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字起源于“神”字推论

发布时间:2020-11-07 18:23:36

寿字起源于字推论

王颖

【摘 要】摘 要: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福、禄、寿、喜、财等五福代表生活的最高水准,而五福之中寿又是最为看中的,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长寿的期盼。那么我们最看中的寿字最初起源于哪里呢,它为何能进入到民众最为普遍而崇高的理想诉求当中?文章就从文字学角度探析寿字来源,认为寿字应该是字的衍生字,并且解答寿字反映的是人在自然规律面前的无能为力、同时又希望能得到的庇佑、实现长寿的美好愿望的问题,寿紧密相连,因而能够成为人们最崇高的理想追求。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期】2016(000)009

【总页数】3

【关键词】寿;神;文字学;源流考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福、禄、寿、喜、财等五福代表生活的最高水准,而五福之中寿又是最为看中,那么寿字起源与何时何处?它为何能成为传统社会中民众最崇尚的理想诉求?本文就试从文字学角度解析寿字的来源,认为寿字应是字的衍生字,正是因为这种关系导致传统社会中民众对寿的追求更为迫切强烈。

在目前所见的青铜铭器上,寿字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其字形的异体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这五种字形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年代,或许可以反映寿字在上古时期的发展脉络。本文从两周金文和战国简文搜集了众多寿字的字形,并得到寿字可能是商周之际从字衍生出来的字体,并且用来表达希望天上神灵能赐予寿命、予以长寿的结论。笔者秉着小心求证的精神,在查阅了众多文献的基础之上,力求从新的角度来探析寿字的结构与形成历史,并且得出寿字可能是字的衍生字的结论。

《说文解字·卷八老部》记:久也。从老省,声。殖酉切1](P171)上《康熙字典·丑集中·士部》记:古文‘’。《唐韵》《集韵》承咒切,音綬。《註》: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董子繁露》:寿者,酬也。寿有短长,由养有得失。《前汉·王吉传》:心有尧舜之志,则体有松乔之寿2

在现在所有能查到的铜器金文上,寿字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这些所能见到的寿字它们形态各异,其字的结构大致可以归为下面几种:

1.“”,无”“偏旁的“”3]器号(P9433“”3]器号(P4330“”3]器号(P10247“”3]器号(P4581“”3]器号(P4560“”3]器号(P4618)等字。这些字形出现在西周初之后。

2.部,只从“”“”字形,或者是从“”“”字形。这两种没有部的字形结构大致出现商周交替时或者是周朝初年的金文上。因为在商周交替时期出现过无寿觚和西周早期的不寿簋都把寿字记作“”3]器号(P4060)。到了周中期的室叔簋也用“”4]器号(P1957)的写法,西周中期的豆闭簋则有“”“”3]器号(P4276)两种写法,但是这些写法在后期就几乎见不到了。商周交替时期所用的一些寿器和眉寿鼎上把寿记作“”3]器号(P10558),这个字形在能查到的金文刻文中最晚是记录到了西周中期的卫鼎金文中的“”3]器号(P2831)字。

3.“”“”3]器号(P2537)、“”3]器号(P10240)二种写法据统计在西周早期至中期非常流行,在春秋晚期筥叔之仲子平钟里有几个铭文记为“”3]器号(P172-179)字,还有个记作“”3]器号(P180)字,把“”偏旁记为了“”旁。西周末年以后还有用代替偏旁的“”3]器号(P4276)、 3]器号(P946)等字形。春秋末年的王子午鼎上的“”3]器号(P2811)字,就既用了又用了

4.”“”“”““”3]器号(P2724)、“”3]器号(P4019)二字,出现在西周初年以后至中期的时间里。西周末年的其簋的“”字把“”偏旁记为了偏旁“”3]器号(P3873),在西周末年的两鼎伯梁其铭文中,有一鼎记为从“”字,另一件则记为没有“”偏旁的“”3]器号(P4446-4447)字。

5,从“”““”3]器号(P6007)、“”3]器号(P3700-3701)、“”3]器号(P742)三种字形,最早见于西周中期后,到了西周晚期的四件小克鼎的铭文上则记作从”““”3]器号(P27962801)字形,另外的几鼎则记作从二“”3]器号(P27972800)字形。

这些所有的字形中,第3种字形是当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不仅在当时的青铜器铭文上而且在出土的楚简上该字形也最为常见,比如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包山楚简第68简就写作“”5](P201),上博楚简《采风曲目》第1简和《平王问郑寿》的第1简都是用的这个字形。第1种字形出现的次数稍微少于第3种字形,这两种字形在铭文中都有出现个几百例,相比之下,其他的字形出现次数就少很多。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第1种字形从省,从“”“”。罗振玉老先生理解是,“”字形应该属于《说文解字》中的字的声符,也是的省写。按照这就应该把“”归为,但是这种理解与卜辞的内容不一样了,所以应该解释为6](P8)。很多研究者之所以将“”读作便是把“”看做“”字中的声符了。

然而问题是,甲骨金简文当中的“”的初文特征几乎完全吻合,并且都是用来表达神明之意。东周时期的文字中,“”可以当字用,也可以只用来表示[7](P95-100)。

在甲骨文中从“”字的、从和双“”813414字的,从S形和双“”字的,都是异体字,这个字在其他文集中有记录,比如《甲骨文合集》中记录为“”、《花东》记录为“”9](P159),这几个字的意义大抵相当于字的字义,均有神明、神灵、天神之意。因此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推测到,“”应该就是的本字了。既然都是从二和两个圆形部件,并且用处相同,那么这两个圆形部件也可能是两个字在上古的写法。所以这个字应该是“”,意义就是似乎也符合字字形像张开嘴巴的龙的形象。而“”“”两个字的形状,尽管没有像“”这样的两条短线,但是从《甲骨文合集》卜辞的句子可以看出这两个字应该与“”属于异体字:

耤在名,受有年?

弗其受有年?

已卯卜,鹊贞,不呼耤于明,享不?[8](P9505

鹊贞:呼耤于明。[8](P14

这两个同时期的卜辞记录的都是一件事情,问的问题、出现的地名和巫师名都一样,而前面的叫和后面的叫,所以可以推断这二字是异体字。

实际上在甲骨文学界很早就有学者把“”“”“”看为同一个字了,先有于省吾把这三个解释为的异体字[10](P2),后有郭沫若把这三个认为是的异体字[11](P30),尽管二人理解的字不同,但都认同三者乃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并且我比较赞同把三者看成是的异体的观点。

如果从字的演变的问题来讨论,那么不会是全部的都在周铭文上刻成,也会有一些别的写法,还有刻成从二的,比如《集成》中记载的:用作朕皇考葵公尊鼎,用享孝于文神3](P2821-2823)中便把记为“”,《集成》中先神皇祖中的就记作“”。[3](P9717

在前人的统计中,在周铭文里字只出现在了八处,除了西周时期初年的宁簋盖铭文中将记为从部的“”3]器号(P4121-4122)字以外的其余七处都没有旁。而在其余的七处中,有三个地方写成从二“”,其他四处写成没有双。如果从数量上看的话,西周铭文中的从二和没有二的字形可以通用,如果从时间上来看的话,没有(神)都不早于有“”。而“”是商朝铭文中的字,所以总结来说,周朝的“”(神)可能是古字与今字的关系。

为什么应该理解为之意而不应该理解为雷电之意,因为甲骨文的“”字的字形应该来源于古人对龙的形状的想象,并且还突出了龙的口张开,记为。而,中间的的部分则是模拟了龙的躯体主干,在今后分化成两条线,一条线保存了表意功能,作为义符存在继续存在,另一条线则是被假借过去,作为声符存在,表示声音。所以“”字在后来兼顾表义和表音的功能。

周朝人用从二“”字时又省略了部,用来表示神明义的字,大致是从这开始“”混用了。因此西周以后的朝代,就都是用表示龙的躯干的和二结合的“”字。例如文献中记载的有,楚国曾仲大父蠡簋铭文中的记为“”,春秋末年苏国的宽儿鼎记为的“”3]器号(P2722),曾国曾子原蠡簋的“”3]器号(P4573),楚上博《容成氏》简牍上的“”字,战国楚子綬簋上把写作“”3]器号(P4575)等。这些字例或许可以证明“”“”“”“”都是“”(神)字的异体字,是的不同写法而已。并且在这些字形中,表示龙的躯体义的代表的是天神的概念。龙在古代并不是只作为一种简单的动物存在,而是像赑屃、朱雀、白虎一样作为一种神兽,甚至在后来直接联想到神明,与连接起来。而由于生存技能有限不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寿命很短,因此便向神明祈求长寿。事实上,对长寿的祈求从古至今在各个朝代都未曾停止过。寿命,即生命的延长,可以说是远古居民最渴望的事情。寿不管从造字来看,还是从寄托着远古祖先对生命延长的深切祈求来看,寿都很可能来源于字。

整理整理寿字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应该不是“”“”字的省写,而可能是更早的形体结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推算,最开始的寿字是从是亦声的形声字,作为义符关联神祗、承载着对生命的诉求,同时又兼具表音功能,充当声旁。再后来又加了一个字旁,,本义也就是保佑的意思,以至于寿后面作为一种祈求长命的寓意就更加明显了。

至于寿省的意义,如果从西周时期的各种铭文来看,寿字有从“”的字形构造,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寿字的写法,也就是从的字形结构。周人造的“”字,从的含义来说,也是作为寿的一项义符存在。

所以综上所言,寿字很可能是商周交替之时从字衍生过来的,并且在周朝时就已经成为了常用字。在这种衍变的背后,寿的最大意义承载体就在于“”(神),是希望天神能赐予长寿的美好期冀,是我们的祖先对生命的庄严的诉求。这种对生命的诉求在人的各种诉求当中是最为直接而强烈的一种,因此,寿能作为五福当中最被人们看中的一项而存在。

文字衍变背后的动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认知的变化,是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认识不断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改变性的力量。我们远古的祖先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各种灾害甚至是族人之间的自相残杀时,人的寿命普遍很短,于是乎有了对长寿的强烈追求。自然灾害、人类之间不停的战乱从来就是生命的最大敌人,于是躲在长寿背后的实则又是一份对安定生活的美好期冀。放置今天,尽管我们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但终究谁也逃不过神旨,生老病死是一种规律,但人们还是祈愿在这种规律下生命能得到最大的展现,因此祝你长寿”“万寿无疆这种话相信永远都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

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王世民,主编.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修订增补本,2007.文中所有来源《集成》的例字均来源于此书.

4]钟柏生,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

5]张光欲主编.包山楚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6]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7]郭静云.甲骨文中神字的雏形及其用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靳开宇]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suihua-university_thesis/0201232414920.html

“寿”字起源于“神”字推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