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9-06-13 00:14:21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传统节日的传承





  篇一: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公选课《二十四节气与生活》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学生姓名:罗炳文

  学号:20XX0802310080

  学院:食品学院

  年级专业:20XX级食品质量与安全2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以端午节为例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实际上,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当中,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延续下来,但有些节日因为现在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已逐渐式微,有些仅存于某一小块地区的风俗之中,有些更只能在民俗书中看到。中国传统节日历经千年能延续至今,可以说,这些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经进入民众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责任,共同地把这笔财富带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承与发展,端午节,节日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于中国特有的节气和历法密切相关。

  就如每一个词语、每一篇文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以端午节为例进行分析:

  一、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但是端午节的来源大多数人却不是很清楚,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概念端午节那就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节日。其实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大致分为六种,不同地区的人沿用的也不一样。

  (一)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汉族。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

  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二)与伍子胥有关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后来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为此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三)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四)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1、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2、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3、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五)恶日禁忌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

  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六)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前文提到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人们也都乐于接受。当今社会要想继承好和发展好端午节就不能忘记了其他的六种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但是为了赋予端午节更深的文化内涵我们把端午节的来源合六为一。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三、传统节日的保护

  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中日趋淡漠。作为云和人民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将民俗节日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使百姓乐,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生命力。

  (一)传统节日的主要保护措施

  一是要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举办节日机制;二是要确立以城镇举办节日为主,农村举办节日为辅的思想;三是要做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更是生活的升华;四是要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文化与经济联姻,文化为经济提供渠道,经济为文化提供财力、物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节日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六是要将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得以普及、延续和发展的保证,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

  (二)端午节该如何保护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保护端午节应注重保护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年轻人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但也是文化的继承人,更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开展针对年轻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习俗,使我们的传统习俗在年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每个传统节日都是有骨有肉有血的,特别是这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沉淀下来的端午。所以我们继承端午节不单单只是喊喊口号,一定要注重它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充分的展现出传统节日特有的氛围。

  四、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中国到底有多少传统节日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少于二十个。而国人一般较为熟悉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端午节、中秋节与重阳节。而实际上,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当中,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延续下来,例如寒食节、中元节、下元节与腊八节,但这些节日因为现在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已逐渐式微,有些仅存于某一小块地区的风俗之中,有些更只能在民俗书中看到。

  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在遥远的古代都可以追溯其渊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溯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分节日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神、祭天地、祭祖活动。如春节,学者一般认为出自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而中秋节,据史书记载最早是始于周朝的祭月;至于七夕,据研究最早来源于古人对星宿的崇拜;还有重阳节,是起源于先秦时代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类似的还有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一部分节日则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某位拥有良好品德的人物。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自尽的贤臣屈原;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的忠臣介子推;

  有的节日是带有宗教的印记。如元宵节古亦称“上元节”,与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具体来说,正月十五上元节庆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下元节,吃冷食熟食以纪念贤人,它们并为道教的三大节日;如地藏节,则是来源于佛教传说,是为了敬拜地藏菩萨。

  有的节日则是由古老的节气转变而来。如清明节是源自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转化而来;而冬至也属于这类节日。

  在国民的文化血脉中,这些传统节日早已深深地扎下根基。在这些节日的活动里,几乎可以囊盖古代所有的民间活动。如春节的习俗里就包含了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至于古时的正月十五夜元宵节观灯,则类似于现代人欣赏联欢晚会的文娱消遣。而古时的清明节不仅承载了扫墓的目的,在其间也进行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衣食住行、文娱消遣、体育活动,不一而足。

  然而,许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却因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外来文化的入侵以及节日习俗本身的老化,而不再受到应得的重视。

  国家政策之前只有把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而其他的传统节日并没有收到同样的待遇。在当代社会民众工作繁重、时间宝贵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传统节日不能够成为法定节假日,不能够被给予一个重要的地位,即使民众有心于庆祝这些节日,客观上时间也不允许。

  而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带入了情人节、万圣节以及圣诞节这类原本属于宗教节日的西方节日。部分中国民众在没有这些西方节日意义的情况下,仅仅把过西方节日当作一种新鲜时尚的活动抑或是一种带有外国风情的

  盛大狂欢。他们对西方节日的认可度甚至超过了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如果说外国文化的进入是客观的原因,那么这部分国人的崇洋心理则可以说是从主体上造成了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没落。

  节日习俗本身的老化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寒食节为例,寒食节习俗,有吃冷熟食、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在现代社会中,这里面的一些习俗已不再适合作为普通民众日常的活动,如斗鸡子与打毯;而之间的一些习俗也已经结构到日常人们的活动中,如荡秋千与拔河;一些习俗则因与其他节日有共性,而逐渐被其他节日所承担,如上坟。因此可以看出,寒食节本身所承担的复杂的习俗功能需要精简、发展,否则人们也会共同对其失去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究竟有什么意义,对国人能有什么有益的影响?只有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人们才能够真正去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才能传承与发展下去。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是维系传统文化的纽带。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典书籍,另一方面则是亲身体验,后者又比前者来得重要得多。而传统节日,从古到今,跨越了几千年,囊括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更包含了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及有益的思想哲理。人们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能事半功倍地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如重阳节提倡尊老,清明节与寒食节提倡缅怀先人,下元节与端午节提倡敬重贤人。这些节日对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者,庆祝传统节日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庆祝传统节日,使得国民为中华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

  最后,保持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促进区域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以中元节为例,日本、朝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中元节的习俗,但各国的习俗又不尽相同。学者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而加深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国民到这些国家旅游中也会为其有类似的节日而产生共鸣,他国国民到中国旅游亦然,这些都会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

  以上四点谈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意义与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弘扬传统节日确实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如何去弘扬传统节日,我觉得其中国家与民众需要共同参与。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传统节日占有的比例。至08年以来,国家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这点已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我觉得这个比例还是不够的,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重阳节等都应该考虑设为法定节假日,相应地,可以减少五一、十一长假的休息天数以平衡总的法定节假日数量。

  在时间上确定下来有了保障之后,国家在一定程度应发挥主导的作用,加大宣传,形成民间办节的热烈气氛,而不是让传统节日流于一个普通的休假日。这方面,也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民众需要剔除传统节日中的糟粕以及一些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习俗,而保留那些传统节日习俗中的精华部分,然后积极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去。例如前面提到的寒食节,其精华在于思念贤人、贤人所蕴藏的人性关怀以及吃冷食、熟食的过节习俗。这里面契合了儒家思想又带有文化底蕴的节日习俗,此部分精华就可以作为一个节日的精髓而被保留下来。以上两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立法定假,去粗取精,共同参与。

  此外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上,还应注重对传统节日所有权的保护。05年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做法是一种公然的盗窃行径,但是中国对此无能为力。因为我们对这方面还不够重视。今后,我们国家应该尽力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节日的渊源,以及搜集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民俗活动,尽快把尽可能多的中国传统节日申请为我国的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对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结晶有一个交代。

  中国传统节日历经千年能延续至今,可以说,这些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经进入民众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责任,共同地把这笔财富带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篇三: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应本着以人为本、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原则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汲取世界各国节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大胆创新并自觉为传统节日注入新质。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对之进行当代重构与创新就成了当代中国人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家和民众对传统节日重视起来,20XX年中宣部等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20XX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国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制度层面确立,民众从民间自发过节发展为制度性过节。

  一、节日文化异化透视

  1.节日文化西洋化之提示

  “洋节”在中国存在,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表征。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在于,社会包括年轻人,对“洋节”的陶醉热情与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平静形成较大的反差。据调查,在大学生中,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节日熟悉程度与认同程度非常高,对传统节日,除熟悉“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节日之外,对如“七夕”、“腊八”等节日了解甚少。虽然,我们不能单纯评价现代社会里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是崇洋媚外,但需引起我们足够反思的是他们对我国许多传统节日的陌生程度和轻视程度。

  2.节日文化商品化之醒示

  在越来越繁忙的市场社会里,一切被烙上经济的痕迹。然而,与此同时,在多年的社会文化导向中,节日文化的内在精神品质受到了很大冲击。较为突出的是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参与节日的简单化,只求热闹,求吃玩。如相当多的未成年人把春节压岁这一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意义的习俗演变为一种形式拜年、鞠躬、磕头之后即伸手要红包。同时,商家也把节日看成单纯的赚钱机会,只重经济,不问其它,商业化的操作缺少更多的习俗依据与传承,节日文化有不正当商品化的倾向。

  二、节日文化理念重塑

  1.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先进性

  传统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通过约定俗成的团聚与沟通,人类需求合群、亲情、友爱的心态得以满足。传统节日是民众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如中国传统节日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鲜明体现出“重人伦、重血缘关系”的“礼乐”文化特点。在“礼”中透视文化精神,在节日中蕴涵着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

  节日文化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色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就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节日文化中的乡土情结、亲情情结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本。中华优秀的先进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定性及个性特点,局部勾勒出世界文化的无穷魅力。代表西方文化的“洋节”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埃菲尔铁塔上的“中国红”、迪斯尼乐园的“中国年”等,在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变奏中,再一次证明了民族节

  日文化是世界性先进文化。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先进性,在活泼的民间节日气氛中领略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向性、思想性及先进性,继承和发扬这笔极其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

  2.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观

  现代节日文化可能会因某些商业行为造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但现代节日文化同时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及历史、文化累积而成的传统,表现举行节日的当时当地各种变迁因素,流露出现代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意识。如中秋节,一方面,中秋月饼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继续流传,人们继续憧憬与庆祝中秋另一方面,中秋佳节人们口中的月饼早已融人了现代制作技术,反映当代饮食文化,甚至中秋的问候也可以换用为电话、短信的形式而“嫦娥奔月”却可以实实在在地细化为“漫步月球”或“杨立伟登月”。传统节日不与时俱进将会失去活力(:传统节日的传承),要在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之间寻找融合点,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寻找契合点,要研究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让现代人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同样获得精神愉悦与情感需要。

  三、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1.为我所有,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紧紧跟随着一个人的生活,从小到老,以全方位态势,冲击包围着这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强调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弘扬节日文化,首先要引导青少年群了解节日及节日文化的深刻背景。某些青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是缺乏上一代人对之作起码的演示。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工作,解释节日文化的蕴涵、成因及演变过程。再次,弘扬节日文化,更要通过适当方式,重视先进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要坚持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坚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与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与自主参与。如进行传统节日与“洋节”的对比分析“圣诞节”与“春节”、“七夕”与“情人节”、“重阳节”与“母亲节”,举行“中国传统年节展览”,重温节日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艺术等,用情感教育的方式,熏陶、感染青少年。

  2.为我所用,创新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节日是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成份。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提高文化素质,需要提高生活文化含量。一个合理的节日构成,有利于大众群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要创新节日文化的表达方式,挖掘优秀先进的传统节日内涵,细化节日功能,增加节日文化目标与内容,变原来单一的目标为多维指向,加人文化艺术表演、旅游、体育等健康的现代生活内容,提高文化判断力与创造力,从而更加满足人们的节日休闲等需求。要创新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提高理性的文化认同,延续精粹,写照时代,创造主题鲜明、寓意深远的节日及节日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宗友、曹荣.论节日的文化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6).

  [2]苑利,顾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XX,(1).

  [3]张晓华.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1).

  [4]萧放.传统节日与和谐社会[J].政工研究动态.20XX,(5).

  

传统节日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