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材料

发布时间:2018-11-29 11:47:57

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材料

 

425日是第XX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卫生部决定在425-30日期间开展为期一周的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旨在动员公众关注预防接种工作,普及免疫规划知识,营造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实施的氛围。今年4•25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宝宝健康。

为什么宝宝必须要要打预防针呢?

从宝宝出生后离开了母体后,同时也就失去了妈妈给予的天然的保护。家长们都知道,半岁多以后的宝宝最容易生病,特别容易得传染病。这是因为母亲给予宝宝的抵抗力天天消耗,当宝宝长到6个月时,这种先天带来的抵抗力就消耗的差不多了。随着宝宝的长大,在外面的活动机会增多。宝宝变得极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害,为了避免传染病的侵犯,保证宝宝健康成长,就必须进行预防接种。

疫苗多是一种由经灭活或死的病原菌制成不具伤害力的制剂,接种到人体后会产生抗体,从而使人体有扺抗力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现有的疫苗分成数种:一是死亡的细菌疫苗,如伤寒疫苗、小儿麻痹糖丸,二是灭毒的活菌疫苗,如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还有一种是利用基因工程制造疫苗,如第三代乙肝疫苗。目前常见于更将多种单一疫苗转换为一种复合疫苗(如三联疫苗,包括麻、风、腮疫苗和白、百、破 疫苗等)

但是由于一般的非活性疫苗的效果较差,为了提高效力,应该尽量用皮下注射。皮下注射的疫苗常常会添加增强免疫反应的免疫佐剂,因此可能引起厉害的局部肿痛反应,甚至引起无菌性脓疡。肌肉的血流较丰富,注射入肌肉的疫苗不容易引发局部反应,故应依据不同的疫苗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

少数的儿童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及发热的现象,其可能原因有: 正常的较强烈反应、体质过敏、细菌性发炎等。

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就是把预防某种传染病所用的生物制品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法,接种到人体后,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抵抗某种传染病的抗体,即对抗相应的细菌或病毒的抵抗力,从而不得这种疾病,是预防小儿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计划免疫是指按年龄有计划地进行各种预防接种。

计划免疫包括两个程序:一个是全程足量的基础免疫,即在1周岁内完成的初次接种;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况适时地进行复种。这样,才能巩固免疫效果,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986620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妇联、广播电影电视部、经济贸易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通知,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并确定每年4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以后每年全国都在425日这天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参加宣传活动,为推动我国的免疫规划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自2008年起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改为宣传周,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

今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的主题是接种疫苗 家庭有责,旨在向公众宣传通过接种疫苗保护全家健康的重要意义,强调家庭因素在保障社会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家庭成员做好疫苗接种既是保护自身健康,也是对家庭其他成员的保护,同样是对全社会千千万万家庭的责任。

一、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人类在和疾病长期的斗争中发现了人体免疫的机制,并发明了疫苗。疫苗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上医治未病,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来降低个体感染相应疾病的风险,同时基于全人群的免疫屏障建立,有效阻断了多种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1980年,人类通过疫苗消灭了天花这一肆虐了几千年的疾病。疫苗的广泛使用同样使脊髓灰质炎发病率下降了99%,并有效控制了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流脑、乙脑等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得益于疫苗的保护,全球每年减少的儿童死亡达2百余万。

我国的免疫规划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领域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我国自1978年起开始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通过普及预防接种,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2000年我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全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5岁以下人群已降到0.96%,因接种疫苗减少病毒感染者3000多万人。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发病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18年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过程中,接种疫苗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本市的免疫规划工作

2007年国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后,本市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有11种,可预防12种传染病。这11种疫苗分别是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疫苗、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乙型脑炎疫苗和甲型肝炎疫苗。所有免疫规划预防的疾病发生与传播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病水平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公众,本市于2018年底基本完成了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方便、快捷的跨区接种服务目标。

近年来,通过本市疾病监测发现成年人群中罹患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风险有所增加,发病人数逐年增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常年在儿童中开展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使得低年龄人群中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成年人群未完全享受到免疫规划服务,造成疫苗接种覆盖率普遍较低,加上部分疫苗接种后由于时间因素造成的效力下降,使得该人群的免疫屏障不足以抵御相应疾病的侵袭。加之,成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大,接触对象来源复杂,一旦感染疫苗可预防疾病极易造成人群中的快速传播甚至大规模流行。基于保护该人群的初衷,本市自2018年起对凡居住在本市的18岁以上人群,均可自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而今年的接种疫苗 家庭有责主题也正是希望成年人加强自身的疫苗接种,从而确保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健康和谐。今后本市会在条件允许下积极探索将更多的疫苗接种服务推广至成年人群的免疫规划工作措施。

三、2018年本市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安排

为进一步增进本市公众对于预防接种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确保免疫规划各项服务的有效推进,本市将结合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举办一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上海市免疫规划徽标与形象物的征集、上海市免疫规划宣传记录片制作与发布、四二五预防接种宣传周现场宣传活动暨2018年度上海市免疫规划大比武启动仪式。本市今年的预防接种宣传活动在宣传方式上更突出与公众的互动及交流。公众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徽标与形象物的征集、宣传记录片制作及现场活动,增进对于疫苗及其所预防的疾病、本市免疫规划实施现状、预防接种服务项目内容的全面认识,提高接种疫苗 家庭有责的意识,引导积极的疫苗接种行为。今年的预防接种宣传活动还有一个特点是时间跨度大,突破了既往集中在4月底开展宣传活动的模式,将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的宣传与全年度的宣传活动相结合,极大地拓宽宣传的覆盖面和对象人群,提高了宣传的效果。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065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5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母亲节在我国最早是港澳台地区有此节日。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内地所接受。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是源于1934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康乃馨与母亲节便联系在一起了。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

 

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