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3-19 19:49:12

《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开题报告

北师大宁江附中《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我校《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国家和吉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经有关专家和领导审批,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帮助我们分析一下这一课题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是否有研究价值,预设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研究目标能否达成,同时,恳请帮助我们找出论证逻辑上的缺陷,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正、完善实验方案,把课题实验做得尽善尽美。

一、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的教育仍是未来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道德教育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作为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在广大青少年当中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一项重点。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必然是也一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学校的基本单位是班级,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必然要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并得以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并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同时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两者互为凭借,相互作用。

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既向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又重视行为养成的基本训练;既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既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达到学生心理品德知、情、信、意、能的协调统一。

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继承德育工作传统,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教育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过分注重了“工具教育”“科技教育”,而严重忽视了“人文教育”,学生(甚至包括教育者本身)可能升入理想的大学,拥有坚实、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但总是在“缺养”(即缺少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窒息状态下艰难地生存着、发展着,这样的学生(或人才),很难走得远,飞得高,活得好。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历史背景条件: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是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两难选择,是抱守传统?还是渐进西化?当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正确的选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吸收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机。这是其一。其二,“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架构和实践经验。对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2、物质基础条件:我校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艰苦奋斗和创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所需要的教育设施齐备,资金充足。如:千兆局域网,10兆接入因特网,学校建有网络中心,配备四台服务器。每个教室配有三机一屏,通入校园网,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两个网络机房、一个电子阅览室。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3、人力资源条件:课题负责人王刚是北师大宁江附中校长助理,主管学校德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高级教师,具有很高的学识,精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尤其具有较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和德育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实验研究能力,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实验课题的实验任务,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研经验;具有充分的教育实验时间和机会;主要参加人员有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6人,这些人均为作班主任,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理论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教研热情高,研究工作能力强。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4、组织机制条件:为确保本课题实验顺进行,在课题组下成立了三个课题实验小组,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机制保障。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总目标: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达到传承传统美德,营造良好育人、学习氛围的目的。

1.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修养品性,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养料;使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文化建设,在参与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素养。

2.从班集体建设角度看,通过实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切入点和重要内容,在老师(主要是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大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现道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3.从教师教育角度看,教师系统掌握中华民资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并使之应用于教育实践,有效实施德育和班集体建设;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显著提高。

4、从教科研角度看,从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的出发,遵循道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二者的有机结合点,丰富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理论,总结基本经验,探索基本模式,并使之具体化、系统化,具有可操作性和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2、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

3、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

4、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原理和外显操作规则;

5、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

以上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操作层面的主要内容,其中,“策略”和“模式”主要是基于一般性的要求,在具体试验中要以具体的操作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再由“特殊”而形成为“一般”,总结出几种最基本的策略和模式;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主要是基于二者的一致性,将“教育”和“建设”统一起来,通过实践,构建起二者的“内隐”和“外显”、“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四个结合”,即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制度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原理和外显操作规则,以及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是基于实验状态下总结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策略”和“模式”的一般性理论,从更抽象的角度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使实验研究由实践层面推向理论层面,更具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

20114月——20117月,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级、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方向、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步骤。同时召开课题会,确定实验人员职责分工,讨论课题目标,确立课题意义。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实验的基本设想是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出发,在德育工作的一般性理论指导下,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主要采取自然实验法和观察法两种试验方法进行。在实验中有效操控自变量。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把实验内容有计划、分步骤、有目的、有层次地交代给学生,并把启发、调动和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接受教育和积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实验目标之一,使实验目标、内容落到实处。恰当操控无关变量。教育内容、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等都与对比班相同。及时检测因变量。通过问卷调查、日常观察、班级考核、学生行为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等方式反馈实验班的实验效果。

七、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转化

1、课题准备阶段(2011.4——2011.7):

1)《德育工作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论文)

2)《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论文)

3)《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构想》(论文)

2、课题实施阶段(2011.7——2013.12):

1)《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策略》(论文)

2)《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论文)

3)《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论文)

4)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外显成果展示(活动展示)

3、课题总结阶段(2014.1——2014.6):

1)形成《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汇编)

2)撰写《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实验报告)

3)编写《传美教育校园行》和《班级文化你我他》(校本教材)

4、成果转化

1)在学校德育工作和班集体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有效实验,实验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验班级的文化氛围普遍良好。

2)实验教师的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普遍提高。

3)在区域内(初步确定在松原市内)推广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更广范围内(初步确定在省内)推广本课题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使之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八、本课题的研究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20114月至20146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4——2011.7),为课题准备阶段。主要是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级、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方向、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步骤。同时召开课题会,确定实验人员职责分工,讨论课题目标,确立课题意义。

第二阶段(2011.7——2013.12),为课题实施阶段。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计划,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内容,使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中期评估,总结和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修订研究方案和细节。

第三阶段(2014.1——2014.6),为课题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课题研究案例,聘请专家作出全面鉴定,给予验收;组织课题参与人员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意义,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和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成果做准备。

九、本课题组成员

(一)课题领导小组

问:王云松 樊海杰 宿国峰 王朝军

长:王

副组长:范景海

员:武文杰 刘大威

(二)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王

课题设计:王国琦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小组:组长:范景海

组员:王国昌 陈艳辉 郭彦冰

第二小组:组长:刘大威

组员:王云霄 陈焕新 马洪凤 王桂珍

第三小组:组长:武文杰

组员:王 王国琦 李玉红 董冠红

档案整理:张 张科研

各位领导、专家,全体老师,本课题得到了上级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大家!

20111122

最新评论

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