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发布时间:2014-05-21 15:01:33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2)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场所,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3)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使我国陆上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边国家的边贸往来。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这使得我国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便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便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2、我国的面积及邻国

1)我国疆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平方千米,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在世界各国中,陆地面积仅小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疆界绵长,陆地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3)我国四至点: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我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我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4)我国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

3、我国的临海、主要岛屿

1)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我国领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2)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我国台湾岛西侧的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4、我国三级行政区划

1)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5、特殊省级行政区

1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2纬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3陆地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4邻国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

临省区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8个);

5既临渤海,又临黄海的省区是辽宁省、山东省;

6既临海,又在陆上与外国相邻的省区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7)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有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8)位置最的省区黑龙江省;位置最西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置最的省区黑龙江省;位置最的省区海南省;

9重庆市是四个直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成立最晚(最年轻)的一个直辖市。

10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河南省人口最多;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小;

6、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一、 众多的人口

1、我国人口及少数民族分布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目前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1200左右。

3)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5)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原因a、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的死亡率下降;b、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传统思想,生育观念落后,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5)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6)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7)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其中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东部地区面积占43%,人口占94%

8)我国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单位有9个,分别是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山东、江苏、安徽、四川。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共有56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有55,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也较多,在500万以上,人口最少的珞巴族。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分散。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泛的是回族

5、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势、地形概况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

3)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我国绝大部分经济林木、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以及3/4以上的粮、棉、油都集中在这里,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4)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5)四大高原地表形态: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6)地势特点带来的影响(23活动234

8)地势三级阶梯海拔、地形、地形区比较

9)我国主要山脉(26页中国陆地主要山脉)

10)山脉两侧地形区分布(24页中国地形图)

7)各类地形所占比例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漠河镇与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

2、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我国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3、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4、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5、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纪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7、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

8、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是湿润地区,北方是半湿润地区。广大的西北地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9、我国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10、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11、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12、除青藏高原地区以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13、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每年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季节,到了七八月份,出现伏旱。

14、我国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旱灾、洪涝

15、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一月0℃等温线大致穿过此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年降水量线大致穿过此处。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15、温度带与作物熟制及水果

16、冬夏季风比较

三、河流和湖泊

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湖是淡水湖。位于内流区的湖泊成为内流湖,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

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长江,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湖泊也是我国最大咸水湖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其次为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经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原因:a、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b、流经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c、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不畅。d、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增。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流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7、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造成的,黄河泥沙90%来自中游。因此,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措施在于加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外流河水文特征

9、注入海洋

10、长江

11、黄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自然资源的概念:来自于自然界并且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水能等。

2、分类: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总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短时间里不能更新和再生的资源,如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人类对于可再生资源应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促进更新,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寻找新的替代品等。

4、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的问题a、自然资源的总量有限,人口的增长,使人均占有量更加短缺;b、破坏和浪费严重,加剧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因而应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6、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322——世界水日。

二、 土地资源

1、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分布特点:(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类型多样,比例构成不合理。3分布不均。4各类土地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是: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

4、土地资源的分布

5、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2土地荒漠化严重。(3耕地减少。(4草场超载,森林减少。(5土壤污染严重。

6、我国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 水资源

1、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

从空间分配看,南丰北缺

4、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1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例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2)跨流域调水,用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例如:南水北调工程。

(3)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第4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利用交通工具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交通运输。

2、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

3、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的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铁路

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

5、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来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6铁路的车次:由北京为起点开出的列车编为单次,驶向北京的列车编为次。其他铁路线始发站的列车,远离北京方向的编为次,驶近北京方向的编为次。例如北京——上海为1461次而上海——北京为1462次;天津——齐齐哈尔为1051次而齐齐哈尔——天津为1052次。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

2、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异

1)东部和西部的差异

2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农业差异及原因

3、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4影响农业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湖

A.气候干旱、地形较平坦、草原广阔 宜牧则牧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宜粮则粮

C.气候湿润、河湖众多 宜渔则渔

D.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 宜林则林

(2)社会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

5、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水土流失。

6、面对问题应采取的措施: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2)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第3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工业的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如采矿业)以及对原材料(如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3、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

1)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塘、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6、我国主要的工业和工业中心

4、合理分布工业的意义: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它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城乡结合、国防安全和生产的经济效益。

5、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资源、交通、技术、市场、政策

7、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8、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

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比例大。

3)产品更新换代快。

9、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

1)沿海——科技园区型

2)沿边——贸易导向型

3)内地——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有自然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区域如工业区、经济区和行政区域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

2、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3、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是秦岭——淮河,确定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地形

4、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5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一、首都——北京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大致位于40°N116°E

2)海陆位置:东南与渤海直线距离150千米;

3)经济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背部边缘,背靠燕山,面向渤海,南为黄淮海平原,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区,西出居庸关可进入内蒙古高原,西面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

2、北京的自然环境:

1)气候: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夏秋多,冬春少;

2)地形:属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面是一片缓缓向海洋倾斜的平原;

3)河流: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4、历史悠久的古城

1)城市布局:城内建筑成棋盘状,故宫位于城市中央;

2)形成时间: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

3)名胜古迹: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周口店猿人洞等。

5、现代化大都市

1)“传统”和“现代”并存:重要古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修建中华世纪坛等现代建筑。

2)“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持旧城的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二、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1、人多地狭的港澳

1)位置和范围:香港和澳门位于我国大陆的东南端,香港位于珠江口的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相邻;澳门则位于珠江口西侧,与该省珠海市相邻。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2)一国两制:中国政府于199771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91220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3)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港澳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方式是上天——建设高层建筑和下海——填海造地。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港澳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地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很发达,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台湾省

1、位置和范围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面积36000平方千米,人口2200多万。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它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自然环境:

1)概况:东部多山脉,西部多平原,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河流湍急,水能蕴藏丰富。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

2)气候:北回归线穿过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为热带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

3、台湾美称:

4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5、台湾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工业主要集中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原因:平原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为城市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西部与大陆隔海相望,开放较早;西部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沿海城市,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为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便利。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位置优势: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2、自然环境

1)新疆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由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40页图6.31 新疆地形与城市

2)新疆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新疆植被:沙漠广布,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绿洲。

4)新疆河流: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是区内唯一外流河,注入北冰洋。

3、农业

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水源丰富地区发展了绿洲农业。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可利用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哈密瓜、葡萄等),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有利于瓜果着色。新疆的红色系列——西红柿、石榴、枸杞等特别有名。

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所以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新疆成为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

4、资源状况

(1) 油气资源:新疆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近年的勘探结果表明,新疆预测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储量的1/3,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

(2) 西气东输:西起我国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通过管道输往东部,最后到达上海市。

(3) 对西部的意义:西气东输能够使西部的天然气资源得到最大规模开放;可使天然气产品大量运输到东部市场;可以迅速增加新疆的财政收入;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东部的意义:西气东输能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于东部地区的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1、概况:

1)位置和范围: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自然环境: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3)对外开放历程:1980年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其中的深圳、珠海就位于珠江三角洲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至此,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发体系。

2、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1)资金来源:港澳地区(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台湾、其他地区。

2)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前店后厂

3)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3、城镇的发展

1)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2)主要原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

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3)城镇化带来的问题:环境问题(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社会问题(交通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

4)解决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注意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协调好人地关系,才有可能解决珠江三角洲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我国西南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概况:

1)位置和范围: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境内,北回归线以南,有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

——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气候: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2、旅游业

1)丰富的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

热带动物王国:亚洲象、绿孔雀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

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13个少数民族聚居,以傣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著名特色节日泼水节,造型优美的佛教建筑群和江边湖畔特色竹楼,美味可口的菠萝饭和竹筒饭,富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

(1)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目前,旅游业成为西双版纳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一、黄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跨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四省区。

(2)黄土成因:风成说,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沙漠、戈壁吹来的。

(3)黄土高原地貌特点:黄土高原分布着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呈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1)原因

2)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而且在经受人类破坏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二、长江沿江地带

1、概况

1)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

2)自然条件

地形:地势总的看来比较低平,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优势: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水运便利。

3)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4)沿江地带的城市

凭借便利的河运发展起来,目前,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沿江地带的工业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基地主要有:以沪宁杭等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长江沿江地带形成“产业走廊”的雏形

钢铁工业走廊: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

汽车工业走廊: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和以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

2、长江沿岸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1)沿江地带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长江上游);

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

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

2)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酸雨污染

华中酸雨区是中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3)长江上游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

造成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

河道淤塞而导致通航能力下降;

造成水库的淤积,降低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4)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

A、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工作;

B、制定环境保护规划;

C、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D、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E、加强河道整治,兴修水利工程;

F、工矿企业达标排放,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防止水污染;

G、大力开发利用水电和新能源等。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基本国情

1)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2)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2、区域差异

3、区域合作

“三北”防护林工程地跨我国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二、 在世界中求发展

1、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2、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各国家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我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4、中国的责任

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