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高三历史模拟试卷89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18-05-17 22:29:17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8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A.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 B.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中国历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思想有所继承。如汉宣帝时期规定,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死刑以外的不负刑事责任。后来的律法多以此为蓝本。这体现了古代中国

A. 法律缺乏公平正义 B.没有依法办案

C.宗法观念影响法律 D.缺乏法制观念

3.3.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

A.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4.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材料反映出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 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

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 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5.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6.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土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这种状况的发展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 D.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

7.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对表格内容带来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 扭转了传统等级观念

C. 严重摧残了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8.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

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9.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

C.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 D.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

10.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刻意展现真实的艺术

C.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D.多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1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

A.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B.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12.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

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3. 1903年,梁启超指出,即使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中国的知识阶层也有诸多弱点而远逊于希腊哲人:如大都以向统治者献策为己任,“门户主奴之见太深”。他认为当时中国

知分子的差距在于(

A.强调人伦秩序缺乏人本色彩 B.致力于维护专制集权政治

C.重视个人前途缺乏社会担当 D.缺乏思想自由与品格独立

14.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美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15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它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6.敦刻尔克撤退指二战初期34万英法军队在德军包围下撤退到英国的奇迹。1938年武汉沦陷后,在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指挥下,大批来自全国的航空、兵器及轻重工业的机器设备被紧急抢运入川,建立起了大后方军工和民用的工业区。这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其准确含义在于这一壮举(

A.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B.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

C.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 D.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17.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制订和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这表明当时

A.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 B.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C.国民党要借助反腐实行一党专政 D.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注重反腐倡廉

18. 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19. 1983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20.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21.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繁荣。当时喜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这反映出当时

A.公民言论相对自由 B.人们认识到雅典民主的局限

C.喜剧题材比较狭窄 D.雅典政治生活被少数人左右

22.古希腊某著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23.右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 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24. 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发出了痛苦的呼声;看到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同样,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这反映了英国

A.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 B.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II卷非选择题(52分)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25分,2612分,27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 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 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3分)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启蒙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6.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一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10 DCCDA CADBC 11-20 DBDAC DBACB

21-24 ACDB

25

25分)

【解析】本题通过汉代太学和中世纪晚期的大学为切入点考查中西方的时代特征。试题的的立意主要为:教育改革和传统文化问题。考查的能力主要是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概括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首先审准试题的设问,试题的分值,答案来源,从而从历史时空角度组织答案。其次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信息,材料一中可以得出中国太学兴起的因素有选官制度的弊端,董仲舒儒家思想,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培养官僚需要,结合汉代背景可以得出大一统国家形成,汉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小农经济占主导等。历史因素则为古代早期稷下学宫等学校教育影响。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大学兴起的因素中世纪末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和统治者的支持,早期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结合近代早期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发展,中世纪末期多元政治格局,城市独立性强。最后按照历史因素,现实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具体因素框架有层次有序组织答案。

2)概括比较不同之处,首先是明确比较的角度为背景中目的原因的比较,过程中实施主体、方式手段、静态内容和动态过程的比较,影响中性质意义局限的比较,其次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分层概括,最后有层次规范组织答案。材料一中提出太学的目的为培养官僚推行教化,实施主体为统治者,内容为儒家伦理。材料二中指出了指出了大学的内容为七艺,课程多元广泛,结合所学也可以明确其目的为培养实用人才等。

从培养的目的和内容可以明确各自导向的社会观念。太学导向的是“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文化,大学导向是推崇个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示例答案: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7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6分)

2)不同: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4分)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4分)

观念差异: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4分)

25.12分)

评分说明:

一等(10—12分):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论证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等(2—10分):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相关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理由充分。

三等(0—2分):围绕题目和材料提炼出观点,如果跑题,不得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观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

理由: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把国人学习西方的注意力从器物转移到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0世纪初,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论证共8分,每个史实1分,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论证,每一角度1分。例如,“维新变法”(1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论证可得3分,共4分;若学生从多个史实及其角度论证,同样赋分,总分不超过8分。)

论点:综上所述,随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前行。(2分)

26题(15分)

【解析】本试题通过瓷器在欧洲地位的变化考查时代特征。考查能力为要是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概括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可知,瓷器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可知,瓷器与外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材料“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可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可知,瓷器与中国的国力衰退有关。

2)第一小问变化,阅读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了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抓住“1718世纪”,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

参考答案:1)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6分,任3点即可)

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2分)

  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任意三点7分)

云南省腾冲市高三历史模拟试卷89含答案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