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看中国传统时间观

发布时间:2013-04-17 03:33:38

从谚语看中国传统时间观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谚语的语言分析,寻找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时间观及其形成的原因。在分析中国谚语的同时,我们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中西方谚语及各自所表现的时间观的对比中,寻找中国传统时间观的特点所在。

关键词:谚语;时间观

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时间概念的产生一般来自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两条途径。时间单位词则是表达时间单位的词语,属于量词范畴。带时间单位词的谚语本身可能并不表述时间,但从这些谚语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中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来历,寻找在中国人心目中对于“时间是什么”的表达,下面笔者就从中国的谚语来探索一下中国传统的时间观。

一、从谚语看自然时间观

来自自然条件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等,每一个时间单位所对应的单位时间长度对各民族而言基本相似,然而时间单位词作为语言中的词汇,具有符号的特征,其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因而不同社会采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时间单位,从这种不同的名称中可见各民族文化的不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先民生活与太阳活动协调一致的证明。因而太阳成了计时的首选参照物。中国人将表太阳之意的“日”自然引申为度量时间的基本单位“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脱离了“太阳”之意,完全成了一个纯粹的时间单位。而在英语中“day”(日)与“sun”(太阳)是截然区分的。第二个时间单位“月”也从天体“月”直接引申,“月怕十五年怕半,庄稼人怕误时限”中“月”既有“月亮”的含义,又有作为时间单位“月”的含义。而“知道二月风,便知六月雨”,“有煤烧在十冬腊月,有米吃在五黄六月”则在“月”前加数字,使之成为特定时间。而西方“moon”与“month”同样是两个不同形式与意义的单词。

中国时间单位“日”、“月”之称直接从天体名称引申,用具体化名词来表现抽象的时间单位,可见在中国传统中,时间被视为是落实、具体的实有。

从谚语看中国传统时间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