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企业文化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4-06-30 22:15:19

浅谈新媒体文化的建构

内容摘要:

随着新媒体传播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文化也已开始彰显其威力。本文从新媒体文化的生成对原有媒介状态的冲击谈起,分析了新媒体文化的特点与新媒体文化自身所形成的模式,并指出了当前新媒体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网络文化;新媒体传播;文化建构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多里,人们提及最多的一个词除了“房价”,或许就当属“微博客”了,有人说2009年是“微博客元年”,这一年里,iphone手机上的Twitter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最潮的事情,许多人在这一年里发现了微博客的魅力并相继拥有了“围脖”。以此为引,以微博客为代表的诸多新媒体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占领着曾经被传统媒体牢牢把握的传播阵地,一场新媒体的文化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

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原有媒介文化形态

1、新媒体定义

要研究新媒体文化,那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 尽管学者们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但至今仍没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然而至今人们较普遍认为所谓新媒体,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1

目前学界对新媒体较流行的定义是2: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 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另一种比较技术层面的定义中, 新媒体被阐释为“TMT, 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 com)的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 : 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博客( blog) 、播客、网络电视(WebTV) 、电视上网、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 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 、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words) 、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 、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其中既有新媒体形式, 也有不少属于新媒介硬件、新媒介软件,或者新的媒体经营模式等。

2、新媒体对原有媒介文化状态产生冲击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再阅读纸质的报纸,转而用手机收看每日两条乃至更多的手机报;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在电视机前守候,转而痴迷于电脑前那永远都可以自主选择的网络电视;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再关注广播电台中播放的广告,转而开始留心电梯间里楼宇电视中每每出现的新的广告产品;曾几何时,那些厚厚的名著作品们已不再出现在我们的案头书架中,孙悟空早已和少年维特一起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我们身边的电纸书、手机和掌上电脑等等一切可以存储文字的电子终端当中。

新媒体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发起一场静悄悄的文化革命,人们宁愿在PPlive中收看被改编的体无完肤的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也不愿意花哪怕三天时间去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著;人们宁愿花钱去订阅手机报来了解当下发生的时事,也不愿意在固定的时间里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免费的《新闻联播》。

中国传媒大学的李怀亮教授曾在其《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一文中举了这样几个例子来阐述新媒体对原有媒介文化形态的强大冲击:

1、美国著名媒体投资公司VSS 2007年发布的年度媒体行业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几年,美国网络广告投放规模将以每年21% 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报纸广告。另据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报纸的年轻读者和高学历读者流失较为严重,流失的主要去向是互联网。

2、据国内调查显示,15—34岁年龄区间的青年电视观众规模在2006 年和2007年均有明显下降,青年电视观众每周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下降幅度超过了一个小时,已经不足16.5小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截至2007年底,18—35岁的青年网民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0.9%,成人(18—84岁)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也超过了17.2小时。

3、据某著名品牌公司提供的数据,1967年全美国家庭使用的电子消费品是平均1.3台,2007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6台,也就是说增加了20倍。在增加的电子产品中,属于新媒体的电子产品占了很大比重。

4、在书籍期刊等学术文献中,过去的注释、引用几乎全部出自图书或期刊,但是,这样的格局已经被新媒体打破,有越来越多的文献注释出自互联网站和电子图书。这已经显示出在专业领域内,新媒体也打破了原有的媒介使用格局。

这些信息的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碰撞?新媒体到底拥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改变曾经强大的传统媒介生态?这一切都要从新媒体传播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特点谈起。

二、新媒体的普及形成其自有的文化模式

1、新媒体文化特点初探

1964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代表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由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可以看出,现代媒介的发展已经愈来愈密切的与人类自身的属性相关联。而事实证明,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也完全符合这一论断的预言。

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具有单向、线性、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其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习惯于纸墨飘香的意境与电视荧屏上晃动的倩影。而新媒体传播则具有多向、非线性、个性化与互动等新的特征,其受众群体与以往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成长起来的老一代不同,这批人多是年轻人,他们是伴随着电视、电脑与手机成长起来的“电子一带”。

其次,新媒体的技术支持满足了当代受众时尚化、个性化、即时化的互动传播需求。以网络电视为例。网络电视颠覆了现有的电视节目传播形式与观众的收视习惯。由于其不受时空限制,因此网络电视的出现将现行的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从而使视听信息的传播更加个性化、即时化。而网络电视也向观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和参与空间。比如,受众可以连续收看一个十几集的电视剧而无需遭受停播或限播之苦,受众还可以收看一场没有电视重播的足球比赛等等。曾经难以实现的愿望,在网络电视时代都将变成现实。而受众在收看实时播出的节目时,可以暂停,可以回放,也可以快进,还可以点播以前播放过的节目,或者从服务器上调看各类影视剧。这些功能都是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现在通过新媒体,这些都已变为现实。

从新媒体的载体和渠道使用方面来看。首先,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往往不是个性化的媒介,而是一种满足一定规模受众口味的公共媒介。因此,在小范围内,受众共同使用这些媒介便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比如,报纸常常会被传阅,电视或者收音机往往在家里会被许多家庭成员共同享用,电影则更表现为一种影院内的公共媒介。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使得载体的使用出现了两级扩散的趋势:一方面,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是个人媒体,实现的是公共空间之外的私人空间的使用;另一方面,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是渠道设计方面的创新媒体,这些媒体虽然置身于公共空间,但是吸引的却是具有相似特征人群的关注,使用的是目标群体的“等待”或“闲散”时间,因此,目标群体的一致性就成为了这类新媒体的特征。

其次,新媒体在信息选择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在符号形式方面变一元为多元,在载体享用方面变群体为个性,在渠道设计方面变粗放为集约,在形态革新方面变渠道为平台,等等这些都使得新媒体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3。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经验世界,人们也通过新媒体来更好地掌控世界。《时代周刊》2006年的年度人物桂冠颁给了全体普通网民——YOU,这说明今天的世界掌控在你我手里,掌控在每一个网络媒体使用者的手里。

2、新媒体文化生态探析

哈罗德·英尼斯在其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曾说过:“或许我们可以假定,长期以来对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传播的信息的特性,而且,这种广泛的影响最终会建构起一种文明。在这种文明之中,难以保持生活的原样及其灵活性。因此,一种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最终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4。”

纵观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感觉十分疲惫,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精神消费方式不可能是十分从容、有条不紊的,现代人需要的是快餐式的、冲浪式的精神消费方式,人们甚至愿意一边工作、一边吃饭、一边接受社会的各种信息。这样, 迅速、快捷的新媒体工具无可置疑地成为人们的“新宠”,同时其所构建的新媒体文化也无以选择地被裹挟进现代消费文化的大潮。随着现代人在精神消费方面对大众传媒的依赖越来越大, 新媒体文化内容开始也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主要供应源头。

而曾经以印刷传播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和以影音传播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都已在新媒体文化所掀起的大潮中日落西山。事实上,在当今“媒介即讯息”的“地球村”时代,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都无法避免地要依赖于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二者已在新媒体文化的强大气场下出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两种文化及其传播已没有决绝的分界, 在新媒体文化中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加之全球化了的后现代语境使得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已卸下过去只有知识群体才能赏玩的贵族式光圈,而变得越来越大众、平民。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普及,高雅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接受。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新媒体文化的强大糅合力和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

三、新媒体文化发展的当代视角

1、新媒体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首先,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我国新媒体传播及新媒体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相关新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其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已经日趋成熟。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也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其次,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已越来越多。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5。过去人们读书、看报的时间,现在已经被大量的转移到了网络和各种移动电子终端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所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接收信息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习惯的改变终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再次,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任何曾经出现的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条件好,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而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已经具备新媒体阅读的终端,这为产生一个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支持。

最后,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正在日益丰富。目前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量不及互联网传播信息量的1/4,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受众带来了精神享受,新媒体的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光是手机的产量每年就是3.3亿。一些通讯公司自己或者通过委托创意公司正逐渐转向新闻媒体内容生产,如开发手机报、手机刊。大批城市的创意园区、文化园区,也正在为新媒体提供内容软件。

此外,国家对发展新媒体产业非常重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就明确地指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此纲要还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发行业向现代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A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开发数据处理、存储、传输、下载、适用互动等数字出版的增值业务,扩大数字出版的产业群体。”这些政策性的语言表明我国已经把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列为了国家层面的事情,这为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培育了一方沃土。

2、小结

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其传播内容没有该变,新媒体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但就是这种不同,正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习惯。新媒体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是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人们阅读、消费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当我们惊叹于新媒体正在以势如破竹之势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冲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的看到,新媒体的发展虽不可阻挡,但它并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虽然更新快、容量大,但传统媒体却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互联网论文的应用,远远低于书报刊论文应用的原因。

总之,对待新媒体传播与新媒体文化,我们不能小瞧其能量,但也不必过分的渲染其影响。毕竟,手机、网络电视、移动电子终端等等这些今日的新媒体产物终有一天会成为明日黄花。科技的发展正在愈加剧烈的改变着这个世界,而文化,永远都将忠实于人们的习惯与感受。

参考文献:

1、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6

2、辛摘:《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2

3、李怀亮:《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当代电影,2008 年第6

4Innis.H. A:《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5、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青年记者,2007年第3-4

新媒体企业文化的建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