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论文

发布时间:2014-11-20 22:25:13

科学与人文之关系及我的对策浅谈科学与人文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人文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

科学承认客观实际,人文也承认客观实际;科学研究客观规律,人文也研究客观规律。王之涣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望得远。为什么站得高,就望得远?因为地球是圆的,视线的切点是圆。尽管王之涣不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知道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文学家都是承认客观实际的。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

表面上看来,科学文化的求真与人文文化的求善、求美是对立的, 大多数人在潜意识中把科学规定为至真的圣地,把人文文化设想为美和善的家园,这使得人们已然在文化选择时把二者对立起来。而对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主体来说,既崇尚实现至真的科学创造,也渴望着人文文化来满足对于善和美的需要。在真、善、美的伦理价值上,这三者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求真要以善作为一条基本准则,而善则要以真作为其内涵,美则是建立在真与善的基础之上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都具有统一的伦理价值,这便是真善美。3 两种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交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1 科学文化蕴含人文文化,是真善美的统一 首先从科学思维方式上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文化和精髓,它与科学知识不同,并不是指具体科学事实、定律和理论,而是科学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内涵。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及后果两种文化的分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其分裂的界定和表现形式是复杂的,而且分裂的原因更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看,内因是不同特性的内部结构是分裂的理论前提;独立的逻辑演化模式和自主自生趋向是分裂的内层动力;思维方法的变革是其直接推动力;价值观受不同理性形式支配是其根本原因;哲学关注点的转移是人文文化脱离科学文化的主要原因。外因是:工业化生产方式是物质层面的因素;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是政治层面的因素;专业化教育模式及社会分工是教育层面的因素。

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进而造成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向度发展。确切地说,这种对立直接引发了两种极端思潮的产生:一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一是人本主义。就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而言,它大致包含着以下内容:第一,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第二,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应该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第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包括人生问题。(注: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页。)而就人本主义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以非理性主义观察问题:在人性问题上,以情感欲望、本能冲动、无意识等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神秘的”;在认识上,以直觉、体验、信仰作为把握世界的途径,认为直接体验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在本体论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神秘的“实在”,等等。科学主义推崇理性至上和科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贬斥关于人的价值、尊严的所谓空洞口号,片面主张知识就是力量;而人本主义则鼓吹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本位和个人中心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滋生无疑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近代科技革命以来,从科学主义延伸出来的对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极端推崇的态度,使得人类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人性的扭曲等。对自己的反思于我自己而言,从高二开始文理分班,很长的时间学的都是理科,并未太接触过文科的历史政治。学习了这节课我开始反思,自己貌似莫名的丢了很多东西,是文学的熏陶还是对历史的认知?却好像都不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子。有学者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发动机与制衡器:如果将社会比作一辆行进的机车,科学精神及其在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没有发动机,机车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光有发动机而没有制衡器,动力系统非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极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文精神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正是起到了这种制衡器的作用。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人类真正地认识世界,全面、合理地把握世界,并达到求真、向善、审美相统一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建设发展中,任何一种精神的缺失都将会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失衡、失序。当前,我们已跨入了21世纪,审视上一世纪的不足之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新世纪相融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应该摒弃原来的旧思想,摒弃自己身上的理科生或者“文科生”的标签,我们应该多方面地去接触,接触科学,接触人文,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思想健全,精神健全的人。未来两种文化的统一既是必然的:它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符合辩证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又是可能的:它们具有共性和互补性。 C·P·斯诺.两种文化.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4 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薛永红,石雷先.浅议“物理文化”的定义和传输问题.物理通报.2010():81~826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月第一次版,第49页。) 7韩文甫,赵红光,成月季:《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73页。8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页。)

科学与人文论文

相关推荐