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 超越常识1

发布时间:2014-09-06 15:01:37

回归常识 超越常识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初2015 巨平

教育的出路在课改,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有一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的教师队伍,形成思考教育,研究教学的风气,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自然会有超出我们预期的变化。

一、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

教育的基本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育思想。

1、教学方法。教学研究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变革。

美国在19891999年实施课改,在给总统的《数学咨询委员会最终报告》中讲:“哪些自诩为绝对真理的建议,无论认为教学应当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还是认为教学应当完全‘由教师主导’,都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因此不应当遵循。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我国从2000年开始课改,2010年进入后课改时代。基本上照搬了美国的课改,甚至把别人已经否定了的东西,我们又再来一遍。可能有的专家从政治哲学的高度认为“马列主义不适合美国,但适合中国啊”。美国否定了的课改思想和方法,就要在中国试一下。课改的这个乱啊!所以,好多事情,真的是无法责怪我们老师的。

我国的课改走到今天,有没有共识?有哪些共识?

已建立的共识:

第一,由片面强调“生活化”转而认识到学科教学不应只停留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更不能以“生活味”去取代学科教学应该具有的“学科味道”。

第二,由片面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转而认识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可能事事都靠自己相对独立地去静校探究,恰恰相反,学习主要是一个文化继续的过程,更必然地有一个优化的过程。

第三,由片面推崇“合作学习”转而认识到了教学活动不应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而应更加重视实质的效果。

第四,由片面强调“动手实践”转而认识到了不应“为动手而动手”,并应注意对于探索层面的必要超越。

这些共识,能否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进步?14年取得的“进步”,事实上只是“常识”的回归。

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言,我们应当努力做到对“常识”的超越,超越常识就是专业发展,从而也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相关论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必要牢记初期的一些做法:强调了对原有课程的批判后,是否还要去继承?在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后,是否还要充分发挥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作用?……或许这些都是常识,但是在所谓的‘新理念’的光芒下往往连常识都会迷失,迷失在被煽动起的浮躁之中。”(徐青松,“直接导入,充分想象,自然提升”《教学月刊》,2006年第5期)。

对于“常识”的超越就是专业发展。

第一,究竟应当如何去处理“情景设置”与“学科化(如数学化)”的关系?什么又是理科(如数学)教学中实现“去情景化”的有效手段?理科教学要去情景,但有效手段是什么?

第二,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之外,教师应如何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什么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功?

第三,什么才是好的“合作学习”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我们应当如何去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学科教学在这一方面又有什么特殊性?

第四,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动手实践”与学科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什么是“活动内化”的真正涵义?

以“合作学习”为例来探究对于“常识”的超越。合作学习是长期的热点与难点。调查表明,我们的老师都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已经采用了“合作学习”,但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之后,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一个年级难找几个真正采取了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合作学习。

台湾的经验表明:一个班级讨论文化的塑造必须经历心理性、社会性、科学性这三个发展阶段。

观点⑴:真正的互动“不应被看成线性的和纯因果性的”,恰恰相反,这一过程应被理解成“反思性、循环性和相互依赖的。”([]《数学教育学科化》)。如果举一个课堂教学的例子,学生启而不发,师生不着边际的互动,真的要把大家的肚皮笑痛。

观点⑵:“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陈省身)。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产物,课堂时间宝贵、有限,这就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思考起来。

观点⑶:“我认为思考问题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席思考;一种是较长时间的长期思考型。所谓的思考能人,,大概就是指能够根据思考的对象自由自在地分别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思考态度的人。但是,现在的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充分培养长期思考的环境。……没有长期思考型训练的人,是不会深刻的思考问题的。……无论这样训练即席型思考,也不会掌握前面谈过的智慧深度。”(菲尔兹奖获得者:广中平佑)。

结论: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学科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超越常识,专业发展,教学沉淀)。

坚持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反对观点的简单化与做法的极端化。积极实践,认真总结,深入反思,不断前进(都是老问题,不要指望谁能告诉有一种包医百病的通法,老师自己反复实践,深入反思,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才会真正出来)。

2、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比教学方法稍微抽象一些。

现状分析: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于“学生为本”的突出强调,这个观点肯定没错,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为本”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思想。如过于强调过程而不重视结果(一节课可以完不成教学目标,甚至允许到期末时都可以不把课程上完)。“学生为本”的对立面不仅只有“教师为本”,还包含“知识为本”。

两种可能的极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当前的共识:“哪些自诩为绝对真理的建议,无论认为教学应当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还是认为教学应当完全‘由教师主导’,都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因此不应当遵循。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数学咨询委员会最终报告》)。

传统的认识:“(中国的)教师试图获得一种平衡,教学也就变得既以学生为中心,又以教师为中心。”(“什么是好的教学─就中国教师关心的问题访马飞龙教授,”《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更为科学的提法:应当同时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教学改革纪实”(《人民日报》,2009年第6期)。

现状与对策:“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太‘活’;只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又太‘死’。” “我们就搞一个‘半死不活’的。”(怎么做?看你怎么平衡)。

实践与总结:可能的教学模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检测。”

“小组内的学生不知道这怎样互动,不是谈天说地,就是乱哄哄的讲,不仅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

“是啊,一上课就‘动’,就讨论,没有内容,没有载体!‘互动’什么呢?”

“有必要在‘生生互动’前加上一个‘学生自学环节’。一上课,先让学生自己看几分钟课本,看完了,让他们提问题,老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再实践,再反思)“可是,这样的课上下来,离教学重点往往还有十万八千里。要照学生的问题走,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

一位教师的体会:“听课以后,我发现,让学生开放,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内容没讲完,因为学生发现的问题太多了,有些东西是以前讲过的,有一些是新的,放得太开,就好比早上让学生去超市了,到晚上还没回来,究其原因,买的东西太多了。我一看,这样不行,得告诉学生买什么东西,啥时候回来。这要体现老师的教学组织应变能力。”

“后来,又强调合作互动,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小的问题来回讨论,很耽误时间。本来一个小孩去买牙膏就可以了,结果派了四个小孩去。这也是一种很浪费时间的步骤。”

(又想新的办法)“学校想了个办法:让教师写‘教学内容问题化教案’。”

“‘教学内容问题化教案’(相当于龙泉的‘导学案’,作者注)是让老师知道自己该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这是三段式教学法的实践。……老师和学生都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双向的互动,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答)。

思考与启示:⑴教育教学需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需要教师把心思真正用在教育教学上;⑵究竟什么是“双主体双互动”的关键所在?

“双主体双互动”的关键所在,一个可能的结论:问题引领(这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相关论述:“必须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当学生阐述不清的时候,老师要把材料明晰化,帮学生阐述清楚;当学生提的问题比较笼统的时候,老师要把问题细化;学生提的问题太大的时候,教师也要能够纵横驰骋,指点江山。”(“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教学改革纪实”,《人民日报》,2009年第6期)。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老师备课预设的)老师又要抓住时机适当地提出来,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老师预设问题之间的关系,既尊重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是完全跟着学生跑,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教学改革纪实”,《人民日报》,2009年第6期)。

谈谈教师的基本功。不同的学科教师有不同的基本功。就数学教师而言应该具有的基本功是: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优化。

⑴善于举例。数学的特征是抽象,要把抽象的东西让学生听懂、领会,教师要善于举例子,恰当的例子。

⑵善于提问。老师能提问,爱提问,但有的提问却不太好。一个老师讲平面几何,一堂课下来提了105个问题。大都是“Yes orNo”这样简单的问题。什么问题才是好问题?当然,启发性的问题是好问题。老师能不能举个例子?自己哪天上课提问好,好在哪里?老师的提问不好,启而不发,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⑶善于优化。数学肯定要优化,数学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大部分学生以后用不到多少数学知识,干嘛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思维方式很多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根据以后工作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思维方式是最好的。譬如有的人虽然已经身居领导岗位,但就不懂从整体一盘棋考虑问题,脚痛医脚,手痛医手。不具有整体思想的领导,大家想想当年他的数学有多差。假如我们学校有这样的领导,不知大家怎么想?至少对学校,对大家不是什么好事吧!

适当提问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适当的提问更可被看成是:⑴教学工作启发性的主要标志;⑵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

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要完成高线目标,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搞一下精英教育,恰当的提问也是引导优生课后继续深入钻研的重要方式。

3、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教育思想的特征:

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教育思想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教育思想具有继承性和可借鉴性的特征

教育思想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特征。

教育思想的类型:

一般而言,教育思想的类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思潮、教育经验、教育信念、教育信条、教育建议、教育主张、教育言论、教育理想等。

教育思想的功能:

有助于人们理智的把握教育现实,使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从事教育实践

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

有助于人们合理的预测未来,勾画教育发展的蓝图。

相关的内容:

⑴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以及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等等。

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及乡村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最可贵之处。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

⑶杜威的教育思想:①论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论: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思维五步”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范例教学的理论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实在太多,他们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书上及百度都可以找到,恕不赘述。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分阶段把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与老师一起复习一下(让老师来讲,并举出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的例子)。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什么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理解技术。

1、理解教材课堂教学问题不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理解就有问题。以数学为例,只有老师理解数学,才知道怎么教才是教数学。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大学的课程对教中学基本没用,那么大学所学的知识能不能用来解释中学数学体系,学科学习的规律性,能否找到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并作出教学的解释?教师对教学内容所反应的思想方法理解不到位是问题的核心。教材的结构体系,发展脉络,蕴含的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表述等等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理解学生

3、理解教学

4、理解技术

三、教师学科气质的提升

教师的学科气质就是教师的学科素养。

涵义之一:由过去普遍强调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等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涵义之二:学科相关性。

提升的基本途径:聚焦“学科文化”。

当前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程改革以来,去‘数学化’现象非常严重。……有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各地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参与授课的教师很多都是非数学专业的,很多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教师,这些教师……提出了要‘弱化学科教学,强调教育学、心理学指导教学’的观点,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弱化了专业性,强调了全面性,以致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受到了影响。”(“小题目,大道理”,田心,《湖南教育》,2010年第16期)。有没有去“语文化”,去“英语化”的问题?有没有数学课缺少数学味道,语文课缺少语文味道的问题?

“仅靠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的变更就能成为名师,就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乃是‘神话’。”(张奠宙,“中国数学教育:扬弃与借鉴”,《湖南教育》,2010年第16期)。

“专业性”的又一涵义:专业性与“普适性(全面性)”的对立。

问题的具体化:

什么是教师所应有的学科气质(素养)?

提升的基本途径:聚焦“学科文化”。

什么是文化?这里指由某种因素(职业、居住地域、民族等)联系起来的一个群体嗦特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关键: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并体现了一定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一定的价值观念。

文化的重要特征:

第一,体现于生活或工作的方方面面,举手投足之中,决非做作,而是十分自然、自在。

第二,文化的养成往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在相应的共同体中生活、工作而不知不觉地养成的。

第三,人们对此(文化)往往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更缺乏自觉地反思。

相关结论:比较式文化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

什么是“学科文化”?

“数学文化”正是人们通过数学活动(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等)不知不觉形成的东西,包括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个特殊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反照下的数学教学。

相关论述:

“语文天生多情,天生浪漫,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文化韵味。”

应当防止用“生活味”去取代数学课所应具有的“数学味”。

但是,究竟什么又是这里所说的“数学味”与“语文味”呢?

[]某语文老师的《珍珠鸟》

相关的思考:

语文教学主要是一种“情知教学”,即是以情感来带动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对文本生‘情’,用‘情’来理解文本……用‘情’来感染学生。”(朱小亮)。

回归常识 超越常识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