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将饮茶》

发布时间:2018-10-03 03:55:56

读《将饮茶》

《将饮茶》是杨绛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当然是一如既往的杨老先生风格:淡、静、雅。往事娓娓道来,无论曾经是多么的跌宕起伏,也只是平淡的用词,安静的描述,给阅读者留下了足够的遐想空间和理解范围。

从作为自序的《孟婆茶》始,就能感受到这薄薄小书的静力:孟婆茶楼,一楼只有清茶而已,二楼却有各种花茶,各种服务,可以提各种要求,当过客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要求与代价”若何时,作者也只是静静的言到:“喝一杯清茶”,这大约就是“将饮茶”一名的来历了,南柯一梦,孟婆茶奉上,将饮而未饮,总要先“及早清理”去西方路上不能夹带的“私货”,身外之物自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身内”的又该如何呢,喜怒哀乐,总还有些不能用“曾经”一笔带过,总还是有些久久挥之不去。

这本文集主要收录是四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忆钱锺书与<围城>》,《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回忆我的父亲》,女儿眼中的父亲,铮铮铁骨,绵绵柔情。

《忆钱锺书与<围城>》,其实是对《围城》的“注释”。杨老先生认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剖析《围城》之人物初型,重构书写《围城》之钱锺书,杨老先生说:“《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记得却全是事实”。“捏造”所用原料,“捏造”所需功力,“捏造”的艰辛过程、、、等等,当然是阅读《围城》的绝好“注释”。

《回忆我的姑母》,杨老先生三位姑母。“大姑母出嫁不久因肺疾去世”,一句交代。二姑母亦只是偶尔提及,这篇文章,主要追忆的是三姑母-----杨荫榆。

对我们这个年龄的读者而言,杨荫榆这个名字应该是知道的,而知道的途径是鲁迅。在鲁迅的多篇文章——如曾是语文课文的《纪念刘和珍君》——都提到杨荫榆,当然是被指责、批判的对象。1924年秋季始的女师大(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驱杨风潮”曾是当时的舆论焦点,鲁迅、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口诛笔伐,用词辛辣、尖锐。由此,杨荫榆就难得褒奖了,即便是她18岁时坚决摆脱家庭包办的不幸婚姻,即便是她步行上学,开风气之先;即便是她一路求学,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即便是她被免去大学校长之后仍是不遗余力的创办、经营着学校;即便是1938年,54岁的她因维护乡邻、痛斥日本兵而惨遭枪杀。我突然想起周作人是少之又少(但终不可忽略不计)的中国文化界的曾到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第一人。直到今天,两相比较,留在人心的绝不只是“感叹”。

杨老先生此文,实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之邀而作,于1983年发表。虽然是“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但仍被收录进《将饮茶》而被杨老先生视为“私货”,应是自有其含义。

其实很疑惑:我们自己是否能平静的饮下一杯清茶呢???

《将饮茶》

读《将饮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