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18 18:19:46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4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管理: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计划,并予实施的组织行为。

7运动员选材: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

8遗传度:某一个特定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一般采用百分率表示。

9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0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11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2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3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4模式训练: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5程序训练: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6重复训练:多次重复同一种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7间歇训练: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8持续训练: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9变换训练: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0循环训练: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1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都力求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技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

22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包括: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

23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24耐力素质:有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25运动技术:既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6运动智能:智能中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27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五个素质组成。

28技术风格: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29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0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1运动训练计划:在运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对训练活动预先做出的一种理论设计。

32参赛准备:为参加比赛预先进行的筹划与安排。

33项群训练理论:对运动项目按照不同的类属特点分类,将相同类属特点的项目聚合在一起叫做“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叫做项群训练理论。

简答题

1.竞技体育的构成?

答:(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答:(1)竞争性(2)集群性(3)规范性(4)公平性(5)公开性(6)观赏性(7)功利性

3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任务?

答: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答: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②、对手在运动中的表现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5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答:①、定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②、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体能(形态、机能、素质);技能;战术(观念、指导思想、意识、知识、形式、行动);心理(一般、专项);智能(一般、专项)。

6. 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答:①、运动成绩诊断:起始成绩或上一阶段训练以及参赛结果。

②、竞技能力诊断: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结构不同,依据不同项群各自的决定因素诊断。

③、训练负荷诊断:前两者与训练负荷密切相关。

7. 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

答: 运动训练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中观、微观

①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

国家体育总局是我国运动训练的管理部门,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利,并对全国各个省市的运动训练实施业务管理,指导我国体育的发展战略和训练方向,代表国家组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国际大赛、奥运会。

②运动训练的中观管理

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主要管理我国各个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组织、竞赛管理、市场开发等工作。

③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通常主要针对每个项目的国家队组织实施。

8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答:(1.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2)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3)熟练得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4)适应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9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

答:(1)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全面解读专项训练全过程(2)树立服务意识,全面提高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质量3)自觉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力争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

10运动训练队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1)思想教育管理(2) 训练竞赛管理(3)组织人事管理(4)科技服务管理(5)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6)财务后勤管理

11竞技能力的遗传及其规律?

答:(1)连续性(2)相关性(3)阶段性

1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答:运动训练方法作用是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13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答:(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2)混合型多元练习手段 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14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5)在体能训练中应注意 负荷与恢复的合理安排。

15身体形态及其训练方法与要求?

答:定义: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外部形态有:高度,长度,围度,宽度和充实度。内部形态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等。

方法:(1)身体训练各种方法对身体形态都有意义,可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2)任何一个专项训练的手段对身体形态向专项需要方向发展都有显著作用,是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的。(3)轻器械训练法。(4)舞蹈训练法

要求:(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4)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16力量素质及其训练方法及要求?

答:定义: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包括: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

方法: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a、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b、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

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3.等动收缩训练4.超等长收缩训练5.循环训练法

要求: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7速度素质及其训练方法及注意问题?

答:定义: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方法:1.反应速度训练方法及要点2.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及要点3.移动速度训练的方法及要点。

要求:1、树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2、速度素质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紧密结合。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负荷。4、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5、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6、儿少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18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方法及要求?

:定义:有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方法:1、一般耐力训练:(1)长时间周期性运动:跑、滑冰、划船、自行车、游泳等。(2)长时间非周期性运动:连续篮板球,助跑跳远、滚翻等。(3)长时间克服自身或抗小阻力练习:跳、负重跑等。(4)循环练习。2、专项耐力训练:结合自己从事专项自学。

要求:1、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3、注意针对专项的特点,从专项的需要去发展耐力4、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注意协调地发展有氧耐力5、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6、儿童少年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9动作要素有哪些

答: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

20运动技术原理?

答:(一)生物学原理

1.生理学原理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生理学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

2.生物力学原理 身体姿势、关节角度、肢体运动时间、速度、方向等。

(二)心理学原理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 感性 理性 表象 本质

(三)社会学原理 服从于美学原理。

21影响运动技术的主客体因素?

答:(一)、主体因素: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2、感知觉能力3、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4、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5、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二)、客体因素:1、竞赛规则2、技术环境3、器材设备与场地

22运动技术评价基本标准和常用方法?

答:标准:时效性(结果)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方法:(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2)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3)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23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答: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语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24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

25竞技战术的构成及分类

答:竞技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分类:1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1)、阵形战术(2)体力分配战术(3)参赛目的战术(4)心理战术

2、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1)、个人战术 2)、小组战术 3)、集体(全队)战术

3、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1)、进攻战术 2)、防守战术 3)、相持战术

4、按战术的普适性分类(1)、常用战术 2)、特殊战术

26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1、军事学与谋略学因素2、心理学与思维科学因素3、形态学与体能、技能因素

27战术训练方法

答: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实战法。

28战术方案制定的基本内容

答: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3、确定战术原则4、己方(全队、小组、个人)的战术行动5、预测比赛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变措施6、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7、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8、对本方案的保密工作

29运动员心理能力的作用以及与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的关系?

答: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和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状况下,心理能力在运动员竞技能力中的价值也有所不同。

30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答: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包括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6个基本环节。

31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与基本部分?

答:(1)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10个)

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确定训练指标、划分训练阶段,提出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安排比赛序列、规划训练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确定各手段,练习的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制定恢复措施、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内容,时间和标准。

2)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部分: 准备部分、指导部分、实施部分、控制部分

33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答:(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2)、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3)、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34训练课的基本结构?

答: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1、准备部分:其任务是使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准备承受基本部分训练负荷及完成所安排的训练内容,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益。

2、基本部分:训练内容在此部分中安排。每次课之间要承上启下,使课的训练效果得到积累,课的内容、练习手段和负荷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训练过程的发展趋势。

分为:单一内容训练课的基本部分;综合内容训练课的基本部分

3.结束部分:其任务是消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并对恢复过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5参赛准备的内容?

答:(一)赛前准备的训练工作

1、技术准备2、战术准备3、体能准备4、心理准备

(二)运动员赛前的事务性准备工作

1、器材准备2、赛前24小时的常规准备3、比赛当天的准备

(三)教练员赛前的事务性准备工作

1、到达赛区的一些准备工作2、比赛中应注意的一些准备工作

36教练员赛场指挥方法?

答:(1)技术指挥方法(2)战术指挥方法(3)心理指挥方法(4)对应赛场突发事件的指挥方法

37参赛总结的内容?

答:1、赛前和准备会上收集、分析对手的信息与临场实际比赛情况是否相符2、制定的作战方案与对手的实际攻守打法是否正确3、队员贯彻教练员的战术意图以及全队和个人任务完成得情况4、根据临场赛势的变化,队员场上的机动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表现情况5、心理因素中情绪、思维和意志方面的表现情况6、涉及到直接得分、失分、关键分和机会把握得能力与处理情况7、比赛的适应能力如何8、对待观众、对手以及裁判等异常情况,全队和个人赛风方面的表现情况9、临场指挥情况10、学习对手长处和吸取教训等。总结内容要重点突出,根据全队或个人的需要,还可以附加其他情况。

论述题:

1、《运动训练学》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与补偿效应?

答:每个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考虑个体特点,注意和保持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每个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成不均衡状态。成为非均衡特征。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些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3、运动员竞技能力有哪些遗传规律及实际应用

答:1、连续性 2、相关性 3、阶段性

4、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定义、理论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答: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理论基础:

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训练学要点: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5、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定义、理论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定义

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人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一)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求(二)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三)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训练学要点

(一)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二)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6、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定义、理论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负荷过小,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负荷过大,机体会出现劣变反应。

科学基础

(一)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二)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三)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结构属性、机能属性和个体属性(二)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负荷量的评价指标和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三)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四)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训练学恢复手段

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营养学恢复手段

心理学恢复手段

7、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答: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表现出来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这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即为一个训练大周期。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主要依据机体对适度训练所产生的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机体的运动能力不断提高。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地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8、(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训练周、恢复训练周)任务、内容安排和负荷的特点?

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

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体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又分为加量周和加强度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则又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州和完整技、战术训练周。在需要给运动员机体以强烈刺激时,还可以组织实施不同特点的强化训练周。

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

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和不同负荷后机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前者决定着应该把那些内容列入训练计划之中,后者则决定着这些内容应该怎样组合在一起。

1)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

2)周训练计划中训练内容交替安排的项群特点

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

1)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

儿童在基本训练阶段初期,每周2—3次,至多4次,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及竞技水平的提高,就应该相应地逐渐增加训练课次。

2)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

上半周的训练之后,在一周的中间安排较小的负荷或是其他形式的积极性休息作为调整。在下半周的训练中,从负荷的内容及程度上,常常与上半周的某些方面是相似的。这样一种结构,可以叫做周训练计划的两段结构。

1、赛前训练周的主要训练任务

赛前训练周的任务是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

2、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

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结构的主要特点与基本训练周一样,即通过训练内容的合理交替,使运动员能够保持系统的持续训练,在一周承受多次负荷,更加有效地发展专项竞技能力。

专项化训练方面,更接近专项的运动。

素质训练上,一般运动素质比例减少,专项运动增加。

技术训练上,分解练习减少,完整练习增加,提高成功性和稳定性。

技能主导类项目,提高运用战术能力。

集体项目的训练,个人基本技术训练减少,数人至全队的配合战术训练的比例增加。

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与其相应的是负荷量的适当减少,有时也可保持原有的负荷量。

负荷量度上,提高训练强度,负荷的量适当减少。

应注意的问题,避免负荷的强度和负荷的量同步增加,运动器官局部的过度负荷,出现创伤和运动员机体过度疲劳。训练实践中,常会出现在比赛期末期,比赛期前半期,同时提高强度和加量而造成运动员过度训练的事例。

训练强度的提高加深了对机体的刺激,应注意安排好训练节奏。恢复性的小负荷课次,从基本周的四分之一增加至三分之一,同时,加强恢复措施,更好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任务。

体能主导类项群,赛前训练的课次,少于基本训练周。

技能主导类项群,训练强度,课次的变化不很明显。

1、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

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个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在准备时期有时运动员参加一些训练性比赛,完全不要求专门准备,只是在正常的训练过程中安排比赛而已。

2、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

1)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

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2)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

比赛周负荷的安排,全部都要围绕着使机体在比赛日中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负荷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需依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及赛前的状态而定。一般来说,总的负荷水平不高。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减少或保持,只是在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加量。

1、恢复周的主要训练任务

恢复周的任务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地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

2、恢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

1)一般性的身体练习

2)带有游戏性的练习

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

9、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10、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

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竞技运动整体发展水平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11、运动员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的关系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与其体能及技战术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必要的心理技能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特点同样也对其训练及竞赛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观察力敏锐的选手,善于在比赛中抓住战机;想象力丰富的选手更富于创造性,而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选手则在比赛中变现出坚忍不拔的精神。

反过来,体能和技能、战术能力又是心理能力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训练必须与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高水平的技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又会促进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12、优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训练方法?

原因:1、随着运动员进入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2、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弱

3、训练不当(包括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4、运动员由于训练、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

训练方法:1、应注意随着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大训练负荷;

2、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3、对处于青春发育期高峰而出现内分泌紊乱、协调性下降、体重增加的青少年选手,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负荷的安排及要求;

4、对于已出现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运动伤病的选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恢复;

5、对因受外界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或放松自我要求而主观努力下降的运动员,应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成功期望。

13、运动负荷的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运动负荷包括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两个方面。

生理负荷包括负荷强度和负荷量。

负荷强度由质量、难度、密度、高度、远度、速度等因素组成。

负荷量由总重量、总距离、总时间、次(组)数等因素组成。

关系: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运动负荷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量就有一定的强度;反之,有一定强度的练习就有一定的量。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的强度,就能承担较小强度的较大的量;同样,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的量,就能承担较小量的较大的强度。量的增加能为强度的提高打下基础,强度的提高又可为量的增加创造有利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运动负荷逐步增加的趋势。

14、训练课中的基本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任务及要求?

答:准备部分:其任务是使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准备承受基本部分训练负荷及完成所安排的训练内容,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益。

基本部分:训练内容在此部分中安排。每次课之间要承上启下,使课的训练效果得到积累,课的内容、练习手段和负荷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训练过程的发展趋势。

分为:单一内容训练课的基本部分;综合内容训练课的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其任务是消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并对恢复过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动训练学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