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3-17 12:49:47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2表示,最重的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