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

发布时间:2010-08-03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三
[文件] jiaoan74.doc [标题] 高祖还乡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套曲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学样式,可结合它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明,掌握这些文体知识。

( 这套散曲文字通俗易懂,注释也相当详尽,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读懂。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学生经过讨论,就能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生自学时,抓好范读这个环节,通过范读深入领会主人公的感情,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整篇课文。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局限性”的问题。怎么理解“局限性” ? 是不是每篇古典文学作品都要讲“局限性” ? 具体到这篇课文,是否需要谈什么“局限性” ? 这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来作细致的讨论。

(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学阶段学过的诗、词、曲作个回顾,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它们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明白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道路。这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举行,同时还可以举办古典诗歌朗诵会等等。

( 课外将《潼关怀古》《窦娥冤》与本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一。

指点迷津

[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同学们能够见识一下元代散曲的特色,同学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篇套曲所表现的特有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 “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等。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钟嗣成赞它“新奇”,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新奇”二字。

( 本课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唯一的一首元代奎曲,它和诗词在形式上大相同。对此问题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可在教师引导下读些元代散曲。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元曲、元杂剧、元散曲分别指什么 ? 有什么特点 ?
提示:请结合“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

答案要点:

1 . 元曲 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它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美的代表作品。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剧曲 ( 元杂剧 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2 . 散曲是金元时期,继词之后出现于文坛的一种能歌唱的新诗体。它是曲的一种形式。原是指分散的单只曲词的意思,相对于有故事情节,有角色扮演的剧曲 ( 元杂剧 而言,又称清曲或清唱。其曲调主要来自胡乐,也直接采自当时北方民间的“俚曲”,也有从宋词的词调变化而来。最初主要在市民中流传,故曾被称为“街市小令”,后来被引进文坛。括散套、小令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长短不拘,一韵到底。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以用“么”篇或“带过曲”的形式加以重复,或将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几只曲子联结起来的以扩大篇幅。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人物前期有关汉卿、致远、白朴、张浩养等,后期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前期作品较多社会内容、后期则要逊色得多了。

3 . 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剧本分“旦本”和“末本”,角色有末、旦、净、杂四类。剧本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也有例外。剧本的组成部分: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元曲有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
作者是怎样写汉高祖,写乡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的 ? 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作者所处的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 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
参考答案:

本文在内容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没有像其他的散曲家那样对汉高祖歌功颂德,而是通过一个乡邻的观察和回忆,撕去了统治者尊严的外表,揭露了他无赖的本领。这在当时是要有相当的勇气的。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支曲子〔哨遍〕,写高祖还乡农村的骚乱,开始写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接着写乡里势利小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

第二部分从〔耍孩儿〕到〔四煞〕三支曲子,写农民眼中的仪表队。一伙“鸟男女”吹吹打打,在农民眼里,那些月旗、日旗、凤凰旗、飞虎旗、蟠龙戏珠旗成了野兔、乌鸦、鸡、狗、蛇之类;那些金光闪闪的兵器,成了叉子、斧头、甜瓜、苦瓜;那些导驾的官员,成了凶神恶煞的判官;那些扈从的内官、宫女成了差役和妖女。封建帝王的威风在他自己的故乡被一扫而光。

第三部分从〔煞三〕到〔尾〕四曲子,写农民对汉高祖本质的揭露。见驾、骂驾,威风凛凛的帝王在乡民眼中成了“大汉”,还其“无赖”的本来面目。一连串的质问将帝王的根脚从头数:一数出身,好酒贪杯,喂牛切草;再数为人,胡作非为,敲诈勒索;最后质问刘三,如何改名换姓做高祖,似乎刘邦做了皇帝是为了“赖帐”。这一质问,不仅活脱脱地对高祖昔日流氓无赖的嘴脸,作了极为诙谐、辛辣的讽刺,而且也流露了作品中的某些小民意识,构成它对封建秩序蔑视的基调。

作者有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和乡民们对高祖学还乡的态度,是极尽嘲讽的能事。在作者所处的社会里,能对皇帝这般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个套曲在撕破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具的同时,对封建统治的下层基础像王乡老、赵忙郎之流的卑鄙无耻,也一齐原形毕露。还有那个反衬出封建帝王本质的乡邻,也应是本文塑造的得力形象。这个农民见识有限,但豪爽开朗,敢说敢为:既粗犷泼辣,又幽默风趣;既有朴素的农民反抗意识,又带有某种小市民的习俗和色彩。在揭露刘邦的根底时,也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反映出作者受历史的局限,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的。

(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散曲和诗词有什么不同 ?
元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民间口语。本篇运用了许多农民口语,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运用口语的句子来。本篇善用诙谐语言,结尾处有的话写得不合理,却十分有趣,有讽刺意味,试指出并说明。

答案分析:

散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二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高祖还乡》是用的 涉调 ,在这个宫调内有[ 遍哨 耍孩儿 ]几支曲子相联而成,而且 ]用了五遍。二是全套无论长短必是首尾一韵。

诗词语言典雅,较多使用书面语言的词语。散曲语言朴实,较多使用口头语言的词语。

运用口语的句子: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结尾处“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汉高祖是死后的谥号,虽不合理,却十分有趣,富有讽刺意味。

以上这些口语很多,难以一一摘举,其中最突出的是[ ]两支曲子中的用语,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农民对着皇帝指名道姓,扳着手指头,一件件,一桩桩的数着的愤怒神态。全曲中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总之,本曲对皇帝的讽刺是十分成功,也是极其大胆的。它与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篇作品要比安徒生的作品早问世五百年。就这一点说,也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 知识扩展

1 . 元代仪仗顺序:

A . 马鼓队 B . 金鼓队 C . 旗队 D . 兵器队 E . 导驾官队伍、皇帝 F . 扈从官、妃嫔

2 . 以下资料取自《史记·高祖本纪》,供学习时参考:

A .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作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妇贳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酒留饮,售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B .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候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人大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C .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知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联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D . 元曲又称“北曲”,是与“南曲”区别而言,也表明了我国的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


“元曲”,实际上兼指两种不同的文学体制,一种是散曲,它包含了短的小令和以若干小令联组而成的长的套数;另一种则是杂剧,是属于戏剧的范围,不过杂剧中的歌曲是由套数组成而已。

“散曲”的“散”,是零散单只的意思。小令,就是小调,小曲,是短小单只的曲子,当时俗名又唤做“叶儿”。与词有些相近,但不象词一样大都分为上下阕,而是只有一段。小令有曲牌或称曲调,如《采茶歌》《山坡羊》《豆叶黄》《干荷叶》等都是。但有时候,单只的小令容纳不了要表达的内容,于是就出现了“幺篇”和“带过曲”。幺篇,是按照原来的曲调再重复写一篇。“带过曲”,则是把两三只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曲子联接起来写的,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骂玉郎带过皇恩》《采茶歌》等。套数,又称套曲,是由若干只曲子组合在一起而成。它的组合,有一定规则,即这些曲子必须属同一宫调,押同一韵脚,有首有尾。

什么叫做“宫调”呢 ? 它原是我国古代音乐上用来限定乐器音色高低的名称。现存的北曲,共有十二个宫调,下隶三百三十五个曲调,常用的有五宫即[ 正宫 中吕宫 南吕宫 仙品宫 ]和[ 黄钟宫 ,四调,即[ 大石调 双调 商调 越调 课文中的 般涉调 也是一种“宫调”。 哨遍 耍孩儿 五煞 是同一宫调下的三种曲牌。每一个套数,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为全套的曲牌名,所以课文用 般涉调 ]哨遍》标明。“高祖还乡”则是这一套数的题目。 双调 ]夜行船·秋思》“双调”标明属于哪一个“宫调”,“夜行船”是这一套数的第一首曲牌,“秋思”则是题目。 妙文赏析

双调 ]夜行船·秋思

元·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牌,不辩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 ? 知他是晋耶 ?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曲。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
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阅读提示

马致远 ( ? 1321 ,号东篱,元大都人 ( 今北京 。著名的戏曲作家。《夜行船·秋思》是著名的散套。这个套曲,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社会上争名夺利现象的激愤,但总的倾向仍是“人生如梦”、“行乐及时”的消极情绪。大意是:人的一生就象一场梦 ( 梦蝶 —— 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赶快罚酒行令喝酒,因为夜将要尽了。历史上的盛世、豪杰,都成了陈迹荒坟。有了钱,不要心贪,人生毕竟有限。不要去争名夺利,争名夺利的人没有宁静的时日。还要学学唐代的裴度,在绿野堂饮酒作诗,学学东晋的陶潜,在白莲社修身养性。即使是孔融 ( 曾任北海相 来邀请我,我也不愿去应酬 ( 孔融曾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这个套曲对于争名夺利的人,运用比喻,刻画得相当形象,又通过对照,描摹了隐逸生活的清高、洁净。但这毕竟是一种对当时现实的消极的反抗。

思维体操

你会说礼貌用语吗 ?
初次见面说“久仰”,看望别人用“拜访”。

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用“留步”。

对方来信叫“惠书”,麻烦别人说“打扰”。

请人帮助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教说“请教”。

请人指点用“赐教”,请人解答用“请问”。

赞人见解用“高见”,归还原物叫“奉还”。

请人原谅说“包涵”,欢迎购买叫“光顾”。

请同学们看了上面这些礼貌用语后,思考一下,下面这些应该说什么 ?
1 . 老人年龄叫 __________ 2 . 客人来到用 __________
3 . 与人分别用 __________ 4 . 赠送物品用 __________
5 . 好久不见说 __________ 6 . 中途先走用 __________

7 . 赠送作品用 __________ 8 . 请人收礼叫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 高寿 2 . 光临 3 . 告辞 4 . 惠存 5 . 久违 6 . 失陪 7 . 斧正 8 . 笑纳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 思想教育 乡民对汉高祖还乡所表现的蔑视态度与反抗情绪。 ( 语文常识 1 . 关于“套数”的知识。 2 . 作者及其作品。
( 基础知识 1 . 理解文中元曲方言口语的意思,如“一壁厢”、“索”、“畅好是”、“引定”、“猛可里”等。2 . 通假字,如见一现,胡一葫,火一伙等;3 . 借代修辞格。
( 阅读提要 认清本文结构层次,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 写作借鉴 新奇的构思与漫画式的夸张手法。

动脑动手

(一)填空

1 . 元曲是继 ____________ 而兴起的一种 ______,是配乐歌唱的诗,盛行于元代。

2 . 元曲分散曲和 _______散曲分为:A ______ 又称 ______ , ______ 又称 ______

3 . 元曲的体制最主要的有 ______ ______

(二)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郑光祖的《赵氏孤儿》

B .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

C . 戏剧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旦”中。

D . 戏剧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旦”中。

(三) 下面这首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景象,这个传统节令是 ( 1993年六省市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A . 重阳 B . 七夕 C . 中秋 D . 元宵

(四)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为下边横线依次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一组词 ( 19888
溪涨清风 ______ 面,月 ______ 繁星满天。

数只船 ______ 浦口,______ 声笛起山前。

A . 吹、上、傍、声 B . 掠、圆、依、有

C . 袭、明、到、儿 D . 拂、落、横、一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 2 ( 1996年高考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 ?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 . 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 .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 . “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 . 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 . 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 . 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 . 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 . 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 2

塞鸿秋 当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 同“靛”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 . 对这首元曲有关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长江“白如练”,写出万里长江如一匹白涓似的迤逦曲折的壮观景象。

B . “箭”写江帆如叶,轻灵疾飞;“电”是写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飞如闪电。

C . “新月初学扇”一个“学”字,使景物 ( 月亮 变得富有人情味,增添了全曲情趣。

D . “塞鸿”,即塞北鸿雁。“一字”。写鸿雁排成一行,从塞外南飞,掠过江天。

2 . 对这首元曲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

B . 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写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C . 五六句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采取仰视的角度写,写出秋空清凉意味,又为整个画面提供背景,与前四句相比,笔势由缓渐急,呈现出起伏跌宕。

D . 全篇45字,写出长江万里秋色。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画;合则构成当阳江山的立体景观。其中“青如淀”、“都变露”、“塞鸿”等词语点明了季节特征。

参考答案:

( 1 . 元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2 . 元曲可分为散曲和杂剧,散曲分为怜和套数。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又称“叶儿”,套数又叫散套、套曲。3 . 元曲的体制是主要的有宫调和曲牌。

( C ( A项是郑光祖代表作应为《倩女离魂》《赵氏孤儿》是由纪君祥所作。文曲四大家没有王实甫,应为郑光祖。

( C ( 由中秋赏月、折桂等习俗看出
( D
( 1 . D (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能力。作品中作者再现了三国英雄人物的历史丰采,曹操、孙权、诸葛亮栩栩如生,光彩照人。ABC三项没有毛病,答案为D 2 . C (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览赏能力。A项是从结构内容方面考查、无误。B项对诸葛亮的分析也是正确的。D项也是从风格特色方面考查,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看这首元曲,分析也正确。G项的错误是正误夹杂,全曲只有“描绘”而没有“比较”,后面说的“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看误,在曲中并没有体现,故选C
( 1 . A 2 . C
创新园地

胡适的电报

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不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 ? ”胡适冲着他微笑道说:“没有的。”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 ! 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 ! 前几天打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 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同学们,你知道是哪5个字吗 ? 若你是胡适,想一想怎样写这5字电报呢 ?
创新园地 】答案:

胡适的电报是:“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高祖还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