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发布时间:2020-01-06 15:27:51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莎衣:即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直饶:犹纵使,即使。绶:系印纽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写色彩鲜明,“”“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故选D项。

2)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诗歌尾联说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意思是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此可知诗句中的指的是莎衣,但此处的莎衣有了象征意义,即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D

⑵“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释】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答案】 1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视听结合:”“”“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指猿啼,是听觉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分析】(1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取了楚雨”“湘云”“”“”“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

2)此题概括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故答案为:⑴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视听结合:”“”“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指猿啼,是听觉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描写景物的角度: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本题中, 颔联、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中,客愁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惜别。联系全诗,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在结构上此句的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一向:一晌,一会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B. 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C. “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

D. 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2)本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与晏殊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分别从景物选取与情感抒发的特点上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 1C

2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1C项,酒筵歌席并非是饯别的宴席,并且莫辞频频繁的意思,意即不要推辞酒筵歌席举行的频繁,不是频频举杯。故选C

2)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注意从景物选取情感抒发两个角度去赏析诗句,例如从景物角度,题干所给的两句诗句,要注意从景物描写意象的大小上去分析和作答。从情感上要注意把握抒情的情感特点上去区分,何为情感特点,例如抒发强烈的悲痛之情和委婉缠绵的伤痛之情,是有区别的,考生要注意认真思考和区分。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点评】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释】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字,亦即需押此韵。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 1C

2)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分析】(1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故选C

2)本题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指倾诉。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故答案为:⑴C

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注)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1)诗歌的前后两联分别紧扣________________词来写的。

2)全诗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塑造陆鸿渐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寻;不遇

2)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用诗人欲去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诗,包含题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仔细分析题目,找出关键词语,然后与诗歌内容对应。本诗标题为寻陆鸿渐不遇,题目中两个关键词语是不遇,前两联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写的是郊外之景,不仅写及陆鸿渐新家的位置, 诗人穿行于城外野径,寻幽访友的足迹亦清晰,可见侧重;后两联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人敲门,屋里寂静无声,连狗叫都没有。诗人打算离去,向邻居打听,才知道陆鸿渐早已进山,每天太阳落山才回来。因此后两联的内容照应标题中不遇二字。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句,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类型,本诗属于侧面描写。作者从两方面来刻画人物,首联、颔联描写人物居住之地的景物,尾联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月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一方面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 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由此可见,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侧面描写或虚写。

故答案为:寻;不遇

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用诗人欲去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    这首词上片中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追逐;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分析】(1)这首词上片中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故答案为:追逐 “

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释】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B. “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C.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D.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A

2C

3)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解析】【分析】(1)首联蝉声秋巷里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颔联对仗工整;颈联礼数狂疏词性不相对;尾联爱读英雄传功勋恐不如词性不相对。故只有一联对仗,故选A

2C项,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故选C

3)首联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同。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A⑵C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 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中对仗句的理解能力。对仗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可据此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0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杨素

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山斋独坐静观,先总后分,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B.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十分丰富,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景中寓情。

C. 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勃发、百鸟歌唱的时刻,但眼前却是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

D. 起句点出居所四周都是高山,末句忽又挽回到日暮远山,使全诗浑成一体,圆满无缺。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赏析。

【答案】 1C

2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悠闲之情。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满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是闲适中流露出孤寂之情。

【解析】【分析】(1)诗歌中,选择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优美的画面,而选项C,却说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与整体画面不谐。故选C

2)前十句着重写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情景的结合处理得比较好。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起势空灵飘远,极富意境,让人眼前有高山环绕、云雨流离之感。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本句刻画了环境的静、深、幽,进一步为后面的愁绪造势,正在渐渐地深入之中。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复发、百鸟歌唱、心情舒畅的时刻,作者却逆意而行,对作进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丝几乎已经洋溢出字面。再而写到居室,幽气”“虚白”“落花”“细草都围绕着居室来写,刻画其幽静、寂寞、凄清的感觉,一切的感觉都是清冷,没有人气。居室的四句,看来仍然是景物描写,无一字提,无一字提,但是寂寞惆怅之感已经伸手可及,全然浸满读者的心灵。一切的愁绪,后四句给出了原因:故人不在,复又思念故人。美酒盈樽,对面无人,更形伤感。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最后突又摇开,复现空灵幽远之感,成一摇曳的大波澜。日暮暗中呼应日出,机心巧运,告诉读者,这思念,又在这日升日落之中独自消受了一天:朝夕之风云,也正对着了这朝夕之愁肠。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悠闲之情。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满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是闲适中流露出孤寂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晁衡,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若:如何。

1    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概括出的具体内容。

【答案】 1虚实不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意境。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清新明朗特点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但是不仅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情。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达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虚实不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①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 1)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解析】【分析】(1)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柳条等动物和植物。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由。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享受余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附诗歌赏析】

    《湖上即事》的诗人陈起(生卒年未详),字宗之,宗子、彦才,号芸居,一号陈道人,别称武林陈学士。宋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后居杭城钱塘棚北大街睦亲坊(今弼教坊),开书肆陈宅经籍铺,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

    陈起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至今所传宋本书籍,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者,均为其所刻。和福建建安余氏,称宋代刻书两大家。

    《湖上即事》的创作背景:理宗宝庆初,史弥远当政,视集中诗有谤讪,被史弥远指责为诽谤朝臣,因起大狱,劈《江湖集》版,起亦获罪流配,下落不明,且诏禁士大夫作诗。史死后方得赦,重操旧业,创作了《湖上即事》。

    水很清澈,诗人穿着草鞋沿河行走。柳条看到远处草地上有白鹭的身影,开始发芽,无法掩饰莺的身影。我不知道是谁在喝酒、唱歌和音乐,是一艘孤单的船,远处有客人,还有笛声。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最好喝点酒,好好享受你的余生。

    诗的第二,三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拟人手法的好处: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诗的二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柳条等动物和植物;三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孤寂之心及不流于世俗的高洁情趣。这种情趣在尾联用吟莫尽、乐浮生两个词生动的突显出来。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 1C

2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故选C

2)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分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评】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考查诗歌内容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分析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    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 1)危;饶

2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这里面,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故第一个空填,第二个空填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 

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 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分析】(1C项,直抒内心痛别之情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故选C

2)诗歌最后两句是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佐僚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 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D

2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对仗。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的能力。诗歌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鉴赏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要遵循手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诗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诗歌颔联用了虚实结合、用典、对仗、寓情于景等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鉴赏。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释】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 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刻画诗人隐居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 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 “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年事已高,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 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2)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解析】【分析】(1C项,错在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所以,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故选C

2)答题时,先要用优美的语句简要描绘画面,然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意境的特征,从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意境的作用,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描绘了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根据诗句中的草丛生、残壁颓垣可以概括出荒芜、残破的特征。看到洛阳宫残壁颓垣的景象,对于国土沦丧,诗人内心无比伤痛。结构上,该联为下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作铺垫。

故答案为:⑴C

⑵①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其次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彩;意象组合的特点,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清新自然、雄浑壮阔、瑰丽雄壮、雄奇优美、繁华热闹等。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8201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分析】⑴B像,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9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诗酒人。

【注释】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谢公: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字写出北楼之高,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 后诗中,”“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道诗都写了,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分析】(1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故选B

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由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考查诗歌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意象作用,需要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手法,再具体分析,最后分析情感或者突出表现的内容。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朝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