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建党伟业》有感

发布时间:2020-05-11 13:21:09

清末怪杰――辜鸿铭

――观《建党伟业》有感

当谭嗣同嘶吼着:“各国变法无有不流血牺牲者,今中国变法,流血牺牲,自我辈始”时,当孙中山先生高吼着:“这一切,国不会答应,法律不会答应,四万万民众更不会答应”时,当蔡锷深情地说出:“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时……我内心的触动不是仅能用震撼两字能够表述的,在观看电影的途中,我不止一次从内心深处泛起一阵鸡皮疙瘩,不止一次的感到喉头哽咽、鼻尖酸涩,不止一次的折服于那代人的坚韧不拔与宁死不屈。

《建党伟业》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这课,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建党伟业》这部影片,电影结束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原本在书本上冷冰冰的名字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了起来,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靡云蒸、英雄辈出的时代,见证了我国开启伟大斗争的开始。哪怕在这电影中有些人不过仅仅只是留下了一帧的镜头,甚至连名字也不知晓,但他们却在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背后的故事不是一部电影,一本书就可以描绘的。

这部电影可谓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在电影中,无论是顾维钧掷地有声地拒绝签字,并在桌子上重重一敲,说“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还是陈独秀被抓入狱时的坦然自若,莞尔一笑,都实在令人感到惊艳,更感到惊叹,惊叹那独属于中国人的骨气与淡然。不过,看完电影后,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一片中的“怪”――辜鸿铭先生。

辜鸿铭先生这个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着实让人觉得有趣。他不同流俗,超物外,堪称“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实在是无愧“清末怪杰”这个称号。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的仕途生涯其实不足一谈,他一生事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于翻译事业。他以一己之力建起了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他勤于写作,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其目的在于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尊重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身旧式打扮的辜鸿铭先生上台领取被聘请为北京大学英文教授的聘书时,头上依旧留着辫子,台下的人看见他的辫子,一片寂静,仿佛看见了什么不得了的事物,随后开始窃窃而笑并伴随着低声地讨论,就连台上的主持人都忍不住以手掩面,遮盖笑容。但辜鸿铭丝毫不为其所动,颁发人递给他聘书时,他先不慌不忙地与其握了个手,再双手接着聘书以示虔诚,之后便一边将这聘书递给了随侍的人员一边拿起拐杖,开口说道:“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请诸公尽兴的欣赏吧!”说罢,他便潇洒的转过身去。这个情景颇为令我感到动容,不仅仅是因为他面对众人嘲笑时的从容有常,还因为他说的那番暗含深意的话语。

辜鸿铭先生虽有辫子,却无辫子,某些人虽无辫子,却难掩心中的辫子。辛亥革命之后,辫子被视为与满清决裂的象征,被视为旧时代的迂腐之物。因此,各地剪辫风潮此起彼伏,时人纷纷效仿剪去辫子。但某些人,即使剪掉了辫子,却依然陷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囹圄之中,甚至依旧拥护清朝廷,这些人的辫子没有长在头上,而是长在了内心深处,光靠一把剪刀是剪不去的。辜鸿铭先生没有盲目跟风剪去辫子,不仅是对那些从众之人的暗讽,更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真正的大彻大悟,真正的突破封建桎梏、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并不是剪掉辫子就可以证明的,他虽留着辫子,但却看得清楚,活的明白。我想:他留着辫子除了不想盲目跟风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中国的旧文化并不全是糟粕,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处世的哲学,是中国人独有的瑰宝,是不可抛弃之物,这条辫子展现了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

可以说,他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深入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在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中,他实在是一名值得彪炳千古的伟人。也许,很多人评价他有些守旧,但我认为,他的守旧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保守陈旧,他的守旧,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守护。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他:“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在那个绝对推崇新文化的时代,他对旧文化的坚守使得他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一个人在推崇旧文化的路上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实在令人可叹可敬!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中,也许他过于激进,过于盲目,但他对身为中国人的自信与自豪,对传播中国文化坚守与痴迷,是让后人肃然起敬。辜鸿铭先生是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但他也是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经历了由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性评价居于主导地位到渐渐意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转变过程。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姿态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 更是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其实,习近平主席历来就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而且特别喜欢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但也不应该盲目崇拜,而应辩证的去看待它。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绝对不可抛弃之物,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的国家是悲哀的,更是不可能长存的。纵观整个建党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大自我革新能力的政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且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中国需要历史,这样埋藏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DNA;中国需要更多的辜鸿铭先生这样的人,这样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和底气的人;中国需要共产党,这样致力于为全国人民谋福祉的政党。

观《建党伟业》有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