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实验归纳(全)

发布时间:2018-11-20 12:11:55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所有试验

实验一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 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 镜头长短 视野亮度 物像大小 细胞数量

低倍镜

高倍镜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 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1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研磨过滤 组织样液 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 摇匀 水浴加热 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 浸泡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3滴苏丹染液染色 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 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 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 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 加入双缩脲试剂A

加入双缩脲试剂B 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2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2、实验过程:选用富含淀粉的植物组织(如马铃薯) 将组织样液注入试管 滴加碘液 观察颜色反应。

+-

实验三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过程: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盐酸水解 冲洗涂片 染色 观察(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3、实验结果:真核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实验 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胀破。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具有有膜的细胞器,可以避免细胞膜与其它膜结构混在一起。

红细胞数量大,材料易得。

2、原理:

红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膨胀直至胀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从而得到细胞膜

3、过程:

(1)制片: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0.9%Nacl溶液稀释)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观察:

(3)滴水: 先在低倍镜物镜下找到红细胞,再转换成高倍镜,直至清晰地看到红细胞。 往载物台上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 (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一会儿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4、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

在细胞构成中的作用: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实验五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叶片中。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椭球或球形,它的形态和分布不需要染色就可以用高倍镜观察。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可用高倍镜观察。

2、实验过程

1)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或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低倍显微镜到高倍显微镜),注意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绘图。

2)观察线粒体: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找到观察的对象后移到视野中央,再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蓝绿色小颗粒即是线粒体,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实验六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渗透作用

该作用所具有的条件: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水流动方向:从低浓度进入高浓度溶液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a.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b

外界溶液 浓度比较 生理过程 变化 蒸馏水 细胞质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吸水 膨胀 10%盐水 细胞质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 皱缩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原理和现象: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b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复原现象

二、实验过程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显微镜观察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滴入蔗糖溶液 显微镜观察(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滴入清水 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络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是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二、实验过程

(一)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

(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用过氧化氢

6

6/10

三、结论: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

实验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实验原理

酵母菌属于真核单细胞生物,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可用于探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通过控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产物。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可用这两种溶液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CO2产生情况。

橙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可用来检测乙醇的产生情况。 二、实验过程

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目的是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生活。 两份:1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液。 2、检测CO2的产生

7

7/10

安装好实验装置:如下图

甲图用于检测有氧条件下CO2的产生;乙图用于检测无氧条件下CO2的产生。 装置甲设置左边第一个锥形瓶的目的是吸收通入空气中的CO2

装置乙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这样做的目的是是空气中残余的O2消耗尽。

甲、乙装置石灰水都变混浊,装置甲混浊快且程度高。

得出结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3、检测酒精的产生

A试管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滤液+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混合均匀):颜色不变。 B试管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滤液+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混合均匀):颜色变灰绿色。

得出结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不产生酒精,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实验九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

剪碎叶片并加入二氧化硅研磨,目的是破坏叶表皮、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使研磨充分。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加入

8

8/10

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绿叶中的各种色素都能溶解于层析液中,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这样,各种色素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因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开。 二、实验步骤

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研磨绿叶,同时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无水乙醇,过滤得到色素滤液);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利用层析液分离色素;观察实验结果。 三、实验成功的关键:

叶片要新鲜,颜色要深绿。研磨要迅速、充分。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塞紧,以免滤液挥发。滤液细线不仅细、直,而目含有比较多的色素(可以画二三次)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浸入层析液,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 四、实验结果

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分别是(由上到下) 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统称为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绿素a和叶绿素b通常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说明: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色素带最宽的也是叶绿素a;含量最少(色素带最窄)的是胡萝卜素,扩散速度最快的也是胡萝卜素;扩散速度最慢的是叶绿素b;相邻两条色素带之间距离最远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最近的是叶绿素a叶绿素b

9

9/10

实验十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

在相同时间内,物质扩散进细胞的体积与细胞的总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用含酚酞的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以紫红色出现的深度,模拟物质扩散进细胞的快慢。 二、方法步骤

将琼脂块切成三种正方形——NaOH浸泡10min——观察各块切面上NaOH的深度。 三、实验结论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少;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少。 四、相关知识

制约细胞体积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是两者成反比,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的能力越大。 二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个细胞中二者体积之比一般为1/3,细胞核所含遗传信息有一定限度,对细胞活动的控制能力有一定限度。三是细胞内 物质的交流受细胞体积制约,细胞体积过大,会影响物质流动速度,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就不能灵敏地控制和缓冲。

高中生物必修1-3实验专题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咯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这二者的混合染色剂将细 胞染色,可以显示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有利于DNA 甲基绿结合。 实验步骤:1)制作装片:取洁净载玻片,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在载玻片液滴中涂片,烘干玻片。2)水解:将烘干玻 片放入盛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入盛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解离5min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 10s4)染色:用吸水纸吸载玻片上水分,在载玻片上滴两滴吡罗红甲基绿的染色剂,染色5min,吸水,盖盖玻片。

实验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糖类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实验材料:选择无色的。苹果或梨匀浆(还原糖),马铃薯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目镜与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间关系:目镜越短,物镜越长、距装片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放大

倍数是指物像边长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为止。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实验原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线粒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 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实验材料的选取:常选用藓类的叶或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来观察叶绿体。常选无色的细胞,如:口腔上皮细胞,洋葱的内表皮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原理: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或者(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 大,不能透过。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方法步骤:取两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A漏斗中注入硫酸铜溶液,B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许红墨水,使其略呈红色。将两个漏斗分别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两漏斗的液面处做标记。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思考问题: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答: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答: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空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如果烧 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答: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 面不会升高。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

有一定浓度,能够渗透失水和吸水。a. 当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b. 当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实验流程: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有一个紫色的液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在载玻片一侧滴加 0.3g/ml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液泡逐渐变小,紫色加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在载玻片一侧滴加清水溶液,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液泡逐渐变大,紫色变浅;原生质层逐渐贴近细胞壁)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作因变量。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 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不作处理)和实验组(做 处理),在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一致。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因此酶具有高效 性。 实验过程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因此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色素不止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是在层析 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可以在滤纸上扩散而分开,各种色素分子在滤纸上可形成不同的色素 带。 实验流程: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向研钵中加入少许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②制备滤纸条:去两角,用铅笔画直线 进行标记;③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处均匀地画一条直的滤液细线;干燥后重复1-2;④分离色素: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斜靠烧杯内壁, 轻插入层析液;滤液细线一定不能触及到层析液的液面观察与记录。 实验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色素种类和颜色为: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色b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

件都能生存,属兼性厌氧菌;2)检测酵母菌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CO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3)检测产生的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制作临时装片步骤:解离:早10-2时,剪取洋葱根尖2-3mm,立即投入盛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室温下解3-5min,目 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来。漂洗:待根尖酥软后,取出放入盛清水的玻璃皿中约10min,目的是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染色:把根尖放进盛 有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制片:

用镊子把根尖弄碎,还要再加载玻片用拇指轻压,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有利于观察。

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观察,先找到中期,之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原理:琼脂块代表细胞;NaOH代表进入细胞的物质分子;NaOH进入琼脂后可使其内部的酚酞变红;NaOH扩散速度(深度)代表物质运输的速 率;NaOH的扩撒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代表物质运输的效率。 实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②NaOH的扩散速度(深度):随琼脂块体积的增大,扩散的速度(深度) 相同;③NaOH的扩散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随琼脂块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方法步骤:低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高倍镜: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 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绘图: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实验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能够抑制纺锤体

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试剂作用:卡诺试剂:固定细胞形态;②酒精:洗去吸附在根尖的卡诺氏液;③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 实验流程:培养根尖:待洋葱长出约1cm左右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处理根尖:剪去诱导处理的根尖约 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察: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相。视野中既有正常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 察。

2/4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调查方法: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采用社会调差法即在整个人群中进行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采用家庭调查法即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注:最好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

必修三:环境与稳态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2.进一步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 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方法步骤: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α-萘乙酸(NAA)等。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 2345 mg/mL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4)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5)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 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6)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可使扦插后增加吸收水分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 一样多。处理方法:浸泡法:插条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且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地方处 理)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7)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 流。 注意:1)可先设计一组梯度较大的预实验,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2)实验材料:用杨、月季等的枝条。3)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 ,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实例如下:

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2,4-DNAA可使杨/月季插条基部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 d),用适宜浓度的24-D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

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1)制作插条;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8 1224 h)3)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自行设计记录表格,记录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 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 )。每隔23 d记录也可。 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 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A.温度要一致;B.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C.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 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6.表达与交流: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

7.进一步探究: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数需要在课外完成。

2.模拟尿糖的检测

实验目的:学会尿糖的检测方法、检查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检测方法:取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采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检测。 实验结果:(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结果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3/4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原理: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养分、空间、温度、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实验步骤:0.1g活性干酵母配制成50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放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定时取样,在血球计数板上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 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依此为根 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估算出1ml溶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并绘制坐标曲线图。

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本探究活动,能够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注意事项: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尽可能多递收集小动物,并分类。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识别命名要准确。

实验流程: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取样。之后将土壤倒入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

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在去底花盆中放一个金属网,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金属网上。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然后将花盆 放置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让学生网上查阅。

统计和分析: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短,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

5.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实验步骤: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 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连续观察一星期。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实验归纳(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