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欢迎你 …

发布时间:2014-09-26 09:05:4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丰富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为满足社会尤其是学校、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公务机关、外事部门、文艺团体以及基础教育的需要,本专业注重培养硕士生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之既掌握本专业特有的研究方法,又了解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并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毕业生应该具有独立承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题、独立从事该专业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能力,或成为基础教育中具有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硕士生除了专业学习外,还须注重其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熟练地运用电脑,并且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

中外文学关系:本方向致力于中外文学比较,从中外文学作品异同中凝练和概括出文学发展带规律性的因素。坚持运用比较文学理论的方法,如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等阐释中外作品,为当代文学批评和文艺欣赏提供比较性的参照。

比较诗学:本方向着重于中外文论的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原理、范畴、标准、文学批评的概念、原则以及具体作品的评论的比较和互相阐发,以寻求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世界文学:本方向着重于世界各民族文学史的梳理,致力于具有不朽价值的世界名著的研究和对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著名作家的研究。目的是对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性的把握及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

中国抗战文学与外国文化:本方向着重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抗战文学中的外国文化渗透、中国抗战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同构异质关系的研究,从而探寻世界开放性体系形成的中国抗战文学的价值及意义。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本专业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1.指导教师负责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完成学位论文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由学科统一组织。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日常管理工作。

2.课程学习与研究课题、科研论文、实践教学相结合

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研究课题和科研论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培养其各种实践能力。

硕士生在培养过程中,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适当参加导师的学术研究,以及进行学术访问、外出游学和参加本科教学实习等环节。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分23学分,选修课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六、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

每位硕士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者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2.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在导师(含中学教师)指导下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其工作量约折合讲课学时16学时,其中讲课至少6学时,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计1学分。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必须出具实习单位的讲课学时及成绩证明。

专业实践:硕士生可到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公务机关、文艺团体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硕士生必须出具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实践证明及评定成绩。

3.社会实践

硕士生结合专业特长,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生最好能够结合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4.学术创新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10次以上,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学术创新活动内容包括: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加学科举办的学术研讨(SEMINAR),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工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明确任务的学术性调研等。为便于检查,每位研究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须建立个人学术活动卡片和相关证明材料。学术创新活动由学院和学科负责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七、中期考核

根据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的中期考核,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对各方面不合格者,或劝其退学,或要求其延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具体操作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

八、学位论文工作

1.选题

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现状的前提下,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选择尽可能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研究课题选择可以多元化,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等,但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

2.开题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在所选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包括如下内容: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计划进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开题报告必须在文艺学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开题报告旨在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完成。

3.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格式要严格按照学校的硕士论文规定执行,字数不得低于3万字。

在内容和质量方面,学位论文要体现硕士生对文艺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要体现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尤其要体现将所学理论方法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文学文本和理论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

4.学位论文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在提交答辩前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为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杜绝敷衍了事的现象,学位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不得晚于第五学期期末,否则指导教师有权利拒绝接受。另外,实行论文预答辩,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硕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个月,向导师及有关专家全面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正式提交(每年41日前)后,实行校内外专家盲审评阅、随机抽查盲审制度,盲审通过后才能进行答辩。关于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5.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文艺学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硕士生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硕士生署名第二作者。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学位课程达到70分及以上者),获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十、主要阅读书目

()书目

[1](法)洛里哀,傅东华,译.比较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1.

[2](法)梵·第根.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美)乌·韦斯坦因.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4](法)基亚.颜保,译.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5] (日)大幸男.陈秋峰,译.比较文学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6] .中西戏剧比较教程[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 (罗)亚历山大·迪马.谢天振,译.比较文学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8] 曹顺庆.比较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9]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0] 曹顺庆.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 古添洪,陈慧华.比较文学的恳拓在台湾[M].香港:东大图书公司,1976.

[14] 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5] 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 金克木. 比较文化论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4.

[17] 朱光潜.诗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

[18]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9] 叶维廉.比较诗学[M].台湾: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

[20] 〔美〕R·韦勒克,沃伦.刘向愚,译.文学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1] 曾小逸主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2]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3] 赵毅衡.远游的诗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4] 张汉良.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6.

[25] 严绍.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6] 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7] 〔美〕R·韦勒克.丁泓,余徵,译.批评的诸种概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

[28] 杨武能.席勒与中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29] 李明滨.中国文学在俄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30] .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31] 乔德文.东西方戏剧文化历史通道[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32] 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3] 孟庆枢.日本近代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34] (日)山田敬三.吕元明,译.中日战争与文学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5] 范伯群,朱栋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6]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7] 徐志啸.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5.

[38] (日)伊藤虎丸.鲁迅,译.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9] (美)厄尔·迈纳.王宇根,译.比较诗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0] (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41] 乐黛云.张辉,译.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3]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44] 靳明全.区域文化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5] 靳明全.重庆抗战文学论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6] 靳明全.重庆抗战文学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7] 靳明全.重庆抗战文学与外国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8] 靳明全.重庆抗战文学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49] 靳明全.中日学者抗战文史研究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50] 靳明全.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

[51] 靳明全.攻玉论关于廿世纪初期中国文人赴日本留学的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52]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兴起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二)期刊

《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美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小说月报》、《散文选刊》、《诗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美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小说月报》、《散文选刊》、《诗刊》、《抗战文史研究》等。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欢迎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