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8-07-05

中华文化文献综述

在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下,很多学者都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 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是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体现载体古诗文中的内容是历代大家的精华之作,反应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以及文化观念,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古诗文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学好古诗文就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古诗文文教学。因为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文言文、古诗 文能力较差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情感上的熏陶和创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民族文化意识 ,因此古诗文中蕴含哪些传统精神一 个焦点,论述较多
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语文硕士王美懿在论文《201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问题研究》中认为古诗文中有有关于渴望建立功业的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感,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的感怀情感;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的仁爱情怀、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的隐士文化;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的羁旅之思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思乡思亲情感、表达对爱情美好向往与追求和对爱人思念的爱慕相思的情感。
天津师范大学刘晓晴在论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注重协调人际间关系、提倡崇高的价值取、提倡自我修身养性这四方面来展开论述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中提到的爱国精神如诸葛亮为了国家“鞭躬尽瘁,死而后己”《出师表》杜甫身经“安史之乱”在长安,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爱国诗句(《春望》;范仲淹的“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孔子所讲,反对见利忘义,提倡尚义,又求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更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二章》提倡自我修身养性:如儒家特别注重个人修身的。“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李珺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透视》这篇论文中,笔者拟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和国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其中蕴含优秀传统文化1提出精忠爱国,民族为先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教版高中课本第六册所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都是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篇章2刚健有为,勇毅力行的进取精神 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荀子的《劝学》3、以人为本,德识为先的立世准则就拿高中一年级第二册课本第六单元课文为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言敢谏、坚持原则的胆略 《师说》“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的训导,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得的文化精髓。4见利思义,推崇仁爱 如贾谊的《过秦论》 孟子弟子所写的《寡人之于国也》
湖北师范大学硕士杨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研究》中通过总结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篇目,概括出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1、忠义孝道正所谓“君子义以为上”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大局为重的烛之武临危奉命,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不记前嫌“夜缒而出,见秦伯”,用三寸不烂之舌破除了郑国的灭亡危机。再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又怎一个侠义当头!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至今读来,都跃然纸上,令人敬佩。《苏武传》中的苏武也是如此。苏武个性坚毅,大义凛然,对于国家满含深情,令人感动。在他的心中,君国一家,“臣侍君,犹子侍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因而,无论君王如何待他,他都回报以忠心耿耿。“义气”二字在《鸿门宴》中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私见张良”的项伯不忘旧情,认为“亡去不义”的张良忠于刘备,危难当头要“与之同命”的樊哙更是堪为壮士。李密在《陈情表》中既表忠心,又表孝心,其“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深厚感情最为动人。 2、教育思想
《劝学》全面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提出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尊师重道”这一思想在《师说》中体现的很充分,作者提倡“师道”,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例如孟子认为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样才可以得王道。 3、哲理思辨
哲思和议论在文言文中多次出现。《兰亭集序》和《赤壁赋》这两篇课文在记叙


山水游览的同时,都阐述了作者对于人生、宇宙的辩证思考。王羲之赞同古人“死生亦大矣”的看法,认为“修短随化”苏轼的看法则更为乐观洒脱,人生虽短,但换个角度来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体现出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倡导应该从怅惘中解脱出来。《寡人之于国也》论述了孟子的“王道”即仁政。他主张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来爱护百姓,唯有如此才能够得到民众的归顺。其中对于“不违农时”的论述包含了他朴素的自然观 4、价值取向
《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选择退出官场,回归田园,他认为人生苦短,该顺从自我的本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既不是“富贵”也不是“帝乡”,而是“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夷”。王勃的人生观则倾向于积极入世,在《滕王阁序》中他既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更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乐观心态,对于未来,他是充满希望的。庄子的思想更为复杂,他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理想的状态是达到《逍遥游》中 “至人”“神人”“圣人”之境界,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凭借、自由自在。
闽南师范大学黄呈祥在论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中挖掘出这些传统思想:1关爱祖国,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如北宋范仲淹有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忧患爱国意识;南宋辛弃疾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自律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如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孟子》两章中的“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还有《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古诗文所展现的人格操守和进取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最佳素材,至今仍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尚礼守法,诚实守信的处事原则,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与曹刿有关齐鲁战争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要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战术才能取胜。还有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也说明了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4为人宽容豁达,真诚友善的待人之道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李白感谢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的深厚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中游子对母亲深深的亲情,还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中永恒的爱情等,充满了人情之美。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为之感动落泪,心灵得到震撼和洗礼。
总之是在古诗文中,我们能够看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尊严、“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风亮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豪迈之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文化文献综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