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材分析

发布时间:


背脊上的爱与生命
——朱自清《背影》教材分析

教材《背影》作者朱自清,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
一册,第一单元第2课。(人民教育,人民教育中学语文室编著,20013月版)
一、文基础知识分析1.文章结构
背影这篇课文的结构层层递进,段落与段落之间相辅相成。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落笔点题,写“我”惦记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写“我”的家庭祸不单行,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交代了背景,也为下文做了铺垫。第三部分是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写“我”与父亲在浦口送别,精心描绘父亲“背影”把浓浓的父子情写得形神交融。第四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父亲老境颓唐,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长,写得很平朴,却以情动人,感人至深。作品记叙的是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爱子、子怜父的深切感情。只一千多字。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为背影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交代背影出现的特定背景:屡遭变故,家境惨淡。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送行的过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详写,集中写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最后一段写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引述父亲的来信,加深主题。
2.文章语言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惜墨如金,句、字斟酌、锤炼,朴实无华,对父亲的语言的描写也只有四句话,但看似过于简单的四句话中却流露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达到了绿树红花的的效果。《背影》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简洁朴实,感人至深
《背影》这篇文章句、字精炼,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课文中文言词语的是用也体现了作者特度的构思。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另外,《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章处处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却从来没有出现爱字,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
页脚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2)百般推敲,动词之特
在《背影》这片文章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行动的动词可谓匠心独运,字字经典。这对于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具有锦上添花之妙用。首先是动词的重复使用颇具特色,例如: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动词,乃犹豫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文章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自送儿子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送”的变化更自然,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对儿子的爱。其次是动词的同义词使用也独具特色。《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第三次,在父亲嘱“我”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嘱托”则是托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托”由此可见,父亲的爱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最后是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例如: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动词,但在这里它却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的。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极其平常的几个主要动词,“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困难之大。
页脚


3)寥寥数笔,感情真挚
文章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只有四处,容也非常简单。但是父亲的这四句话足以表达出其对儿子的爱。首先是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几番踌躇,终究还是不放心,决定还是自己送儿子去,这句话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其次是,临别前,父亲不辞辛苦的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他说:“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步履蹒跚,但为了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还不在乎。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何等的关怀,而且父亲知道去买橘子很艰难,他就叫自己的儿子在原地等他,不让他去,也叮嘱他不要乱跑。这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再次是父亲买来橘子上车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体现了父亲对儿子去到生活的担心,于是叮嘱他要写信回来。父亲对儿子依依不舍,因此说:“进去吧,里边没有。”这里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要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感情真挚也隽永。父亲的这四句话都很平淡很普通,同时也带点命令的口吻在里面,看似严肃、冷漠,却是从另一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关心和爱。
3.文章写法
《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背影”展开。“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情,形散而神不散。
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紧扣题目,同时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为全文奠下感情基调。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重点描绘了父亲买橘子过程中的“背影”——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这个特写镜头将父亲不善于表达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一涌而上。原来儿子也是这样深深地爱着父亲。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并与文章开头呼应,把这份浓厚的父子亲沉淀在岁月之中。
这篇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个背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背影,实际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背影成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联系和怀念,全都融化在这个背影里了。
文章围绕中心剪裁,详略得当,行文简洁。作者用小小的篇幅在文中穿插了儿子三次流下的眼泪——感动之泪、惜别之泪和思念之泪——让读者体会到那种遥遥相呼应的亲情,同时也升华了这份父子情。
《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但它在叙事和描写中抒情。文中父亲的话不多,只有四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字数不多,语言也很平实,但无不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护,牵挂。因为这是一颗平常的爱子心,只有朴素的语言才能真正地将父亲复杂、丰富的感情囊括。
除此之外,父亲的动作也是表情达意的一个手段。父亲忙着讲价钱,亲自拣定位置,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那种巴不得帮儿子完成所有的事的心情,
页脚


不正是对儿子的爱怜吗?“探身”、“攀”、“缩”、“微倾”、“爬”,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买橘子的艰辛,满溢着父亲深深的爱。
二、文教育浅析朱佩弦先生不仅桃满天下,而且德高望重,被后人喻为“最完整人格”的学者、文人。朱自清一生写过诸多流芳后代的诗歌、散文、杂文等,他的笔法清新淳朴,情感自然真切,尤其是他的多篇散文均被现代中国语文教材选定为中学生必读课目。语文教材七年级中《背影》一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从中教授学生该篇文章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挖掘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学生以生命的启示、爱的教育。这也贯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引导要求。立足于该篇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该文朴实的语言、平凡的细节来阐释其深刻的涵;民族传统美德——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笔法(语言)写法之后,应进入一个较为深入层面,即文本精神的剖析和阐释。《背影》是一篇颂扬父子亲情的散文;从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自责之意也相对直接地证明了父亲深重的爱。它的人文价值、生命意义跃然纸上。以下笔者就谈谈作为教师,将如何针对此文,进行生命教育、人文关怀。
(一)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找出三处写到作者哭的地方。
哭同笑相对,是人心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自主找出作者哭泣的地方,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也给教师进行生命启发时进行了情感酝酿、积淀。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还有坚强的意志。这样的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为后文中,父亲不顾生活的窘迫,忍着丧母之痛,执意送儿子作了铺垫。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其实,送“我”上车后,父亲本可以安心离开,可是细心的父亲担心儿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铁道那边的月台买几个橘子。他拒绝了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橘子的请求,执意自己前去。也许这样,他觉得更能尽到父亲的责任,更能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老父蹒跚、艰难的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体会到了父爱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
页脚


“我”的良知。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买橘子的背影成了父爱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都会发现,当我们的身体愈发具有青春活力,愈发充满力量的时候,父亲老了。那位曾经伟岸高大的父亲终有一天,会老到只能为孩子剥一个橘子。
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读懂了父亲深情厚意的儿子,更不忍与老父辞别,何况此时的父亲已经老态龙钟,他为了这个家庭耗尽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后还不得不出外谋生。此时的“我”可谓是百感交集:既有离别的不忍,也有为老父颓唐背影的悲哀,更有自己不能为老父排忧解难的自责!
第四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离父亲多年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事隔八年,父亲艰难买橘子的背影始终刻在了“我”心灵的深处。它成了父亲爱“我”的最强有力的见证。八年后,父亲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我”不觉悲从中来,回想起父亲的一生,少年做了许多大事,不想老境如此颓唐。而作为儿子,尤其是长子,不能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心无比愧疚。当然更多的是想到父亲对“我”的种种的好,其中最难忘就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满襟,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思念!
《背影》就这样,从一个儿子的角度,不仅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舔犊形象,而且细腻地描绘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动之情。自然,这篇文章就比那种单纯描写父爱的文章更真实、更感人。从表现哭的细节入手,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环节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首先是衣着对比,其次通过儿子“我”对父亲的态度的前后对比,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思念、愧疚、牵挂等情感,也表现出父亲为了孩子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不惜埋藏自己心最深切的苦痛的伟大宽广,不管从哪些方面来讲,都是彼此之间一种浓浓的血浓于水的爱。
大爱无言。文中作者并没有花费大量的笔墨去表现父子之间的对话,但往往是在这些无言的细节中,透露出最深沉的亲情!亲人,就是不管我们身处富贵或是贫苦、健康或是病疾的时候,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由此,教师可以发起感恩教育,即以“感恩行动”的方式,带领学生们为父母通过各种媒介、载体,送上他们的感恩之心。此外,对于那些家庭不完整或者不快乐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开导。
(三)让孩子们说出爱
在人文性的启发之后,不仅有教师的引导,还有孩子们的参与。那就是在与学生分享完
这些片段、细节之后,让孩子们主动说出心的感受。可以是提问,可以是小组交流,可以是用笔记录,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纪律的情况,播放歌曲、视频等,将这种感情,通过多媒体进行氛围的营造、情感的升华,教师可先让学生口头回答。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情节线索和重点语句,处处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应该是有体会的。现在的表达主要可以有语言的概括、文字的叙述、图
页脚


画或者其他的表达方式,总之任何方式都需要得到肯定。
当然,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面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这种亲子之爱,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的爱心。这种亲子之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情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因此,这种感情,既有惨淡,哀伤的一画,又有关怀、体贴的一面,具有相当复杂的涵,教师也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附:教材《背影》原文
背影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到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加重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浮现。丧事完毕,父亲要到谋事,我也要回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时,有朋友约去旅游,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行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贴到,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
页脚


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页脚

《背影》教材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