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发布时间:2020-10-02 01:47:49

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二十七章 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难点: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应用

271 二次函数

本节知识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正方形边长为acm),它的面积scm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厘米,则面积增加y平方厘米,试写出yx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1 m取哪些值时,函数是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若函数是二次函数,则

解得 ,且

因此,当,且时,函数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的函数只有在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取哪些值?

2.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1)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正方体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

2)写出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3)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元)与所存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求菱形的面积Scm2)与一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1)由题意,得 ,其中Sa的二次函数;

2)由题意,得 ,其中yx的二次函数;

3)由题意,得 x0且是正整数),

其中yx的一次函数;

4)由题意,得 ,其中Sx的二次函数.

3.正方形铁片边长为15cm,在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cm)的小正方形,用余下的部分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

(1)求盒子的表面积Scm2)与小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小正方形边长为3cm时,求盒子的表面积.

1

2)当x=3cm时,cm2).

[当堂课内练习]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 2

3 4

2.当k为何值时,函数为二次函数?

3.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周长为xcm).

(1)请写出yx的函数关系式;

(2)判断y是否为x的二次函数.

[本课课外作业]

A

1.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已知二次函数,当x=3时,y= -5,当x= -5时,求y的值.

3.已知一个圆柱的高为27,底面半径为x,求圆柱的体积yx的函数关系式.若圆柱的底面半径x3,求此时的y

4.用一根长为4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y与它的半径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请写出半径r的取值范围.

B

5.对于任意实数m,下列函数一定是二次函数的是

A B C D

6.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作二次函数)模型的是

A.在一定的距离内汽车的行驶速度与行驶时间的关系

B.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这样我国人口总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

C.竖直向上发射的信号弹,从发射到落回地面,信号弹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D.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2、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要点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概括出图象的特点及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是

,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1)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前,想一想,列表时如何合理选值?以什么数为中心?当x取互为相反数的值时,y的值如何?

2)观察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践与探索]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指出它们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1 2

列表

x

-3

-2

-1

0

1

2

3

18

8

2

0

2

8

18

-18

-8

-2

0

-2

-8

-18

分别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这两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如图2621

共同点:都以y轴为对称轴,顶点都在坐标原点.

不同点:的图象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

的图象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

回顾与反思 在列表、描点时,要注意合理灵活地取值以及图形的对称性,因为图象是抛物线,因此,要用平滑曲线按自变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

2.已知是二次函数,且当时,yx的增大而增大.

1)求k的值;

2)求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1)由题意,得 解得k=2

2)二次函数为,则顶点坐标为(00),对称轴为y轴.

3.已知正方形周长为Ccm,面积为S cm2

1)求SC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

2)根据图象,求出S=1 cm2时,正方形的周长;

3)根据图象,求出C取何值时,S4 cm2

分析 此题是二次函数实际应用问题,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图象时,自变量C的取值应在取值范围内.

1)由题意,得

列表:

C

2

4

6

8

1

4

描点、连线,图象如图2622

2)根据图象得S=1 cm2时,正方形的周长是4cm

3)根据图象得,当C8cm时,S4 cm2

回顾与反思

1)此图象原点处为空心点.

2)横轴、纵轴字母应为题中的字母CS,不要习惯地写成xy

3)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当堂课内练习]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 2 3

2.(1)函数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2)函数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3.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x,请将此三角形的面积S表示成x的函数,并画出图象的草图.

[本课课外作业]

A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2

2.填空:

1)抛物线,当x= 时,y有最 值,是

2)当m=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3)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它的图象开口 ,当x 时,yx的增大而增大.

3.已知抛物线中,当时,yx的增大而增大.

1)求k的值; 2)作出函数的图象(草图).

4.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3),求当y=9时,x的值.

B

5.底面是边长为x的正方形,高为05cm的长方体的体积为ycm3.(1)求y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画出函数的图象;(3)根据图象,求出y=8 cm3时底面边长x的值;(4)根据图象,求出x取何值时,y45 cm3

6.二次函数与直线交于点P1b).

1)求ab的值;

2)写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指出x取何值时,该函数的yx的增大而减小.

27.一个函数的图象是以原点为顶点,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且过M-22).

1)求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2)写出抛物线上与点M关于y轴对称的点N的坐标,并求出⊿MON的面积.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2、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知识点

会画出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那么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实践与探索]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

列表.

x

-3

-2

-1

0

1

2

3

18

8

2

0

2

8

18

20

10

4

2

4

10

20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 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探索 观察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不同?你能由此说出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并说明,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抛物线得到抛物线

列表.

x

-3

-2

-1

0

1

2

3

-8

-3

0

1

0

-3

-8

-10

-5

-2

-1

-2

-5

-10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4所示.

可以看出,抛物线是由抛物线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回顾与反思 抛物线和抛物线分别是由抛物线向上、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探索 如果要得到抛物线,应将抛物线作怎样的平移?

3.一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相同,顶点纵坐标是-2,且抛物线经过点(1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由题意可得,所求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顶点坐标为(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可看作 又抛物线经过点(11),

所以, 解得

故所求函数关系式为

回顾与反思 ak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归纳如下: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当堂课内练习]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观察三条抛物线的相互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你能说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吗?

2.抛物线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

3.函数,当x 时,函数值y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y=

[本课课外作业]

A

1.已知函数

1)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

2)说出各个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试说出函数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不画图象,说出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说明它是由函数通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

3.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0),求a的值.这个函数有最大还是最小值?是多少?

B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的大致位置是( )

5.已知二次函数,当k为何值时,此二次函数以y轴为对称轴?写出其函数关系式.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2、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知识点

会画出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了解到,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的图象上下平移所得,那么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可以由函数平移而得呢?画图试一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实践与探索]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列表.

x

-3

-2

-1

0

1

2

3

2

0

2

0

2

8

8

2

0

描点、连线,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5所示.

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上;对称轴分别是y轴、直线x= -2和直线x=2;顶点坐标分别是

00),(-20),(20).

回顾与反思 对于抛物线,当x 时,函数值y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值y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y=

探索 抛物线和抛物线分别是由抛物线向左、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如果要得到抛物线,应将抛物线作怎样的平移?

2.不画出图象,你能说明抛物线之间的关系吗?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00);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0).

因此,抛物线形状相同,开口方向都向下,对称轴分别是y轴和直线.抛物线是由向左平移2个单位而得的.

回顾与反思 ah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归纳如下: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当堂课内练习]

1.画图填空:抛物线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本课课外作业]

A

1.已知函数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

2)分别说出各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分别讨论各个函数的性质.

2.根据上题的结果,试说明:分别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抛物线得到抛物线

3.函数,当x 时,函数值y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y=

4.不画出图象,请你说明抛物线之间的关系.

B

5.将抛物线向左平移后所得新抛物线的顶点横坐标为 -2,且新抛物线经过点

13),求的值.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2、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知识点

1.掌握把抛物线平移至+k的规律;

2.会画出+k 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函数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的图象,那么函数的图象,如何平移,才能得到函数的图象呢?

[实践与探索]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列表.

x

-3

-2

-1

0

1

2

3

2

0

2

8

2

0

2

6

0

-2

0

描点、连线,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6所示.

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 ,对称轴分别为 ,顶点坐标分别为 .请同学们完成填空,并观察三个图象之间的关系.

回顾与反思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上下平移,只影响二次函数+kk的值;左右平移,只影响h的值,抛物线的形状不变,所以平移时,可根据顶点坐标的改变,确定平移前、后的函数关系式及平移的路径.此外,图象的平移与平移的顺序无关.

探索 你能说出函数+kahk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试填写下表.

+k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2把抛物线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求bc的值.

分析 抛物线的顶点为(00),只要求出抛物线的顶点,根据顶点坐标的改变,确定平移后的函数关系式,从而求出bc的值.

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

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

其顶点坐标是,而抛物线的顶点为(00),则

解得

探索 把抛物线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也就意味着把抛物线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那么,本题还可以用更简洁的方法来解,请你试一试.

[当堂课内练习]

1.将抛物线如何平移可得到抛物线

A.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B.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C.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D.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2.把抛物线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3.抛物线可由抛物线 平移 个单位,再向 平移 个单位而得到.

[本课课外作业]

A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将抛物线先向下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求平移后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3.将抛物线如何平移,可得到抛物线

B

4.把抛物线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则有

Ab =3c=7 Bb= -9c= -15 Cb=3c=3 Db= -9c=21

5.抛物线是由抛物线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求bc的值.

6.将抛物线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其中h0k0,求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2、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知识点

1.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化成+k的形式,从而确定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会利用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发现,二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的图象先向 平移 个单位,再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因此,可以直接得出:函数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那么,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如,你能很容易地说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图象吗?

[实践与探索]

1.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描点画图.

因此,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为(18).

由对称性列表:

x

-2

-1

0

1

2

3

4

-10

0

6

8

6

0

-10

描点、连线,如图2627所示.

回顾与反思 1)列表时选值,应以对称轴x=1为中心,函数值可由对称性得到,.

2)描点画图时,要根据已知抛物线的特点,一般先找出顶点,并用虚线画对称轴,然后再对称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探索 对于二次函数,你能用配方法求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请你完成填空:对称轴 ,顶点坐标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求的值.

分析 顶点在坐标轴上有两种可能:(1)顶点在x轴上,则顶点的纵坐标等于0;(2)顶点在y轴上,则顶点的横坐标等于0

则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

当顶点在x轴上时,有

解得

当顶点在y轴上时,有

解得

所以,当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时,有三个值,分别是 248

[当堂课内练习]

1.(1)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

2)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是 ,当x 时,yx的增大而减小.

3)抛物线的顶点横坐标是-2,则=

2.抛物线的顶点是,则c的值是多少?

[本课课外作业]

A

1.已知抛物线,求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2.利用配方法,把下列函数写成+k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 2

3 4

3.已知是二次函数,且当时,yx的增大而增大.

1)求k的值;(2)求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B

4.当时,求抛物线的顶点所在的象限.

5.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A在直线上,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6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2、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知识点

1.会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在实际应用中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作用,会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或最小值.

教学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带有“最”字的问题,如

问题: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0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约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设每件商品降价x元,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则可得函数关系式为二次函数.那么,此问题可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你能解决吗?

[实践与探索]

1.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 2

分析 由于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所以只要确定它们的图象有最高点或最低点,就可以确定函数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1)二次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20

因此抛物线有最低点,即函数有最小值.

因为=

所以当时,函数有最小值是

2)二次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10

因此抛物线有最高点,即函数有最大值.

因为=

所以当时,函数有最大值是

回顾与反思 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求法,第一步确定a的符号,a0有最小值,a0有最大值;第二步配方求顶点,顶点的纵坐标即为对应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探索 试一试,当25x35时,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某产品每件成本是120元,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销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关系如下表:

x(元)

130

150

165

y(件)

70

50

35

若日销售量y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要获得最大销售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定为多少元?此时每日销售利润是多少?

分析 日销售利润=日销售量×每件产品的利润,因此主要是正确表示出这两个量.

由表可知x+y=200

因此,所求的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

设每日销售利润为s元,则有

因为,所以

所以,当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定为160元时,销售利润最大,最大销售利润为1600元.

回顾与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先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再研究所得的函数,得出结果.

3.如图2628,在RtABC中,∠C=90°,BC=4AC=8,点D在斜边AB上,分别作DEACDFBC,垂足分别为EF,得四边形DECF,设DE=xDF=y

1)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AE

2)求y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的取值范围;

3)设四边形DECF的面积为S,求S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S的最大值.

1)由题意可知,四边形DECF为矩形,因此

2)由,得,即

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

3

所以,当x=2时,S有最大值8

[当堂课内练习]

1.对于二次函数,当x= 时,y有最小值.

2.已知二次函数有最小值 1,则ab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Aab Ba=b Cab D.不能确定

3.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件,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2件.

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2)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本课课外作业]

A

1.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 2

2.已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1,求m的值.,

3.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满足函数关系:y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

1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2)第10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3)第几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B

4.不论自变量x取什么数,二次函数的函数值总是正值,求m的取值范围.

5.如图,有长为24m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a10m),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ABx m,面积为S m2

1)求Sx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 m2的花圃,AB的长是多少米?

3)能围成面积比45 m2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

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6.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线段EF在对角线AC上,EGADFHBC,垂足分别是GH,且EG+FH=EF

1)求线段EF的长;

2)设EG=x,⊿AGE与⊿CFH的面积和为S

写出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并求出S的最小值.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 .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7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2、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知识点

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般地,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独立的系数,那么就需要有相同个数的独立条件才能求出函数关系式.例如:我们在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只需要一个条件:如果要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又需要几个条件呢?

[实践与探索]

1.某涵洞是抛物线形,它的截面如图2629所示,现测得水面宽16m,涵洞顶点O到水面的距离为24m,在图中直角坐标系内,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分析 如图,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过点Oy轴的垂线为x轴,建立了直角坐标系.这时,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是.此时只需抛物线上的一个点就能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由题意,得点B的坐标为(08-24),

又因为点B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入,得

所以

因此,函数关系式是

2.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1)、B10)、C-12);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3),且与y轴交于点(0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且与y轴交于点(0-3);

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3-2),且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

分析 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可设函数关系式为的形式;(2)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3)根据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4)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3-2),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同时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3,再由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可得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10)和(50),任选一个代入,即可求出a的值.

1)设二次函数关系式为,由已知,这个函数的图象过(0-1),可以得到c= -1.又由于其图象过点(10)、(-12)两点,可以得到

解这个方程组,得

a=2b= -1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2)因为抛物线的顶点为(1-3),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

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1),可以得到

解得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3)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

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

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3),可以得到

解得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4)根据前面的分析,本题已转化为与(2)相同的题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回顾与反思 确定二此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选择把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什么形式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灵活选择,以简单为原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可设如下三种形式:

1)一般式:,给出三点坐标可利用此式来求.

2)顶点式:,给出两点,且其中一点为顶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3)交点式:,给出三点,其中两点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当堂课内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2)、(11)、(35);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2),且过点(2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10)、(20),且经过点(12).

2.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 -1,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6,且经过点(210),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本课课外作业]

A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12)、B2-3),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用配方法把(1)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化成的形式,并求出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公共点P2m)、Qn-8),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3.某工厂大门是一抛物线型水泥建筑物,如图所示,大门地面宽AB=4m,顶部C离地面高度为44m.现有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欲通过大门,货物顶部距地面28m,装货宽度为24m.请判断这辆汽车能否顺利通过大门.

4.已知二次函数,当x=3时,函数取得最大值10,且它的图象在x轴上截得的弦长为4,试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B

5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1,0)与(2,5)两点.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请你换掉题中的部分已知条件,重新设计一个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题目,使所求得的二次函数与(1)的相同.

6.抛物线过点(24),且其顶点在直线上,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 . 3 实践与探索(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2、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知识点

会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有关的问题,比如在2004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很多项目,如跳水、铅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都与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息息相关.你知道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的运用吗?

[实践与探索]

1.如图2631,一位运动员推铅球,铅球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关系是,问此运动员把铅球推出多远?

如图,铅球落在x轴上,则y=0

因此,

解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此运动员把铅球推出了10米.

探索 此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了运动员把铅球推出的实际距离,如果创设另外一个问题情境:一个运动员推铅球,铅球刚出手时离地面m,铅球落地点距铅球刚出手时相应的地面上的点10m,铅球运行中最高点离地面3m,已知铅球走过的路线是抛物线,求它的函数关系式.你能解决吗?试一试.

2.如图2632,公园要建造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处安装一个柱子OA,水流在各个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线落下,为使水流形状较为漂亮,要求设计成水流在离OA距离为1m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m

1)若不计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致落到池外?

2)若水流喷出的抛物线形状与(1)相同,水池的半径为35m,要使水流不落到池外,此时水流最大高度应达多少米?(精确到01m

分析 这是一个运用抛物线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首先必须将水流抛物线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2633,我们可以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再利用抛物线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1)以O为原点,OAy轴建立坐标系.设抛物线顶点为B,水流落水与x轴交点为C(如图2633).

由题意得,A0125),B1225),

因此,设抛物线为

A0125)代入上式,得

解得

所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y=0时,解得 x=-05(不合题意,舍去),x=25

所以C250),即水池的半径至少要25m

2)由于喷出的抛物线形状与(1)相同,可设此抛物线为

由抛物线过点(0125)和(350),可求得h= -16k=37

所以,水流最大高度应达37m

[当堂课内练习]

1.在排球赛中,一队员站在边线发球,发球方向与边线垂直,球开始飞行时距地面19米,当球飞行距离为9米时达最大高度55米,已知球场长18米,问这样发球是否会直接把球打出边线?

2.在一场篮球赛中,队员甲跳起投篮,当球出手时离地高25米,与球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米,当球出手水平距离为4米时到达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行轨迹为抛物线,球圈距地面3米,问此球是否投中?

[本课课外作业]

A

1.在一场足球赛中,一球员从球门正前方10米处将球踢起射向球门,当球飞行的水平距离是6米时,球到达最高点,此时球高3米,已知球门高244米,问能否射中球门?

2.某公司推出了一种高效环保型洗涤用品,年初上市后,公司经历了从亏损到赢利的过程.

下面的二次函数图象(部分)刻画了该公司年初以来累积利润s(万元)与销售时间t(月)之间的关系(即前t个月的利润总和st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由已知图象上的三点坐标,求累积利润s(万元)与时间t(月)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截止到几月末公司累积利润可达到30万元;

3)求第8个月公司所获利润是多少万元?

3.如图,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m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m时,达到最大高度35m,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圈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m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该运动员身高18m,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

025m处出手,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B

4.某公司草坪的护栏是由50段形状相同的抛物线组成的,为牢固起见,每段护栏需按间距04m加设不锈钢管(如图a)做成的立柱,为了计算所需不锈钢管立柱的总长度,设计人员利用图b所示的坐标系进行计算.

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所需不锈钢管立柱的总长度.

5.某跳水运动员在进行10m跳台跳水训练时,身体(看成一点)在空中的运动路线是如图所示的一条抛物线.在跳某个规定动作时,正常情况下,该运动员在空中的最高处距水面m,入水处距池边的距离为4m,同时运动员在距水面高度5m以前,必须完成规定的翻腾动作,并调整好入水姿势时,否则就会出现失误.

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在某次试跳中,测得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路线是(1)中的抛物线,且运动员在空中调整好入水姿势时,距池边的水平距离为m,问此次跳水会不会失误?并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 . 3 实践与探索(2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2、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知识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关二次函数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阔,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某广告公司设计一幅周长为12米的矩形广告牌,广告设计费为每平方米1000元,设矩形一边长为x米,面积为S平方米.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使获得的设计费最多,并求出这个费用.你能解决它吗?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

[实践与探索]

例1.某化工材料经销公司购进了一种化工原料共7000千克,购进价格为每千克30元。物价部门规定其销售单价不得高于每千克70元,也不得低于30元。市场调查发现:单价定为70元时,日均销售60千克;单价每降低1元,日均多售出2千克。在销售过程中,每天还要支出其他费用500元(天数不足一天时,按整天计算)。设销售单价为x元,日均获利为y元。

(1)求y关于x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注明x的取值范围;

(2)将(1)中所求出的二次函数配方成的形式,写出顶点坐标;在直角坐标系画出草图;观察图象,指出单价定为多少元时日均获利最多,是多少?

分析 若销售单价为x元,则每千克降低(70-x)元,日均多售出2(70-x)千克,日均销售量为[60+2(70-x)]千克,每千克获利为(x-30)元,从而可列出函数关系式。

(1)根据题意,得

(30x70)

(2)

顶点坐标为(65,1950)。二次函数草图略。

经观察可知,当单价定为65元时,日均获利最多,是1950元。

例2。某公司生产的某种产品,它的成本是2元,售价是3元,年销售量为100万件.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公司准备拿出一定的资金做广告.根据经验,每年投入的广告费是x(十万元)时,产品的年销售量将是原销售量的y倍,且y是x的二次函数,它们的关系如下表:

X(十万元)

0

1

2

y

1

1.5

1.8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把利润看作是销售总额减去成本费和广告费,试写出年利润S(十万元)与广告费x(十万元)的函数关系式;

(3)如果投入的年广告费为10~30万元,问广告费在什么范围内,公司获得的年利润随广告费的增大而增大?

(1)设二次函数关系式为

由表中数据,得

解得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关系式为

(2)根据题意,得

3

由于1≤x≤3,所以当1≤x≤2。5时,S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堂课内练习]

1.将进货单价为70元的某种商品按零售价100元一个售出时,每天能卖出20个,若这种商品的零售价在一定范围内每降价1元,其日销售量就增加1个,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则应降价(

A5 B10 C15 D20

2.某公司生产某种产品,每件产品成本是3元,售价是4元,年销售量为10万件,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公司准备拿出一定的资金做广告.根据经验,每年投入的广告费是x(万元)时,产品的年销售量将是原销售量的y倍,且,如果把利润看作是销售总额减去成本费和广告费,试写出年利润S(万元)与广告费x(万元)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广告费是多少万元时,公司获得的年利润最大,最大年利润是是多少万元?

[本课课外作业]

A

1.某商场以每件42元的价钱购进一种服装,根据试销得知:这种服装每天的销售量t(件),

与每件的销售价x(元/件)可看成是一次函数关系:t=-3x+204

(1)写出商场卖这种服装每天的销售利润y与每件的销售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每天的销售利润是指所卖出服装的销售价与购进价的差);

(2)通过对所得函数关系式进行配方,指出:商场要想每天获得最大的销售利润,每件的销售价定为多少最为合适;最大销售利润为多少?

2.某旅社有客房120间,当每间房的日租金为50元时,每天都客满,旅社装修后,要提高租金,经市场调查,如果一间客房日租金增加5元,则客房每天出租数会减少6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每间客房日租金提高到多少元时,客房的总收入最大?比装修前客房日租金总收入增加多少元?

3.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kg;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kg.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

(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月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

(2)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x的函数关系式;

(3)商店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

B

4.行驶中的汽车在刹车后由于惯性的作用,还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止,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为了测定某种型号汽车的刹车性能﹙车速不超过140千米/时﹚,对这种汽车进行测试,数据如下表:

刹车时车速(千米/时)

0

10

20

30

40

50

60

刹车距离

0

03

10

21

36

55

78

1﹚以车速为x轴,以刹车距离为y轴,在坐标系中描出这些数据所表示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结这些点,得到函数的大致图象;

2﹚观察图象,估计函数的类型,并确定一个满足这些数据的函数关系式;

3﹚该型号汽车在国道上发生一次交通事故,现场测得刹车距离为465米,请推测刹车时的车速是多少?请问在事故发生时,汽车是超速行驶还是正常行驶?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 . 3 实践与探索(3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2、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知识点

1)会求出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2)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给出三个二次函数:(1;(2;(3

它们的图象分别为

观察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分别是 个、 个、 个.你知道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什么有关吗?

另外,能否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寻找方程,不等式的解?

[实践与探索]

1.画出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什么?

2)当x取何值时,y=0?这里x的取值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大于0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小于0

图象如图2634

1)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30),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3).

2)当x= -1x=3时,y=0x的取值与方程的解相同.

3)当x-1x3时,y0;当 -1x3时,y0

回顾与反思 1)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问题常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来解决;反过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又常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决.

2)利用函数的图象能更好地求不等式的解集,先观察图象,找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再根据交点的坐标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2.(1)已知抛物线,当k= 时,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两点.

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最低点在x轴上,则a=

3)已知抛物线x轴交于两点Aα0),Bβ0),且,则k的值是

分析 1)抛物线x轴相交于两点,相当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根的判别式⊿>0

2)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最低点在x轴上,也就是说,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相等,即⊿=0

3)已知抛物线x轴交于两点Aα0),Bβ0),即α、β是方程的两个根,又由于,以及,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得到结果.

请同学们完成填空.

回顾与反思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无交点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有无实数根的问题,这可从计算根的判别式入手.

3.已知二次函数

1)试说明:不论m取任何实数,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必与x轴有两个交点;

2m为何值时,这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

3m为何值时,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轴?

分析 1)要说明不论m取任何实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必与x轴有两个交点,只要说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0

2)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也就是方程有两个负实数根,因而必须符合条件①⊿>0,②,③.综合以上条件,可解得所求m的值的范围.

3)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轴,说明方程有一正一负两个实数根,且两根互为相反数,因而必须符合条件①⊿>0,②

1)⊿=,由,得,所以⊿>0,即不论m取任何实数,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必与x轴有两个交点.

2)由,得;由,得;又由(1),⊿>0,因此,时,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

3)由,得m=2,因此,当m=2时,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轴.

探索 第(3)题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轴,即二次函数是由函数上下平移所得,那么,对一次项系数有何要求呢?请你根据它入手解本题.

[当堂课内练习]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

则方程的解是

不等式的解集是

不等式的解集是

2.抛物线y轴的交点坐标为 ,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3.已知方程的两根是-1,则二次函数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

4.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a的值及交点坐标.

[本课课外作业]

A

1.已知二次函数,画出此抛物线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方程的解是什么?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大于0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小于0

2.如果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求c的值.

3.不论自变量x取什么数,二次函数的函数值总是正值,求m的取值范围.

4.已知二次函数

求:(1)此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草图;

2)以此函数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

3x为何值时,y0

5.你能否画出适当的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解?

B

6.函数m是常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

A0 B1 C2 D1个或2

7.已知二次函数

1)说明抛物线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2)求这两个交点间的距离(关于a的表达式);

3a取何值时,两点间的距离最小?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27 . 3 实践与探索(4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2、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知识点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教学过程

上节课的作业第5题:画图求方程的解,你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来看一看两位同学不同的方法.

甲:将方程化为,画出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

乙:分别画出函数的图象,观察它们的交点,把交点的横坐标作为方程的解.

你对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看法?请与你的同学交流.

[实践与探索]

1.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

1

2

分析 上面甲乙两位同学的解法都是可行的,但乙的方法要来得简便,因为画抛物线远比画直线困难,所以只要事先画好一条抛物线的图象,再根据待解的方程,画出相应的直线,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解.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函数的图象,

如图2635

得到它们的交点(-39)、(11),

则方程的解为 31

2)先把方程化为

,然后在同一直角

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的图象,如图2636

得到它们的交点()、(24),

则方程的解为 2

回顾与反思 一般地,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时,可先将方程化为,然后分别画出函数的图象,得出交点,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解.

2.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组的解:

(1) 2

分析 1)可以通过直接画出函数的图象,得到它们的交点,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2)也可以同样解决.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如图2637

得到它们的交点()、(11),

则方程组的解为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如图2638

得到它们的交点(-20)、(315),则方程组的解为

探索 2)中的抛物线画出来比较麻烦,你能想出更好的解决此题的方法吗?比如利用抛物线的图象,请尝试一下.

[当堂课内练习]

1.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

1(精确到01

2

2.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解:

[本课课外作业]

A

1.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

1 2

2.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组的解:

1 2

B

3.如图所示,二次函数的图象交于A-24)、B82).求能使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十七章 小结与复习

一、本章学习回顾

1.知识结构

2.学习要点

1)能结合实例说出二次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会画出它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3)掌握二次函数的平移规律。

4)会通过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和最值。

5)会用待定系数法灵活求出二次函数关系式。

6)熟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关系。

7)会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二次函数时,要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化中,在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过程中,在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方程与方程组时,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本章复习题

A

一、填空题

1.已知函数,当m= 时,它是二次函数;当m=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当m= 时,抛物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为非正数.

2.抛物线经过点(3-1),则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3.抛物线,开口向下,且经过原点,则k=

4.点A-2a)是抛物线上的一点,则a= A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B A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C ;其中点B、点C在抛物线上的是

5.若抛物线的顶点在x轴上,则c的值是

6.把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所得新图象的函数关系式为

7.已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1,那么m的值等于

8.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截得的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9.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根据图象可知,当x 时,yx的增大而减小.

10.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且经过点(-2-2),则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11.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0)和点(01),则函数关系式为

12.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向 ,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是 ,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当x= 时,y有最 值是

13.抛物线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若,那么c值为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14.已知函数.当m 时,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当m

时,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当m 时,函数的图象是开口向上,且经过原点的抛物线.

15.一条抛物线开口向下,并且与x轴的交点一个在点A10)的左边,一个在点A10)的右边,而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写出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三、选择题

16.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有

A1 B2 C3 D4

17.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原点,则m的值必为

A-13 B-1 C3 D、无法确定

18.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A、没有交点 B、只有一个交点 C、只有两个交点 D、至少有一个交点

19.二次函数

A、最大值1 B、最大值2 C、最小值1 D、最小值2

20.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函数的图象,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D

A、都是关于x轴对称,抛物线开口向上

B、都是关于y轴对称,抛物线开口向下

C、都是关于原点对称,抛物线的顶点都是原点

D、都是关于y轴对称,抛物线的顶点都是原点

2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x轴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22.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由的图象

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

B.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

C.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

D.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

23.某旅社有100张床位,每床每晚收费10元时,客床可全部租出.若每床每晚收费提高2元,则减少10张床位租出;若每床每晚收费再提高2元,则再减少10张床位租出.以每次提高2元的这种方法变化下去.为了投资少而获利大,每床每晚应提高

A4元或6 B4 C6 D8

24.若抛物线的所有点都在x轴下方,则必有

A B

C D

25.抛物线的顶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A、(-13 B、(-1-3 C、(13 D、(1-3

三、解答题

26.已知二次函数

1)写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大或最小值;

2)求抛物线与x轴、y轴的交点;

3)作出函数图象的草图;

4)观察图象,x为何值时,y0x为何值时,y= 0x为何值时,y0

27.已知抛物线过(01)、(10)、(-11)三点,求它的函数关系式.

28.已知二次函数,当x=2时,y有最大值5,且其图象经过点(8-22),求此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29.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A-20),B30)两点,且函数有最大值2

1)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2)设此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P,求⊿ABP的面积.

30.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组)的解:

1 2

31.某商场以每件30元的价格购进一种商品,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量m(件)与每件的销售价x(元)满足一次函数:m=162-3x

1)写出商场卖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利润y与每件的销售价x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商场要想每天获得最大的销售利润,每件商品的售价定为多少最合适?最大销售利润为多少?

B

一、选择题

32.若所求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抛物线有相同的顶点,并且在对称轴的左侧,y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x的增大而减小,则所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为 D

A B

C D

33.二次函数,当x=1时,函数y有最大值,设,(是这个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则

A B

C D

34.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A、没有交点 B、相交于两点

C、相交于一点 D、相交于一点或没有交点

二、解答题

35.若抛物线的顶点在x轴的下方,求m的值.

36.把抛物线的图象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求mn

37.如图,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且点Ax轴正半轴上,点Bx轴负半轴上,OA=OB

1)求m的值;

2)求抛物线关系式,并写出对称轴和顶点C的坐标.

38.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三位学生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

甲:对称轴是直线x=4

乙: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

丙: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是整数,且以这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3

请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C

解答题

39.如图,已知二次函数,当x=3时,

有最大值4

1)求mn的值;

2)设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AB

AB点的坐标;

3)当y0时,求x的取值范围;

4)有一圆经过AB,且与y轴的正半轴相切于点C

C点坐标.

40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解答问题.

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点A(0,a) B(1,-2) ,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题目中的矩形框部分是一段被墨水污染了无法辨认的文字.

(1)根据现有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若能,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请你根据已有信息,在原题中的矩形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41.已知开口向下的抛物线x轴交于两点A0)、B0),其中,P为顶点,∠APB=90°,若是方程的两个根,且

(1)求A、B两点的坐标;

2)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4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1)当m-4时,说明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必有两个交点;

2)求m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情况下,若,求C点坐标;

4)求AB两点间的距离;

5)求⊿ABC的面积S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28章 圆

28.1.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圆是如何形成的

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如右图,线段OA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

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

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

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

(二)问题:

据统计,某个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有的同学步行上学,有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我们是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再将圆划分成一个个扇形,右上图28.1.1就是反映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的扇子形统计图。

如图28.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

线段AB、BC、AC都是圆O中的,曲线BC、BAC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BCBAC,其中像弧BC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

像弧BAC.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AOB、∠AOC、∠BOC就是圆心角。

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三、课堂练习

1、直径是弦吗?弦是直径吗?

2、半圆是弧吗?弧是半圆吗?

3、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而两段弧相等需要什么条件呢?

4、比较右图中的三条弧,先估计它们所在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再用圆规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5、说出上右图中的圆心角、优弧、劣弧。

6、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吗?为什么?

(四)课后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中的一些元素,同学应能从具体的图形中对这些元素加以识别。

(五)课后作业:

(六)课后反思:

28.1.2圆的对称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由实验得到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要同学们画两个等圆,并把其中一个圆剪下,让两个圆的圆心重合,使得其中一个圆绕着圆心旋转,可以发现,两个圆都是互相重合的。如果沿着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折叠,圆在这条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

由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圆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实践与探索1

(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实验1、将图形28.1.3中的扇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得到图28.1.4中的图形,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前后两个图形,发现

实质上,确定了扇形AOB的大小,所以,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是否相等呢?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是否相等呢?

(三)应用与拓展 思考:如图,在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里,准备种植六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相等,请你帮助设计种植方案。

(2)如图28.1.5,在⊙O中,,求的度数。

(3)如图,在⊙O中,ABACB=70°.求∠C度数.

(4)如图,AB是直径,BCCDDE,∠BOC=40°,求∠AOE的度数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而由圆的对称性又得出许多圆的许多性质,即(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2)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3)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五)课后作业:

(六)课后反思:

28.1.3圆周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应用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心角和圆周角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验、猜想、论证,从而得到新知。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

2、能应用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对圆心角和圆周角关系的探索,分类思想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下图,同学们能找到圆心角吗?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顶点在圆心,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心角),今天我们要学习圆中的另一种特殊的角,它的名称叫做圆周角。

如下图,同学们能找到圆心角吗?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顶点在圆心,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心角),今天我们要学习圆中的另一种特殊的角,它的名称叫做圆周角。

(二)实践与探索1:圆周角

究竟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呢?像图(3)中的解就叫做圆周角,而图(2)、(4)、(5)中的角都不是圆周角。同学们可以通过讨论归纳如何判断一个角是不是圆周角。(顶点在圆上,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练习:试找出图中所有相等的圆周角。

(三)实践与探索2:

圆周角的度数

(一)探究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多少度?而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否是直径

如图28.1.9,线段AB是⊙O的直径,点C是⊙O上任意一点(除点AB), 那 么,∠ACB就是直径AB所对的圆周角.想想看,∠ACB会是怎么样的角?为什么呢?

启发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而后让同学们再画几个直径AB所对的 圆周角,并测量出它们的度数,通过测量,同学们感性认识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或直角),进而给出严谨的说明。

证明因为OAOBOC所以AOCBOC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OAC=∠OCA,∠OBC=∠OCB. 又  ∠OAC+∠OBC+∠ACB=180°,所以  ∠ACB=∠OCA+∠OCB=90°.因此,不管点C在⊙O上何处(除点AB),∠ACB总等于90°,即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都等于90°(直角)。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圆的直径

(二)探究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1、分别量一量图28.1.10中弧AB所对的两个圆周角的度数比较一下. 再变动点C在圆周上的位置,看看圆周角的度数有没有变化. 你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2) 分别量出图28.1.10中弧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 并且圆周角的度数恰好为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由上述操作可以猜想:在一个圆中,一条弧所对的任意一个圆周角的大小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如图28.1.11所示,可将圆对折,使折痕经过圆心O和圆周角的顶点C,这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 折痕是圆周角的一条边,(2) 折痕在圆周角的内部,(3) 折痕在圆周角的外部。

(三)应用与拓展

1、在同一个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吗?为什么?相等的圆周角所 对的弧相等吗,为什么?

2、你能找出右图中相等的圆周角吗?

3、这是一个圆形的零件,你能告诉我,它的圆心的位置吗?你有什么简捷的办

法?

1、如图,如图28.1.12,AB是⊙O的直径,∠A=80°.求∠ABC的度数.

在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分别为(2x+100°和(5x-30)°,求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度数.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探究了同圆或等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由这个结论进一步得到: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都等于90°(直角)。90°(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圆的直径等结论,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记住这些知识,并能做到灵活应用他们解决相关问题。

(五)课后作业:课本43页习题6、7

(六)课后反思:

28.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能够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掌握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能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求出特殊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用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外接圆,求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半径。

教学难点:运用方程思想求等腰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奥运会的射击比赛吗?射击的靶子是由许多圆组成的,射击的成绩是由击中靶子不同位置所决定的;右图是一位运动员射击10发子弹在靶上留下的痕迹。你知道这个运动员的成绩吗?请同学们算一算。(击中最里面的圆的成绩为10环,依次为9、8、…、1环)

这一现象体现了平面上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研究的课题。

(二)实践与探索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我们知道圆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若点在圆上,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若点在圆外,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若点在圆内,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

如图28.2.1,设⊙O的半径为rA点在圆内,B点在圆上,C点在圆外,那OArOBrOCr.反过来也成立,即

若点A在⊙O

若点A在⊙O

若点A在⊙O外

思考与练习

1、⊙O的半径,圆心O到直线的AB距离。在直线AB上有P、Q、R三点,且有。P、Q、R三点对于⊙O的位置各是怎么样的?

2、中,,对C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点A、B、D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三)实践与探索2: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问题与思考:平面上有一点A,经过A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平面上有两点A、B,经过A、B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平面上有三点A、B、C,经过A、B、C三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

从以上的图形可以看到,经过平面上一点的圆有无数个,这些圆的圆心分布在整个平面;经过平面上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这些圆的圆心是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A、B、C三点能否画圆呢?同学们想一想,画圆的要素是什么?(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定其加以和半径。

如图28.2.4,如果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经过AB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而经过BC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此时,这两条垂直平分线一定相交,设交点为O,则OAOBOC,于是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便可画出经过ABC三点的圆.

思考:如果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能画出经过三点的圆吗?为什么?

即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也就是说,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思考:随意画出四点,其中任何三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是否一定可以画一个圆经过这四点?请举例说明。

(四)应用与拓展

例1、如图,已知中,,若,求ΔABC的外接圆半径。

解:略

例2、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边长为,求它的外接圆半径。

解:略

例3、如图,等腰中,,求外接圆的半径。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求解了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在求解等腰三角形外接圆半径时,运用了方程的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种方法,领会其思想。

(五)课后作业:习题1、2、3、4

(六)课后反思:

28.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数量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能熟练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用数量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用数量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用移动的观点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同学们也许看过海上日出,如右图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它和海平面就有右图中的三种位置关系。

2、请同学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硬币的边缘看作圆,在纸上移动硬币,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个数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

(二)实验与探究1:

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只有以下三种,如下图所示: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离,如图28.2.6(1)所示.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切,如图28.2.6(2)所示.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做切点.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交,如图28.2.6(3)所示.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如何用数量来体现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如上图,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

如何用数量来体现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如上图,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从图中可以看出:

直线l与⊙O相离;

直线l与⊙O相切;

直线l与⊙O相交;

所以,若要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大小,由比较的结果得出结论。

(三)应用与拓展

练习1、已知圆的半径等于5厘米,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

(1)4厘米;(2)5厘米;(3)6厘米.

直线l和圆分别有几个公共点?分别说出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

练习2、已知圆的半径等于10厘米,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练习3、如果O的直径为10厘米,圆心O到直线AB的距离为10厘米,那么O 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例1、RtΔABC中,∠C=900,AC=3,BC=4,CM⊥AB于M,以C为圆心,CM为半径作⊙C,则点A、B、C、AB的中点E与⊙C的位置关系分别是

解略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我们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应该用数量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体现,即上面讲解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大小,从而断定是哪种关系。

直线l与⊙O相离;

直线l与⊙O相切;

直线l与⊙O相交;

习题5、6、7

(五)课后作业:

(六)课后反思:

28.2.3切线(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切线的识别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切线的识别方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切线识别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切线的识别方法

教学难点:方法的理解及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1、复习、回顾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请学生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判断的过程,提问:你是怎样判断出图中的直线和圆相切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如何界定直线与圆是否只有一个公共点?教师指出,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识别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识别很不方便,为此我们还要学习识别切线的其它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与探索1:圆的切线的判断方法 1、由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把上节课所学的切线的定义作为识别切线的方法1——定义法: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当然,我们还可以由上节课所学的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是否相切,即:当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以此作为识别切线的方法2——数量关系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实验:作⊙O的半径OA,过A作l⊥OA可以发现:(1)直线经过半径的外端点;(2)直线垂直于半径.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断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3——位置关系法: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三、课堂练习

思考:现在,任意给定一个圆,你能不能作出圆的切线?应该如何作?

请学生回顾作图过程,切线是如何作出来的?它满足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总结出: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继续思考:这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 (学生画出反例图)

(图1) (图2) 图(3)

图(1)中直线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 图(2)中直线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方法3实际上是从前一节所讲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时直线和圆相切”这个结论直接得出来的,只是为了便于应用把它改写成“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这种形式.

(四)应用与拓展:

例1、如图,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OA,OBA=45,直线AB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例2、如图,线段AB经过圆心O,交⊙O于点A、C,BAD=B=30,边BD交圆于点D.BD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分析:欲证BD是⊙O的切线,由于BD过圆上点D,若连结OD,则BD过半径OD的外端,因此只需证明BD⊥OD,因OA=OD,BAD=B,易证BD⊥OD.

教师板演,给出解答过程及格式.

课堂练习:课本练习1-4

(五)课后小结 识别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有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判定,即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 切线,

说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常常需要作辅助线,如果已知直线过圆上某一点,则作出过 这一点的半径,证明直线垂直于半径即可(如例2).

(六)课后作业:

(七)课后反思:

28.2.4切线(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使学生发现、掌握切线长定理,并初步长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同时通过从三角形纸片中剪出最大圆的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内切圆的画法,能用内心的性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切线识别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三角形的内切圆的画法和内心的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心及其半径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切线具有什么性质?(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你能说明以下这个问题?如右图所示,PA是的平分线,AB是⊙O的切线,切点E,那么AC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二)实践与探索 问题1、从圆外一点可以作圆的几条切线?请同学们画一画。

2、请问:这一点与切点的两条线段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切线长的定义是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使同学们得出以下的结论: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这一点与圆心的连线

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拓展与应用 例:右图,PA、PB是,切点分别是A、B,直线EF也是⊙O的切线,切点为P,交PA、PB为E、F点,已知,(1)求的周长;(2)求的度数。

解:(1)连结PA、PB、EF是⊙O的切线

所以

所以的周长 (2)因为PA、PB、EF是⊙O的切线

所以

所以,

(四)课后小结

(五)课后作业:

(六)课后反思:

28.2.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用数量关系来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数量关系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用数量关系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圆与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我们如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些问题待学习完这节课后就可以得到解决。

(二)实践与探索: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圆,把一枚硬币当作另一个圆,纸上移动这枚硬币,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和公共点的个数。

如图23.2.14(1)、(2)、(3)所示,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两个圆相离,其中(1)又叫做外离,(2)、(3)又叫做内含。(3)中两圆的圆心相同,这两个圆还可以叫做同心圆。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如图23.2.14(4)、(5)所示.其中(4)又叫做外切,(5)又叫做内切。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如图23.2.14(6)所示。

(三)实践与探索:用数量关系识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思考: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为9,你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吗?若圆心距分别为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又如何呢?

利用以上的思考题让同学们画图或想象,概括出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具有什么关系。

(1)两圆外离

(2)两圆外切

(3)两圆外离

(4)两圆外离

(5)两圆外离

为了使学生对两圆的位置关系用数量关系体现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牢的记忆,教师可有以下数轴的形式让学生加以理解。

要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要牢牢抓住两个特殊点,即外切和内切两点,当圆心距刚好等于两圆的半径和时,两圆外切,等于两圆的半径差时,两圆内切。若圆心距处于半径和与半径差之间时,两圆相交,大于两圆半径和时,两圆外离,小于两圆半径差时

(四)应用与拓展 例1、已知⊙A、⊙B相切,圆心距为10 cm,其中⊙A的半径为4 cm,求⊙B的半径。

分析:两圆相切,有可能两圆外切,也有可能两圆内切,所以⊙B的半径就有两种情况。

解  设⊙B的半径为R

(1) 如果两圆外切,那么d=10=4+RR=6.

(2) 如果两圆内切,那么d=|R-4|=10,R=-6(舍去),R=14.

所以⊙B的半径为6 cm或14 cm

例2、两圆的半径的比为,内切时的圆心距等于,那么这两圆相交时圆心距的范围是多少?

解:设其中一个圆的半径为,则另一个圆的半径为因为内切时圆心距等于8所以所以当两圆相交时,圆心距的取值范围是 (五)课后小结 就好象识别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样,这节课我们同样也用数量关系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关系式比较多,也难于忘记,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老师上课时讲的用数轴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理解起来就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容易。

(五)课后作业:习题8、9

(六)课后小记:

28.3.1弧长和扇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扇形,会计算弧长和扇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弧长和扇形面积的发现与推导,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问题获得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问题获得新知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准确计算弧长和扇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运用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比较复杂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探究1:弧长公式

如图23.3.1是圆弧形状的铁轨示意图,其中铁轨的半径为100米,圆心角为90°.你能求出这段铁轨的长度吗?(取3.14)我们容易看出这段铁轨是圆周长的,所以铁轨的长度 l=157.0(米).

问题:上面求的是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若圆心角为,如何计算它所对的弧长呢?

请同学们计算半径为,圆心角分别为所对的弧长。

等待同学们计算完毕,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出弧长公式(这里关键是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进而求出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

弧长的计算公式为

练习:已知圆弧的半径为50厘米,圆心角为60°,求此圆弧的长度。

(二)

情境与探究2:扇形的面积。 如图23.3.3,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问:右图中扇形有几个?

同求弧长的思维一样,要求扇形的面积,应思考圆心角为的扇形面积圆

面积的几分之几?进而求出圆心角的扇形面积。

如果设圆心角是n°的扇形面积为S,圆的半径为r,那么扇形的面积为

.

因此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练习:1、如果扇形的圆心角是230°,那么这个扇形的面积等于这个扇形所在圆的面积的____________;

2、扇形的面积是它所在圆的面积的,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3、扇形的面积是S,它的半径是r,这个扇形的弧长是_____________

(三)应用与拓展

例1如图23.3.5,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半径为10厘米,求这个扇形的面积和周长.(π≈3.14)

例2、右图是某工件形状,圆弧BC的度数为,点B到点C的距离等于AB,,求工件的面积。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寻了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一方面,要理解公式的由来,另一方面,能够应用它们计算有关问题,在计算力求准确无误。

(五)课后作业:习题1、2

(六)课后小记:

28.3.2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圆锥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扇形,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能够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教学难点: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探究:由具体的模型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认识圆锥各个部分的名称:把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圆锥模型沿着母线剪开,让学生观察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学生容易看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如图 23.3.6,我们把圆锥底面圆周上的任意一点与圆锥顶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母线,连结顶点与底面圆心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如图中,而就是圆锥的高。

问题:圆锥的母线有几条?

(二)实践与探索 :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方法

问题;1、沿着圆锥的母线,把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与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2、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与圆锥中的哪一条线段相等?

待学生思考后加以阐述。

圆锥的底面周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弧长,圆锥的母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半径。

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弧长为圆锥底面的周长、半径为圆锥的一条母线的长的扇形面积,而圆锥的全面积就是它的侧面积与它的底面积的和。

(三)应用与拓展:

例1、一个圆锥形零件的母线长为a,底面的半径为r,求这个圆锥形零件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解 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该扇形的半径为a,扇形的弧长为2πr,所以

        S×2πr×aπra

          Sπr2

          Sπraπr2

答:这个圆锥形零件的侧面积为πra,全面积为πraπr2

(难)例2、已知:在中,,求以AB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的全面积。

分析:以AB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是由公共底面的两个圆锥所组成的几何体,因此求全面积就是求两个圆锥的侧面积。

解:过C点作,垂足为D点因为三角形ABC是

所以底面周长为

所以S

答:这个几何体的全面积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学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在认识圆锥的侧面积展开图时,应知道圆锥的底面周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弧长。圆锥的母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半径,这样在计算侧面积和全面积时才能做到熟练、准确。

(五)课后作业:习题3、4

(六)课后反思:

圆复习课

教学目标:

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会利用垂径定理称,1、知识与技能: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握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会利用垂径定理

解题,会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转化”、“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并培养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3、握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会利用垂径定理解题;会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握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会利用垂径定理解题;会判定点与

教学过程:

(一)题组探究复习回顾旧知,并知识建构。

先回顾旧知,再抢答。并互相补充知识点,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相对应的练习题应指导学生说出相应的知识点及思路。

基础练习: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写出

(1)一条直径   四条半径       

(2)三条弦    四个圆周角      

(3)三个圆心角    一条优弧      

2、在⊙O中,ACBD,∠145°,求∠2的度数.

3、如图,⊙O的直径AB垂直于弦CDABCD相交于点E,∠COD100°,则∠COE= DOE=

4、如图,∠A是⊙O的圆周角,∠A40°,则∠OBC的度数         

5、已知圆的半径等于5厘米,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

4厘米;(25厘米;(36厘米.直线l和圆分别有几个公共点?分别说出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

6、如图AB是⊙O的的直径,弦CD┻AB于E,CD=8、BE=2,则⊙OR的半径的长是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结构,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垂径定理等知识。

学生审题,自主探究解法后,交流。指名学生代表回答。本题有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较思维能力。

分组解,选小组代表板演。

学生先自主探究,再交流想法。

1:如图4-4-3,AB是⊙O 的直径,C、D是⊙O上两点,∠D=130º则(1)∠ACB=  º

(2)∠ BAC的度数为   º

教法:由学生分析后板演。

    

例2如图4-4-4,⊙O的半径为5,弦AB的长为8,M是弦AB的动点,则线段OM长的最小值是

教法: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法。

(三)应用与拓展

本部分内容作为课堂检测用,时间为15分钟。小组内互批。当时知道结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达标测评:

1 一条弦分一圆为2cm和6cm两部分,若此弦与直径成45º角,则该弦长为    

2如图4-4-9,AB、CD是⊙O的直径,DF、BE是弦,且DF=BE。

求证:∠D=∠B

3、如图4-4-10,在⊙O中,弦AB=2cm,圆周角∠ACB=30º,求⊙O的直径。

4、如图4-4-7,直线AB交圆于点A、B两点,点M在圆上,点P在圆外,且点M,P在AB的同侧,

∠AMB=50º,设AMB=xº,当点P移动时,求x的变化范围。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一下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 复习资料上相关题

(五)板书设计

课题:圆(1)

  基本概念:弧、弦、圆心角、圆周角

    

中心对称 弧、弦、圆心角、圆周

角的关系

圆 对称性   

轴对称 垂径定理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反思:

第29章 几何的回顾

§29.1.1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同学们用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并能熟练应用: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证明在数学学习中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转化”、“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并培养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难点: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给出问题,学习讨论,回忆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

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结论(2)用文字如何表述?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结论(3)(4)(5)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什么?

结论是: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以上这种推理方法叫合情推理方法,是我们研究几何图形的一种基本方法。下面我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相关问题来说明什么叫逻辑推理方法。

已知:如图(2),在△ABC中,AB=AC。求证:∠B=∠C。

证明:画∠BAC的平分线

∵AB=AC(已知)

∠1=∠2(画图)

AD=AD(公共边)

∴△BAD≌△CAD(SAS)

∴∠B=∠C

这个例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逻辑推理过程,它们都是从上一步的条件得出下一步结论的,换言之就是没有上面的条件就不会有下一步的结论。

逻辑推理是需要依据的,我们用最少的几条基本事实作为逻辑推理的最原始的依据,于是我们第一步就想到了公理和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定理。

二、用逻辑推理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已知:如图(1),在△ABC中,∠B=∠C;

求证:AB=AC。

分析: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设法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使AB、AC分别是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基于这种想法,同学们会想到画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同学的回答可能是以下三种;

(1)取BC的中点D,连结AD;

(2)画∠BAC的平分线AD;

(3)过顶点A作底边BC的高线AD。

老师就第(2)种给出以下证明:

证明:画∠BAC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B=∠C(已知)

∠1=∠2(画图)

AD=AD(公共边)

∴△BAD≌△CAD(AAS)

∴AB=AC

请同学们给出第(3)种添加辅助线的证明过程,并就第(1)种的添加方法证明AB=AC是否可行,展开讨论。

由于以上的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是经过逻辑推理证明它是正确的,而且在今后的其他命题证明中经常用到,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2.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已知:如图(3),在△ABC和△A'B'C'中,∠ACB=∠A'C'B'=90°,AB=A'B',AC=A'C'。

求证:△ABC≌△A'B'C'

分析:把△ABC和△A'B'C'拼在一起,使相等的的直角边AC和A'C'重合在一起,并使点B和点B'在A'C'的两旁,B、C(C')、B'在一条直线上,由上述图形,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即可证明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证明:像图(3)一样,把△ABC和△A'B'C'拼在一起。

∵∠A'C'B'=∠ACB=90°(已知)

∴∠B'C'B=180°

∴点B'、C'、B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A'B'B中,因为

∵A'B'=AB=A'B(已知)

∴∠B=∠B'(等边对等角)

在△ABC和△A'B'C'中,

∵∠ACB=∠A'C'B'(已知)

∠B=∠B'(已证)

AB=A'B'(已知)

∴△ABC≌△A'B'C'(AAS)

斜边、直角边定理: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课堂练习

1. 求证;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求证;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推理证明的方法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要求同学们初步掌握命题证明的步骤、方法。体会逻辑推理证明重要性。

五、作业(略)

补充作业:

1:如图,△ABC中,AB=AC,D、E、F分别是BC、AB、AC上的点,BD=CF,CD=BE,G为EF中点,连结OG,问DG与EF之间有何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2.已知点D为等边△ABC内一点,且AD=CD,PC=AC,DC平分∠BCP,求∠P的度数。

3.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M和△CBN是等边三角形,AN交MC于P,BM交CN于Q,连结PQ,试判断△PCQ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六、课后反思:

§29.1.2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推理证明是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

2、过程与方法:明确推理证明所要依据的公理,掌握证明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推理证明的方法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难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为何需要推理证明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呢?当时我们通过画不同的三角形,测量出它们的内角,然后算得各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或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如图(1),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筹于180°。

 

用测量的方法能保证每次画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正好等于180°吗?用观察的方法能保证三个内角拼成的角一定是平角吗?为了确保精确无误,人们发现以下证明的方法。

二、如何证明一个命题

求证:三角形的内角等于180°。

已知:如图(2),任意△ABC的内角为∠A、∠B、∠C。

求证:∠A+∠B+∠C=180°。

证明:延长线段AB到D,过B点作BE∥AC。

∵AC=BE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2+∠ABC=180°(平角的定义)

∴∠A+∠ABC+∠C=180°(等量代换)

上面的括号里的内容是这一步的依据,所谓推理、证明讲究的是依据,这些依据从哪里来呢?

三、推理证明的依据

逻辑推理需要依据,我们试图用最少的几条基本事实作为逻辑推理的最原始的依据。上面,学习了一些公理(事实)。

(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等式、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等量代换也是逻辑推理的依据。

在以上这些基础上,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证明几何图形的有关命题,并将证得的可以作为进一步推理依据的真命题称为定理。凡是书上有写为定理的命题都可作为进一步推理的依据。

四、练习证明命题

1、求证: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老师画出上述图形,让学生完成证明过程。

2.求证: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证明一道命题,首先应依据题意画出图形,而后写出已知、求证,最后加以证明。

已知:如图,∠CBD是△ABC的一个外角。

求证:∠CBD=∠A+∠C

证明:∵∠A+∠AB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C=180°-∠ABC(等式的性质)

又∵∠ABC+∠CBD=180°(平角的定义)

∴∠CBD=180°-∠ABC(等式的性质)

∴∠CBD=∠A+∠C

由于上述命题也经常需要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把上述命题也作为定理,在课本中如有特别黑体的命题,我们都可以把它当做定理使用。

练习:课本第33页的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推理证明的必要性,知道了证明的方法和步骤,希望同学们把以前学过的公理,定理等复习一遍,牢记在心,这对今后的推理证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六、作业

课本第33页习题27.1的第1、2、3、4题。

补充作业:

1.如图,AB∥CD,GE平分∠BEF,GF平分∠EFD。求证:∠G=90°,

     

2.如图,F、C是线段BE上两点,BF=CE,AB=DE,∠B=∠E,QR∥BE。求证:∠Q=∠R。

3.如右图,已知CD是△ABC的外角∠ACE的平分线,BD平分∠ABC,请你猜想∠A与∠D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七、课后反思:

§29.2.3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用推理证明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过程与方法:在证明这些定理的过程中,体会以前学过的定理不只是通过猜想、观察,比较得到,这些定理需要数学的严格推理论证,才能说明它们是否正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这些定理的证明过程以及运用这些定理的解决问题。

难点:运用这些定理证明有关命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若AB∥CD,AB=C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若AB=CD.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若∠BAD=∠DCB,∠ABC=∠CDA,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若OA=OC,OB=O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AB=CD,AD=BC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如图,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ABC=∠CDA,∠BAD=∠DCB。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如图,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OA=OC,OB=OD

以上这些定理,通过两种表达方式,使同学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二、选择部分定理进行证明

1.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AB∥CD。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要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只要证明另一组对边平行,因此连结其中一条对角线,然后证明内错角相等。

证明;连结AC。

ABCD

∴∠BAC=∠DC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ABC和△CDA中

∵AB=CD

∠DAC=∠DCA

AC=CA

∴∠BCA=∠D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BC∥DA(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求证;AB=CD,BC=DA

分析:要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可以连结其中一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出结论。

证明:连结A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BAC=∠DC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理∠BCA=∠DAC

在△ABC和△CDA中

∵∠BAC=∠DCA

AC=CA

∠BCA=∠DAC

∴△ABC≌△CDA(ASA)

因此AB=CD,BC=D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三、例题与练习

  例题: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B、CD上的点,且AE=CF,求证:BF∥DE。

(通过同学们讨论,而后老师给予归纳,证明)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B=CD

∵AE=CF

∴BE=DF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F∥DE

虽然这道题目并不难,但老师可以通过对这道题详细分析、讲解,使同学们可以对

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判定法则做更深刻的理解,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的方法。

练习:

1.求证: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求证: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四、小结

1.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能应用这些定理证明一些相关命题。

五、作业(略)

补充作业:

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点在对角线AC上,且AE=CF,求证:DE∥BF。

2.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E、DF分别是/ABC、/CDA的平分线,

求证:BD和EF互相平分。

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的平分线交CD的延长线于E。

(1)求证,∠C的平分线垂直平分BE。

(2)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0cm,DE=3cm,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各边长。

六、教学反思:

§29.2反证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理解反证法的推理依据及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提问: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反证法,什么叫做反证法?

生: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师: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反证法证题的方法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是什么?

生:共分三步: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师: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命题的基本方法。在证明一个数学命题时,如果运用直接证明法比较困难或难以证明时,可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例如:在△ABC中,AB=cBC=aAC=b,如果∠C=90°,abc三边有何关系?为什么?

解析:由∠C=90°可知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知  a2 +b2 c2

二、探究

问题:

若将上面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cBC=a, AC=b,C90°,请问结论a2 +b2 c2 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探究:

假设a2 +b2 c2,由勾股定理可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0°,这与已知条件∠C90°矛盾。假设不成立,从而说明原结论a2 +b2 c2 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与前面的证明方法不同,它是首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已知、定理、公理矛盾的结论,从而得到原结论的正确。象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三、应用新知

例1:在△ABC中,ABAC,求证:∠B C

证明:假设,∠B C

ABAC

这与已知ABAC矛盾.

假设不成立.

∴∠B C

小结:

反证法的步骤:假设结论的反面不成立→逻辑推理得出矛盾→肯定原结论正确

2

已知:如图有a、b、c三条直线,且a//c,b//c. 求证:a//b

证明:假设a与b不平行,则可设它们相交于点A。

那么过点A 就有两条直线ab与直线c平行,这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矛盾,假设不成立。

  ∴a//b.

小结:根据假设推出结论除了可以与已知条件矛盾以外,还可以与我们学过的定理、公理矛盾

3 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已知:△ABC , 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证明: 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则∠A>60°,∠B>60°,∠C>60°

∴∠A+∠B+∠C>60°+60°+60°=180°

即∠A+∠B+∠C>180°

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矛盾.假设不成立.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例4.试证明: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学生完成,教师引导)

已知: ;

求证: ;

证明:假设 ,则可设它们相交于点A。那么过点A 就有 条直线与直线c平行,这与“过直线外一点 ”。矛盾,则假设不成立。

三、课堂练习:课本

四、课时小结

本节重点研究了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及反证法证明命题的应用。对于反证法的熟练掌握还需在今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强和提高。

五、课后作业:课本

六、板书设计

§29.2 反证法

1.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2.反证法应用:例题。

小结:

七、教学反思:

30 样本与总体

30.1抽样调查的意义

1课时 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及应用

(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含义

(3)了解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总体估计的作用

(4)掌握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研讨具体实例的过程,明了开展抽样调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

科学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

教学难点: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导入新课,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也容易展开讨论

(营造开放的讨论场面,引导学生讨论并发现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并且很快把表中的内容填好。

第二个问题稍难一些,因为抽的家庭太多了,不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知识,我们是可以回答的。

第三个问题最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量极其大,我国今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即只是研究约1300万人口,然后对这部分人进行调查。从而得出一个估计的答案。

三、总结归纳

我们把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全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部分个体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一个样本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做这个样本的容量。

例如人口普查中,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符合这一条件的所有北京市的公民的年龄就是一个个体。

普查是通过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四、典型例题讲解

1 为了了解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某九年级400名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情况,进行一次测验,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中:

(1)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什么?

分析:调查方式有普查和抽样调查,本题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成绩,因此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式。

例2为了了解2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20台做连续的运转实验,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解:所要了解的2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

每台空调的使用寿命是个体。

抽取的2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是20

五、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自己独立完成课本92页练习题

六、 课堂小结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七、作业:P92 练习

八、板书设计:

抽样调查

总体

个体

样本

样本容量

1

2

九、课后反思:

2课时 从部分看整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从部分看总体的意义和方法,学会合理的选择样本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部分看总体的学习全过程,体会选取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精神及言语表达能力,体会部分看整体的作用。

教学重点:利用从部分看整体的知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判断选择的样本是否合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许多的乒乓球。如果无法把所有的乒乓球都倒出来数,那么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估计布袋中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吗?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

可是方法有限,很难……

新课讲解

这个时候教师介入了,引导大家解决问题,让学生看课本93页。

解决的方法,取出10个球,在每个球上做个记号,以示它们已经被取出过。将这10个球全部放回袋子中,在将布袋中的球搅匀,然后第二次从布袋中取出一部分球,例如15个,检查这15个球中有几个是曾经被取出过的,假如说检查发现当中有2个是做过标记的,那么根据以下的近似关系:布袋中有标记的球的数目布袋中球的数目

≈第二次取出的球的中有标记的球的数目/第二次取出的球的数目

就可以估计出布袋中球的数目≈15×10÷2=75

受了这个题目的启发,同学们可以做下面这个题,

例1 为了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第一次捕捞一网鱼,一共捕捞20条鱼,把他们全部做上标记,第二次捕捞了三网,一共捕捞了54条鱼,其中有三条鱼身上有标记,问这个鱼塘中一共有多少条鱼?

分析:按照上面我们总结的结论方法,很容易求出池塘中有360条鱼。

例2要了解喜欢足球的学生人数占全年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在足球场上向30名同学做调查,这样的一个样本可不可以考察总体?

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取的样本不能太小;

(2)防止太大的“盲目性”;

(3)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答:这样的样本太小、太特殊,不具有代表性

三、课堂知识练习

1、判断下面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是否合适

(1)检查某啤酒厂即将出厂的啤酒质量情况,先随机抽取若干箱,再在抽取的每箱中,随机抽取1-2瓶检查。

(2)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百姓对央视春节晚会的评价。

(3)调查某市中小学生学习知识负担的状况,在该市每所中小学选取一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4)教育部为了调查中小学乱收费情况,调出了某市所有的中小学生。

2、拓展创新题

某住宅小区6月份随机抽取调查了该小区6天的用水量(单位:吨),结果分别是30、34、32、37、28、31,那么估计该小区6月份(30天)的总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3、探究性问题

一不透明的塑料袋里放入了一些小球,小红从中摸了两次结果发现都是红球,因此小红说这个袋中都是红球,而小明从中摸了两次后,摸到了一红一白两球,因此,小明说这个袋中红球和白球各占50%,你认为他们的话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p96页练习、p99页1、2、3

六、板书设计

从部分看整体

1

2

探究思考

七、课后反思:

3课时 这样选择样本合适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在抽样调查时,所选取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

2、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的抽样方法,即具有代表性,样本容量必须足够大避免遗漏

某一群体,使得所抽取样本比较合理,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判断所选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反映总体的特征。

难点:判断所选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反映总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用例子说明如何进行抽样比较合理

例1、老师布置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小胖为了争速度,立即就近向他周围的三个同学作调查,计算出他们四个人的平均身高后就举手向老师示意已经完成任务了.

  分析 因为小胖他们四个坐在教室最后面,所以他们的身高平均数就会大于整个班级的身高平均数,这样的样本就不具有代表性了.

  现实生活中,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选中的样本可能不愿意参加或者没空配合你作调查,所以,在不太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前提下,人们也经常采取调查周围人的抽样方法.但是,要注意这些调查对象在总体中是否有代表性.

2 甲同学说:“6 6 6…啊!真的是6!你只要一直想某个数,就会掷出那个数.”

  乙同学说:“不对,我发现我越是想要某个数就越得不到这个数,倒是不想它反而会掷出那个数.”

  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几次经验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在这里请同学掷骰子,来验证上述两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

3 小强的自行车失窃了,他想知道所在地区每个家庭平均发生过几次自行车失窃事件.为此,他

和同学们一起,调查了全校每个同学所在家庭发生过几次自行车失窃事件.

  分析 这样抽样调查是不合适的.虽然他们调查的人数很多,但是因为排除了所在地区那些没有中学

生的家庭,所以他们的调查结果不能推广到所在地区的所有家庭。

想一想:小强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反映哪些家庭失窃自行车的情况?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开展调查之前,要仔细检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是否都有可能成为调查对象。

41936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根据1000万电话和从该杂志订户所收回的意见,断言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在总统竞选中击败罗斯福,但结果是,罗斯福当选了,《文学文摘》大丢面子,原因何在呢?

原来,1936年能装电话和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相对富裕,而引入不太高的的大多数选民选择了罗斯福。《文学文摘》的教训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

二、练习

判断下面这几个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1、一食品厂为了解其产品质量情况,在其生产流水线上每隔100包选取一包检查其质量;

2、一手表厂欲了解611岁少年儿童戴手表的比例,周末来到一家业余艺术学校调查200名在那里学习的学生.

3、为调查全校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全校所有的班级中抽取8个班级,调查这8个班级所有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

4、为调查一个省的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省会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明白在做抽样调查时,所选取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应避免遗漏某一群体,同时样本的容易要足够大,这样样本才能反映总体的特性,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五、作业

p99页4、5、6

六、板书设计:

这样选择样本合适吗

1

2

3

探究思考与练习

七、课后反思:

§30.2.1简单的随机抽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操作过程,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难点: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过程:

一、用例子说明有些调查不适宜做普查,只适宜做抽样调查

例1:妈妈为了知道饼熟了没有,从刚出锅的饼上切下一小块尝尝,如果这一小块熟了,那么可以估计整张饼熟了。

例2:环境检测中心为了了解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会在这个城市中分散地选择几个点,从各地采集数据。

例3:农科站要了解农田中某种病虫害的灾情,会随意地选定几块地,仔细地检查虫卵数,然后估计一公顷农田大约平均有多少虫卵,会不会发生病虫害。

例4:某部队要想知道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会随意地从中选取一些炮弹进行发射实验,以考察这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以上的例子都不适宜做普查,而适宜做抽样调查。

二、如何从总体中选取样本

1、什么是简单的随机抽样

上面的例子不适宜做普查,而需要做抽样调查,那么应该如何选取样本,使它具有代表性,而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呢?

要想使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偏向总体中的某些个性,有一个对每个个体都公平的方法,决定哪些个体进入样本,这种思想的抽样方法我们把它称为简单的随机抽样

2、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来选取一些样本。

假设总体是某年级300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我们已经按照学号顺序排列如下:

97 92 89 86 93 73 74 72 60 98 70 90 89 90 91 80 69 92 70 64 92 83 89 93 72 77 79 75 80 93 93 72 87 76 86 82 85 82 87 86 81 88 74 87 92 88 75 92 89 82 88 86 85 76 79 92 89 84 93 75 93 。。。。。。。。

用简单抽样的方法选取三个样本,每个样本含有5个个体,老师示范完成了第一个样本的选取,请同学们继续完成第二和第三个样本的选取。

第一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111

254

167

94

276

成绩

80

86

66

91

67

第二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第三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课堂活动: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总体中选取两个样本,每个样本含有20个个体。

第一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第二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同学们从刚才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到,抽样之前,同学们不能预测到哪些个体会被抽中,像这样不能够预先预测结果的特性叫做随机性。所以统计学家把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做随机抽样。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随机抽样,如何从总体中随机选取一些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研究,可以反映总体中的特性。

四、作业:

课本P108习题30.2的第1、3题。

五、板书设计:

简单的随机抽样

1

2

3

探究思考与思考

六、课后反思:

§30.2.2抽样调查可靠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样本抽样,绘频数颁布直方图,计算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样本容易足够大,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特性,这样的样本才可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只有可靠的样本,才能用样本去估计总体。培养学生数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随机抽样选取样本,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并与总体的

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难点:通过随机抽样选取样本,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并与总体的

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在选取样本时应注意的问题,其一是所选取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其二是所选取的样本的容量应该足够大,这样的样本才能反映总体的特性,所选取的样本才比较可靠。

二、新课

1、用例子说明样本中的个体数太少,不能真实反映的特性。

让我们仍以上一节30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例,考察一下抽样调查的结果是否可靠。上一节中,老师选取的一个样本是:

随机数(学号)

111

254

167

94

276

成绩

80

86

66

91

67

它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成绩和标准差分别如下:

另外,同学们也分别选取了一些样本,它们同样也包含五个个体,如下表:

随机数(学号)

132

245

5

98

89

成绩

78

73

76

69

75

随机数(学号)

90

167

86

275

54

成绩

72

86

83

82

82

同样,也可以作出这两个样本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计算它们的平均成绩和校准差,如下图所示:

样本平均成绩为74.2分,标准差为3.8分     样本平均成绩为80.8分,标准差为6.5

从以上三张图比较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平均数和标准差与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也相去甚远,显然这样选择的样本不能反映总体的特性,是不可靠的。以下是总体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成绩和标准差,请同学们把三个样本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成绩和标准差与它进行比较,更能反映这样选取样本是不可靠的。

2、选择恰当的样本个体数目

下面是某位同学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两个含有40个个体的样本,并计算了它们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绘制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具体如下:

样本平均成绩为75.7分,标准差为10.2分     样本平均成绩为77.1分,标准差为10.7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样本中个体太少时,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往往差距较大,如果选取适当的样本的个体数,各个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总体的标准差相当接近。

三、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在300名学生的成绩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两个含有20个个体的样本,并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并与总体的平均数、标准差比较。

四、小结

一般来说,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样本容量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的代价的大小。

五、作业:

补充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抽样调查可靠吗

探究思考与思考

七、课后反思:

§30.2.3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测;

2、过程与方法能与同学进行交流,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只有可靠的样本,才能用样本去估计总体。培养学生数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有关问题查找资料或调查,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能用样本的平均

数和方差,从而对总体有个体有个合理的估计和推测。

难点:根据有关问题查找资料或调查,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能用样本的平均

数和方差,从而对总体有个体有个合理的估计和推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2002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年的30天,记录并统计这30天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求出这30天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据此估计北京2002年全年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状况。请同学们查询中国环境保护网

二、新课

师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定如下表中的30天,通过上网得知北京在这30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及质量级别,如下表所示:

30个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为107,据此估计该城市2002年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107,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微污染。

讨论: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算一算自己选取的样本的污染指数为多少?根据样本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估计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下面是老师抽取的样本的空气质量级别、所占天数及比例的统计图和该城市2002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两张统计图,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经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从样本获得的数据与总体的不完全一致,但这样的误差还是可以接受的,是一个较好的估计。

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抽取的样本绘制统计图,并和2002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进行比较,想一想用你所抽取的样本估计总体是否合理?

显然,由于各位同学所抽取的样本的不同,样本的污染指数不同。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随着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个数)的增加,由样本得出的平均数往往会更接近总体的平均数,数学家已经证明随机抽样方法是科学而可靠的. 对于估计总体特性这类问题,数学上的一般做法是给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一个估计值的范围,将来同学们会学习到有关的数学知识。

3、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问题1:在计算20个男同学平均身高时,小华先将所有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表所示:

然后,他这样计算这2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

小华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问题2:假设你们年级共有四个班级,各班的男同学人数和平均身高如表25.2.4所示.

25.2.4

小强这样计算全年级男同学的平均身高:

小强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在一个班的40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

三、小结

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随机抽样是经过数学证明了的可靠的方法,它对于估计总体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四、作业:

课本P108习题30.2的第2、4题。

五、板书设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

1、例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3、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探究思考与思考

六、课后反思:

30.3 借助调查作决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媒体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会从媒体上获取数据信息,包括上网、看电视、读报、听广播等,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进行决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对来自媒体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来自媒体的数据的分析与交流,在分析信息、提高分析辩别能力的同时,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读取媒体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分析

2.能够对信息中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难点:从统计(数学)的角度对媒体信息进行质疑,并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媒体可以便捷地获取丰富、实时的信息

举例:如果明天我们要郊游,可以留意报纸、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或者上网查询,要是天气预报说明天降雨概率为90%”,那我们可能都会带上雨具.

请同学再举几个通过媒体获取数据进行决策的例子

二、借助调查作决策

问题1 2001·前夕,小明一家准备购买一台彩电.是买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是考虑价格便宜还是追求功能全面?最后决定在甲、乙、丙三个国产品牌中选择一个最畅销的品牌.小明上网查得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的最新数据,如表28.1.1所示.

如果你是小明,会怎样取舍呢?

分析 把这三个品牌彩电自1999年以来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的总销量和平均月销售量用图形表示.

1

1999年以来彩电销售总量比较

2

1999年以来彩电历年月平均销量比较

1)以2001年第一季度三个品牌销量的4倍分别作为2001年它们全年的估计销量,这样比较年销售量合适吗?

2)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三个品牌的销售情况,小明与他的爸爸特地在一家电器商场观察了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中,他们发现甲与丙各卖出了两台,而乙一台也没有卖出.为什么他们在商场观察的结果与小明在媒体上查到的数据不成比例?这是否意味着网上公布的数据不可靠?为什么?

解:(1)不合适,因为不同季节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不一定一样,同一品牌在不同季节的销售量也不一定相同,第一季度是销售的淡季,因次它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用它的4倍作为全年的估计销量,可以每个季度取一个月或一个月中随机抽取几天来比较年销售量.

(2)小明和他爸只在一个商店里统计了一个小时的销售情况,因此他选择的样本既没有随机性也没有代表性,样本的容量有太小,而媒体上公布的数据是作了大量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因此网上的数据依然可靠.

习:

爸爸妈妈计划在周末带小明去旅游.首先,希望天气适宜;其次,游览的地方最好离居住地近一些.下图是小明在报纸上查询到的周末部分旅游区天气预报.

此外,小明还通过上网查询列车时刻表,获得了各旅游区与自己居住地之间的里程如下(单位:m).

大连2 255,青岛1 359,泰山890,洛阳1 122,黄山674,杭州201,武夷山631,厦门1 395,桂林1 645,湛江2 280

1)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哪个旅游景点是最佳选择?

2)如果你要在本周末旅行,那么基于路程和天气两方面的原因,你将怎样查询数据做出决策呢?把你的决策过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答:(1)天气适宜的有湛江、青岛、泰山、洛阳、黄山、桂林、五夷山,在这些天气适宜的旅游区中,五夷山离居住地最近、所以五夷山是最佳选择。

(2)可以先查询天气、及各景点的路程,以天气适宜且路程近者为目标。

媒体中的数据很多,只要我们留心,会从其中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但出现在媒体中的信息不一定都是可靠的,我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三、容易误导决策的统计图

2 一则广告说:据调查,使用本厂牙膏可以使蛀牙率减少20%,并以图28.1.3示意其调查得到的数据.你怎样看待这则广告?

第一,我们注意到图中的柱形图的纵轴是从30%开始的,它容易留给我们一个错误的印象:使用该厂牙膏会使蛀牙率减少一半.

第二,我们不知道调查对象是否有可比性,如果使用该厂牙膏的人群是幼儿园小朋友,而使用非该厂牙膏的人群却是成年人,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不可信了.

第三,我们也不知道样本容量有多大,如果只调查了10个人,那么所得的结论可能就不太可靠了.

从这个很小的例子可以看出,数据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有利于决策的各种信息,但有些时候也可能误导我们.所以,比较规范的统计报告应该说明调查的细节,如调查了多少人,是怎样选取调查对象的,等等.

问题3见教材

练习

以下是一些来自媒体的信息,谈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想法.

1  报纸刊载:高校毕业生平均年收入为5万元.(数据来源于对某高校校友的一次问卷调查)

2 某房产广告称:本地区居民年收入6万元.(事实上该地区居住了许多普通工人家庭,只有几户富翁家庭)

3)某杂志刊载消息解释其价格上涨原因:10年来,原材料上涨10%,印刷费增加10%,推销广告费上升10%.这样一来,成本增加30%,零售价格怎能不上涨?

四、小结

在本节学期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在对某件事情作决策前,如何借助媒体,查询数据,媒

体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既要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还要保持理智的心态要

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呈现方式和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辨析。

五、作业:

1、课本P118习题30.3的第1、2、3题。

2、课本P118习题30.3的第4、5题。

六、板书设计:

借助调查作决策

1.借助调查作决策

2. 容易误导决策的统计图

探究思考与思考

七、课后反思:

复习

1课时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上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基础训练:

1-1, 0, 0.2, , 3 中正数一共有 个.

2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是 .

3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盒子的展开图,请把-10810,-2,-82分别填入六个 小正方形,使得按虚线折成的正方体相对面上的两数互为相反数.

4数轴上点AB的位置如图所示,若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则点C表示的数为______

5已知ab互为倒数,cd互为相反数,且|x|6,则3ab-(cd)+x2

6、若|a|3,则a=_____

7下列四个中,是负数的是(

A|2| B(-22 C D

8如图,数轴上的点P表示的数是-1,将点P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则点P’表示的数是:

要点梳理

1、___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2规定了_____、_____ _____的直线叫做数轴.

3如果两个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

4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 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正数的绝对值是 ;负数的绝对值是 0的绝对值是

5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___;正数___0,负数____0,正数__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_______

6乘积为 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_____

7有理数分类应注意:(10是整数但不是正整数;(2)整数分为三类:正整数、零、负整数,易把整数误认为分为二类:正整数、负整数.3)整数还可以分为自然数和负整数两类或分为偶数和奇数两类.

8两个数ab互为相反数,则ab=_____

9绝对值是易错点:如绝对值是5的数应为±5,易丢掉-5

10乘方的意义: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____,乘方的结果叫做__

11、科学计数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研讨

例1如果零上2℃记作+2℃,那么零下3℃记作( )

A-3℃     B-2℃     C+3℃   D+2℃

2、如图,若A是实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则关于a,-a1的大小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a1<-a Ba<-a1

C1<-aa Daa1

3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于201261日闭幕,本届京交会期间签订的项目成交总金额达60 110 000 000美元,将60 110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

A B C D

4、a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称为a.如:2的差倒数是的差倒数是.已知的差倒数,的差倒数,的差倒数,…,依此类推,则a2012=____.

5、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若输入x的值为1,则输出y的值为_____

6、观察下面的变形规律:

1 ;……

解答下面的问题:

1)若n为正整数,请你猜想

2)证明你猜想的结论;

3)求和:+…+

★(4)探究并计算:.

规律总结

1搞清有理数的三种常见形式: 整数 分数;无限循环小数,如0.01010101…… .

2绝对值的性质——要注意正确区分数的三种情况,尤其是负数去掉绝对值应变为其相反数.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灵活运用运算律. 乘方计算时注意:(1)注意分清底数,如:-an的底数是 a,而不是-a;(2)注意运算顺序,运算时先算乘方,如 3 ×523 ×2575

强化训练

1的相反数是 ( )

A B C3 D3

2下面的数中,与-3的和为0的是

A3 B3 C D

3—8的相反数是(  

A8    B8    C     D

4|a|7|b|5a b0,那么ab的值是(

A2 12 B2或-12 C2或-12 D2 12

5为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中央财政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为试点地区在校生提供营养餐膳食补助,一年所学资金约为160亿元,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

620085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新疆各族群众积极捐款捐物,还紧急烤制了2×104个饱含新疆各族人民深情的特色食品——馕(náng),运往灾区.每个馕厚度约为2cm,若将这批馕摞成一摞,其高度大约相当于(  )

A160层楼房的高度(每层高约2.5m B、一棵大树的高度

C、一个足球场的长度 D2000m的高度

7数轴上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5,则A表示的数是_____

8比较大小:-_____

9a的相反数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绝对值最小的数,则ab_____

10观察下列等式717,7249,73343,742401, …,由此可判断7100的个位数字是____.

11、计算

 1(-3×÷()×3 2

2课时 实数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与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会按问题的要求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基础训练:

  1、4的平方根是_____. 算术平方根是_____.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

如果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根等于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

  3、下列四个实数中,是无理数的为A.0 B. C.-2 D.

4、(1的立方根是_____;(2)已知x38,则x=_____.

  5、已知实数x,y满足+(y+1)2=0,则x-y等于___

  6、用四舍五入法把0.7096精确到千分位的近似值是_____.

7、今年某市约有10800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按四舍五入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0800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

A0.10×106 B1.08×105   C0.11×106  D1.1×105

8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5,估计它的边长大小在 ( )

A23之间   B34之间    C45之间   D56之间

9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3 Ba3 Ca―3 Da―3

10计算:.

要点梳理:

  1、平方根及立方根的定义与性质(1

名称

定义

性  质

符号

平方根

x2a,则称xa的平方根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a0

立方根

x3a,则称xa的立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a为一切实数)

2)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

3)数的开方与数的乘方互为逆运算.

  2、实数

  (1)无理数的定义及表示形式

  (2)实数的分类

  

  (3)实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运算性质,及运算律与有理数相同.

  3、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4、有效数字:对一个近似数,从左面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称为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问题研讨:

  例1、(1)如图,矩形OABC的边OA长为2 ,边AB长为1OA在数轴上,以原点O为圆心,对角线OB的长为半径画弧,交正半轴于一点,则这个点表示的实数是

A2.5 B2 C D

2)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如所画图中数轴上的点P所表示的数是___.

这种说明问题的方式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_______

2、把下列各数填到相应的集合里:31,-π,3.140.1010010001

sin30°,tan45°,-3,-3.212012001,|-3.2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

注:严格地按照定义来分类.

  例3、比较大小

  

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如作差法,作商法,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等等.

4、(13.5万精确到_____位,有____个有效数字;

1.35×103精确到_____位,有____个有效数字.

2)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①地球上七大洲的总面积约为149480000km2(保留2个有效数字).

②某人一天饮水1890mL(精确到1000mL

③小明身高1.595m(保留3个有效数字)

④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的红光的波长为0.000077cm(精确到0.00001cm.

规律总结:

  1、实数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试题分值58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出现.

  2、牢固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

  3、掌握实数的各种运算,在混合运算中注意符号和运算顺序.

  4、对于体现创新意识的问题,可采用猜想、归纳、计算、验证等综合方法解题

强化训练:

1、在实数,sin300,, ,无理数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2、计算1的值在(  )

A23之间   B34之间   C45之间  D56之间

3 .(填

4、已知|a|53,且ab0,则ab的值为(  )

A8    B、-2    C8或-8   D2或-2

5实数在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且,则化简的结果为(

A B C D

6、若0x1,则xx2的大小关系是(  )

Axx2   Bxx2   Cx2x   Dx2x

7、如果=-1,则a的取值是(  )

Aa0    Ba0    Ca0   Da0

  8、计算 

1

2|1|(1)2013(8)0 ()1

3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的有关概念,如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等,简单的整式加、减、乘法运算.

5、整数指数幂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6、会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基础练习:

1、“xy的和”用代数式可以表示为(   )

Axy)    Bxy    Cxy    Dxy

2、某超市进了一批商品,每件进价为a元,若要获利25%,则每件商品的零售价应定为(  )

A25%a     B、(125%a    C、(125%a    D

3、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

Ax3·x2x5 Bxx2x3 C2x3÷x2x D

4、下列运算中,正确个数为(  )个

x2x3x5 ②(x23x6 ③30×215 ④-|5|38 ⑤1÷1

A1    B2    C3    D4

5、如果(  )

A3和-2 B、-32 C32 D、-3和-2

6、若实数满足,则_____.

7、已知10m210n3,则103m2n=____

8的差是_____.

要点梳理:

1、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和____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一般地,用______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______和_______统称为整式.

⑴单项式是______的积,其含义是:①不含加减运算,②字母不出现在分母里,③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⑵多项式是_______的和,其含义有:①由单项式组成;②体现和的运算法则

______ ____________叫做多项式的一个项;_________ 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⑴同类项应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_____;②_____.

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幂的运算法则

1am·an=_______;   (2(am)n=______;

3(ab)n=________;   (4am÷an=____(a0);

5a01(     );     (6ap=_____(a0.

问题研讨:

1、填空

1a的系数是____,次数是_____

  (2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单项式4xa2by8与-3x2y3a4b和仍是单项式,求ab的值.

3按下列程序计算,把答案写在表格内:

1)填写表格:

输入n

3

2

3

输出答案

1

1

2)请将题中计算程序用代数式表达出来,并给予化简.

分析:明确计算程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

4如图,将连续的奇数1357 …… ,排列成如下的数表,用十字框框出5个数.问:

1)十字框框出5个数字的和与框子正中间的数17有什么关系?

2)若将十字框上下左右平移,可框住另外5个数,若设中间的数为a,用代数式表示十字框框住的5个数字之和;

3)十字框框住的5个数字之和能等于2000吗?若能,分别写出十字框框住的5个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规律总结:

1、整体代入法是求代数式值的方法之一

2、观察数列中各个数据的数量关系(如和差倍分关系)是解答观察数字型归纳题的一个方法

3、要准确理解和辨析单项式次数、系数、同类项等概念,特别要关注简单整式的运算.

4、运用公式或法则进行运算,首先要判断题目是否具备某一公式或法则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正确选择公式或法则进行运算.

强化训练:

1、若代数式可化为,则的值是___.

2用代数式表示ab两数的平方和,结果为_____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4某计算程序编辑如图所示,当输入x=_____时,输出的y3.

5已知m为任意实数),则PQ的大小关系为(

A B C D不能确定

6、某公园计划砌一个形状如图(1)的喷水池,后来有人建议改为图(2)的形状且外圆的直径不变,喷水池边沿的宽度,高度不变,你认为砌喷水池的边沿(  )

A、图(1)需要的材料多

B、图(2)需要材材料多

C、图(1)、图(2)需要的材料一样多

D、无法确定

7、先化简,再求值:

3x2)(3x2)-5xx1)-(2x12,其中x=-.

  8、求(7ab3a2)-(2b213ab)-(a22ab)的值,其中a1b=-1.

4课时 从面积到乘法公式(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

2、能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基础练习:

1ab2c·(-0.5ab2)·(-2bc2)=_______

2、-3a2ab2b1)=_________

3、二次三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的值是

4、如图,从边长为(a+1)cm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a﹣1)cm的正方形(a>1),剩余部分沿虚线又剪拼成一个矩形(不重叠无缝隙),则该矩形的面积是(  )

 

A.

2cm2

B.

2acm2

C.

4acm2

D.

(a2﹣1)cm2

要点梳理:

1、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它们的_________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_______,再把所得的_________.

3、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_____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_____,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注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4 写出完全平方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平方差公式 .

问题研讨:

1计算:① [(2xy)(2xy)y(y6x)]÷2x

.

2、(1)已知ab3ab2,求a2b2 (ab)2的值.

2已知A2x+yB2xy,计算A2B2.

3已知,求代数式的值.

3ma+b+c)=ma+mb+mc,可得:(a+b)(a2ab+b2)=a3a2b+ab2+a2bab2+b3a3+b3,即(a+b)(a2ab+b2)=a3+b3 ………………………①

我们把等式叫做多项式乘法的立方公式.

下列应用这个立方公式进行的变形的是(   )

Ax+4y)(x24xy+16y2)=x3+64y3    B2x+y)(4x22xy+y2)=8x3+y3

Ca+1)(a2a+1)=a3+1      Dx3+27=(x+3)(x23x+9

规律总结:

1、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

2、二次代数式的几何意义都与面积有关;

3、掌握好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

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强化训练:

1、利用因式分解简便计算:57×9944×9999正确的是(   )

A99×5744)=99×1019999

B99×57441)=99×1009900

C99×57441)=99×10210098

D99×574499)=99×2198

2、如果多项式能分解为一个二项式的平方的形式,那么m的值为:(  )

A4 B8 C—8 D±8

3、一套住房的平面图如图所示,其中卫生间、厨房的面积和等于(  )

  A4xy      B3xy    

  C2xy     Dxy

4、如图①是一个长为2m,宽为2nmn)的长方形,用剪刀沿图中虚线(对称轴)剪开,把它分成四块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长小方形,然后按图②那样拼成一个正方形,则中间空的部分的面积是(  )

A2mn   B、(mn2   C、(mn2   Dm2n2

5、将图甲中阴

影部分的小长方形变换到图乙位置,你

能根据两个图形的面积关系得到的数学

公式是__________.

6、如图是在正方形网格中按规律填成的阴影,根据此规律,第n个图中的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个数是_____

7、化简:(a2)(a2)-aa1

8、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9、有足够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如下图.

如果选取1号、2号、3号卡片分别为1张、2张、3张,可拼成一个长方形(不重叠无缝隙).请画出这个长方形的草图,并运用拼图前后面积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个长方形的代数意义.

这个长方形的代数意义是 .

5课时 从面积到乘法公式(2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2、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3、会用因式分解法解决相关问题

基础练习:

1、因式分解: .

2、分解因式:_____.

3、分解因式:a2-4b2 .

4、分解因式 .

5、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____=____

6分解因式=______

7、下列各式从左向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有(

A(x+2)(x2)x24 Bx24+3x(x+2)(x2)+3x

Ca24(a+2)(a2) D、全不对

8、下列因式分解错误的是(  )

  Ax2y2=(xy)(xy)   Bx26x9=(x32

  Cx2xyxxy)      Dx2y2=(xy2

9、下列各式中,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的是(

A、-a2+b2 B、-x2y2 C49x2y2z2 D16m425n2p2

10、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x425y2     2

381(ab)216(a+b)2 416(bc)2a2

要点梳理:

1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

①提公因式法:;

②公式法:

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怎样?

4、因式分解法(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问题研讨:

1:(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中,是分解因式的是(   )

  Aaxy)=axay      Bx24x4xx4)+4

C10x25x5x2x1)    Dx2163x=(x4)(x4)+3x

2)下列因式分解中,结果正确的是(   )

  Ax24=(x2)(x2)     B1-(x22=(x1)(x+3

C2m2n8n32n(m24n2)     Dx2xx21

3)因式分解:-m2n2___________.

4)分解因式

分析:考察的是因式分解的概念,注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与联系.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3     (4

3、已知:,ab的值.

说明:此例运用及几个非负数都为零.

★例4、(1)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

2)由四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规律总结: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时,先提公因式;

2)各项没有公因式时,要看能不能用公式法来分解;

3)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

强化训练:

1、观察:

32128;

523216;

725224;

927232.

……

根据上述规律,填空:132112 192172 .

你能用含n的等式表示这一规律吗?你能说明它的正确性吗?

2、(1)观察下面各式规律:

……

写出第n行的式子,并证明你的结论.

(2)计算下列各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011×201320122; ②; ③.

3已知P3xy8x+1Qx2xy2,当x0时,3P2Q7恒成立,求y的值.

6课时 分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意义,会求分式有意义、无意义以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

3、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训练:

1、下列式子是分式的是(  )

A B C D

2、化简的结果是(  )

A B C D

3、要使分式有意义,x的取值满足( )

A、x0   B、x≠0    C、x0   D、x0

4若分式的值为0,( )

Ax=-2   Bx0    Cx1x=-2     Dx1

5、若分式的值为零,则x的值为(   )

Ax=-3   Bx3   Cx=-3x1   Dx3x=-1

6、已知两个分式:AB,其中x≠±2,则AB的关系是(  )

A、相等    B、互为倒数    C、互为相反数    DA大于B

7、时,分式的值是

8、已知,则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__

要点梳理:

1、分式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_____,那么代数式叫做分式;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为____,分式无意义的条件为___,分式 0的条件为_______;

2、最简分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式的约分: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_______约去;

4、分式的通分:把几个___分母的分式化成___分母的分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应为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所有相同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5、分式的基本性质: ,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

6、同分母分式相加减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分母分式相加减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式乘法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式除法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先算_____,再算_____,最后_____,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问题研讨:

1、(1)若分式中的xy的值都变为原来的3倍,则此分式的值(  )

A、不变    B、原来的3倍   C、是原来的    D、是原来的

2)若分式的值为0,则b的值为

A1 B、-1 C±1   D2

2、(1)已知:ab),求的值。

2)先化简,然后从-2x2的范围内选取一个合适的整数作为x的值代入求值.

3、先化简,再求值:÷(a) (),其中a=b

练习:(1)先化简代数式,再从-2,2,0三个数中选一个恰当的数作为的值代入求值.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满足方程:x2x60

规律总结:

1、分式的基本性质中必须强调B0这一前提条件,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零后分式无意义,故运用分式基本性质时,必须考虑M的值是否为零.

2、掌握并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在通分和约分时,都要注意分解因式知识的应用.

3、化简求值时,一要注意整体思想,二要注意解题技巧,三有时需将条件式先变形后代入.

4、分式的混合运算必须按顺序和法则进行,在运算过程中能化简的尽要能化简,最后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

强化训练:

1、若实数m满足m2m + 1 0,则 m4 + m4

2、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正确的是(   )

A  B C D

3、在解题目:“当时,求代数式的值”时,聪聪认为只要任取一个使原式有意义的值代入都有相同结果.你认为他说的有理吗?请说明理由.

4、先化简,再求代数式的值,其中x是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5、先化简,再求代数式的值,其中xcos300+

6、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

7课时 二次根式及其运算

教学目标:

1、准确、熟练地掌握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性质.

2、能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熟练地化简二次根式.

3、能准确、熟练地辨别哪些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

4 、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并能熟练运算.

5、会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基础训练:

1若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   Bx   Cx   Dx

2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且|a||b|,则化简的结果为(  )

A2ab   B、-2ab   Cb   D2ab

3,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4、计算结果(  )

A3 B C D9

5、已知m的小数部分,则=_______

要点梳理:

1、二次根式:形如_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化简就要使二次根式满足:(1)被开方数中不含_______,(2)被开方数中_______,(3)分母中不含有_______.

3、同类二次根式:n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_______,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1____0a0),(2)(2=_____(a0),

3=_____,(4=________(a0b0),

5=_______(a0b0

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实质就是__________

6、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________(a0b0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________(a0b0

问题研讨:

.com1、下列二次根式中与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2、有下列计算:①(m23m6;②;③m6÷m2m3;④15;⑤,其中正确的运算有_____(填序号)

2)若xy为实数,且满足0,则的值是____

3已知0,若b2a,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

42011芜湖)已知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则

3、(1)已知ab,化简二次根式正确的结果是(   )

A、-a    B、-a    Ca    Da

2)化简(a1的结果是_______

4、观察下列各式:

请你将发现的规律用含自然数n(n1)的等式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在进行二次根式化简时,我们有时会碰上如一样的式子,其实我们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化简:

(一)

(二)

(三)

以上这种化简的步骤叫做分母有理化。

还可以用以下方法化简:

 ;(四)  

1)请用不同的方法化简.

参照(三)式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照(四)式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简:.

规律总结:

1、判断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的关键是将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

2、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可以考虑先进行被开方数的约分,再化简二次根式,而不一定要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约分.

3、对有关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的求值问题,一般应对已知式先进行化简,代入化简后的待求式,同时还应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和技巧的运用使求解更简捷.

强化训练:

1、函数y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2、化简____ _

3、若整数满足条件,则的值是

4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的距离最近的整数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

5、(2010山西)估算2的值(

A、在12之间 B、在23之间

C、在34之间   D、在45之间

6、下列各组二次根式中,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一组是(   )

A    B     C    D

7、化简:2

8、计算:

1  (2

32cos60°+

8课时 整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有关的基本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3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基础训练

1是关于的方程的解,则m的值为____.

2、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yy3)=-4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它的二次项的系数是_____,一次项是_____,常数项是_____

3、若方程kx2x3x1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4已知关于x的方程x2mx60的一个根为2,则这个方程的另一个根是___

5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解是______

6abx2x2013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a22ab=_____

7、已知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则的值为______.

8、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7cm,第三边长为整数acm,且a满足a210a210,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

92011,苏州)已知ab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10的两个实数根,则代数式

ab)(ab2)+ab的值等于________.

10、解下列方程(组)

1      (2

34x210(直接开平方法)      (4x24x30(配方法)

52x27x4(公式法)       (6x3xx3)=0(因式分解法)

要点梳理

1、方程: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 ,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 系数不为0,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

4、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在整式方程中_____________叫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__________

5、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元二次方程的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________

问题研讨

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5xm23m20,常数项为0,求m.

2、按要求解下列方程

14(x1)2(x5)2(直接开平方法)(24x2x1)=32x1)(因式分解法)

32x25x30(配方法)      4x252x(公式法)

3m取何值时,方程(m1x|m|+1m3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并求出此方程的解.

4、(1)已知x2x10,求-x32x22012的值.

2)若.求代数式的值.

规律总结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选用方法,一般先看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若能用公式法通常不用配方法.

强化训练

1、用配方法解方程2时,方程的两边同加上 ,使得方程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2用配主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5时,此方程可变形为(  )

A、(x221  B、(x221   C、(x229   D、(x229

3方程xx2)+x20的解是(  )

A2    B、-21   C、-1    D2,-1

4你认为方程x22x30的解应该是(  )

A1    B、-3    C3    D1,-3

5方程x23x0的解是(  )

Ax0   Bx3    Cx10x2=-3   Dx10x23

6、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x3290       (2x22x5

3x22x2x1      4)(x1)(x1)+2x3)=8

7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某个根,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2-(k2x0的根,求k的值.

8、(1)方程x22x1的两个根为x1x21x1x2=___  x1x2=_____

2)方程x25x60的两个根为x1=-6x21x1x2=___ x1x2=___

34x2x30的两个根为x1x2=-1x1x2=___  x1x2=____

由(1)(2)(3)你能得出什么猜想?你能用求根公式证明你的猜想吗?

4)已知2是方程x24xc0的一个根,求方程的另一个根及c的值.

9课时 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

2能灵活地运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基础训练:

1下列各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为(   ).

Ax2+2y9 Bx+2 Cxy10 D+y4

2是方程kxy3的解,那么k值是(   ).

A2 B2 C1 D1

3如图,是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的一次函数y1y2的图象,设y1k1x+b1y2k2x+b2,则方程组的解是( ).

A.

4已知关于xy的方程xm24yn30是二元一次方程,则2m+n=______

5已知方程3x+6y8,则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___

6、方程组 的解是______

7、请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的

8、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xy1,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

9、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中,m与方程组的解xy相等,则m的值是____

10、已知P3xy8x1Qx2xy2,当x0时 ,3P2Q7恒成立,则y的值是______

要点梳理:

1、二元一次方程及它的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是____________

问题研讨:

1、已知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则的值为(

A1 B1 C2 D3

解题思路:根据解的定义可得到关于ab的方程组.

2解方程组:

1 2

3已知方程组有相同的解,求ab的值。

4、小颖解方程组时,把a看错后得到的解是而正确解是请你帮小颖写出原来的方程组.

规律总结:

1、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即把二元化为一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

2、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3、把求出的解代入原方程组,可以检验解是否正确。

4、由一个一次方程和一个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常用代入法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

强化训练:

1、若xa-b-2ya+b-2=11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a,b的值分别是( )

A、0,-1 B、2,1 C、1, 0 D、2,-3

2已知方程组的解xy的和是2,则a=______

3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2x+3y6的解,则k的值是______

4、以方程组的解为坐标的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是(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5解方程组:

1          (2

6、已知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求的算术平方根。

7、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求a的取值范围.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