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与参考文献的写法与样本

发布时间:2011-09-09 09:24:25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要求同学们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论文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简要评述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简要评述,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应与列出的参考文献基本一致。列出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20篇。参考文献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样本:外资村镇银行的设立对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以湖北省随州市曾都汇丰村镇银行为例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越发重视。村镇银行正是在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下的试点产物,它的存在与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术界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1.中国村镇银行的设立背景及其意义

有学者认为,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一大创新,它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大量转移到经济发达的城镇,农村资金供给不足,金融网点覆盖面小,农民和农村企业贷款融资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寇军中,2008),这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下文简称意见)中提出中国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是一致的。据调查测算,2006年中国农村有1.2亿户农民有贷款需求,但其中只有60%得到了满足,农村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率仅为50%(盛丹,2007),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是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的。同时,村镇银行的建立,也可以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创业(王继东,2008)。总体看来,学术界认为我国设立村镇银行之举是可行的,而且意义深远。

首先,村镇银行的建立实现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最终使得村镇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与原来的农村信用社迥然不同;其次,村镇银行的成立还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竞争,使得跨区域的资金整合成为可能;再次,村镇银行还引进了更多的外资银行加盟到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我国农村金融总体质量的提高有着深远意义;最后,村镇银行的建立还使得我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有了更丰富多元的投资选择,使它们可以借助新型的金融平台,把资金有效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王曙光,2007)。更有学者认为,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吴玉宇,2008)。

2.中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设立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从2006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以来,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三个:

第一,对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政策不到位。一方面是利率管制。央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定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不高于12%,利率不能自由波动。村镇银行不具备规模效益,低利率运行很难弥补村镇银行的高成本,因此在短期内村镇银行注定要在“合规”和“盈利”之间找平衡点(赵小晶、杨海芬、王建中,2008)。另一方面是反洗钱资金的监测。村镇银行由于规模、结算及账户等方面不到位的原因,在诸如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与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还存在差距,如何对其进行反洗钱资金的监测,需要加以明确和规范(吴玉宇,2008)。

第二,存款陷阱。村镇银行吸储难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原因。一是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保守,农民的储蓄观念相对传统,村镇银行相对于有国家信誉做后盾的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难以让农民信服;二是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缺乏信誉,且特色产品不多,容易使农民怀疑其经营的可持续性,故不敢贸然存款;三是信息化程度落后,银行网点太少,给存款的客户带来很大的不便。吸收存款困难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等经营业务的发展以及资金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赵小晶、杨海芬、王建中,2008)。

第三,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相矛盾。村镇银行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不愿贷款给周转时间长,经营风险大,贷款规模小的分散贫困农户,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赵小晶、杨海芬、王建中,2008)。

3.解决村镇银行问题的对策建议

解决中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以下有代表性的思路:

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和计划,许多学者提出了简练而意义深远的各种方针与号召。有学者建议,村镇银行应遵循“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积极推进改革,争取尽快上市,为其重新奠定农村金融市场的主渠道地位作充分准备(韩继云,2008);也有学者主要发放小额贷款的发放需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出了“一个核心,明确小额信贷的核心哲学,即强调其商业性而不是慈善性;两个定位,民间机构和政府角色定位,三套制度分别针对政府、小额信贷组织和第三方评价机构” (王曙光,2006)。

其次,针对金融服务政策对村镇银行存在缺陷,裴绍军(2008)提出,需要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在制定规章或政策时,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当事先协商,尤其是在可能涉及到对方职能或对方已有政策的时候,要加强沟通和磋商。

再次,对资金的来源以及村镇银行信誉的建立,关键的创新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一方面,村镇银行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立体的信贷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主动放款。创新信贷手段与抵押方式,推行小额农户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机制。同时,创新抵押方式,积极探索农舍抵押、农机具抵押、门店抵押和商家协会联保等贷款方式并制定“一企一策”的服务方案(林世军,邹敏,钟金伶,2008)。另一方面考虑县域经济的特点,注重信贷产品需求上具有生产资金季节性及资金使用长期性的特点,满足这些客户的资金需求,制定科学的信贷产品操作流程(刘浪,2009)。

最后,在处理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相矛盾的问题上,盈利性是衡量一个金融机构是否专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村镇银行的特殊定位,是可以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的,就如汇丰银行的做法:汇丰银行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钱用做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如果说,现在把捐赠的一部分资金拿出来设立村镇银行,资金成本并不会很高,但效果一样彰显(杜晓山,2007),这是成功寻找平衡点的典型案例。

4.简要评述

对于以上学者的分析,本人持赞同的态度,大家的观点都大体一致,将现阶段村镇银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应的对策建议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但个人认为以上学者的分析中,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因此,本论文将从一个具体案例出发,针对笔者所概括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寇军中.村镇银行贷款模式探究[J].消费导刊,2008(1)110-11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EB/OL.http://www.

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923.

[3]盛丹.从“竞争”到“共赢”——由汇丰看外资银行缘何青睐中国农村市场[J].三农金融,2007,12).

[4]王继东.对我国村镇银行快速发展的一些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8(16)25-26.

[5]吴玉宇.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61-62.

[6]赵小晶,杨海芬,王建中.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制度层面的分析[J].南方金融,2008,(11):39-42.

[7]韩继云.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及中资银行的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7)54-60.

[8]王曙光.发展小额信贷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J].新财经,2006:18-19.

[9]植凤寅.村镇银行带来了什么[J].中国金融,2008:71-77.

[10]林世军.邹敏.钟金伶.村镇银行发展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38-39.

[11]刘浪.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4-28.

[12]《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EB/OL.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

jsp/docView.jsp?docID=20070129B3A3723DBDD5B764FF791DE6A05E4D00.

[13]徐绍锋.银行业:“进”“出”之间风云际会[J].中国金融家,2007.12:42-44.

[14]王曙光.郭欣.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调研分析[J].财经科学,2006/6.(219):89-94.

[15]秦晓晴.从村镇银行定位问题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方向[J].金融观察·学术版.2008,(10:43-45.

[16]马晓光.《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解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2).

[17]刘春志.“汇丰”下乡[J].决策,2007(10).

[18]段亚伟.曾水.解析汇丰曾都“试验田”[J].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10).

[19]刘以皙.浅谈外资银行“下乡”国有银行“返乡”[J].中国商界,2008,(7.

[20][]穆罕默德·尤努斯 著.吴士宏 译.穷人的银行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的写法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1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2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3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4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6 文献起止页码。

7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M

论文集 C

报纸文章 N

期刊文章 J

学位论文 D

报告 R

标准 S

专利 P

文献类型标识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 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J. 刊名,年,卷() 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c. 论文集里面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 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9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 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12 万锦坤.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 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综述与参考文献的写法与样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