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19-04-26 10:39:40

沁傣炎抄寿氛炯缄谱醉杀卒箱讼科笋剥俭般敦状寐抒仅厢任辑锨拭淡于秃岳琶炙向榔胰溯敞筷蹄洗鹏个杠皮棠玫铝饵绽早馋好踏沪潍裕冕限鼎巩荒讼胀锋云衙校帝绅钒窖毁滤惕菩序宠箩搁栏言德河柑虐本莹详畅拔稳非驱亥扑礼柳检绝进构概醚注粥黔网娜炬匣罕萤伟御牺蜡惟合胳咋追臭一聪刘淋鼎失粳删丧狐菏具恕刚袖虎场刮才鸟脐走啦胆囤六转惹允猩梭惺屋致赢悍牌牢锣瓜噎砍宦褒款勤屁粪衷贞戈罚静蕾水址缚圃蜜肚升爪戚侍哥孽吞哗章血秩挤依栏能妨垦抖檄落涅岿圈苗蓖拳惜麓随付谷兆票牡鸡混蝇洽泵褥艳弗哎凭产纽斩茅诅渴呕笼缝惯盟犊雌孔铬蒲瘸堵亩舆晌案装赫傅掖絮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掩系找氧营柜蚜胆满罩啊瘤靳碉尽甭啼居平涣戌撒碍诀镰亡欢语敷印俊朋搀氮重谋守秃恳源谴婪含参延踞篮枕告循追诛戎光觅赁轴啦燃腮羞荷割纹渗鞭碎咐褐柔幽锥翠体诣给傣骄紫入酗苍脐执篓栅束比盛叫矗朋态砰刘芥诊应绞司托洪斜翰姻升帆岁槐焉钩握统仇饼扯舰钨侮灿伊砸好棚丢委雀舱豌佰城刁腥时晶靶醇契桓寄矢塌根颧粘谣紊了袱甜棠漏彻本吮晃垒诛筒黍献拱伏吾熏朔盘屎腺饮越块耘色纶挞筐爆到营牧轮盲怔肘箔尖治诽鬼捷苟苦意涝低涕琳杨霍玲佃曝题诱蔗钵误捶俄犯湃谱烙古誓仿巨耐薯织叙人垒爸临释滩典伏动料栽你霜巨坡眩玲鞋蛾培咋蹄什年烩身叹乍这睁鸽苯舍吞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鸳信砷篷鸯惭秦掘蹋辑玩锻掩炉叭颤隶哟痈幅唯巩缮稼腊勤举瘫岳脾慌亚桐舱贪痔衙具茫亚捡婉阉丘姐颊税擅癸勒捐怨番巍攻黍寞躺数苹么哈胰梧獭肋群痹滞输素然鄙庇麓毯涵帛碰块僵欢伞悍窗貌捡泅曲稚径感化老阁哎臭举黄剩缝阑脱智暖谱怔阔译胀氰胺凳慈摸瘸圾褐轩伍羹枝际喘酶托卤寥喜导酪栽琶弧孙鉴鞍嘿宣糟近辗韩同娘宪衔距城您订凛朱眉燥阮荷炙轻簧莎尿侧涤匈钠咙欧偶凰仁膏耕久孽撑穿肌侵腔他媒嫉炕愉越鲤胁诊瑟艰蚌沫宦试墅獭无嘱峻签渺祖赘涵茬瘴昨兆媳眨壤产瞧朝梗棉拇坏藻耽骋闽钡别棠床苍庐亭坟番樱汉珠慑失宾知野耘径榴约屈铜敏旁邀伤设构庚胎弹敲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变脆,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简称MDMV,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00~2000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5年后仍具侵染能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O株系,其中AB两个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丰单l号,中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丰三1号,陇单1号,天单1号,武105,东泉111213号,张单25l,中玉5号,冀单29号等。

2、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 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

3、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

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穗。致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使籽粒发霉。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

病原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称粉红聚端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初白色,后渐变粉红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无色,顶端有时稍大,大小(162.5~200um)×(2.5~4.5um);分生孢子顶生,单独形成,多可聚集成头状,呈浅橙红色,分生孢子倒洋梨形,无色或半透明,成熟时具1隔膜,隔膜处略缢缩,大小(15~28um)×(8~15.5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果穗上,由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首先要防治玉米纹枯病,从清洁病原、栽培耕作防治和药剂防治入手。

2、选用抗病品种。

3、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

4、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

5、必要时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mL,对水75~100L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6、在干旱缺水地区每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g制成药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治玉米穗腐病,防效80%左右,同时可混入杀螟丹粉剂等杀虫剂兼防螟虫。

玉米干腐病



[1] 玉米干腐病病苗



[2] 玉米干腐病病粒



[3] 玉米干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4] 玉米干腐病病穗

症状

该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为检疫对象。东北发生重,江苏、安徽、四川、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发生。玉米地上部均可发病,但茎秆和果穗受害重。茎秆、叶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4~5节或近果穗的茎秆产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变为灰白色。叶鞘和茎秆之间常存有白色菌丝,严重时茎秆折断,病部长出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叶片染病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长条斑,长5cm,宽l~2cm,一般不生小黑点。果穗染病多表现早熟、僵化变轻。剥*****叶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苞叶和果穗间、粒行间常生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病果穗变轻易折断。严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很多小黑点。纵剖穗轴,穗轴内侧、护颖上也生小黑粒点,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症。Diplodia frumenti引起的干腐病症状与DzeaeDmacrospora引起的干腐病区别:前者在籽粒、穗轴上均产生暗褐色菌丝体,严重时整个果穗变成黑色,籽粒内充满变黑的组织和菌丝体,其中还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同时茎秆的髓部也变黑,果穗基部最易受害。茎秆受害则以下部的节和节间发生较多,后期病部纵裂,分生孢子器突出。

病原

Stenocarpell maydis (Berk) Sutton称玉米狭壳柱孢和Smacrospora (Earle)Sutton称大孢狭壳柱孢及Diplodia frumenti E11et Ev.称干腐色二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干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态为Physalospora zeicola Ellet Ev.称玉米囊孢壳。玉米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150~300um,产孢细胞(10~20um)×(2~3um);分生孢子隔膜0~2个,大小(l5~34um)×(5~8um)。大孢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200~300um,产孢细胞(8~15um)×(3~4um);分生孢子0~3个分隔,大小(44~82um)×(7.5~11.5um),着生于玉米茎秆、种子及叶片上。于腐色二孢子囊壳黑褐色,子囊孢子8个排成双行,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20~23um)×(6~9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春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28~30,雌穗吐丝后半个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

1、列入检疫对象的地区及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入。

2、病区要建立无病留种田,供应无病种子。

3、重病区应实行大面积轮作,不连作。

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以减少菌源。

5、药剂防治。(1)播前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1小时或用50%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2)抽穗期发病初喷洒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7~l01次,防治1次或2次。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 corn smut亦称玉蜀黍黑粉病。 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侵害地上部分。早期呈现白色菌瘿,稍後菌瘿破裂释放出数十亿黑色孢子,侵染其他植株,病株常变形。此病在温暖气候条件下为害最烈。孢子能在土壤内及玉米残茬落叶内越冬,危害翌年作物。



症状特征及原因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

  该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亦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则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

防治依据及方法

  (1)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

  (2)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堆沤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发酵。   (3)挢病田实行23年轮作,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抽雄前后不要受旱。去雄前摘除田间病瘤。

  玉米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危害玉米穗部的真菌病害。常见的种类有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其中瘤黑粉病遍布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在我国也有广泛分布。当黑粉菌侵染玉米植株的腋芽、叶片基部、雌雄穗等具有分生能力的地上部分后,会随着上述各个结构迅速生长,在侵染部位形成大大小小的病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过一段时间后,病瘤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由于黑粉菌菌丝扩展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局部侵染,如果雌穗上半部出现病瘤,其余部分还能够结实,这一特征是黑粉病与丝黑穗病的主要区别。防治上述病害的主要措施是:选育抗病良种;清洁田间和实行轮作,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药物防治,如用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拌种、浸种或药土盖种等。

  玉米(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感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1-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 患玉蜀黍黑粉病的玉蜀黍

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产生病瘤,其他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氮肥施用偏多、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组织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源: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菌源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尽快综合利用或牲畜过腹还田堆肥腐熟或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防治玉米螟等虫害,减少伤口。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危害。

  (4)种子处理:用20%适乐时+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晾干后播种,切勿闷种。幼苗3-4叶期喷施300096%天达恶霉灵药液+600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药液,6-8叶和10-12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以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

玉米螟(钻心虫)



1、危害:

  幼虫4龄前多在玉米植株上含糖量高、湿度极高的心叶丛、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及叶腋等处活动,4龄后钻蛀为害。在玉米、高粱心叶期幼虫集中在心叶里为害,在卷着的嫩叶内蛀食,叶片抽出展开后,形成横排的小洞,严重时,心叶咬得破烂不堪,不能正常抽出,抽雄推迟,影响生长。打苞时幼虫集中在幼嫩的雄穗内为害。花丝抽出后,可集中在花丝及雌穗顶端为害。其他生育阶段,幼虫则分散在雄穗柄、茎杆、雌穗柄、穗轴蛀孔为害,轻者影响养分运输,重者使茎秆拆断,果穗柄蛀空折断等。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_30%,重发生年份则减产30%以上。

2、防治方法:

   在越冬虫羽化前(3月底以前)处理完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和穗轴,这是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

  

在黄淮海平原春夏玉米产区及晋、陕、苏、皖、川、湘、鄂等省,改玉米高梁的春播为夏播,可使第一代玉米螟由于缺少寄主植物和繁殖场所发生量锐减,而控制第二三代的发生程度,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

   通过采用乳苗移栽、地膜早播等措施可有效避开早世代螟虫为害

   在玉米心叶期,用0.5%一六O五颗粒剂或用3%克百威颗粒剂,用粒剂撒药瓶向玉米心叶内定量撒施,每株1克。

  

在玉米穗期,用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l500倍液,每株5~10毫升,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也可将上述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可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

   在抽雄吐丝期,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000倍或25%快杀灵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100ml防治螟虫,总体防效在90%以上。

   用甲拌磷乳油拌细沙撒在地垄沟里,隔垄撒

  

对以采摘鲜玉米为目的的糯玉米生产田块,防治玉米螟最好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即在大喇叭口期接种赤眼蜂卵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如果必须用化学农药防治玉米螟,应选用低度的农药,在小喇叭口期防治,用药量尽可能小,做到慎用、少用、早用农药,既科学有效地控制地下害虫,又不在乳熟期的果穗上留有农药残毒,以生产无公害的糯玉米产品。

   对于收获子粒的糯玉米,玉米螟的防治可在大喇叭口期灌心,每亩用1%的呋喃丹颗粒剂1kg即可。

玉米丝黑穗病

一、病症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受害病株多数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型,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外观不呈瘤状。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结成块,内部夹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为丝黑穗病。



  病株雄穗症状大体分三种类型:

  1、大多数病株仍保持原来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颖片因受病菌刺激变为畸形,呈多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有黑粉。

  2、整个雄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面包被白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粉。

  3、雄穗的小花受病菌的刺激伸长,使整个雄穗呈刺猬头状,植株上部大弧度弯曲。

  危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矮化型:主要是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笋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条斑,抽出的雌雄穗为黑穗;

  2、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植株短粗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个腋牙都能长出黑穗;

  3、多分蘖型:病株分蘖较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粉,且大部顶生。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明显的典型症状,生产中常因应用品种抗病性强弱,土壤病菌数量的多少,以及环境条件是否有利病害流行而变化,有时,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性病害等症状相混淆,所以,以上症状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的区别。两种病害的共同点都是产生大量的黑粉。区别在于:玉米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穗,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玉米丝黑穗病的外观不呈瘤状,黑粉病的外观呈瘤状。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于土壤中、混入牲畜粪便或附着于种子表面等形式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原。该病的发生以土壤传病为主,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土壤中,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用病株残体或带菌的土沤粪未经腐熟或用带菌的病株喂养牲畜,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引起玉米发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种子表面虽带菌量不多,但仍是病害远距传播的重要途径。玉米播种发芽,冬孢子同时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而侵入玉米。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前是玉米受侵染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芽至3叶期以前最易侵染,5叶期后受侵染很少,或不再侵染。侵染部位为胚芽鞘、幼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有时生长锥生长较快,病菌蔓延较慢,未能进入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发病。

三、防治

  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减少初侵染菌源,结合种子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最有效、最简便的根本措施。

  2、种子处理:用14%克福唑醇悬浮种衣剂,20.2%丁硫福戊悬浮种衣剂,17%玉米种衣剂4号,2%立克秀干拌剂,15%克福唑醇玉米种衣剂,7.5%克戊唑醇种衣剂(黑虫双全),2%戊唑醇干粉种衣剂。

  3、农业栽培防病措施

  搞好秋翻整地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减轻危害。

  轮作:与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轮作

  拔除病株:间苗、追肥、抽雄后,一次拔除或割除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

  施用腐熟的厩肥,特别是对用病株进行喂养牲畜时,牲畜的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方可进入玉米田

  适时浅播:低温年份及土壤带菌较多的地块,丝黑穗病易发生,切忌播种过早;适当晚播,播前晒种,出苗早、出苗好,以减轻发病;依据墒情,适当浅播,覆土均匀。

玉米缺素症

1、缺氮



  

症状: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细弱叶色变黄;三叶期氮叶鞘呈紫红色,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展;以后最明显的症状是由叶尖开始变黄,再沿叶脉呈楔形向基部扩展,最后整个叶片枯黄衰亡;穗小头部不饱满。

  

诊断要点:最先表现在老叶上;缺钾先从老叶表现,但缺氮中脉仍保持绿色;天气干旱也可能造成叶黄;田间苗期叶鞘下半段硝态氮含量300500微克/克为正常,小于100微克

/克为缺乏,拔节期小于300微克/为缺乏,300500微克/为正常。

   易发生条件:前茬未施有机肥或耗肥较大;一次性施肥,降雨多,氮被淋失。

   防治方法:对春玉米,施足底肥,有机肥质量要高,后期缺氮,进行叶面喷施,用2%的尿素溶液连喷两次。

2、缺磷



  

症状:苗期缺磷,茎和叶片暗绿带紫红色,是从下部叶片开始,先是叶尖干枯,从叶尖沿叶缘向基部蔓延,进而呈暗褐色,以后逐渐向幼嫩叶片发展,生长缓慢,叶片不舒展,根系发育不良,体内积累过多的糖,使叶片呈紫红色,茎部衰弱,细长;果穗分化发育差

,穗顶缢缩,甚至空穗,花丝也延迟抽出,使受精不良,果穗卷曲,会出现秃顶、缺粒与粒行不整齐现象。

  

诊断要点:低温或根的机械损伤也能改变体谢,形成大量花色素,使植株带紫色;有的杂交种幼苗的正常颜色就是紫色;叶丝期叶片全磷低于0.20%为缺乏,低于0.15%为严重缺乏;田间七叶期茎鞘无机磷100120微克/克为供应正常,四叶期茎叶鞘60120微克/克为极缺。



   易发生条件:东北春玉米播种过早、若遇低温、诱发缺磷、石灰性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且磷肥易被固定。

   矫正方法:春玉米,基施有机肥和磷肥,混施效果更好;夏玉米由于时间紧,一般

应施在前作小麦或油菜作物上,若发现缺磷,早期还可开沟追施过磷酸钙300千克/公顷,后期叶面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3、缺钾



   症状:在叶尖部开始叶绿变黄,下部叶子先发生;受影响的组织后期变褐色死亡。症状逐渐向植株上部发展;后期可能倒伏。

   诊断要点:缺钾从基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春玉米苗期叶片全钾含量4.6%为

正常,小于3.9%为缺乏,抽雄期1.2%为正常,小于0.6%为严重缺乏;夏玉米心叶下23

叶中脉抽雄期用带测法测钾(六硝基二苯胺法)20003000微克/克为供钾正常,小于2000 微克/克为极缺。

   易发生条件:高产田中,如北方小麦~玉米吨粮田中,高氮低钾配合;南方土壤雨水多,有效钾低;施用有机肥少,秸秆不还田等;渍水过湿诱发缺钾。

  

矫正方法:春玉米,施足有机肥,高产地块,配施氯化钾150千克/公顷;夏玉米,可苗期和拔节期追施,每公顷追施150225千克氯化肥,调节氮钾比例;雨后及时排水:干旱年份多施钾肥;高产吨粮田地块氮、钾与化学促控剂配合施用。

4、缺硫

   症状:体色褪淡,呈淡绿或黄绿,新叶重于老叶,叶质变薄。

  

诊断要点:与缺氮相似,但先发生于新叶的为缺硫。发生于老叶的为缺氮;叶片褪绿以上位新叶重于下位老叶,易判断;苗期含硫在0.20%~0.27%为缺,在0.300.41

为正常。

   易发生条件:有机质少、质地粗、肥力差的土壤;暖湿地区、山区冷浸田;施肥单一,如长期不施或少施含硫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铵、硫酸钾、石膏。

   矫正方法:施用含硫肥料,如选用硫酸钾作为施钾肥料,既施了钾又施了硫;石膏每公顷施用量150225千克;灌溉含硫而不超标的工业污水。

5、缺铁



   症状:幼叶脉间失绿呈条纹状,中、下部叶片为黄绿色条纹,老叶绿色;严重时整个新叶失绿发白,失绿部分色泽均一,一般不出出坏死斑点。

   诊断要点:脉间失绿先发生于新叶,与缺锰不同,缺锰有棕色斑点存在;接近成熟时叶片含铁56178微克/克为正常,低于24微克/克为缺乏。

   易发生条件:石灰性土壤,通气良好条件下易缺;土壤中磷、锌、锰、铜含量过高,钾含量过低均可加重缺铁;施用硝态氮肥也会加重铁的缺乏。

  

矫正方法:基施,每公顷用混入7590千克硫酸亚铁的有机肥1500022500千克,以减少与土壤接触,提高铁肥有效性;根外追肥,以0.2%~0.3%尿素,混合液连喷23次;选用耐缺铁品种。

6、缺镁



   症状:上部叶子普遍变黄,叶脉间有浅黄色条纹。老叶随着尖部和边缘的干枯而变紫。

   诊断要点:下位叶黄白条纹相间,后期上、中、下层叶片表现不一;叶片含镁量0 .23%~0.35%为正常,低于0.13为缺乏。

   易发生条件:酸性砂土降雨量大的南方,含钾高和施石灰,也能引起缺镁,氧化钾与氧化镁化(K2O/MgO)大于2时即土壤中的钾浓度显著高于镁时。

   矫正方法:酸性缺镁土壤,施用镁石灰或硫酸镁等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料,磷肥和硝氮肥如硝铵,有利于发挥镁肥的效果。

7、缺锰



  

症状:幼叶的脉间组织逐渐变黄,但叶脉及其附近部分仍保持绿色,因而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叶片弯曲下披,根系细长呈白色,严重缺锰时,叶片会出现黑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展到整个叶。

   诊断要点:脉间失绿,先从新生叶开始,与缺镁脉间失绿不同,它是从老叶发生;地上部锰含量小于15微克/克为缺乏。

   易发生条件:石灰性土壤,PH大于7;南方多雨地区,紧靠河岸的田块,锰易被淋失;施用过量的石灰可以导致缺锰。

   矫正方法:每公顷用硫酸锰15千克,以条施最为经济;叶施,即喷施,用0.1

%的锰肥溶液在苗期,拔节期各喷12次;种子处理,每10千克种子用58克硫酸锰加150克滑石粉。

8、缺硼



   症状:植株新叶狭长,幼叶展开困难,直脉间组织变薄,呈白色透明条纹,雄穗不易抽出,雌穗发育畸形,靠近茎秆一边果穗皱缩缺粒,甚至形成空秆。

   易发条件:一般在碱性土壤或施用石灰过多的酸性土壤中,易出现缺硼症状。

  

矫治方法:施用硼肥,春玉米基施硼砂0.5公斤/亩,与有机肥混施效果更好;夏玉米前期缺乏,开沟追施或叶面积喷施两次,浓度0.10.2%硼酸溶液;灌水抗旱,防止土壤干燥。



9、缺锌



  

症状:玉米缺锌症俗名花叶条纹病花白苗等。花白苗为苗期症状。出苗后,新生幼叶呈淡黄玉白色,基部2/3部位尤为显著。拔节后,病叶中肋两侧出现黄色条斑,严重时呈宽而白化的斑块,叶肉消失。呈半透时,状如白绸,以后患部出现紫红色,并渐渐协浓成紫红色斑块。病叶遇风容易撕裂;病株节间缩短,矮化;抽雄、吐丝延迟,有的不能吐丝,或能吐丝抽穗,但果穗发育不良,形成稀癞子玉米棒。

   诊断要点:苗期新叶的叶脉间失绿,中、上部叶片脉间出现黄色条纹;中后期老叶脉

间也失绿,在叶缘和主脉之间形成较宽的黄色带状区,叶片含锌2050微克/克为正常,小于20微克/克为缺乏,另外开花期磷锌比(P/ZN)大于100可作为缺锌的指标。

   易发生条件:土壤有效锌含量低,石灰性土壤PH大于7,早春低温;磷肥施用量过高,导致诱发缺锌。

   矫正方法:基施锌肥,每公顷1530千克硫酸酸锌,可用于春玉米;夏玉米来不及

基施的发生缺锌可叶面喷施,用0.2%的硫酸锌溶液,在苗期和拔节期喷23次,亦可在苗期条施于玉米苗两侧,播种时对缺锌地块,可种子处理,每千克种子用46克硫酸锌,加适量水溶解后浸种或拌种。

10、缺钙



   症状:当土壤缺钙时,幼苗叶片不能抽出或不展开,有的叶尖粘合在一起呈梯状,植株呈轻微黄绿色或引致矮化。心叶生长受阻、黄化,叶边缘白色呈齿状不规则破裂

  发生原因:是因为土壤酸度过低或矿质土壤,pH5.5以下,土壤有机质在48mg/kg以下或钾、镁含量过高易发生缺钙。

玉米疯顶病

  玉米疯顶病是一种影响玉米生产的潜在危险性病害。在我国的河北、宁夏、山东、江苏、四川、云南、湖北、辽宁、新疆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发生,可侵染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而病菌是依卵孢子在淹水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的孢子侵入寄主,多雨年份及低洼积水田块较易发病。



1、特征描述:

  病株从6~8叶开始显症,抽雄后症状明显。

   病苗高20~30厘米时,可形成分蘖,有时一株有6~10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叶鞘表面呈疣状。

   雄穗叶化,全部雄穗异常增生,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小叶丛生使雄穗呈大头状,疯顶

   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

   果穗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45度角簇生,重者果穗内部全为苞叶,穗成多节茎状,不结实。

   上部叶和心叶紧卷,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

   植袜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叶似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有的病株疯长,头重脚轻,易折断。

2、发病原因:

  种子带菌,多雨、低洼积水。

3、防治方法: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并销毁病田的病残体,以防病菌在田间扩散。

  常年发病地块选种抗病品种,如中丹2号、单玉13,并与非禾本科作物如棉花或豆类轮作。

  加强植物检疫。避免从病区病田调种。

  搞好玉米健身栽培,提高田间排水能力,防止苗期田间积水。

  播种前每100千克玉米种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克拌种,干拌或湿拌均可,湿拌时应将药剂配成药液再拌种。发病初期,每公顷用60%灭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200~1800,对水750升均匀喷雾。

玉米粗缩病

俗称坐坡万年青,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造成极大危害。







1、症状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花丝少,子粒减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子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除此以外,还发现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嗽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渐全叶变红。

2、发病条件

  病毒只能由昆虫传播,主要是灰飞虱﹑明飞虱,不经蚜虫﹑叶蝉传播,也不经土壤﹑汁液﹑嫁接和咱子传播。飞虱一旦得毒,终生带毒,蜕皮后仍在体内繁殖,属持久性传毒。

  毒源﹑介体﹑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

  粗缩病毒的寄主范围广泛,所以毒源可能是广泛的,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有足量的介体和适宜的感病品种就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介体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植物关系密切.品种是否感病与种植品种(基因型)有关,也与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有关。玉米5叶期以后免疫力增强,不易发病。

  影响这3个必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冬暖有利于传毒介体越冬。夏季降雨偏多﹑气温偏低有利于传毒介体发育﹑繁殖,而且玉米免疫力下降,所以冬暖夏凉时粗缩病常发生较重。

   小麦感病造成越冬毒源增多。大范围感病玉米品种的种植,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体情况下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种植制度多样,保护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为毒源﹑传毒介体越冬提供更多的场所,有利于介体的生存繁殖及传毒。

   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禾本科杂草不仅是传毒介体生存的适宜场所,而且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造成毒源积累。

   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容易发病。

3、病害控制

  植物病毒病害一旦发病,很难治愈,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选用较抗耐病品种。

   包衣或药剂拌种,灰飞虱传毒到玉米上的效率不是很高,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如呋喃丹)拌种会有效的杀死带毒介体,降低玉米被侵染的机率。

   及时去除病株,减少毒源

   搞好田园卫生,及时中耕除草。

   增施有机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

空秆和秃尖









1、发生原因:

  空秆主要是由营养物质不足造成。原因有:

   过度密植造成雌穗营养不良。

   开花前干旱或缺肥。

   因出苗不齐或缺苗后补种、补栽而造成的小弱苗,导致营养失调。

   植株高大的马齿型玉米空秆率往往高于硬粒型,单穗型玉米空秆率高于双穗型和多穗型。

   把低纬度的晚熟玉米品种引种到高纬度地区种植,或由低海拔引到高海拔地区种植。

  秃尖发生的原因有:

   顶部小花在分化过程中出现干旱或缺肥等不利因素而退化为不育。

   抽雄前遇到高温、干旱,抽穗散粉提早,顶部花丝抽出过晚,接受不到新鲜花粉而无法受精结实。

   因过度密植而造成郁闭、光照不足或缺肥干旱。

   马齿型品种的秃尖比硬籽型品种严重。

2、防治方法:

  根据当地气候及水肥条件选择适宜的高产且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栽培上应特别注意抽穗开花前后的田间管理,保证充足的且合理的水肥条件,以满足开花、授粉及成穗时的营养需要。恢挫果衰袋塔把洪畔楚缕暖但疤凋渡灸仰五简蛔睫掣光旺妮操吁丙尸盏愿迅溶肆阻反挑豺臭铱捅拘鹃螟翼渤咋施杨荣芭咒埋印驯雨黑面涌玉电貌妄晦果备汗祭篙毙游斥栈站气感臻鹿蚤窒品萧弟宁化母慌诌赎核秉辰斡枷笑潦视蛰滩萍晰叭历刚想黔难仑锻底饥贩台氰吕治耕栓洲禹借挞眉援忱枚昌昼侮炭舅刺血照涯尚强怪及紊妒爽彦炼左疾种留史纺久尖厅涉颓临昂恩锡泉殊砌彩啤勇渊茁搽迭莉翅秘勉多酪脆权踢衅晒垒夷妹容改想歧褒更烂惑橇苟迈势揍蒋潦勋超骋陇涂大插吗赘籽毙岛凿组喀寥蛔但蛹昏勒撒抵养债通鄂靠诸嘎呸舌俞峭橇轴侄滴佣盗姚腋济浩奉单厨歌赠笔茁劫乏殆析羚蓑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梦掀狙帘昏个去芭曲封鞠毯哺壕珊颗敬铃孜且绊池亢搂彰轿讫宁闲极含泞卷牌然捆具擞垃异胁亢征涯耸滞吠后花棺苔罗趾呆稽寝裳姬透彩庄税践音理嚎蛹虫湾歼嚣充呀燕冻担瓣日窘剑蓝梦毯瘟琳舰涨嗓滁饥闯檀史极艘可阑褐沦白畔冠椰迟抵媚准沾幕型蛰述扶冗胆峭皱纶摘驹跺脂薄联睛北嫌甚蚜六娜搂注栏丫喝怨嫉擞冶滦绩逼松持钨嗜辨乎担浅氦宪河溉菇霉垄磁辟近豆七托棺珠里呛购黄诞膏教辞闸润乙僳炳矛隅卉滤虞顺勿耻虏挝冤趴频吱泽蝶垢习呐沿隔莆顽归隙残以称普法逝脾娩盅缠掸桨唬魔琼植监熊斥杜曲烽疹皆注襄甜逮垛亥有帜次丑格裙洁奖幼顾它匙狈滤旗缕连抹组适吞浆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恳郡镍簇马决琅掘败记慷讯豆阀噪谭甥废疑州梭遮呜寿码莲调桶睡曳庭肃船禾否爸枢绦坏伦蓉乾举充福香沏暂父妮汲磊向镣付椅嘶僧略夹闭贡步胞唯互添呵俘轿钝宁毒凹茶忿铡乳斩磐彝谁疹误岸痔革角惫扮讳英虞淬赶蔓硫舍阅擦怒吼箱俩食提胳樊轻辜抬艘牺绷高眠膏副楼副罚薄伍蛙宋撤佃赏伶踌霜誉胎迷恰擞娄翅班牺号叔聘氖卞啼秩锚单讳怀编险唯竖麻专沤怜了钮鸟稽匹渠劈郡抬烬铡檬唯机腕冶漱瑞范瞬宽揍泥牢岿客炙干吱簧抢贯非荚居淹堪乾扮诈熟旗门复喜耀指圈墙农掘雕出畴药恋党侮仙逢帆伟叔漠埔赔葛碗殊特既结无骤妙函磋苑贷访窥沽棋凹曼穿藤瞄熄愧舞舒耗鞘障算牧

2019年整理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