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讲提升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7-07-25 07:22:03

专题10 过秦论(讲)

【学习要点】

1.探究文章的结构和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手法。

【探究活动】

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结构的题目,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讨论明确】

1.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2.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

【探究活动】

本文对比论述较为典型,请结合全文分析。

【教师释疑】

注意找到对比的对象和要说明的道理。

【讨论明确】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探究活动】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教师释疑】

注意赋体铺排的作用。

【讨论明确】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课堂提升】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隳名城,杀豪俊 隳:毁坏。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致万乘之势 以致天下之士

C.然而成败易变 然秦以区区之地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国请服,弱国入朝

【答案】C

【解析】

3.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⑧名词用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2016 - 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讲提升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