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发布时间:2018-10-25 06:41:45

1.种子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在采集的树种中,有个小女孩较大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诚实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小女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一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 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种子

种子 饱满 小姑娘 凝望

乌亮 虔诚

光泽 专注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材分析:

这是冰心6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通过春游颐和园见到的活泼可爱的儿童,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赞美了充满活动的儿童.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课文文辞优美,既有写实,又有丰富的联想,适合于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式,通过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训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进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3 钓鱼的启示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捕捞鲈鱼到放鲈鱼,由“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而感到“沮丧”,到34年后,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的“我”,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

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复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①“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

③整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

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3.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5.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板书设计:

钓鱼

钓鱼------放鱼-------启示

4*爷爷的芦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将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二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 婉转、 温润、 驱赶。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价。

  (3)听录音轻声跟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六、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背诵第7~~13自然段。

  板书:

              4*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5、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寒食》展示了寒食节长安街的迷人风光。《泊船瓜洲》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间:第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6、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间:3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 “静”“清” “绿”。)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 “奇”“秀””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教学反思:

7、走进丽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位于云南西北部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丽江,那里有吸引游人的“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白雪皑皑的玉龙山等,他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的民风著称。

教学目标: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第四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11个生字。

2、初步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美丽的漓江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漓江。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词语:雄伟城镇纯朴下旬纺织

     百货 绵延 闪烁 昂然 挺立

  3、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4、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丽江的景点?)

  5、指名说

三、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组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丽江的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学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地图)。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滇西北高原之上的漓江古城。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思考:

  我们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3、自读自悟。

  (1)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神奇而美丽)

  (2)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

  (3)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2)带着赞赏的感情读。

   第五、六自然段:

  (1)想象读。

  (2)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3)出示图片,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说什么

 5、揭示中心:文中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五彩池

教材简析:

本课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丽画面,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有许多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水池,池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再加上池周围树木花草的倒影,瑰丽多姿。多美的五彩池啊,真是人间仙境。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

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第4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8、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反映五彩池的奇异和美的呢?如何给课文分段呢?分小组讨论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 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 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2、齐读13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齐读最后一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8*、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颜色(美)

教学反思:

9、卫星比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通过讲同学们观看《卫星比武》的电影,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课文介绍这几种人造地球卫星时,写法基本一致,先讲它的外形,再介绍它的功能,然后是自述本领。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教学目标:

1、认识“拐、循”等8个生字,会写“培、训”等10个生字。

2、理解内容,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3、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4、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5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卫星图片。你喜欢他们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教师出示卫星课件,学生观察卫星。

3)板书课题。卫星比武

4)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子。

2、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

3)课文主要是些什么事情?

4)你读懂了什么?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 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

5)出示文中词语.

6)学生认读生字

7)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8)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什么?

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等各式各样卫星的特点与作用,告诉我们在今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里,各种卫星各显神通,为人类做出了人类巨大的贡献.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小组在小组内先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各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给课文分段。

五、小结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去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卫星的构造、作用。

六、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四、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思考:你从文中知道了哪几种卫星?卫星的什么知识?

2、学生交流汇报,你最感兴趣的是介绍卫星的什么知识?(样子、用途)

3 自由朗读你喜欢的部分,想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初步交流。小组成员互相讲述在自己喜欢这部分知识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 评议充分。小组成员互相肯定意见,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6 师生交流,通过读议学习并结合实际体会拟人等说明方法。

五、 探究学习

1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关于其他卫星,你有什么问题吗?

2 激励评价,上网查寻资料。

六、 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谈谈你今后在保护动植物方面要怎样做?

七、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设计:

卫星比武

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

各显神通 贡献巨大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微生物的创始人巴斯德如何征服狂犬病的故事。赞扬了巴斯德为造福人类,刻苦钻研、勇于实际的科学精神,同时说明了科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光要下苦功夫,有时还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课文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巴斯德是怎样征服狂犬病的。重点讲述了巴斯德在人体上试验狂犬疫苗获得成功的艰辛过程。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了解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认识9个字,会写13个字。理解带有生字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品位、感悟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体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崇高的品质。

2.“搏”的右上最后一笔是横折,不是横着钩;区别“搏”与“博”

3.了解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时间:第5

教学准备

1.巴斯德的有关介绍资料

2.课件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巴斯德与狂犬病的资料。

 二)谈话引入、了解巴斯德与狂犬病、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闻名世界的人物,他就是——

 2.板书课题:巴斯德

 3.课件出示链接资料:

 4.课文中第一自然段也简单地介绍了巴斯德。打开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6.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主要介绍巴斯德的什么事?

 7.板书:征服狂犬病

 8.齐读课题:

 9.理解:征服

 10、引导质疑:你对题目中的哪个词最感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适当的方法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正音。

 (2)板书字音不准确的字的音节:如:潜、孜、靡……、

 (3)课件出示会认字:齐读正音。

  3.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质疑、解疑、指导书写。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生字、新词的学习,教师点拨、辅导重点、难点问题。]

  (2)重点指导“博”、区分“博”与“搏”

  课件出示:“博”的笔顺,通过重点笔画变色强调有上边的“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

  课件演示:“残”右上两笔横稍斜,不是撇。

  课件出示:“博”与“搏”的组词练习,进行比较。

 (3)书写生字。

 (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词卡片(或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理解“征服”

 1.自由读课文,继续思考课题中“征服”一词说明什么?

 2.交流认识。

 3.理清文章写作顺序: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的?

 4.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5.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

(三)研读课文23自然段:

 1.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狂犬病很可怕)

 2.指导学生朗读出狂犬病的可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旦”“数日之内便会死亡”、“极为罕见”、“无数人”、“谈‘犬’色变”。

 (2)学生互相评读。

 [引导学生正确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肯定别人优点,善意提出意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

 3.引导学生体会巴斯德研制出狂犬病疫苗的艰难和是否适用于人体的疑虑,并读出感情。

 (1)自由读,感悟巴斯德的情感变化。

 (2)指名对比读,引导学生听读、评议:他们读得是否一样?你听出怎样的感情?

 (3)你想怎样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思考的习惯。]

 (4)再评议、朗读过程中理解“五年”、“孜孜不倦”、“终于”,感受征服狂犬病的艰难;同时体会巴斯德为疫苗能否使用于人体的焦虑、疑惑,理解其崇高的责任心。

  4.小结: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接着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使他最终征服了狂犬病?我们接着看课文。

 (四)研读课文412自然段

  1.整体感知:自由读412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内容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情经过中你感受到巴斯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研读感受: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巴斯德情感的语句

  (2)反复品读感悟:从这些情感变化你中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些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1)代表汇报本组对某一语句的理解。

  (2)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相关语句。

  (3)其他组评议、补充。

  4.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五)总结:

   出示名言和补充资料: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六)布置作业:继续查找、收集有关巴斯德的资料, 有关动物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把办法。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复习、交流资料,写出防病措施。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

(二)归纳文章结构:

 1.回忆文章写作顺序。

 2.完成课后49页练习。

 (1)自己完成。

 (2)反馈定正。

(三)交流相关资料:

 1.小组交流。

 2.个人展示。

(四)汇报了解到的防治动物病毒传染的措施。

(五)积累词语

 1.填写词语花篮。

 2.交流自己欣赏的词语。

 3.抄写词语。

(六)听写词语,反馈、纠正。

板书设计:

10.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科学研究 孜孜不倦 极度忧虑

挽救孩子 惊魂不定 惊心动魄 筋疲力尽

征服狂犬病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的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继续练习末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字。

4.学习用“并且”造句。

教学重点:

1.了解调查报告的写法。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了解报告文学各部分间的联系,

2.“宜”、“订”的字音掌握和“圾”、“贸”、“摊”的自行掌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间:第6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1.老师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课文的体裁是调查报告、内容是关于小树死因的。)

4.引入:什么是调查报告呢?

二.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调查报告的结构,学习生字。

1.学生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认会。

2.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分为几部分。

3.指名部分朗读课文,正音。

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步量法、人为、订立、国槐、枯萎、集贸市场、适宜、垃圾、树坑、罚等

5.理清文章结构:

6.小组合作自学生字。

7.小组间互相检查识字效果,采取点将提问(板书)的方法巩固识字。

四、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部分结构顺序的安排,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贸、罚、垃圾。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回顾调查报告的结构组成:

(1)浏览课文,看看调查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

(2)板书: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3)引入学习:下面我们分别看看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作者写调查报告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回答后板书: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通过师生评议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以读带讲。]

(3)导入:看到春天还嫩叶满枝的槐树,到了本该枝繁叶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或不解呢?这正是作蛇蝎调查报告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作者开始做了哪些事?

3.学习“调查”部分。

1)默读这部分中1自然段,并划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

2)默读这部分中2自然段,并划出表示数字的词语。

3)学生汇报所划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老师根据学生体会归纳板书:

   步量统计考察、拍照、画图、列举数据。——摆事实

 4.学习“分析”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为什么要考虑这些?

 (2)分析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5.学习“结论”部分

 (1)小组讨论:作者得出的结论对吗?为什么?

 (2)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6.学习“建议”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

 (2)你还有什么更合理的建议?

 (3)写一写,读一读,议一议。

  [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四)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思考:个部分间改变顺序行吗?为什么?

  2.拓展学习:介绍关于调查报告的常识(什么是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等)

 (五)学习用“并且”造句:

  1.指名读课后练习的两个句子。

  2.分析“并且”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仿照例句说句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收集一些调查报告,学习其结构。

  3.收集关于环保的一些资料。

板书设计: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教学反思:

12*绿色的记事本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小奥茨的老师发给孩子们一本“绿色记事本”,用来记录一些环保行为和想法。通过这种写环保日记的形式,让孩子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并从生活中学习环保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供、耗”等7个生字。

2、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3、教育学生保护环保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6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本课生字词。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生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事什么事?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学习提纲

1)什么是“绿色记事本”?,它有什么作用?

2)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里记录了些什么?

3)你认为他做的最“与众不同”的事情是什么?

4)小当娜煮鸡蛋的新方法你了解了吗?

5)费格小朋友的什么做法让大人们都肃然起敬?

6)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内先互相交流。

5、反馈学习情况。

绿色记事本是用再生纸制成的,原料是废纸和垃圾,因而不用耗费大量的木材。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

板书设计:

12*绿色的记事本

材料:废纸 垃圾

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

教学反思: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十分美妙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祖国壮丽的山河。诗歌中写的是我站在祖国的地图前,心里感到无比幸福,因为祖国是一个巨大的摇篮,是一个宽阔而温暖的怀抱,我在这个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音像资料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3、学习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教学难点:

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间:第8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地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检查朗读。

 3、检查朗读。

     沙漠 深褐 沼泽 湖泊 平原

三、深入学习,品词品句

 1、再读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节,说说第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五颜六色都是形象的语言)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五颜六色”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师生对读(教师读色彩,学生读沙漠、高山……)

 4)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如此复杂多样,看到这些,你心中会感到——

 5)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3、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划下来,想象着读一读。

2)自主读书,边读边画

3)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8848米,相当于我们442个教学楼那么高,为什么有的同学发出如此的惊叹声?你为什么惊叹?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出示课件:(生填写)

 我们的祖国有()的珠穆朗玛峰,有()的南沙群岛,有()的三峡,还有()的泰山以及()。

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骄傲、自豪……)

4、学习第三小节

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对于我们的妈妈你有担心吗?担心些什么?

3)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四、背诵总结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2、根据文章结构,利用已有资料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二、情境导入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诗歌。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四、学习诗歌

1.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第一节

1)诗歌中写到了几种颜色?

2)为什么说“五颜六色”是形象的语言?

3)你知道祖国有多大,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学习第二节。

本节中作者用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4、学习第三节。

蓝图是什么?祖国的蓝图是什么样子的?

5、学习第四节

问:为什么说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依偎在妈妈身边?

激励学生上网查找祖国各种情况。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首诗歌你知道了什么?

2、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3、谈谈你今后要为祖国做些什么?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收集有关祖国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设计: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九百六十万

祖国 宽阔而温暖 妈妈的怀抱

宏伟的蓝图

14、陈嘉庚办学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他十七岁时远涉重洋,一边打工,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兴办学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教学目标:

1、从陈嘉庚的语言、行为中,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想法,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朗读法等。

教学时间:第8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抓住陈嘉庚的具体言行。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质疑

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课件:

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实业家。

1)读句子,画出重点词语。

2)根据重点词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是“爱国”?)

三、深入学习,感悟人物内心

1、默读课文,用笔划出陈嘉庚的语言、动作,把读的感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2、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对妻子说:“……。”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

1)对比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一起来看看陈嘉庚在南洋的生活,出示资料。

陈嘉庚能够把自己的血汗钱,拿来为家乡人民办学,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陈嘉庚在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时,他回到家中又会怎样对妻子说?,

4、填空:

课件:

陈嘉庚在海外拼命打工,是为了()

四、深化体验,运用语言

1、如果你是集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你会对陈嘉庚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又会说些什么?

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语言。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陈嘉庚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实业家。今天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二、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

1、理解字词

华侨  重洋  诚信  积蓄  耽误  欺侮  简朴

2、基础练习

1)形近字组词

  桥()  赚()  悔()

  骄()  谦()  诲()

  侨()  歉()  海()

2)总结规律

三、指导写读后感

1、你认为陈嘉庚是个怎样的人?概括的说说。

2、文中陈嘉庚的哪些语言、行为最令你感动?小组交流。

3、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4、试着动笔尝试写一篇读后感。

5、全班交流评改。

四、布置作业

以读《陈嘉庚办学》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4、陈嘉庚办学

辛勤劳作 有所积蓄

陈嘉庚 拼命赚钱 办学校 热爱家乡

诚信经营 源源不断

教学反思:

15、舞动的北京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内容,并告诉我们,这个会徽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赞扬,国际奥委会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本课地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为荣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2、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3、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人头攒动、会徽、揭晓、通讯、蕴

含、韵味、协调、媒体、乃至、主旨”等词。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 9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文章内容,理解“人头攒动、揭晓、蕴含、韵味、主旨”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到北京你能联想到什么?

2、看到“舞动的北京”你又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都了解了什么?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说会徽充满动感和活力?)

三、深入学习,指导朗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200383日傍晚的北京天坛公园,一起去感受北京的动感与活力。

1、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想一走入天坛公园,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紧张、隆重)

2)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会徽(投影)

看到这个奥运会的会徽,谁能说出它的含义,默读课文23自然段。

2)边读边画,画出相关的语言。如果你是北京的奥运使者,你能否清楚明白地向大家介绍这枚会徽的含义吗?(学生练说,内化语言)

1)想想刚才我们在介绍徽会时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总—分—总)

2)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5)出示“国徽”

你能像刚才介绍奥运会会徽那样,介绍国徽吗?(学生练说,读写结合)

3、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读懂了什么?

2)默读思考:为什么说这个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3)对比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4)看到我们自己民族的设计,得到别人的赞许,你的心中有什么想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巩固生字、新词。

五、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巩固生字、新词。

2、运用手中的资料,制作奥运专题小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对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有哪些了解?

二、巩固词语

1、出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形近字组词。

三、语文综合实践

1、教师出示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图片,看谁知道他们是谁?

2、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外貌有什么不同?

3、同学讨论,交流,描绘福娃的外形。

4、通过你们手中的资料,谁来说说这五个福娃代表的含义。

5、学生介绍手中的资料,要求抓住重点。

6、除了这五个福娃之外,你对奥运会还有哪些了解?

7、学生讨论交流。

四、作业:

自主动手出一张有关“奥运”的宣传小报。要求内容突出主题、语言生动、图文并茂。

板书设计:

15、舞动的北京

上部 传统印章

奥运会徽 成功

下部 北京2008

教学反思:

16、大使馆妈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为人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上海陈飞机到布拉格,由于听不懂外语,手足无措的年轻人得到了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照顾,他顺利到达荷兰之后写了一封感谢信,称大使为妈妈,在信中也表达了自己云元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2、通过角色转换,感受陈小龙在孤助无源的情况下内心的急切和中国大使馆帮助他之后的感激祖国的情感。

3、会认5个生字。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教学时间:第9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大使馆吗?(简单介绍大使馆)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课题)

(为什么管大使馆叫妈妈?文章写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理解:爱戴安顿安慰举目无亲

2、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

三、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下面你们自己试着解答刚才的问题,想一想陈小龙为什么管大使馆叫妈妈?

3、学生读文,做批注。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在机场,陈小龙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他是什么心情?

2、身在异乡的陈小龙举目无亲,和当地的外国人语言也不通,就在此时他得到了大使馆的帮助,读读课文,想一想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当时陈小龙又是怎样的心情

3、在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陈小龙顺利地登上了寻亲的飞机,当他见到了远在荷兰的舅舅并讲述这段经历时,他们的眼眶都湿润了,所以陈小龙写了这封信,感谢使馆的工作人员,但为什么陈小龙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呢?

4、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2、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只有祖国强盛了,我们才会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幸福生活。

六、作业 给父母将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16、大使妈妈

大使馆-------像妈妈一样关心

陈小龙-------感激与爱戴,热爱祖国

17、莲叶青青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在欣赏荷花的时候,想起了祖母来----祖国是十分爱惜莲叶的,她种的荷花下的工夫人是让人吃惊的,把冒尖的莲叶看成是新生的孙子。倒茶水让邻居进门欣赏莲叶,但是,当有个孩子需要莲叶治病的时候,祖母却大方地剪下了心爱的莲叶。

教学要求

1、认识并学会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时间:第1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1、学习课文第2段。

 讨论:A 祖母喜爱荷花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B 找出课文中体现祖母让我吃惊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C 看着祖母这样地照顾荷花,有什么感受?并体会了什么?

    D 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分析这句子的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第3段。

 A 出示提纲。B 让学生自学。C 反馈学习情况。

3、学习课文第4段。

  A 全班一起朗读第4段。B 你读懂了什么?你理解最后一句话了吗?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7 莲叶青青

   下大工夫

       爱惜莲叶  守、欣、喜

                                        祖母分享快乐

           倒贴茶水

     乐于助人  剪叶治疮

           念念有词

教学反思:

18、萧山杨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看着杨梅就想起自己小学时代的一位金老师,金老师非常注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把学生引导一个新奇的天地,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的事。多么令人尊敬的老师啊,多么真挚的师生之情啊!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1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   初()()

           阅()()   兼()()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板书设计:

                 18 萧山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   关心    感激

            整理图书吃杨梅  爱护    思念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间:第12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5、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学反思:

20*母亲的呼唤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我在儿时虽然不理解母亲的呼唤,但在海边的那一次,母亲散乱的头发、喜极而泣的神情、声嘶力竭的呼唤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长大后,我从母亲那一声声的呼唤声中,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亲情和关爱,这呼唤就是伟大的母爱。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3.认识“憔、悴、愚”等三个生字。

教学重点: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时间:第1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生和自己母亲的照片,按孩子年龄由小到大排列。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全文,标记生字,读准字音。利用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4.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憔悴不堪声嘶力竭愚笨

 5.巩固记忆生字词。讨论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近字组词:

 愚()  呼()  幸()  视()

 遇()  乎()  辛()  现()

 6.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重点理解: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不堪:达到不能忍受的程度,表示程度深。

 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尽

 愚笨:头脑迟钝,不灵活。

 7.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三、初步了解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1.“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公园玩,捉迷藏时母亲的呼唤成为“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记忆。

 2.小时候的一天,母亲带“我”到海边玩,母亲担心的找“我”,那次呼唤令“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3.“我”小时候听到母亲的呼唤感到“心烦”,但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又会感到害怕。

四、作业:回家留心听听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呼唤自己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交流:回家后,听到自己妈妈呼唤自己时的甜蜜体验。

    那么作者对母亲的呼唤有什么感受?

二、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对母亲的呼唤有什么总的感受?

 2.文中写了三件事表现了这充满爱和关怀的呼唤。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三件事分别给作者留下什么感受?

    ——最快乐,最难忘,心烦又渴望

3.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感动自己的相关句子,写体会感受

 4.小组内仔细读读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5.全班汇报:

 (1)“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公园玩,捉迷藏时母亲的呼唤成为“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记忆。

 (2)小时候的一天,母亲带“我”到海边玩,母亲担心的找“我”,那次呼唤令“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3)“我”小时候听到母亲的呼唤感到“心烦”,但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又会感到害怕。

 6.哪件事最令你感动?选择一件,有感情地读一读。

 7.最后一段。这段课文怎样总结全文,与开头呼应的?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五、再讲讲你的感受母爱的故事。

  [意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

 《难忘的教诲》:母亲教育孩子不要讥笑别人,要学会自己奋斗,学会去掉不必要的负担,快乐地生活。

 《可贵的沉默》: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板书:

                  快乐

    20  母亲的呼唤  难忘  亲切  甜蜜

                  渴望

教学反思:

21、爬山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的事。课文先讲了二十六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父亲带我去“爬山”,然后讲了在爬山过程中,父亲教育“我”、启发“我”。最后讲了在晚上,父子二人下山回家。父亲通过爬山这边件事,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煮、拂、燃、煌、智、慧”6个字。要求掌握的词有“煮熟、吹拂、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父亲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带给人的深刻启示。

难点: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能把你爬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交流吗?

2、看来每个人对爬山都有不同的理解与体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爬山》(板书:爬山)课文围绕爬山都写了哪些内容呢?你想知道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边找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一下是怎么学会生字和新词的?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1)课件演示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煮熟、吹拂、燃起、灯火辉煌、智慧

2、再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读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1)概括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2)学生汇报读书感受。

(放手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学生会谈到父亲所说的话,能有自己初步的理解,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感受,又能根据学情进行下面的教学。)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学生边读边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分别汇报,边汇报边填表)

什么地方 什么情况 说话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自读。

2)质疑——小组合作——解疑

1)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辛苦的事?

(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爬山会遇到哪些困难?遇到困难,人们往往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以此来说明爬山是一件辛苦的事。)

2)“我们”爬山 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3)“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替换,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征服”的意思。征服——战胜)

4)“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

(“征服山”是指战胜山,以爬到山顶为目的。“征服自己”是指要有自信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爬山。教育“我”做事要有决心,要有信心,要努力去做。)

5)我为什么是“似懂非懂”?

(“我”那时年纪小,只有十岁,所以对父亲富有哲理的话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问——解疑为学路,合作讨论形式学习,进而解决发现的问题,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与环境,使其在读书、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和阅读能力,最终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这是父亲开始爬山时所说的话,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事要有决心,有信心。那么,父亲的另外两次所说的话,又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2、书写课后的生字。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1 爬山

决心

征服自己

信心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引入情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爬山》,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父亲第一次所说的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呢?

3、是啊,父亲的话使“我”明白了在困难面前,要有决心、有信心,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困难。那么,父亲还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回顾课文内容,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课件出示)

●父亲喝了一口水,慢条斯理地说:“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1)指名读。

2)小组内交流、讨论,父亲的话强调了什么?

(父亲的话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强调爬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的。)

3)“我”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因为自己并没有尽最大努力,所以羞愧地低下了头。)

4)能说出一个你自己尽力(或没尽力)的一件事吗,你今后会怎样去做呢?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在于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结合自身的例子,不但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本内容的认识,而且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突显人文性。]

2、学习父亲第三次说的话

(课件出示)

●……“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用脑袋去思考。”

1)自由读。

2)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或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结合父亲是怎样做的来理解。)

3)父亲的确话给了你哪些启发呢?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谈体会。)

3、(课件出示父亲三次所说的话)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

2)完整地谈一谈自己从父亲的话中得到的启示。

[再次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揣摩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认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我”从这次爬山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抓住“沉静”和“智慧” 结合前文的学习来谈)

3)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诵。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总结本课的闪光点。

2、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大自然的美景,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然后用心灵去体会,用大脑去思考。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21 爬山

征服自己

尽力做事 智慧

懂得欣赏

教学反思:

练习设计:

1、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1)我们迎着朝阳向山上走去。

2)学习和爬山一样,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格外—— 征服—— 凝视—— 仿佛——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1)我似懂非懂地听着。

2)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

3)父亲慢条斯理地说:“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

4)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4、按课文内容填写。

1)大自然的美景,不只( ),还要用( ),更要用( ),最后用( )。

2)……回到了灯火辉煌的都市。从青山那里,( );

从父亲身上,( )。

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仿写。

我听了以后,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赶紧低下头来。

2)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如果你只是急着下山,又怎么能欣赏沿途的美景呢?

22语言的魅力

教材简析:

《语言的魅力》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街头的故事:中午,一个在街头乞讨的老人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很大变化,过往行人纷纷给他铜币。这是为什么?原来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他“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上加了一句话“春天到了”,经这句美好的诗一般语言的衬托,不幸的人更加不幸,从而唤起人们对盲妇人的无限同情。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魅、姗、辰”等3个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酸”等7个字。掌握“ 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

4、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得勒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难点: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自己写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2、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魅力”,指名读。

2、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你认为什么具有魅力呢?

(随机扩展:如学生说到“春天的魅力”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春天的魅力在哪里等。)

4、同学们用三言两语就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描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其实这也是一种魅力,这就是同学们“语言的魅力”。

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那么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探寻语言的魅力。

[先理解魅力的意思,再出示课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清自己不熟悉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字词读音。(课件出示本课字词)

3、全班交流,注意“衣衫褴褛、姗姗而去”等词的读音。

4、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结合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衣衫褴褛、头发斑白、良辰美景”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再说一句话,进一步理解词语。)

5、再读课文,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法国诗人在一位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结果给钱的人就多了。)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自读和交流,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法国诗人让.彼得勒在木牌上只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就让老人的处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在加上这几个字之前、之后都是样的情境呢?我们现在就来共同学习研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盲老人站在木牌旁,期待着路人的帮助,路人却无动于衷。师相机板书“双目失明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 什么也没有得到

2、你们想看这个画面吗?(出示课件盲老人和写有“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

3、看了以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衣着华丽”等词语理解汇报。)

4、感情朗读

是啊,盲老人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处境非常悲惨,可路人却如此冷漠,谁来有语气的读一读,其他同学看书体会或看画面感受。

[读课文,想画面;看画面,读课文,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更好地促进了课文本的学习,丰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式。]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位凄苦的老人,我们多么希望能有人来帮助他呀!谁会来创造这个奇迹呢?老人的处境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2 语言的魅力

老人 路人

双目失明 无动于衷

我什么也看不见

什么也没有得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那个可怜的老人吗?(生回忆课文中描述老人的词句。)是啊,这样一个老人,他的境遇发生变化了吗?会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境况呢?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2----5自然段

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走过去了,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走过去了,他们都无动于衷。盲老人心里多么悲伤呀!这天中午他幸运地遇到了诗人让.彼浩勒,改变了他的命运。

1、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诗人帮助盲老人的句子。

[在默读中进行充分的思考,边读边画,有思考的内容,和充分的时间就会有自己的见解。]

2、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师重点指导。

(诗人添上这几个字以后,人们一改原来的无动于衷,纷纷解囊相助)

4、指导朗读

1)指名读,一人读添字前的内容,一人读添字后的内容。其他同学想想前后语气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互相练一练。

3)分角色朗读。

[通过朗读,进而更好地体会出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

学习第6自然段

1、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自由读有关段落,找出答案,画下来。

2、学生自学,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1)“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什么?

(春天美丽的景象)

2)根据文中的内容想象一下这叫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好吗?

(学生想象)

3)这么美的春天,你们想看吗?请你先趴在桌子上,不许抬头看。

(课件出示春景图及背景音乐)春天到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尽情地歌唱;小鹿在小溪旁欣赏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我们在绿树红花间追逐嬉戏;那红的、黄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怒放,真是如诗如画的春天。

4)刚才,我播放的画面,你看见了吗?(没有,什么也没看见。)

3)你想不想看这如诗如画的春天呀?(重放春景图)这景象美不美呀?

(美!)你刚才看不见时是什么感受呢?(非常难受)

5)你这么一会儿看不见就这么难受,盲老人一生什么也看不见,会更难受,这多么令人心酸呀,多么令人同情啊!

6)指名读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一人接读下面的内容。其他同学看画面再次感受。

7) 我们也被这句话感染了,自由练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中,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另外也让学生体会“春天到了”让人想到了如诗如画的春天美景,“可是”一词让人形成对比,这美景盲老人却看不见,于是让人产生了同情之心,具有了感染力,所以说它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富有诗意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8)齐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

4、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短短几个字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有魅力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出示经典的富有魅力的语言课件)体会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有句名言说得好,“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好语文,让你们的语言也具有巨大的魅力吧!

2、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呢?

(出示图片:草坪、动物、水资源、环境等)

四、布置作业

1、查找能说明“语言魅力”的词语、格言或故事。

2、背诵第6自然段。

板书设计:

22 语言的魅力

双目失明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

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

得到的钱多极了 解囊相助

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mèi lì q? gaì mù pái wú dòng yú zhōng

( ) ( ) ( ) ( )

xīn suān shēn shì liáng chén měi j?ng

( ) ( ) ( )

2、照样子写句子。

春天到了

可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

天真热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但句意不变。

1 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2 那美丽的景色怎能不叫人陶醉呢?

3)你能像让.彼浩勒那样用有魅力的语言,在水塘边、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写个提示牌吗?想一想,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23 寓言两则

教材简析:

本课是精读课文,包括《滥竽充数》和《邯郸学步》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奏给他听。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的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他叫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透逃走。

《邯郸学步》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

这两则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讽刺意味,给人以启发和教育。《滥竽充数》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邯郸学步》比喻机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

学习这两则寓言的目的:一是理解两则寓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寓意。二是能够活学活用,即能够在生活实际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三是通过续写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机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这两则寓言的动画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今天,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看谁能把这个动画片的内容讲一讲。

[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2、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滥竽充数》。生齐读。(板书: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齐宣王 编排 蒙混过关

2理解词语:

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竽,一种乐器;充数,凑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装腔作势:腔,腔调;势,姿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待遇:本课指报酬。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寓意。

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文,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 捂着竽眼儿”“ 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更好地体验了人物角色,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造力都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结合上文的讲排场来理解。)

4 后来,齐宣王死了……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解决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4)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其他的意义。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