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发布时间:2019-05-14 00:26:04

名著名篇阅读专项训练(《呐喊》)

一、 判断题:

1、《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其中收录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

2、《呐喊》注重揭示人物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开创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创作先河,这是鲁迅向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学习的结果。

3、《呐喊》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品。

4、鲁迅的《呐喊》中的很多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鲁四老爷、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等。

5、鲁迅小说擅用细节,如《药》中让夏瑜坟上出现一圈红白的花这一细节,为小说悲凉的氛围增添了一丝希望的亮色。

6、在《呐喊 自序》中,鲁迅用“铁屋子”比喻黑暗顽固的旧中国、旧社会;用“熟睡的人们”比喻当时愚弱的国民,用“大嚷”来比喻通过宣传使一些较为清醒的人提高觉悟。

7、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一个疯子的口吻自诉,由十三则日记组成,主题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呐喊震人心魄,发人深省。

8、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将狂人恐惧、多疑、智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迫害妄想型的精神病特征描写得鲜明突出,但这并非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警世之作。

9、《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10、《药》这篇小说是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妥协性,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1、鲁迅先生的《药》中的华老栓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只关心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对刽子手卑躬屈膝,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2、鲁迅的短篇小说《药》通过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用来做人血馒头,华老栓买去为儿子治病而终于不治的故事,发人深省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3、《阿Q正传》中的阿Q心中的革命就是“我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同时,阿Q也不准小D革命,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

14、鲁迅在《呐喊》的《端午节》里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玄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15、《风波》中的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16、《故乡》中特别交代了在闰土拣的几样东西中有一对香炉和烛台,它们寄托了闰土的希望;而杨二嫂的形象则再次告示着又一个灵魂的毁灭。因此,《故乡》的主题是表现旧中国农村的破产。

17、阿Q的大团圆的结局表明:阿Q依然是阿Q,辛亥革命没有使他在精神上获得新生;鲁四老爷们依然是有权有势,任意主宰穷人的命运。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18、《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一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当时国民的昏沉、麻木状态。

19、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风波》中的赵七爷,《阿Q正传》中的赵秀才、举人老爷;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药》中的夏瑜、《白光》中的陈士成。

20、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失败主义的毒害,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阶级安于现状和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二、简答题

1、有人说,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的竞争压力太大了,我们就是要有点“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鲁迅在《狂人日记》的结尾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喊?

3、鲁迅将小说定名为《呐喊》的原因有哪些?

4、怎样理解小说以“药”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5、谈谈你对《风波》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的理解?

《呐喊》复习资料

、人物介绍:

《一件小事》-车夫  《狂人日记》- 《 鸭的喜剧》-爱罗先珂

《端午节》-方玄绰 《故乡》-闰土 《孔乙己》-孔乙己  《药》-夏瑜、华老栓  《阿Q正传》-Q  《兔和猫》-兔子、三太太等 《社戏》-

《风波》-七斤嫂《头发的故事》- 《明天》-单四嫂子 《白光》-陈士成

二、故事梗概

  1、《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那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2、《明天》中单四嫂子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

3、《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4、《风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



  5、《阿Q正传》是《呐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6、《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讲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新文学中难得的精品。



  7、《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8、 除上述作品外,《呐喊》中的短篇小说还有《一件小事》、《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其中《端午节》塑造了一个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形象──方玄绰;《白光》讲述了落第知识分子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的故事;在《兔和猫》中,作者从兔子遭受黑猫毒手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现实生活上的无足轻重;《鸭的喜剧》记述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为排遣寂寞养鸭子的故事。

答案:

一、判断题

1、错(“全面肯定了辛亥革命”错,作者并没有全面肯定。---“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应该改为《狂人日记》)

2、错(“开创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创作先河”,中国古代小说不是心理描写为传统,而是以故事情节见长)

3、错(15篇”错,应该是14---《拿来主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不是出自《呐喊》)

4、错(鲁四老爷不是《呐喊》里面的人物,是《祝福》里的人物)

5、错(鲁迅小说擅用细节---应该为擅用曲笔)

6---9)、对

10、错(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

11----15)、对

16、错(《故乡》的主题不只是表现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应该还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疏远和心灵的毁灭 )

17(鲁四老爷”们依然是有权有势中“鲁四老爷”不是出自《Q正传》,应该是赵老太爷)

18、对

19(《白光》中的陈士成不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20

2、简答题答案:

1、阿Q的精神胜利法用一句话概括:在失败和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承认自己所受屈辱和失败,而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来自我安慰,甚而自欺欺人。

1)具体表现:

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Q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

Q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性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Q精神的第四个特点是“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Q精神的第五个特点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Q精神的第六个特点是“自欺欺人”,即“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

Q精神的第七个特点是“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2)产生的根源:阿Q一无所有、人人得而欺之的十分卑微的地位,使阿Q长期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不可能有任何“胜利”;而作为一个人,阿Q当然也渴望改变自己的地位与现状,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胜利”;于是,精神上的渴望和现实的不可能,严重扭曲了阿Q的心灵,再加上他的各种恶习和“不争”的奴性,他便走上了一条精神上自我麻醉的死路。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赋予了“阿Q精神”以新的含义和用途,那就是通过“将不愉快的事情合理化”的思维,获得心态的宁静平和与自我解脱。

2、小说借实引虚,以虚证实."救救孩子"的一声呼喊,巧妙暴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那一声"救救孩子"的呼喊,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号角,透露出了作者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3、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4、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成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5、《药》的主题:通过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赞扬了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着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5、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腐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在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呐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