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开题报告徐满1

发布时间:2011-10-31 19:23:24

2007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报告书

研究课题名称:我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研究生姓名:徐满

指导教师:王平达

研究起止日期:20095——20106

2009420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包括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渐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就业成为农民工。“据全国工会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至90年代中期,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常年保持在6000万到7000万之间,到2008年更是达到2亿之众,农民工成为一个庞大的不容忽视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这种大规模的迁移,无论是对他们自身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是对城市居民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就业,增加了农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缩小了城乡差别,促进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也加快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也给城市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如交通压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社会治安混乱城市下岗职工就业难度增加等问题。但无论如何,农民向城市迁移,逐步融入到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去,转化为城市居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农民工的流动,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又是我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必然产物。“作为个体,农民工还存在重新回归农民的可能性,但作为一个源源不断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他们将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跨越性转变,这种转变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面对这一社会现象,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进行了探讨,探讨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政治学等诸多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以往的研究也有明显的欠缺,即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和显性的角度出发的,对农民工的流动行为农民工内部的分化或分层状况农民工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农民工的社区管理以及农民工外出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现代性的影响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对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则远远不够,在现有的少数几篇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农民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提出了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具体措施,有的也涉及到了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必要性,但对于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原则内容等均未涉及。可以说,对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

2.研究目的

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庞大,他们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民工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精神生活匾乏,政治素质不高,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思想特点,分析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构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对策来解决目前进城农民工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思想政治问题,提高他们的政治道德素养,缓解心理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整体上提高进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农民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农民工完成现代人的转变。这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也使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现阶段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过渡现象,是传统户籍制度城乡两元经济政治社会分割与市场经济发展统一劳动力市场与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相冲突的产物,同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这一重大社会现象,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大意义。

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加强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化解社会矛盾,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

城市中农民工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尽管农民工的整体状况是良好的,他们为社会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大多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提高农民的整体经济收入。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项政策及制度还有待完善,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以前一直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工作和生活着,不属于城市社区任何组织的孤立人,在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其生存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和谐及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农民工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仅仅依靠宏观显性的层面的行政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实际心理需求入手,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使农民工进一步与整个社会相融。

当今社会面临着经济危机的洗礼,经济危机背景下农民工所受冲击相比较之下更加严重,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农民工辨别能力抵御不良思潮的干扰,平稳度过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仍然薄弱,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应加强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工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自律得以加强,向现代化的人迈进,完成现代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转变,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国外主要研究动态和趋势

西方社会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却是其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隐性渗透性。西方社会与中国一样,都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劳动力,即我们称呼的“农民工”。西方社会的相关做法与经验一是针对农村劳动力失业与救济的做法1948年,英国通过并实施了《国民救助法》,规定没有收入或收入太低的英国居民可以领取国民救助金。对于收入低,易失业的农民工来说,这是极大的保障。在19世纪的德国,城市中出现自发救助和照料穷人的活动,使得穷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1855年《穷人权利法案》生效。1927年颁布的《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规定,全体工人和职员,包括农民工都必须义务参加失业保险,从而历史性地在法的高度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内。美国在1935年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具备社会救助色彩的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二是针对农村劳动力医疗工伤保险的做法1866年英国通过的《卫生法》要求地方当局采取行动,向包括农民工的全部居民供应适合饮用的水提供清运垃圾和排污的服务。1948年建立国家保健服务制度,对包括农民工的全国居民实行免费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是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做法德国义务性养老保险里面,将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工人全部纳入工人养老保险范围。此外在教育领域还有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如今英美等国己经将失业人口的职业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如美国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再就业法案》等。

可见国外大多数国家主要是通过法律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利,通过物质保障来解决农民工思想上的问题谋求社会安定,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较隐性,方式比较灵活。尽管西方国家与我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但是其以上的做法对我国仍有一些借鉴意义,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具体分析对待

2.国内主要研究动态和趋势

在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专著有2000年王俊祥王洪春合著的《中国流民史》等,该书讲述了流民的产生流民数量的变化流民对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专章有陈秉公著的《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该文介绍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其中提到农民工的出现及农村青年农民的特点,讨论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主体定位等。但更多针对性研究是以论文形式出现的,如2005年金萍发表的《农民工思想状况分析及教育环境的优化》,该文以农民工的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视角,较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农民工的思想状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做了研究。曾长秋杨增崇在2006年发表的《城市农民工的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指出要摆脱农民工思想和政治上的困境,除了要依赖行政性的制度和政策改良外,还要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对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定位。杨芳在2006年发表的《工会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指出农民工已经具有阶层性的新特征,农民工具有迫切的组织需求,这个组织就是工会,要充分发挥工会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作用。张捍东在2006年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特质》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起推动作用,有利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政治发展和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胡银华2006年发表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的二维性及教育对策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己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又一大隐患,他们代表的是相当数量的中国新一代农村青年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必须对这一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研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刘治荣2006年发表的《农民工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指出农民工道德缺失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加强农民工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农民工道德缺失的原因是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自律性较差政治待遇不公平经济报酬不合理教育机制不健全,所以要明确农民工教育的内容寻找可实行的方式,形成较好的教育氛围。另外还有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对本文的写作都具有借鉴意义。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研究仍有以下局限一是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的研究不够完善,多数研究局限于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而对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主体机构教育评价研究不够。二是多数研究以农民工的物质生活保障为主,以此来解决农民工的思想政治问题,可见进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待深化。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对我国进城农民工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农民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入手,找出农民工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现代化建设中人的现代化要求及新农村建设,分析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应建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立教育机构,优化教育环境,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物质和思想问题,促进农民工完成现代人转变,更加和谐地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

2研究方法

文献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困境问题,及其农民工身份认同市民化过程方面的相关成果,特别要广泛收集国内农民工融入城市实践经验。使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已有研究基础之上,站到更高层次的起点上.

调查法。运用系统和完善的调查问卷,对选取的农民工对象进行调查访问,严格收集数据,分析调查结果,使之研究成果具有事实属性,并在实践中对研究成果予以审视修正。

学科方法。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原理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探索,并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

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体系进行整体构建,使研究成果更具整体性。

3.创新之处

①本课题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以所建立的农民工现实困境解决与和谐城市构建之间的对等性为视角,探索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尤其是丰富了本学科在解决社会民众重大思想与行为困境领域的实践体系。

②本课题扩充了当前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在理论界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这一普遍共识下,通过对农民工思想与行为具体困境的实证分析,首次将农民工现实困境问题的解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相结合,以“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视角为解释框架,摆脱以往重显性外在行政法律措施,轻隐性内在思想教育的研究缺陷,重点探索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问题,比较具有现实意义。

③本课题填补了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足的客观现实,与国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比较和借鉴分析,着重探索了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与机制构建问题,比较科学系统而详实地为行政部门和机构对有关农民工问题的一系列决策研究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我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Research into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 Farmer workers of China

学位论文框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引言

1.1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2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2.1概念界定

2.1.1农民工概念界定

2.1.2思想政治教育

2.1.3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2.2理论基础

2.2.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2.2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3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3.1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之路

2.3.2统筹城乡协调科学发展的积极方式

2.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路径

2.3.4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

3国内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比较与启示

3.1国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3.1.1美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3.1.2韩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3.1.3日本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3.1.4印度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3.2国内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3.2.1教育理念

3.2.2教育资源的投入

3.2.3教育管理体制建设

3.2.4教育方法与途径的改进

3.2.5教育评估机制的建设

3.3国内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与启示

3.3.1完善相关制度

3.3.2注重做好行政指导工作

3.3.3合理引导民间教育资源

3.3.4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3.3.5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3.3.6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拓展

4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原因分析

4.1农民工生存现状及原因分析

4.1.1物质生活现状及原因分析

4.1.2精神生活现状及原因分析

4.2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4.2.1农民工思想政治状况堪忧

4.2.2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位

4.3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4.3.1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制约

4.3.2二元户籍制度的历史影响

4.3.3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4.3.4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4.3.5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

5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5.1改善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待遇

5.2明确政府在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5.3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5.4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丰富

5.5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构

5.6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5.6.1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5.6.2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5.6.3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5.6.4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5.6.5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

5.7优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7.1社会环境的优化

5.7.2工作环境的优化

5.7.3生活环境的优化

6结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史柏年.城市边缘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贾德裕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2]沈立人.中国农民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13]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吴俊杰,张红.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5]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6]余永德.农村教育论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7]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荣兆梓,吴春梅.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0]程贵铭.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1]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城市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2]王章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3]张蔚萍.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2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出版社,2003

[25]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6]周晓红.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8][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到现代人六个发展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9]杨启莲.郑功成等.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三篇)[J].新华文摘,2007

[30]赵锦辉.解决农民工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

[31]陈朝阳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党政干部论坛,2006

[32]卢秉利,匡立波.农民工亦工亦农的新阶层[J].社会主义研究,2007

[33]张时玲.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

[34]石刚,李景平.农民工浅层城市适应性状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35]朱光磊.农民工表达的限制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

[36]陶兴林.“农民工”的思想特点及其教育初探 [J].求实,2000

[37]封福霖,许佳君.转型期农民工的思想教育探析〔J.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38]农民工权利意识与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J].求索,2007(2)141145

[39]赵庚科,任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农民工对西安农民工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

[40]John KliegChinese Peasant Choices” rural industry or migration.Applied Economi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l88.InstituteofeeonomiesandstatisticsUniversity of Oxford1997.

[41]MaXia1989Migration Patter nard Its Chagrin than Chinain Migration and Authorization in ChinaCASS1989.

[3]Zhang Li 1998Strangers in the CitySparePower and Identity in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PhD. Dissertation)Connell UniversityP46.

四、实验研究实施方案和进度:

1. 准备阶段

2009.04以前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课题选题设计并征求导师意见

2009.04—2009.05 完成开题报告初稿,认真听取导师及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按导师及专家意见修改开题报告,基本确定大致结构

2. 研究撰写阶段

2009.05—2009.07 继续收集相关资料调研

2009.7—2009.10 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初步形成课题的理论框架

2009.11—2010.1 整理分析论文撰写形成初稿

3. 定稿阶段

2010.02—2010.04 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至论文的质量得到导师认可,论文定稿打印

4.论文答辩

2010.06

五、实验研究预期效果:

学位毕业论文

六、经费概算:

七、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八、系审查意见:

院审核意见:

注:

思想政治教育开题报告徐满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