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课堂《灯笼》2课时同步作业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9 20:25:36

《灯笼》第一课时作业

阅读理解

灯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2、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3、文本围绕“灯笼”写了好多往事,请说说具体写了哪些事情。

4、第10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

5、文章中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灯笼》第一课时

参考答案

1、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2、灯笼是文章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3、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有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4、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5、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火。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灯笼》第二课时 作业

阅读理解

茴香根

①小区门口突然多了几个菜摊,其中一个摊子上堆着小山一般的茴香,绿袍袍的。摊主见我注视着她的茴香,卖力地推销着:“这可不是大棚种的,野生的。”想想,也正是茴香冒芽的时节。眼前的茴香,将一段尘封久远的记忆硬生生拉了出来。

②我呱呱坠地的时候,正是大巴山区饥寒交迫的年代,但凡能果腹的东西,都被人想方设法地拿回家食用。而茴香,是那段岁月里四处可寻的“金贵货”。

③四处可寻。一到春天或秋天,山梁上、林地间、田坎地角……四处都可见到它们的踪影。先是一两枝碧绿的小丫,之后渐渐长出粗壮的枝干,针线型的叶子呈羽状分开,颜色由碧绿逐渐变成浅绿。很多时候,我总觉得它们像一只只伸向天空讨要东西的小手。

④茴香的“金贵”,在于它是不可以单独做主食的,必须跟油水搭配。无论是生吃,还是煮熟后,如果没油水,吃多了都会头晕,气味儿熏得人直恶心。记忆里,茴香始终同洋芋和炖肉连在一起。把洋芋磨成泥后,把嫩茴香叶切碎后放进去搅拌,捏成巴掌大的洋芋粑粑放进铁锅里煎,几分钟后,一个个金黄中夹着翠绿的洋芋粑粑便带着一股奇香出锅了。在蒸洋芋的时候,起锅前朝锅里撒些茴香叶,吃起来总有股香味在口鼻中游窜,从年头吃到年尾的洋芋就不那么难咽了。但做这两样东西,都离不了油水,因此,四处可寻的茴香,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次。

⑤一年中,总会有那么一两次,乡邻们会廉价出售或置换病死的猪肉,这也是茴香派上大用场的时候。如果是在春天或秋天,母亲便会直接到堂屋前的那片坟地里,拔回大捆的茴香。去掉连着叶子的茎秆,只保留地下肥嫩粗大的茴香根,洗干净后跟猪肉一起放进锑锅里炖;如果是在夏天或冬天,母亲便会取下在窗台上风干的嫩茴香根,用水泡胀后再放进锅里炖。

⑥茜香根炖出来的猪肉,奇香扑鼻,肥而不。浸饱了油水的茴香根,也是别有一番

滋味。香根属于典型的“外柔内刚”,最里面是坚硬的木质芯,无论怎么炮都坚硬无比,

但包裹在外面的皮,却膩爽口,吃起来有些像炖烂的猪肉皮,柔滑细腻

①每当此时,父母总是挑茴香根吃,把肉让给我罩两位哥哥。而我却更喜欢吃萌香根

起一根白胖肥嫩的茴香根,一边用手剥着香根的肉皮,一边可劲儿地嚼吧着……看着

我忙着啃茴香根的样子,父亲总会忍不住笑呵呵地发出一句感叹“们家老幺命苦,不会

享福”。混合着肉香的酋香味儿滿屋子飘荡,人就像被淹没在香的海洋中一般。最家人圆

坐在一起啃茴香根的景象,成了我童年有限的美好记忆之一

①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尤其当我走出大山,在城市工作安家后,无论是在莱市场,

还是在大小餐厅,随处都可以见到茜香的影子,但我却习惯远远地躲着它们,那翠绿的细

叶中似乎隐藏着令我害怕的东西。有一次我还在京郊的一个蔬莱大棚里,见到过球茎的茜

,根部跟一颗颗大白菜似的。反季节就菜方便了人类,却经常令人忘却了季节。

②朋友聚餐时,偶尔也会点上一盘苗香馅的饺子,可吃起来总觉得跟儿时吃到的咪道

大不一样,而且始终没见到过酋香根的影子

⑩想念茴香,儿时的;念酋香根,我嚼吧过的。

1、童年的崮香和崮香根留给了“我”哪些深刻的印象?

2、第②④段中两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请赏析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很多时候,我总觉得它们像一只只伸向天空讨要东西的小手。

4、第⑦段较详细记叙了童年“我”吃黄香根的一个细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体会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灯笼第二课时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word/media/image1.gif全家人贫穷、饥饿和食不果腹印象;②童年全家聚食肉煮茴香根其乐融融和父母舐犊情深的印象。

2.答案:②段表示特定称谓;④段表示突出强调。

3.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茴香叶子的样子,又表达出了当时物质极度匮乏,人们为填饱肚子四处伸手的情形。

4.答案示例:word/media/image1.gif既体现了吃“病猪肉煮茴香根”过程对“我”影响之深,是“我”美好的回忆;word/media/image2.gif又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无比珍视。

5.答案示例:word/media/image1.gif回扣文题,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word/media/image3.gif “想念”反复出现,使得文章感情更加浓烈、炽热。

空中课堂《灯笼》2课时同步作业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