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科幻时我们谈些什么

发布时间:


人退潮期。有人认为,科技迅猛发展是原因之 更“专业”的话题,传统文学小心翼翼地翻开 


毕竟现实已如此“超现实”,原先你需搭载 《三体》的第一页,评论家们则开始以审慎的态 
“现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非 
小说家的文字翅膀才可飞跃未来,而如今,生 度分析中国科幻文学不容乐观的现实图景, 
活本身已让你眼花缭乱,甚至正超出科幻所及 
之境。“我想,可能是因为科技的神奇感消失 常好的突破口,但是这个口子打开以后,我们 
也很微弱。科幻 了,而科技的神奇感正是支撑科幻作品的重要 突然发现后面的兵力很有限,
基石”①;也有人认为,英语科幻悠久的传统成 文学新生力量的成长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之间 
年轻的作家队伍规模有限, 了目前英语国家科幻创作的桎梏”②,又或者 有很大的不适应,“奇幻文学占尽幻想读物的风骚”③,从《哈利・ 能创作长篇的更是屈指可数。这就是中国科 
波特》到《冰与火之歌》,奇幻领域佳作迭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科幻界发生了 

件有意思的“小事”。2015年8月,有“世界 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向中国 山西阳泉市拨去了一个电话,他们想要询问, 《三体》作者刘慈欣是否愿意应邀来到现场。 半个月前刚去过美国,又正逢女儿开学,而且 对拿到雨果奖也没什么信心”,这位被粉丝们 昵称为“大刘”的科幻小说家没有出席。几天 后,宇航员林格伦博士在国际空间站宣读刘慈 
欣的《三体》获得最佳长篇,由翻译者刘宇昆站 在雨果奖台上代领奖,这便是几个月来整个中 国都在热议的那一幕。 
正如2013年莫言获诺贝尔奖并没有真正 拉动国人对纯文学的购买力,“《三体》的热销 也并未让其他中国科幻小说的销售额得到本 质上的提升,@与其说是《三体》引发中国人对 科幻的热议,不如说近年来中国作为科幻热点 地标,本身就正在酝酿着一股深沉的力量。在 科技迅猛发展、英语科幻作品普遍陷入低潮期 的背景下,现实与虚幻的明晰疆界正在这片古 老的土地上渐渐瓦解,而刘慈欣的获奖让这股 还散漫的能量引来第一个爆点。 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在谈论科幻。和以 往由某部科幻电影引发的热潮不同,那不再是 离自己十万光年的遥远玩意儿,也不是西方先 进国家的舶来文化,那可是长在自己地界上的 故事,是离自己不算太远的作家,写的是自己 也知道、也能看懂的事情。普罗大众以莫言获 得诺贝尔奖那日的兴奋掀起了科幻嘉年华,sF Scienc Fict0n)⑤粉们仍坚守在小圈子里聊着 幻的现实。”⑥ 此时,距离科幻文学在玛丽・雪莱手中诞 
生⑦已经过去197年,
距离美国科幻黄金时代⑧ 的逝去也已半个多世纪,而现在,当下世界的 东方焦点——中国开始举一国热情谈论科幻, 大家到底在谈些什么?
 从幼子到叛客 
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国人一向喜欢回 
望历史,咀过往时光精华,以敷现实之伤。在 “以人为本”的文学领域,更是对现实倾尽关 照,大到政治体制小到柴米油盐,写的与读的, 
皆面朝黄土、埋头跋涉,偶尔仰望星空,对未来 惊鸿一瞥,也权当为现状谋取出路。然而从何 
时开始,这样的状况在悄然改变? 从2014年那部引发全民热议的科幻电影 《星际穿越》开始,就连街边巷口下棋的大爷大 叔都在谈论维度和黑洞;再到2015年引发激 烈讨论的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新闻,身患绝症的 儿童文学女作家在转身迈向死亡时作出了她 的最终选择,那选择充满勇气,有着不计失败 只身赶赴未来的果敢,更充满想象,甚至比她 任何一部作品都来得迷人;015年中国科技热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里继续发酵,创业人群 中科技比重越来越大;又一届腾讯科技大会低 调宣传却一票难求,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 创造者们谈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科技、 
太空旅行探索,也畅想着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的未来,“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今天的中 国这样,从官方到民间充满了对科技创新的追 
当我们谈论科幻时我们谈些什么
27 

求” ;《饥饿游戏》《明日世界》《移动迷宫》《火 是互联网浪潮翻卷而至前的徐徐海风,是未来  星救援》等好莱坞科幻大片继续扎堆中国,再 对想象的一次小小奖励。不济也能赚到回程车票,事实上从2009年 那个时候,当我们谈起科幻时,大部分人 甚至是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 《变形金刚》《20l2》《阿凡达》在中国创造了一 是在谈文学,组奇迹开始,中国科幻电影市场就始终是吸引 “科幻小说”是当时中国社会里“科幻”的主要 全球影视资本的肥美之地,甚至有人推断“中 载体,是人们释放未来渴望和想象能力的主要 
国已经拥有全世界位列三甲之内的巨大科幻 战场。“科幻”还只是文学里的一种类型,它与 市场”@。未来学@早已被引入西方国家的大中 爱情、推理、乡村、官场平行,而且比后者更小 
学校课堂,为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大 众更孱弱,是文学这个老父亲的幼子。 量科幻小说被当作未来学教学的教材,今天这 
在中国学校教育中也不再是新鲜事。《失控》的 作者凯文凯利不久前来中国宣传新书《必然》, 传统媒体波澜不惊,互联网上则狂潮不断,朋 友圈充满了转发和点赞,不少人慨叹,这是个 分分钟需要脑补的时代。 
对科技和未来的持续热情在这个国家一 二线城市中青年人群里加温再加温,虽然科幻 文学不是科普文学,也并非预言小说,但这种 年龄不过两百岁的年轻文学样式已经成为某 些特定人群共有的文学标签。sF粉们隐藏在 哪些角落呢?他们职业不同,可能是互联网公 司的程序员、小编辑,乃至管理层,也有可能是 研究员、大学教师;他们年龄不一,从在校学 生,到年龄不算小的机关公务员;地理坐标分 散,东南西北、沿海内陆,当然主要集中在城 市。如今,在人人行色匆匆的地铁里,你无法 再像从前识别纸质书封面般在小小的移动端 屏幕上识别某些阅读人群,科幻迷们就潜藏在 现实的大军里,对虚幻世界、未来,以及想象的 渴望仿佛淡淡的雾般,渗入这个国家现实的壁 垒,抓不到摸不着,却改变着我们的视野。 
想来有人会问,类似的热情似曾相识吧?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热吗?还记 得1995年后的科幻复苏吗?好吧,你不是sF 粉哪会在意这些,或者你太青春都未曾经历。 但总还有人对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有模糊印 象吧,《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道60分的作品 题足以改变大部分考生的命运。那一年,充满 想象力的孩子有福了,“白日梦”从未如此光明 正大地得到嘉许,爱做梦的孩子奋笔疾书,那 128文化观察 
然而时至今日,“科幻”正在被完全不同的 
眼光去打量。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对科幻小说 
着迷?为什么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sF迷在从 事了一天枯燥的日常工作后,会花大量的时间 
阅读这种想象文本,甚至有人还是跨越了太多 专业藩篱,硬着头皮一点点咀嚼那些完全看不 
懂的量子物理学、天文学、网络科技甚至生化 知识?或许两个词就可解释——“满足感”与 
“希望”——如今的“科幻文学”不再是为生活 锦上添花的瑰丽想象,而直接触及当下生存现 实,它明了我们对现有秩序以及某些制度的不 满,直指病灶,用一种想象的方式提出了别样 的解决途径。不似奇幻文学般只是一种宣泄 渠道,科幻的想象基于科学,所以令人更有希 
望。 在英语科幻文学中,科幻从来与政治紧密 
相连,在华语科幻界,近年来,刘慈欣、陈楸帆、 刘宇昆、刘洋等一批年轻的科幻作家让科幻紧 
接地气,具有强烈的隐喻和批判,令读者在幻 想的脉搏里明晰地听到未来心脏跳动的强音。 
在文学层面,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是迥 
异于“主流文学”的概念,前者对后者有太多理 
念上的颠覆。 
“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一种文学,能够对 我展现宇宙的广阔和深邃,能够让我感受到无 数个世界中的无数可能性带来的震颤,在当时 现实主义的黄土地上,那种文学与我所知道的 
文学是如此的不同,以致我根本不相信她的存 在。当我翻开那本书时,却发现那梦想中的东 
西已被人创造出来。 “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 

当我们谈论科幻时我们谈些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