好。这个就是用辩证的思维,可以把很多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疾病处理掉。现在很多的疾病我们并不知道它叫什么病名,比如当年的非典,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病,但中医为什么能够治?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当年非典治疗的一个统计数据,有中医参与的,死亡率是最低的,而且广东省中医院在收治非典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医务人员受到感染。这里面的统计数据很多,广州发现病情最早,病人最多,死亡率却最低,为什么?它第一时间中医参与非典的治疗。西医是按病治疗,不知道什么病就没办法用药,等通过不断的研究,知道是什么病,才能治疗。中医不管什么病,包括艾滋病,中医为什么治疗效果好,就是中医是按证来治疗的,这是辨证论治的最大优势。也就是说,中医在处理所有疾病的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不在疾病,不在它叫什么病,关注的重点是病人当下的所处的是什么阶段或处于什么类型,是按这个来出理的,这个就是证,它反映的是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病势,抓住这些,才能正真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治病才能正真有效果。当然,这也是很难做的,很多会出现辩证的偏差。因为中医是按证来治疗,在临床上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所谓的同病异治,就是相同的疾病,比如都是感冒,一个人开的是麻黄汤,另一个人可能开的是桂枝汤,为什么治疗方法不一样?因为虽同是感冒,两个人可能分属不同的证,属于不同的感冒类型,一个是风寒,一个是风热,一个可能感冒以后还有夹虚。也就是说,中医的治疗在辩证的角度是一个VIP的治疗,是个性化的一个治疗,是点菜下锅的一种方式,是量体裁衣的一种治疗。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疾病,它们当下所处的证型是相同的,所处的疾病状态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一样的方法、药物去治疗。比如课本上讲的胃下垂和脱肛,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疾病,如果都属于中气下陷这个证,就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我们九江市中医院有位曹医生,你去看他的病人,一个上午,感冒的病人、拉肚子的小孩、发烧的小孩、消化不良的小孩、呕吐的小孩、皮肤瘙痒的小孩,如果确定的证型都痰热互结,他都会用到保和丸。这个就是异病同治。这个其实不神奇,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一个非常出名的处方乌梅丸,我就经常用它来治疗冠心病、月经不调、胃炎等疾病,虽然它们的病名不同,但只要都是属于寒热错杂的情况,用药都是一样的,而且效果都还不错。这个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上、微信上的朋友发信息过来说我得了什么病,要我给他开处方,我是没法开。中医不是按病名来治疗的,是按病人当下的证型来治疗疾病的。课本上还提了一个观点,就是辨病和辩证相结合的治疗,这个在某些时候也是可以使用得到的。确实也有辨病论治的情况出现,因为某一些疾病相对来说证型比较单一,比如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初期的证型就比较单一,就可以用瓜蒌红花汤,效果非常好,几天就能痊愈。确实有很多这类的疾病,为什么民间的单方、偏方也会有效,就是这些疾病的证型比较单一,但为什么还有些人没有效呢,就是因为它的证型也不是绝对单一的,还有多种证型的可能性出现,这也是很多朋友很困惑的,为什么治疗胃炎的偏方,我吃了就没有,他吃了就好了,大家看到方子就会知道,这个方子可能对胃寒型的就有用,对胃热型的就没用。所以大家更加要注意的还是辨证论治,辨病这一块,当然也要诊断清楚疾病。今天讲的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思维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今晚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文字:潘丽勤、尹军、敖志华 校稿:刘琼)如果想参加周老师中医课程,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详情。阅读原文

《白话中医》第三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