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新农村规划设计说明书1

发布时间:2018-01-18 12:46:44

湘东区排上镇北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设计说明


前言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为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适应横港镇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全市关于开展新农村整村推进规划的要求,构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空间,建设文明、优美、和谐的新农村。

第一章 规划的依据及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629日国务院令);

6.《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住建部20131217日);

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8.《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9.《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0.《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11.甲方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

12.现状地形图及现状调研收集的村民意见。

13.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二、指导思想

1. 规划依据现实情况,遵循农村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模式,在有利于整个城乡空间形态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村庄的长远发展策略。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农村人均生活水平为根本落脚点,加强本地区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贯彻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庄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同时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地方本土特色,发展乡村绿色旅游产业,繁荣城乡经济。

4.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根据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科学选址,确定合理规模,规划建设紧凑集约,少占耕地。

5. 处理好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对基本农田、水体等特殊区域的保护,本着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的原则,合理引导村庄有序扩张,保持规划弹性,为未来发展留出备用地。

6. 建设以整体生态观为指导的新型农村村庄。广大乡村地域是城市的净化载体,而当前农村资源浪费及农村环境破坏非常严重,以生态保护为指导的新型农村村庄,既可以维护自然生态,又使人类获得良好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根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指导,分步骤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2、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岗地、缓坡和非耕地进行建设,并积极引导散居农户和村落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对一户多宅、空置老宅形成“空心村”应整治、改造或者拆除。

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规划配套各类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引导,为农民创造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4、延续特色、保护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体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保持田园风光,突出地方特色。

5、尊重民意、科学决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切实维护村民的利益。

四、规划目标

1充分利用所具有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与交通条件,将村庄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现代化新农村居民区,成为展示北村新农村新形象的窗口。

2高效能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要齐全,而且要做到安全、高效、可靠,建设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和协调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及垃圾回收等工程设施。

3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防止污染。

4高品质的物质形态环境。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新农村村庄。

5高水平的规划管理。加强村庄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增加弹性和应变力,建立完善的村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横港镇通门垄概况

一、区位与环境

通门垄村位于横港镇西部,三面环山,风景秀美,距镇政府约1.6公里。

二、村庄基地现状分析

规划用地内的地势基本平坦,地质条件良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

1)用地布局与功能分区

村庄内各类用地布局混乱,居住用地与禽畜圈舍用地、荒林地相互混杂。村庄内部荒林与村民住宅混合布局,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村民大多饲养鸡、 猪等。养殖禽畜的各种设备直接堆放在庭院中或是在庭院门口,并且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随处可见,污染村庄环境,影响村民健康。

此外,部分村民在庭院前后种植农作物,居住用地与种植用地相互混杂,居住用地间夹杂着大量的使用效率低的种植用地,导致居住用地分散、浪费、无序,致使土地利用低效。

2)村庄内道路存在问题

村庄内部分道路错位交叉和丁字交叉较多,道路断面的功能不全,道路多为尽端路,现状道路不成系统。各级道路普遍偏窄,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

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道路两侧缺少路灯和停车场地,车辆在村中乱停乱放。村内道路衔接不通畅,局部存在断头路。

3)供水、饮水问题

村庄现已基本实现全户通自来水。

4)排水问题

村庄内无污水处理设施。

5)电力、通信问题

村庄内电力线、电信线布局凌乱,影响村民的安全和供电的稳定性。变压器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村庄日益增长的用电量需求。村庄的通信交换箱服务半径不合理。

6)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村内无配套服务设施

7)环境卫生问题

目前村庄内有少量垃圾收集点。

三、村庄住宅现状分析

农民住宅除部分零散独栋住宅外,大多数的住宅沿村级主干道布置,住宅大多为2-3砖混结构,建筑质量较好,但差异也较大,建筑立面也不统一,整体景观效果有待提高。每户宅基地面积大小不一,差别较大,不便于以后对宅基地的管理。

住宅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民住房布局较散乱,住宅间用地难以利用。

2)个别宅基地面积过大(大于0.5亩),造成土地的浪费。

3)房屋为砖混结构,少数陈旧,质量较差。

4)由于家庭饲养家禽家畜,造成环境脏乱,道路狭窄不通畅,卫生状况差。

5)居住服务配套、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均不符合要求。

6)建筑风格不统一,缺乏韵律感。

根据现状建筑的质量状况,将村庄建筑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建筑:主体结构完整,采用砖石以上的混合结构,建筑外观装饰完整。

二类建筑:主体结构比较完整,一般采用砖木以上结构,建筑外观略有破坏。且在近期建设中不影响居住的建筑。

三类建筑:该类建筑包括主体结构有较明显破坏,交通不便捷,影响村庄空间布局和发展的建筑以及近期需要搬迁的居住建筑。

4、村庄产业现状分析

经调研分析北村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发展特色不足,非农产业发展尚处于原始自发状态,缺乏对农业的支撑和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1、农业以旱田作物种植为主 ,生态农业转型处于起步阶段

土地质量很好,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适合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

第四章 建设规划布局

一、设计构思

本次规划力求在总体空间布局、室内外环境、住宅类型、村庄配套设施上有一定的超前性与创新性。规划方案注重对新农村休闲、居住理念的体现,场所的建立,是把建筑、人类与环境景观紧密结合的产物,即有物质性的建筑,更有精神上的生活氛围,指导我们在规划中,从微观的建筑上升到一个更宏观,综合的角度去看待其整体性。大面积的绿色景观引入每户中,村庄内景观与周围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规划中着重突出绿化景观与公共性活动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彼此交融,并提供居住与休闲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使村庄内居民在尽情享受阳光、清洁空气的同时,与现代新农村生活、资讯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规划结构

规划配合整个横港镇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结构,村庄内主要提升主干道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以及街道两侧的房相改造,提升建筑外立面及围墙韵律,统一建筑风格以及路边休闲设施的改造提升,增加乡村旅游气氛,打造新农村村貌。

三、规划布局

人类居住活动的集约化是未来农村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本方案以此为前提,将住宅、村庄的生活服务设施适当地集中,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现代生活多种高标准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密度,让绿化环境成为居住空间真正的主题。

1、住宅布局

组团本身即是扩大的院落,各组团中心的景观节点均与村庄结构轴相联系,形成由主轴向四周辐射的布局形态。整个村庄结构脉络清晰,为后续管理的低成本 化创造了条件。

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区位性与方便性是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主旨,结合整个村庄建设的情况,以符合农村居民的活动规律和日常使用为原则,以适应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趋势和市场需求为目标。同时,所配置的内容也避免与周边地区的设施不必要的重复,兼顾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在村庄的合理位置布置提升村庄管理、文化活动广场、公共休闲节点、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从而使村庄公建的配置能最大程度地为全村庄服务。村庄垃圾实行袋装化管理,住宅院落设垃圾收集点,经统一收集后运到垃圾收集站进行中转,其设置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及便捷的原则。

3、村容整洁整治布局

规范建筑立面风格,设计围墙、护栏、挡土墙以及主干道绿化树池、花池、水渠等,统一风格,提高乡风文明,完善村容整洁。

第五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结合村庄原有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提升便民服务中心、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增综合服务广场、村民休闲活动节点、农家书屋以及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使用方便的原则进行规划布置。

二、基础设施规划

1、道路系统规划

1.1交通组织

此次村庄规划近期项目就包括拓宽管理处主干道,两侧道路绿化,与观赏游步道,改造道路两侧民宅,穿衣戴帽,统一建筑天际线,道路两侧见缝插针式穿插休闲小节点,提升村民业余生活。

在整体交通组织上注重整体性与景观性结合场地特点与空间布局,在加强各组团相互贯连并便利内外交通的同时,创造合理的道路系统。村庄内的道路布局较为规整,方便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村庄车行道路格局为一站式。步行则主要通过村庄内部的步行轴线进入各住宅院落,居民可就近通达居住地,保证居民生活的宁静和舒适。在入口处规划设置残疾人坡道,实现村庄无障碍设计。

村庄内道路及铺装根据不同功能选取不同的材质。如村庄内主要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住宅院落内的车行道采用彩色混凝土地砖,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以丰富村庄景观。

1.2、停车

静态交通规划也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适应农村小汽车的日益增长及用户的方便,充分考虑停车场的安排。根据居住区停车库(场)设置标准测算,并结合设计要求,按每户0.5个停车位进行规划布置。主要方式为院落停车;在主干道一侧设计临时停车位,以及村庄公共活动广场的附近,规划公共停车场。

2、给水排水规划

2.1给水工程规划

2.1.1 用水量:计算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014年版)),结合当地情况和资源节约的原则考虑,规划村庄人均用水量指标近期为130/人·日;远期为170/人·日。

2.1.2 输配水管网规划:给水管网系统的布置,采用环状布置为主,并应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输配水管网的布置与道路规划相结合,干管DN200,次管DN150,支管DN100。给水管道材料可选用球墨铸铁管。

2.1.3 村庄消防用水规划:结合村庄配水管网安排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在水量保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水体作为村庄消防用水。

管网末端压力为0.20MPa。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设置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2.2排水工程规划

近期采用雨污合流制排水体制,远期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近期敷设污水管道,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排出,雨水沿地面自然坡度排入已有沟渠。远期建设雨水管渠系统,雨水和污水能够相互独立排放。

2.2.1 污水工程规划: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估算, 污水主干管D500,次干管D400;管线布置根据各地块的地势走向分块布置,最终通过主干网组成统一的排水系统,将污水统一排入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简单处理后,排入沟渠。

2.2.2 雨水工程规划:规划沿道路布置雨水管道,雨水主干管D600次干管D500,支管D400。利用自然地面坡度,就近组织雨水排入沟渠。

3、供电电信规划

3.1 供电工程规划:现状电网已成系统,基本满足村庄规划,此次规划在原有电网基础上,进行普检,查缺补漏,保障村庄未来发展的用电量及用电安全。规划路灯,间距20-40米。

3.2 电信工程规划:电话普及率100%。村庄设电信代办点,具体位置设在邮政所中,代理电信业务。近期可以考虑架空敷设,远期主干电缆和配线电缆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管孔数要能满足远期规划,规划住宅按每户1.5线计算。规划设三处电话交接箱,通信中继光缆引自集镇区的市话主干光缆。主要道路上的电信电缆采用HYV2型,以电缆穿PVC保护管地下直埋方式进行敷设;宅前道路上电缆线要沿建筑后墙走线,进入住户,沿后墙的线路要统一高度,整洁美观(可以考虑全部地下敷设);宽带网络逐步入户。

4、广电规划

邮电、电信局引入有线电视、广播网络线路,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全面覆盖,其管线应逐步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有线广播电视管线与村庄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5.1 鼓励村民利用生产的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

5.2 推广水冲式卫生公厕。村庄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00米,规划结合整个村庄的公建、公共绿地设置水冲式公厕。

5.3 按照“村庄收集村庄转运乡集中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村庄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不专门设置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5.4 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米,规划多处垃圾收集点。

6、防灾减灾规划

村庄内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消防设施;提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提出地震灾害防治的规划与建设措施,建筑的基本抗震设防标准不低于七度,公共生命线建筑的基本抗震设防标准不低于八度。

第六章 建筑设计

一、住宅规划设计原则

1、住宅应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

2、住宅组团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3、住宅设计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4、住宅建筑风格统一采用新农村田园风格,白墙灰瓦,体现地方特色。

二、住宅户型

1、新建民宅平面功能方便农民生活,布局合理。结合农村建筑“L”型布局并进行适当的改造,增加相应的功能布局,将现状“堂屋”与“灶房”结合,形成客厅、厨房与餐厅等功能空间,方便各功能空间的使用;增设老人房、车库、杂物间、室内卫生间、起居室,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又不失城乡房屋的舒适与典雅,彰显“人性化”设计要求,缩小城乡居住条件的差距。

2、各功能空间减少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三分离”: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净污分离。

3、为住户提供适宜的室外空间:二层建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露台,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4、整体风格采用新农村田园风格,立面统一协调,突出地方特色,色彩应与地方环境相协调,体现乡土气息。

三、建筑造型

在整体新农村田园风格的基础上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朴实感和回归感,既体现建筑原汁原味的新农村特色,又充分反映了其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农村村庄形象,营造自然村气氛。

总体上给人以朴实、温暖、充满乡愁的感觉。使建筑形式清新典雅而又符合现代新农村气氛,建筑造型表现出一种自由韵律,增强亲切感和生活气氛。建筑风格统一风格和谐相处,使村庄必将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景及强烈的可识别性,成为湘东区排上镇的亮点。

第七章 竖向设计规划

结合村庄坡度不大的现状条件,在竖向设计中进行少量的土方填挖,形成良好的地面排水,使雨水最终汇聚到道路下的雨水管和排水沟中。组团道路力争平缓,道路纵坡控制为0.3%-3%之间。

第八章 景观环境规划

一、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村庄的建设布局应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努力建设生态型村庄。

2、地方性原则:村庄建设风貌、树种、建筑材料应该体现地方特色。

3、传承历史文化原则:充分挖掘当地的文脉,体现乡土文化特点。

4、整体性原则:村庄的各项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二、总体设计思想

系统性与生态性结合整体布局与组团规划,以各建设点成片的绿化景观中心为主要布置形式,结合步行系统规划,有机联系各组团绿地,使各个组团绿化连为一体,增强户外空间连续性。将中心绿地、公建绿地、宅间绿地和沿街绿地相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的绿化系统。绿化环境设计在强调组团空间个性化塑造的同时,更为注意整体意境,将村庄户外环境书写成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篇。

1、绿地系统

绿地景观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原则布置,主景观轴线的交点处,营造出景观中心;各个片区内布置景观组团。

主景观轴结合绿化、公建及硬质铺地、景观中心、道路绿化形成界面丰富而连贯的景观带,同时由主景观轴向村庄各组团中心延伸,形成各组团中心的次 景观核心。

各组团与景观轴的交汇处形成新的景观节点,进一步强化了主景观轴。 组团内部各院落绿化以朴实、自然为原则,种植多样的地方树种,乔、灌木、地 被相结合,形成各组团院落的绿色景观特色。

2、植物配置

结合村庄所处地块的自然条件,植物类型的选择以乡土特色树种为主,采取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色叶、香花的搭配,形成以阔叶树木为主的生态植物群落,既满足生物学特性,又注重绿化景观效果,创造出安静、优美的 环境。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的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的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以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

另外,村庄内绿地对外部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面广量大的村庄绿化,不应追求名贵的花木树种,树种选择应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价廉、易长、易管、四季常青为原则,少量采用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味的花木。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起到隔音效果,又能减少外墙吸热,保护外墙墙面,美化乡村环境,还可以在其他部分布置垂直绿化:

1)部分山墙两层左右以下部分,加以墙面绿化。

2)住宅建筑南北退台处,结合退台,进行屋顶绿化。

第九章 产业规划

一、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特色产业链。

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形成地方产业特色,面向市场选择产业项目,优化产业布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生态有机农作物为龙头形成特色产业链。

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推出龙头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提高务工农民工资收入,壮大劳务经济;加快改善生产条件,推广优良品种和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产业发展措施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实现旱涝保收,提高耕地农业生产能力

在全村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搞好耕地灌溉体系配套建设;提高排涝抗旱能力。

2、引导和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合作组织上连企业、下连农户,是产业化组织链的核心,是解决分散的农户同市场衔接的有效形式。引导和扶持农民特别是专业大户,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加大改革力度,培育市场主体,创新第三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的个人、企业向经营性转变,实行自主经营、自负亏盈、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

4、广开筹资渠道,增加第三产业投入,充分利用金融、税收、财政、价格等经济手段扶持第三产业发展

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投资原则,动员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5、加强技术推广,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与市农业局等部门的合作,构建技术推广平台,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使农民及时有效的获取农业科技服务。

北村新农村规划设计说明书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