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10:41:34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陈晓科
来源:《职业时空》2013年第10

        摘要:运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重庆6所高校4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年级、性别和专业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校性质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差异不显著;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且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因子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1]。该理论最早由TaylorBetz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结果,具体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方面的任务[2]。高校扩招和我国人才市场的饱和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象持续存在,择业压力与职业决策困难等是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职业决策效能与就业压力[3]、职业决策困难[4]、职业价值观[5]和职业成熟度[6]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注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所不可忽视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就必须首先了解其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才能使效能感的培养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事物的普遍性寄予特殊性之中,一般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领域相联系,是择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7],由此推测个体感知到的一般能力可能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影响。本研究将通过探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状特点、性别、专业、学校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寻找可能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择业自信心,在心理方面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研究方法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