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及其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0-04-10 10:34:08

《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李佳欣

来源:《蒲松龄研究》2019年第04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聊斋系列影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大众视野。聊斋系列影视剧对《聊斋志异》的改编,展现了不同时代下对经典的不同解读方式,也引起了人们的一定重视。

        关键词:聊斋志异;影视剧;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就不断地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1922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将《聊斋志异》中的《珊瑚》一篇,改编为电影《孝妇羹》,从此拉开了聊斋系列影视剧改编的序幕。截至1980年为止,改编虽未断,但只有18部,且受社会因素影响,视野较局促。20世纪80年代,80集《聊斋系列片》首次推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带动了聊斋系列影视剧的改编热潮。直至今日,对于聊斋系列影视剧的改编,依然层出不穷。这种对古典文学的新的解读方式,体现了不同时代下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在肯定其对于文学经典的传播和发展的同时,对其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对于聊斋系列的影视剧改编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对聊斋系列影视剧改编的问题研究较少。1988年,刘国明先生在论文中,提出了将《聊斋志异》改编为五十集系列剧的设想,他认为改编名著必然会遇到一个尊重原著和再创作的关系问题。[1]《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对这样一部巨著的改编,关键就在于能否保持原著的神韵。他认为要追求神似,要注重表现作家、作品的内在气质,而不必拘泥于具体情节、细节的生硬相同。他具体分析了蒲松龄创作聊斋时的心理,着重谈了聊斋中所体现的人民性和民主性,为后来的电视剧改编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及其研究综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