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发布时间:2018-03-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何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主要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探索和新中国怎么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即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新课题 中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思想的总结都是凝聚在邓小平理论中的 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不包括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奠基之作,成为理论体系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对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的是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理论发展上则具有原创性,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而且使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当代化。不把毛泽东思想包括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之内合乎学理逻辑和实践逻辑。当下,论述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对于继续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具有重大而长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历史经历、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国际环境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你认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人口:中国是人口大国,并非人才强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人民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资源占有: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环境压力大 城市化程度: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工业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结论一:“两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变。”

世情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化曲折前 . 新兴大国群体崛起,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 世界经济趋于企稳回升,但基础仍较脆弱,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党情
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也不能变。党情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不断提高统筹两个大局的能力 (一)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二)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始终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三)加强学习,掌握政策,不断提高处理国际事务,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 (四)善于实践、勇于参与,不断提高走出去、引进来的实际本领。
二、在把握变与不变的国情中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
三、在研究解决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一)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领导。 (二)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三)广大党员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中国道路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六十华诞。在六十年光辉岁月里,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对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过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形成的、有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策略成功经验的概括。因此也可称之为“中国经验”、“北京共识”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找到的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清醒认识到,具体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同国家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也不会相同。
具体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表现在:第一,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短短30多年时间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第二,中国道路摒弃了传统大国崛起的发展模式,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选择了一条与20世纪大国争霸截然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开创了人类和平发展的新纪元。第三,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本身既是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封闭的、僵化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越
来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必然越走越宽广。与此同时,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各国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也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振峰)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社会主义转向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初级版本。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美国财政部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当华盛顿共识逐渐走向失败,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关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存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交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已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建设与各领域各行业联系十分密切。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国已将文化竞争提高到新的高度。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实现各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过分强调经济的长久发展而忽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明显提高。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已渐渐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障碍。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长期积极致力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以身作则践行相关减排承诺,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扮演建设性的关键角色。

中国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主张协议应以《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基础。
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说,中方愿意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各方一道积极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部分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刻意回避自身的历史责任,片面强调每年的排放总量这个单一指标,企图将减排责任转嫁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种有失偏颇的立场给国际气候谈判带来不小困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就像一场赛车一样,有的车已经跑了很远,有的车刚刚出发,这个时候用统一尺度来限制车速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供气候变化资金、减排进展定期审核等谈判的焦点问题上,中国一再做出表率。比如,今年9月以来中国陆续宣布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每五年全面盘点减排长期目标总体进展等举措和主张,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召开注入了宝贵动力。
习近平表示,谈判各方要最大程度展示诚意,聚同化异,相向而行。中国愿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政策制定与实施
中国政府除了出台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政策文件外,更是重视通过节能减排与碳减排工作的协同推进。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积极推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2020-2030年中国政府实现碳减排承诺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