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2-03-19 17:16:0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收稿日期:2004204228;改回日期:200420620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 -SW -117)资助.作者简介:夏斌(19592),男,研究员,博导,构造地质学专业.本刊主编.Email :xiabin @gig.ac.cn①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夏斌1,崔学军1,2,谢建华1,王冉1(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2.江西省地勘局,江西南昌330002)摘 要: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演化历史复杂。由于研究思路、方法、手段和研究程度的局限,在南海扩张期次、扩张脊结构、动力来源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上,主要有三种观点:(1)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出成因说;(2)地幔上涌成因说;(3)太平洋板块俯冲成因说。本文对前人有关南海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在南海地区工作的认识和体会,建议对南海地区海-陆岩石圈相互作用、深源岩浆活动和构造动力学演化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关键词:南海;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552(2004)03202212070 引 言南海是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中面积最大的海盆,介于2°30′S ~23°30′N ,99°10′~121°50′E 之间,是被中国大陆、中南半岛(包括马来半岛)和大巽他岛与菲律宾群岛所包围的边缘海,面积约为350万km 2,平均水深1212m ①。南海在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并且在地质历史上又受到特提斯构造域演化的制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裂谷、海盆、推覆、走滑拉分盆地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以及陆壳、过渡地壳和洋壳等多种构造单元,并发育了多种形式的地质体和相关的矿产资源,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地球上最好的天然实验室”(Taylor et al .,1983;Briais et al .,1993)。自Ludwig 等1970年首次提出南海中央海盆为洋壳结构的认识以来,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被国内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对于南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本文将对南海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并结合目前南海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建议。1 南海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自70年代以来,前人对南海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其成因及形成演化机制提出过多种动力学模式,根据所侧重的区域构造动力来源(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地幔上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1 弧后扩张模式南海被视为西太平洋板块边缘最大的弧后盆地,Karig (1971)、Ben Avraham &Uyeda (1973)和郭卷(Volume )28,期(Number )3,总(SUM )102页(Pages )221~227,2004,8(Aug.,2004)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 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