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复习纲要

发布时间:2020-01-01 15:55:15

西方哲学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1、泰勒斯——水原论

泰勒斯被誉为“哲学之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水是万物产生的原创和运动的原因。

2、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说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本原应当是一切“无定形之物”,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因此,所谓产生即是对立物的分离。“无定形”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式的表述。

3、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4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原说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应当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有定形的东西就是“数”,这是一种与米利都学派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倾向。

5、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奠基人

逻各斯——原意是话语,用来专门指说出的道理,说出的话语与现实的规则、法则想通,因此可以理解为世界运动的法则、规律。

6、克塞诺芬尼——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第一个对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腊神话进行公开批判的人,认为并非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7、巴门尼德——存在论

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他称为“非存在”。

8、芝诺

1)否定运动的论证——芝诺的论证有“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和“运动场”等。

2)否定多的论证——芝诺提出了“大小的论证”、“数的论证”、“地点的论证”、“谷粒的论证”等,这些论证无非是要说明,如果存在物是多,则必然导致自相矛盾。

9、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样一来,事物就也无所谓客观规定性而言,更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原本,均依每个人的立场为转移。

10恩培多克勒——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在综合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第一次明确地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水、火、土、气。

11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 

他认为世间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他称之为“同类的部分”,即“种子”。万物都是由各自的种子构成的,不同类的种子在性质上彼此相异。

12德谟克利特——原子虚空说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

13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人的认识具有有限性。在他看来,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

14柏拉图——理念论与回忆说

1)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他把理念扩大到世界的一切方面,认为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理念作为其存在的根据,由于万事万物都各有自己的理念,各种理念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理念世界”。

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经居住在“理念世界”里,因而早就具有了关于各种理念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遮蔽而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知识。而所谓“学习”,在柏拉图看来无非就是“回忆”。

15、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16、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宇宙观和“快乐论”的伦理观

1)原子论的宇宙观他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张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与虚空构成的。伊壁鸠鲁的改进在于,他认为原子除了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形状、次序、位置等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量上的区别,同时还提出了原子有偏斜运动的思想。

2)“快乐论”的伦理学伊壁鸠鲁所追求的“快乐”是指肉体上的淡泊和精神上的安宁。他把快乐与善相联系,快乐的根本在于心灵的宁静,这种心灵的宁静建立在人们对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清醒认识之上。伊壁鸠鲁还把快乐等同于幸福,他认为消除对神灵、死亡的恐惧和节制自己的欲望,是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

17、斯多葛学派——宿命论

顺应自然和服从命运是斯多葛派的基本观点,晚期斯多葛派的基调比早期斯多葛派更加阴郁、更加悲观。

18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

早期怀疑主义的创始人——皮浪;

晚期怀疑主义者主要有埃奈西德谟,阿格里帕塞克斯都恩披里克等人。

19、波菲利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

1)共相究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仅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

2)如果它们是实体,那么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是与可感知事物相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知事物之中?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20、教父哲学的涵义?与经院哲学有何区别?

1)在教父哲学中,一切哲学问题都采取了神学的形式,其实质就是用希腊形而上学的泉水来浇灌基督教的教义之花。

2)区别:

1 思想基础:教父哲学主要奠基于柏拉图主义;经院哲学则是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主要思想基础。

2 对待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教父派简单地用信仰来贬抑理性或否定理性;经院派力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将基督教的心跳建立在逻辑证明的基础上。

3 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经院派比教父派所讨论的问题领域更广阔了,已经具有了一些纯哲学的味道。

21、“实在论”与“唯名论”

1)实在论者站在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共相是独立与个别事物的客观存在,是比个别事物更加根本和更加实在的一般实体,它构成了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

2)唯名论者则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唯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合,它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当中,作为抽象概念只能存在于人的思维和语言之中,因此共相是后于和鱼鱼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它不能脱离可感事物和思想而独立存在。

22、安瑟尔莫——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所谓本体论证明,其实质就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这个证明可概括为如下三段论推理: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因此上帝存在。

23、为什么说洛色林是极端唯名论者,阿尔伯特的温和唯名论者?

1)洛色林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它们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语、名称”。

2)阿尔伯特坚持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共相不是实体,它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一种抽象概念,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共相不仅仅是对可感事物的命名,它还有着概念意义的特点内涵。

24、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

与安瑟尔谟的“先天证明”相反,托马斯提出了自己的“后天证明”,即从人们已知的事实出发来推出其原因的“回溯的”证明方法,这就是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它们一共有五个,即著名的“圣托马斯五路证明”。

这五路证明表述如下:

1 既然世界上万物的运动均由他物推动,因而在一切事物之后必有一个最终的存在者,它本身是不被推动的,但它却推动其他事物。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就是上帝。

2 既然世界上每一事物作为一个结果,必然有一个原因,因而在一切“他因”事物的尽头必有一个“自因”的存在者,它的原因在于它自身,同时又构成了万物存在的“第一原因”。这个“第一原因”就是上帝。

3 既然世界上一切个别的存在物都是偶然的和可能的,它就必须以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为其终极的根据,否则就总会有某个时候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也就不会有现今的任何事物了,而这时与事实相矛盾的。所以有一个绝对不然的存在者,它就是上帝。

4 既然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完善性,这种有缺陷的完善性必定以最完善的东西为其判定标准和原因,这个至善的存在者就是上帝。

5 我们发现许多无生物都在完成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必定外在于这些无生物,因为只有生物才能有内在目的。为这些无生物制定目的,并使整个世界具有一种和目的性的,必为一最高智慧。这个最高智慧就是上帝。

25、罗吉尔·培根——四障碍说

1)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2)习惯的影响;

3)流行的偏见;(4)由于我们认识的娇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无知

26约翰·邓斯·司各脱——意志主义

与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神学相对立,司各脱思想以其意志主义的特点而著称。司各脱坚持反对托马斯的神学决定论,他强调上帝的本质就是自由意志,因此上帝的意志要高于上帝的理性。

27、奥卡姆剃刀(奥康剃刀)

奥卡姆剃刀是对唯名论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一种概括和提炼,也被称之为“思维经济原则”,并被现代自然科学视为公理。这一原则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可以使用少数几个原则时,应用许多原理就是浪费时间。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28、人文主义的基本主张

1)反对中世纪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地位

2)主张认得物质欲望,感官欲望是人的本性,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来世幸福观,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

3)主张理性是人的天赋本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4)人性包含有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倾向

29、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

1)“族类的假象”。这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一种偏见,它使得感官和心灵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

3)“市场的假象”,这是由于词语的误用而引起的谬见

4)“剧场的假象“,它源于人们对权威,教条,传统的哲学体系的盲目信仰,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剧本”信以为真,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30、霍布斯——机械主义的典范

霍布斯否定了物体的质的多样性,把物体看作是惰性的,它的运动来自于外力的推动,他把运动理解为简单的位移。

31、洛克——观念的两个来源、两种观念、两种性质和两种实体以及两种本质。

1)观念的两个来源

感觉是一种外在经验,它以外物为对象,构成了我们大部分观念的来源。反省是一种内在经验,它以心灵为对象。

2)两种观念

通过感觉和反省得到的只是一些“简单观念”,除了简单观念外,心灵还可以通过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而得出一些“复杂观念”。这些“复杂观念”可以分为三类,即“样式”、“实体”和“关系”的观念。

3)两种性质

第一性质:指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如体积,广袤,形相等。

第二性质。虽然也与物体有关,但却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

4)两种实体

物质实体: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精神实体。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5)两种本质

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

名义本质: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马”、“黄金”等,这些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它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

32、笛卡尔——普遍怀疑与“我思故我在”

1)笛卡尔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一样东西却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

2)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认为,怀疑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笛卡尔正是要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我”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这个“我”是超越形体的。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

33、斯宾诺莎——实体学说

1)斯宾诺莎认为实体就是神或自然(“产生自然的自然”或“能动的自然”)。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此外,实体也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所以宇宙间只有一个绝对无限的实体,它不动、不变,这就是神或自然。

2)实体包含着属性,能够被人所认识的属性只有两种,即“思维”和“广延”。思维和广延是神或自然的两种属性,神或自然既是一个能思维的东西,也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

3)样式是实体的特殊存在状态,实体的样式却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

34、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认为,由于任何具有广延的东西都是可分的,所以真正单纯的和不可分的“单一实体”必须是没有广延、没有部分、没有量的规定性的东西,他称之为“单子”。“单子”自身中的自发能动性成为它们内在活动的源泉。

35、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事物是观念的集合”是“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论前提。贝克莱认为,世界上除了无数的观念或知识对象之外,还存在一种作为知识主体的东西,即所谓心灵、精神、自我等,它是感知各种观念的主体,观念不能脱离心灵独立存在。

36、休谟——因果问题

1 因果观念不过是经验中的两个事物的联系;

2 因果关系的形成是由于心理联想习惯;

3 因果关系从结果来看是符合人的期待心理的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37、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在康德看来,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判断本身有三种类型:(1)先天分析判断;(2)后天综合判断;(3)先天综合判断。在上述三种判断中,先天分析判断只能将已有的知识作更为清晰的表述;后天综合判断不能够保证我们的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唯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

38、康德——绝对命令

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39、康德——二律背反

1)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a.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b.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

c. 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

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

d. 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的原因。

反题:世界之中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2)二律背反是康德认识论的结论性观点,体现了认识的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对康德认识论的评价:

1)继承了英国经验论的基本立场,用德国哲学家的思维来说明了英国经验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思维批判性反思、符合西方的思维传统,是对人的理性有限性的一种自觉,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立场相一致。

2)康德在揭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对黑格尔揭示事物的辩证运动有启示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认识无至上性,认识要服从实践。康德的认识论提出认识的有限性,与马克思主义提出实践第一性,认识第二性有共通性。

40、黑格尔——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重要补充:形而上学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这种哲学相信世界是二分的,强调思维的二元对立。

西方哲学史复习纲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