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

2013年3月 第29卷第2期 
高教发展与评估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ar.,2013 
No.2,Vo1.29 
doi:10.3963/j.issn.1672—8742.2013.02.011 
杨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陶新宏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杨时毕生以阐释、弘扬二程理学为己任,是理学南传的“津梁”。在长期的治学与 教育实践中,杨时逐步形成了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真知灼见。通过文本的爬疏与开掘,呈现 
出杨时所提出和实施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中蕴涵的“学之不可已”、“致知格物”、“学思并 重”、“精恩力行”、“博学反约”、“师世范俗”以及“尊师重教”等特色鲜明的主张和见解。这些 教育理念不仅对南宋及其后历代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极具 
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杨时;教育思想;学至圣人;四书六经;师世范俗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8742(2013)02—0072—09 
杨时 (1053 1135),字中立,南剑将乐(今属福建将乐县)人,学者称龟山先生。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调官不赴,杜门研习圣学。29岁从学程颢,颇受其 
赞赏,被寄以“吾道南矣”之厚望。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于元事占八年(1093)与游酢再至 
洛阳师从程颐,演绎了“程门立雪”之佳话。作为程门“高第”,杨时一生无论是参政中 
央、担任地方行政,抑或告老居家,皆以倡道东南为己任,倾全力兴学著述,终成“南渡 洛学大宗”。在长期的治学与教育实践中,杨时逐步形成的特色鲜明的教育主张和见 解,不仅对南宋及其后历朝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极 
具借鉴价值。本文即从其教育思想的内涵、影响及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杨时教育思想之内涵 
(一)教育目标——“学至圣人” 
作者简介:陶新宏(1973一),男,安徽长丰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①目前学术界关于杨时思想研究,以杨时的“道学南传”事迹述论稍多,还有关于杨时理学思想论述以及社会政 治思想的述评等。然而,对于杨时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还未发现,即使概述中也鲜有提及。其实,从现存 的相关文本和有关文献考察,杨时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不乏有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真知灼见。诸如,在治 学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至今仍然有其值得提倡的合理内容。因此,从文本人手,深挖和全面梳理 杨时思想中蕴涵的教育思想的内涵并探讨其价值,对杨时思想的深入研究不无助益。 72 

陶新宏:杨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2期 
 
 年 
杨时认为,教育应以“学至圣人”为目标,并阐明其重要性。他说:“古之学者,以 
圣人为师。其学有不至,故其德有差焉。人见圣人之难为也,故凡学者以圣人为可 
至,则必以为狂而窃笑之。夫圣人固未易至,若舍圣人而学,是将何所取则乎?”为此, 
他以箭靶之于学射箭之人的重要性做比喻,日:“以圣人为师,犹学射而立的,然的立 
于彼,然后射者可视之而求中。若其中不中,则在人而已。不立之的,以何为准?”口] 
(《语录》,《杨龟山集》卷二,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杨时强调了确立教育目标在整 个教育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杨时认为,虽然学者与圣人之间因“造不同”,在时间和 距离上有远近的差别,“然未有不志乎所圣人,而可以言学者也。”(《与陈传道序》)他 以颜渊为例,日:“颜子所学,学舜而已。盖舜于人伦无所不尽也。以为父子尽父子之 道,以为君臣尽君臣之道,……人能以舜为心,其学不思不进!”(《语录》)由此可知,杨 时提出的“学至圣人”显然与孟子倡导的以“明人伦”l2I 为目标,以及“人皆可以为尧 舜”l2l 的主张一致,并强调树立此目标对于学者进学有极大的助益。他还在总结自 己读书治学与教育经验时说:“今兹经由,因得奉晤语,慨然乃自进于圣人之学。非笃 信好古,其何能尔。益使恬懦之心,思自奋励,锐然知圣域之可到,而不知愚鄙之不可 
疆也。”(《寄翁好德其一》)不树立“学至圣人”的目标,就不可能奋发图强有所成就。 
在明确了学至圣人的必要性之后,杨时又说:“学者未知仁圣之所以为仁圣,虽有 学犹虚器也。”(《浦城县重建文宣王殿记》)那么,何谓圣人?圣人到底为何值得学习 
呢?杨时认为,圣人并非神秘,而是“人伦之至”之人。他说:“夫圣人人伦之至也。岂 有异于人乎哉?尧舜之道日:‘孝悌’,不过行止疾徐而已,皆人所日用,而昧者不知 
也。……推是而求之,则尧舜与人同,其可知也已。”(《答李杭》)这里,他肯定了圣人 与一般人一样,也是人。这显然比二程把尧舜喻为“神人”的主张前进了一步,具有合 
理的因素。 
杨时在回答学生罗仲素时说:“夫学者学圣人之所为也。欲为圣人之所为,须是 闻圣人所得之道。”他进一步以古今之事来说明“闻道”的重要性,日:“今时学者,平居 
则日:‘吾当为古人之所为’。及有事到手,便措置不得。……而不知须是闻道固应如 此。”他甚至认为,“学而不闻道,犹不学也。”(《余杭所闻》)杨时所强调的“闻道”是指 
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的纲常名教。这显然与孔子教育学生下定决心“学道”、“守 道”,而倡导的“朝闻道,夕死可矣!,s一脉相承。 
接着,杨时强调说:“君子之学,求仁而已。”并指出“然则吾徒之学,又何奚必朝闻 而暮讲之欤?要同归于仁而止。”(《寄翁好德其一》)关于何谓“仁”,杨时日:“夫忠恕 者,仁之方者;宽裕温柔者,仁之质也;齐庄中正者,仁之守也;发强刚毅者,仁之用 也。”这里,他从“方、质、守、用”四个方面对仁进行描述说明。那么,如何行“仁”呢? 
又日:“无迷其方,无毁其质,慎守之,力行之,则仁其庶几乎。”(《杨仲远字序》)只要做 
到不迷失方向,不损坏其质,慎守、力行就有希望达仁。这里,杨时所主张的“求仁”之 学,较之孟子提出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7的主张更为具体化,并具 
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杨时在主张“学至圣人”的同时,极力反对佛老之说。他在得知其友人陆思仲欲 
73 

陶新宏:杨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2期 
削发为僧时,“甚乖所期,中夜思之,寐不交睫,不觉起立,为之叹息也。”他认为,“佛之 为中国害久矣!”“废人伦,逆天理,非所以为道也,视其为‘异端’。”杨时竭力劝阻其为 僧,日:“吾子其慎思之,……宜速反之无缓。”(《与陆思仲》)从根本上说,杨时所主张 的“学至圣人”无非就是要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杨时并不完全反对读书为官,他说:“与其屈己求人,孰若以义受 
禄于吾君为安乎?”(《答陈子安》)但他强调做官不是为脱离贫穷,为做官而做官,而应 
学至圣人,闻道求仁。他认为“但以应举得官者,为读书而加奖劝焉可也。彼读书者, 应举得官而止耳,岂真学道之人?(《余杭所闻》) 
(二)教学内容一——“四书、六经” 
杨时把儒家经典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主张“学至圣人”就要读圣贤之书。他说: 
“夫学道者,舍先圣之书,何求哉?”(《答胡康侯其二》)只要读圣贤之书就不会迷失方向, 
就有“达道”的可能。他继承了二程看重《四书》的主张,注重《四书》的治学和教学。 
杨时注重《四书》,尤其推崇《中庸》。他认为,“《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人德 之大方也。”(《中庸义序》)并一再强调,“余以谓圣学所传,具在此书,学者宜尽心 
焉。”(《题中庸后示陈知默》)推重此书之意可见一斑。同时,他认为《大学》“乃圣人之 
门户,取道之至径,不由其门而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大学义序》)足见此书对 
于学者的重要性。同样,杨时指出“夫《论语》之书,孔子所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 
孔子者也,圣学之传其不在兹乎。”(《论语义序》)认为《论语》是传圣学之作。此外,杨 时视《孟子》为进入圣学门户之阶梯,认为《孟子》一书具存孟子的言行之迹,“世之学 
者因言以求其理,由行以观其言,则圣人之庭户,可渐而进矣。”(《孟子义序》)由此可 
见,杨时在治学和教育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以《四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似以《四 
书》义理的阐发为突破口,有将尧舜汤文以至孔子、曾参、子思、孟子这样代代相传的 
道统贯通起来的趋向。这对南宋理学各派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此外,杨时亦注重“六经”的教学。他说:“六经,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治之 成法也。其文自尧舜历夏周之季,兴衰治乱成败之迹,救弊通变,因时损益之理,皆焕 然可考。纲罗天地之大,文理象器幽明之故,死生终始之变,莫不详论曲譬。”(《送吴 
子正序》)学者依六经所指而行,就可逐渐学至圣人。反之,舍先圣之书以求至圣,即 似“适九达之衢未知所之”。由此,杨时强调:“然则士固不患不知有志乎圣人,而特患 
乎不知圣人之所以学也。”“虽然士之去圣远矣,舍六经亦何以求圣人哉?”(《与陈传道 序》)为此,他指斥当时学者不注重研究六经之学,日:“今人自是不留意《六经》,故就 史求道理,是以学愈博而道愈远。若经术明,自无功夫及之,使有功夫及之,则取次提 
起一事,便须断遣,处置得行,何患不能识别?”(《余杭所闻》),他认为把握了六经所包 含之“经术”,就能在遇事时举一反三,不至于被事件之表象所迷惑。事实上,较之孔 孟将“六经”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内容而言,杨时在选取教育内 容时是有侧重点的。 
值得注意的是,杨时主张对于教育内容中的古代之法应有所取舍。他认为,取舍 
74 

杨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