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18-10-10 08:09:38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
    (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在每个领域分类中,根据认知逻辑关系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层次,详见附表。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抓住学习要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使学习者正确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也就是采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技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是当今所有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社会的各个应用领域对每个人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在各种场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资源配置管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与时俱进、日益深入的思维方式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智的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科目,它担负着使学生具备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育责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概念和本领,理解构成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知晓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形成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系统,形成自主构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三)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通过各种设计活动,能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或实现某种需求。
过程与方法
    (一)认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义,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逐步实现。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通过探究性活动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某种需求,并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和解决的方案交流给老师或同学,进行恰当的评估,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一)具有良好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高度政治责任感,保持和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初步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辩证认识,认识到任何一种技术形式不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也同样可以造成新的问题。
    (三)能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开发和使用的,能评价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门类、环境、社会和人身心的影响。
    (四)理智的参与那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各种活动,遵守信息传播与通信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内容及目标要求

 

教育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纲要(七个模块)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教材分析     

适用年级:教材共三册,分别适用于初中一、二、三年级。

教学内容:全面体现教育部的模块要求,遵循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

教材特色:

  1.  从小学课程的以兴趣为主过渡到培养操作性、技术性,自主吸收知识的能力。对于小学未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在《教学指引》中已含有如何衔接本课程的前导知识的内容,由教师安排过渡知识的教学。

  2.  通过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3.  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均力图体现实践导向法的现代教育思想,促使教师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  对于理论性的内容通过图示化、讨论化的形式表达,实现抽象概念的可视化。课程以图解、例子、动手练习为主线,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对于软件使用的内容,避免成为软件说明书和枯燥的菜单介绍,而是通过实现例子的过程学习操作和设计。

风格主线:

  1.初中版的风格是从兴趣、知识型向技术、理论型转移。

  2.适应初中生的思考水平,在展开讨论、协同训练中进行学习。

  3.为初中生升高中、升职中、就业三方面作准备。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能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使用信息的安全观念

  6.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材体例:

 学习目的 ——每章或内容较独立的节的开头都设有学习目的栏目,让学生了解应掌握的内容。

 议一议  ——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让学生需从网上或其他课外资料上获得新知识,然后开展讨论,引起学习兴趣,培养讨论的风气,训练表达能力。

 试一试  ——快捷键的使用,以及其它操作性、实验性的内容。

 小知识  ——介绍一些单项的扩展知识和设计创意等内容。

 小技巧  ——介绍操作或设计的技巧,提高效率、改善效果。

 小资料  ——介绍寻找信息的途径、或专栏资料等内容。

 拓展知识 ——在介绍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介绍新科技和学科前沿的发展概况,扩展视野。

 小结   ——章末有小结,对本章内容作出简单的归纳、突出重点。

 练习题  ——课后安排少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课时建议

(凡带 * 的章节为选学内容,下同 )


初中《信息技术》第册课时建议

初中《信息技术》第册课时建议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只有现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而无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法强调教师行为,如传授知识和技能。实践导向法着眼于学生的活动,如理解、加工信息的能力等。本教材要求教师采用项目、案例、角色、模拟的方法组织教学。教师的作用不是权威的知识拥有者,而是在学生的我想学,请你教我这种求知欲氛围下,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答疑人。他的作用是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信息的途径,自己发现学习的对象,自己发现事物的规律,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网上寻找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工作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除了传统授课的倾听和理解以外,还需要思考、寻找、练习、讨论、发现、模拟、设计的活动,使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这种做法的核心是发现性和积极性的学习。

2.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考核要求,側重学期末的考试;而实践导向法重视以学生经历的实践过程作评价,特别着重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形式,把教学过程看作互动性的活动,通过以理解过程和学生的感知世界为导向提高学习效率,取代单一的教师讲解和集中于课本学习的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在《教学指引》和《实验指导》中已有说明,评价标准是公开的,应让学生了解老师将如何评价自己,从而主动向评价标准靠拢。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